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3章 地头蛇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书香小说网 www.shuxiang.la】,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五八六章地头蛇
这就对得上了!
马进宝果然将大部分粮食直接寄存在了附近寨子,如此,他就有了足够的船只,当天便将柴薪和桐油运回城内。
可是,虽然自己的怀疑得到了证实,顾炎武的心头,却一点都轻松不起来。
因为,这个秦书办只知道一处藏粮之地——城西吴家,藏有三千石。
至于其余的都藏在了哪里,他便一问三不知了。
顾炎武判断,这个老滑头说的八成是实话——事到如今,扬州重回官军手中,再为鞑子隐瞒实情对他一点好处都没有,他犯不着撒谎。
事实上,一个小小的书办,若非亲身参与经办,恐怕就连这一点点实情他都很难知悉。
至于扬州的富贾大户中,平时与鞑子走得最近,争取到最多利益的那几家,顾炎武心里倒是有点数。
但是,马进宝在要紧关头到底看上了哪几家的寨子,敢于将关乎生死的物资托付其手,他急切之间却不敢乱猜。
于是,顾炎武寻找何守信的心情愈加迫切。
只有找到这个何连长,才能从俘虏中找出鞑子大官,以最迅速、最可靠的手段把粮食抢回来……
幸好,当他们风尘仆仆,终于赶回城厢米铺的时候,“军管会”的布告已经张贴于各重要街口,留在铺子里的每一个伙计,都知道了“军管会”的地址……
……
乍一见到这位器宇轩昂的顾先生,在场的人有惊有喜。
惊的那位,自然是会首程老爷。
“原来这位神秘的蒋先生,便是大名鼎鼎的亭林先生……”
虽然王略曾向他透露过,但当顾炎武亲自站在面前的时候,老头仍然又惊又悔就是了。
他悔的是,此公隐居扬州都这么久了,自己居然毫无察觉,只知道他是“蒋记米铺”的东家之一。
唉!真是枉为地头蛇了!
看来,扬州这个地方,果真是卧虎藏龙,自己还是道行不够,不够哇……
喜的那位,当然就是张晨枫了。
打量着眼前这位如雷贯耳,在后世广受敬仰的顾先生,张晨枫虽然极力压制着激动的内心,仍禁不住目露异彩,心跳加速。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哈哈!终于找到你了,大儒!”
今晚一定要跟队长通话,将这个大喜讯告诉他!
正好趁机催催他,快点来扬州主持大局……
“程老爷,”
略作寒暄,听顾炎武匆匆介绍情况后,张晨枫大喜之余,忍不住对程老爷讥讽道,“看来,你们这帮士绅代表,只能代表自己呀?”
“呃……大人……首长,恕罪则个,”
程老爷连忙躬身作揖,急赤白脸的解释,“小的……确实只能号令米粮行业,至于最有势力的盐商……与小的们实在不是一条心……”
“是吗?盐商……都没来?”
“运商有来的……几家势力最大的总商,他们……只派来了……宗亲代表。”
“哦,总商?”
张晨枫眉头一皱,追问道,“你说说,都有哪几家?”
“额……这个,江家、卢家、汪家、鲍家,还有吴家的老爷们……都未曾出面……”
这边厢,程会首一副囧样,一旁看着他表演的顾炎武,却在暗暗发笑。
因为,这个老头看着使劲装可怜,可他的眼中,分明闪现出一丝狡黠和杀机……
“看来,在新秩序来临时,这个老家伙,不甘放弃任何一次扳倒盐商、重新洗牌的机会……”
对于扬州错综复杂的民间势力,以及相互之间相爱相杀的关系,张晨枫和何守信都是两眼一抹黑,可顾炎武和王略却清楚得很。
事实上,程老爷掌控的这个米粮行会,可远没有他自己说的那么弱小。
他们虽然财力远不及大盐商,但作为地头蛇,长期以来,一直与几乎全是外来客的大盐商博弈,而且,似乎还并不太落下风……
作为两淮锁钥,盐运重地,扬州这个地方,富商大户多如过江之鲫,但论起实力来,最厉害的那拨,当然非盐商莫属了。
不过,盐商也是有大小之分的,众多的小盐商并不一定比别人强,只有少数几家总商,才是真正的大玩家……
这个时代的盐业制度,采用的是灶户个体经营为主的模式,作为匠籍的一个分支,众多灶户是最底层的那拨人,他们无田可种,专门承担官府摊派下来的盐课。
由于盐场众多,为了“方便管理”,官府在众灶户之上,又指定了一些场商作为总领。
这些场商拥有垄断的特权,残酷剥削灶户,他们以极低的价格,从灶户手中收购食盐囤积起来,再以事前商定的价格,转交给运商,赚取第一道利润。
而运商向场商买进食盐后,便集中运到扬州,凭盐引贩往指定的销盐区,他们在食盐的流通过程中,起着产地与销售地之间的桥梁作用,赚取第二道利润。
而处于最上层,经济实力最雄厚的那一拨,便是总商了。
凭借与官府的密切关系,总商是盐商中的巨头,他们赚钱最轻松,往往只需干一件事——将盐引转卖给运商……
明初时候,食盐尚可以自由贩卖,后来,为了解决边军的粮荒问题,老朱便效仿宋朝的茶引制度,设立了“开中法”,借以吸引商人们从内地运粮给边防军,然后发给引票作为报酬,让商人回产盐区领取食盐转卖牟利,这个引票,就是盐引。
后来,由于长途运粮耗费巨大,盐商们干脆在各边境直接雇人开荒种田,就地入仓换取盐引,以便更多地获利。
因这种形式的屯田是由商人经营的,故史称“商屯”。
明初时期,商屯东自辽东,西至甘肃,北自宣大,南到交趾,各处都有,根据官府的需要,他们除用粮米换取盐引之外,有时也可用布绢、银钱、马匹等换取。
然而,自万历后期开始,朝廷的财政亏空越来越大,越来越缺钱,便在两淮地区推行了“纲盐制”。
按这个“纲盐制”,官府将每年出产的官盐按地区分为十大纲,每纲发放盐引二十万引,每引折盐三百斤,简单粗暴地抽取重税后,交给有实力有关系的商人,让他们成为拥有食盐专卖权的“御用商人”。
这拨商人,便是总商。
众多未入纲者,理论上无权经营盐业,只得以高价从总商手里转手购买盐引,直接造就了一帮不劳而获的巨富家族。
第五八六章地头蛇
这就对得上了!
马进宝果然将大部分粮食直接寄存在了附近寨子,如此,他就有了足够的船只,当天便将柴薪和桐油运回城内。
可是,虽然自己的怀疑得到了证实,顾炎武的心头,却一点都轻松不起来。
因为,这个秦书办只知道一处藏粮之地——城西吴家,藏有三千石。
至于其余的都藏在了哪里,他便一问三不知了。
顾炎武判断,这个老滑头说的八成是实话——事到如今,扬州重回官军手中,再为鞑子隐瞒实情对他一点好处都没有,他犯不着撒谎。
事实上,一个小小的书办,若非亲身参与经办,恐怕就连这一点点实情他都很难知悉。
至于扬州的富贾大户中,平时与鞑子走得最近,争取到最多利益的那几家,顾炎武心里倒是有点数。
但是,马进宝在要紧关头到底看上了哪几家的寨子,敢于将关乎生死的物资托付其手,他急切之间却不敢乱猜。
于是,顾炎武寻找何守信的心情愈加迫切。
只有找到这个何连长,才能从俘虏中找出鞑子大官,以最迅速、最可靠的手段把粮食抢回来……
幸好,当他们风尘仆仆,终于赶回城厢米铺的时候,“军管会”的布告已经张贴于各重要街口,留在铺子里的每一个伙计,都知道了“军管会”的地址……
……
乍一见到这位器宇轩昂的顾先生,在场的人有惊有喜。
惊的那位,自然是会首程老爷。
“原来这位神秘的蒋先生,便是大名鼎鼎的亭林先生……”
虽然王略曾向他透露过,但当顾炎武亲自站在面前的时候,老头仍然又惊又悔就是了。
他悔的是,此公隐居扬州都这么久了,自己居然毫无察觉,只知道他是“蒋记米铺”的东家之一。
唉!真是枉为地头蛇了!
看来,扬州这个地方,果真是卧虎藏龙,自己还是道行不够,不够哇……
喜的那位,当然就是张晨枫了。
打量着眼前这位如雷贯耳,在后世广受敬仰的顾先生,张晨枫虽然极力压制着激动的内心,仍禁不住目露异彩,心跳加速。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哈哈!终于找到你了,大儒!”
今晚一定要跟队长通话,将这个大喜讯告诉他!
正好趁机催催他,快点来扬州主持大局……
“程老爷,”
略作寒暄,听顾炎武匆匆介绍情况后,张晨枫大喜之余,忍不住对程老爷讥讽道,“看来,你们这帮士绅代表,只能代表自己呀?”
“呃……大人……首长,恕罪则个,”
程老爷连忙躬身作揖,急赤白脸的解释,“小的……确实只能号令米粮行业,至于最有势力的盐商……与小的们实在不是一条心……”
“是吗?盐商……都没来?”
“运商有来的……几家势力最大的总商,他们……只派来了……宗亲代表。”
“哦,总商?”
张晨枫眉头一皱,追问道,“你说说,都有哪几家?”
“额……这个,江家、卢家、汪家、鲍家,还有吴家的老爷们……都未曾出面……”
这边厢,程会首一副囧样,一旁看着他表演的顾炎武,却在暗暗发笑。
因为,这个老头看着使劲装可怜,可他的眼中,分明闪现出一丝狡黠和杀机……
“看来,在新秩序来临时,这个老家伙,不甘放弃任何一次扳倒盐商、重新洗牌的机会……”
对于扬州错综复杂的民间势力,以及相互之间相爱相杀的关系,张晨枫和何守信都是两眼一抹黑,可顾炎武和王略却清楚得很。
事实上,程老爷掌控的这个米粮行会,可远没有他自己说的那么弱小。
他们虽然财力远不及大盐商,但作为地头蛇,长期以来,一直与几乎全是外来客的大盐商博弈,而且,似乎还并不太落下风……
作为两淮锁钥,盐运重地,扬州这个地方,富商大户多如过江之鲫,但论起实力来,最厉害的那拨,当然非盐商莫属了。
不过,盐商也是有大小之分的,众多的小盐商并不一定比别人强,只有少数几家总商,才是真正的大玩家……
这个时代的盐业制度,采用的是灶户个体经营为主的模式,作为匠籍的一个分支,众多灶户是最底层的那拨人,他们无田可种,专门承担官府摊派下来的盐课。
由于盐场众多,为了“方便管理”,官府在众灶户之上,又指定了一些场商作为总领。
这些场商拥有垄断的特权,残酷剥削灶户,他们以极低的价格,从灶户手中收购食盐囤积起来,再以事前商定的价格,转交给运商,赚取第一道利润。
而运商向场商买进食盐后,便集中运到扬州,凭盐引贩往指定的销盐区,他们在食盐的流通过程中,起着产地与销售地之间的桥梁作用,赚取第二道利润。
而处于最上层,经济实力最雄厚的那一拨,便是总商了。
凭借与官府的密切关系,总商是盐商中的巨头,他们赚钱最轻松,往往只需干一件事——将盐引转卖给运商……
明初时候,食盐尚可以自由贩卖,后来,为了解决边军的粮荒问题,老朱便效仿宋朝的茶引制度,设立了“开中法”,借以吸引商人们从内地运粮给边防军,然后发给引票作为报酬,让商人回产盐区领取食盐转卖牟利,这个引票,就是盐引。
后来,由于长途运粮耗费巨大,盐商们干脆在各边境直接雇人开荒种田,就地入仓换取盐引,以便更多地获利。
因这种形式的屯田是由商人经营的,故史称“商屯”。
明初时期,商屯东自辽东,西至甘肃,北自宣大,南到交趾,各处都有,根据官府的需要,他们除用粮米换取盐引之外,有时也可用布绢、银钱、马匹等换取。
然而,自万历后期开始,朝廷的财政亏空越来越大,越来越缺钱,便在两淮地区推行了“纲盐制”。
按这个“纲盐制”,官府将每年出产的官盐按地区分为十大纲,每纲发放盐引二十万引,每引折盐三百斤,简单粗暴地抽取重税后,交给有实力有关系的商人,让他们成为拥有食盐专卖权的“御用商人”。
这拨商人,便是总商。
众多未入纲者,理论上无权经营盐业,只得以高价从总商手里转手购买盐引,直接造就了一帮不劳而获的巨富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