第十六章 羌寨风情(13)云端里的民族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临渊行、沧元图
一秒记住【书香小说网 www.shuxiang.la】,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羌寨的大部分山地种苞谷,小麦和稻米也种一些,但数量很少。稻谷只能在沟渠边零零落落地种一点,产量也很低,只够年节吃上几顿。苞谷面粑粑只有农忙时才敢吃,冬天农闲时上顿下顿都熬苞谷榛子吃。女人们一大早就起来熬苞谷榛子,熬到晌午的时候,苞谷榛子熬得又粘又稠,就着夏秋时窝的浆水菜吃起来很滑溜。羌民没有种菜的习惯,他们用不着种菜,春夏秋三季满山遍野的野菜足以满足他们窝浆水菜的需要。下午把晌午剩在锅里的榛子铲出来,放上很少的一点豆油炒一下接着吃。
女人们的第二件繁重的活儿是纺纱织布。羊毛是她们主要的纺织材料,另一种纺织材料是棉花,那是男人们用羊到镇上换来的,这是羌寨与外界有数的几个联系之一。
关若云对麻苞谷纺纱织布这些事并不陌生,竞存中学在凤翔纸坊村的时候和后来到菩萨山开荒的时候,她就干过。麻苞谷,磨面这些事她干得得心应手,纺纱织布差一些,好在暂时她还不需要纺纱织布,她还有的穿有的盖,实在不行了,她还可以花钱买。
羌寨和外面的公社化农村不同,它保留了小农私有制度,土地、农具归私人所有,生产的粮食也归私人所有。黄牛铺公社领导鉴于历史上的原因,对这个隐藏在深山老林里,极为偏僻极端贫困,几乎被外界遗忘的羌寨,采取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听之任之的态度。只要羌寨按时交纳公粮,一般也懒得去管它,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闹不好触犯了民族政策也是件麻烦事。
羌寨的公粮说起来是按照土地数交纳的,可是菩萨山的土地极不规整,东一块西一块满山都是。土地数量无法核准,公社只好按照山区最低标准收取公粮。收公粮的方法也很特别,羌寨把该交的公粮定时集中送到峪口,公社粮站定时派人来收。好在每年的公粮都是那个数,丰年歉年定额不变,羌寨也从不拖欠,倒是两下省心。
关若云母子俩刚来,吃的粮食必须花钱买,她必须精打细算,用现有的钱维持至少半年的生活。开春以后开荒种苞谷,得到秋天才能有收获,山里的土地一年只能收一季。买粮只有两个选择,一是到公社所在地粮站买成品粮,二是就地向羌民买原粮。卢松石帮着一合计,买羌民的原粮要比粮站的成品粮便宜一半还多,只是羌民的存粮有限,买一次粮要跑好几家才成,就像吃百家饭。
原粮买来后,关若云便像所有羌寨妇女一样开始麻苞谷磨苞谷榛子苞谷面。羌族妇女很热情,忙完自己的活路就主动跑到关若云的庄房帮忙,帮忙麻苞谷,帮忙磨面。一边帮忙一边跟她打听山外面的事,不管关若云讲什么她们都听得心驰神往。她们也给她讲寨子里的事,她也听着新鲜。比如寨子里的人把自己叫做“尔玛”,尔玛就是云端的意思。女人的名字前面往往加尔玛两个字,尔玛莎丽,尔玛依纳什么的,她们自豪地把自己称作“云端里的民族”。
其中有一个年龄和关若云差不多的女人叫尔玛卓娜,她是羌寨里的羌笛高手,她看见关若云挂在庄房里的鹿角号,便经常带着她的羌笛和关若云交流,她教她吹羌寨情歌,吹酒歌,吹“释比戏”,她教她吹“东方红”,吹“我的家在松花江上”。于是,风雪交加的日子,关若云的庄房里便时常响起如泣如诉的号角声和悲伤苍凉的羌笛声。那一声声幽咽与哀伤,倾诉着她们的心声,怀念着她们的过去。
她还教会了关若云编背篓。背篓是羌寨人家必不可少的用具。播种时,靠它往山上的地里背粪肥,收获时靠它背苞谷,平时靠它拾粪背野菜。羌族妇女的背上永远背着一个漂亮而又结实的小背篓。(未完待续)
羌寨的大部分山地种苞谷,小麦和稻米也种一些,但数量很少。稻谷只能在沟渠边零零落落地种一点,产量也很低,只够年节吃上几顿。苞谷面粑粑只有农忙时才敢吃,冬天农闲时上顿下顿都熬苞谷榛子吃。女人们一大早就起来熬苞谷榛子,熬到晌午的时候,苞谷榛子熬得又粘又稠,就着夏秋时窝的浆水菜吃起来很滑溜。羌民没有种菜的习惯,他们用不着种菜,春夏秋三季满山遍野的野菜足以满足他们窝浆水菜的需要。下午把晌午剩在锅里的榛子铲出来,放上很少的一点豆油炒一下接着吃。
女人们的第二件繁重的活儿是纺纱织布。羊毛是她们主要的纺织材料,另一种纺织材料是棉花,那是男人们用羊到镇上换来的,这是羌寨与外界有数的几个联系之一。
关若云对麻苞谷纺纱织布这些事并不陌生,竞存中学在凤翔纸坊村的时候和后来到菩萨山开荒的时候,她就干过。麻苞谷,磨面这些事她干得得心应手,纺纱织布差一些,好在暂时她还不需要纺纱织布,她还有的穿有的盖,实在不行了,她还可以花钱买。
羌寨和外面的公社化农村不同,它保留了小农私有制度,土地、农具归私人所有,生产的粮食也归私人所有。黄牛铺公社领导鉴于历史上的原因,对这个隐藏在深山老林里,极为偏僻极端贫困,几乎被外界遗忘的羌寨,采取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听之任之的态度。只要羌寨按时交纳公粮,一般也懒得去管它,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闹不好触犯了民族政策也是件麻烦事。
羌寨的公粮说起来是按照土地数交纳的,可是菩萨山的土地极不规整,东一块西一块满山都是。土地数量无法核准,公社只好按照山区最低标准收取公粮。收公粮的方法也很特别,羌寨把该交的公粮定时集中送到峪口,公社粮站定时派人来收。好在每年的公粮都是那个数,丰年歉年定额不变,羌寨也从不拖欠,倒是两下省心。
关若云母子俩刚来,吃的粮食必须花钱买,她必须精打细算,用现有的钱维持至少半年的生活。开春以后开荒种苞谷,得到秋天才能有收获,山里的土地一年只能收一季。买粮只有两个选择,一是到公社所在地粮站买成品粮,二是就地向羌民买原粮。卢松石帮着一合计,买羌民的原粮要比粮站的成品粮便宜一半还多,只是羌民的存粮有限,买一次粮要跑好几家才成,就像吃百家饭。
原粮买来后,关若云便像所有羌寨妇女一样开始麻苞谷磨苞谷榛子苞谷面。羌族妇女很热情,忙完自己的活路就主动跑到关若云的庄房帮忙,帮忙麻苞谷,帮忙磨面。一边帮忙一边跟她打听山外面的事,不管关若云讲什么她们都听得心驰神往。她们也给她讲寨子里的事,她也听着新鲜。比如寨子里的人把自己叫做“尔玛”,尔玛就是云端的意思。女人的名字前面往往加尔玛两个字,尔玛莎丽,尔玛依纳什么的,她们自豪地把自己称作“云端里的民族”。
其中有一个年龄和关若云差不多的女人叫尔玛卓娜,她是羌寨里的羌笛高手,她看见关若云挂在庄房里的鹿角号,便经常带着她的羌笛和关若云交流,她教她吹羌寨情歌,吹酒歌,吹“释比戏”,她教她吹“东方红”,吹“我的家在松花江上”。于是,风雪交加的日子,关若云的庄房里便时常响起如泣如诉的号角声和悲伤苍凉的羌笛声。那一声声幽咽与哀伤,倾诉着她们的心声,怀念着她们的过去。
她还教会了关若云编背篓。背篓是羌寨人家必不可少的用具。播种时,靠它往山上的地里背粪肥,收获时靠它背苞谷,平时靠它拾粪背野菜。羌族妇女的背上永远背着一个漂亮而又结实的小背篓。(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