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6章 绍天帝鞭长莫及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临渊行、沧元图
一秒记住【书香小说网 www.shuxiang.la】,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深夜。
巨大的压力让朱以海难以入眠。
昏暗的屋里,朱以海独自一人坐在案前,还在翻看着一份份奏章报告,并不时的做着笔记。
局势正好。
但朱以海却反而更加焦虑,他很清楚,现在到了关键时候,每一步都如履薄冰,任何一步踏错,都可能导致全盘皆输。
在他的带领下,大明现在勉强还有南方半壁江山,但看似尚好的局面下,其实是支离破碎的烂摊子,就连他最倚以为靠的御营,现在其实也空有架子,真正可战能战之兵不多。
从浙东一隅,到如今要布局天下,不确定性太多,不可控性太多。
他再次取来地图,目光放到了关中。
西安城。
这座千年古都,曾经是汉家的中心,但在隋唐以后,天下重心东移,长安变为西安,关中无法承载太多人口,更无法再成为天下中心,可就算到了此时,西安仍是西北占有中心地位的重镇。
得陇而望蜀。
朱以海现在是略据巴蜀,所以反过来望陇右关中。
曾经他也有过那么一丝丝的期望,希望高斗枢这个郧阳战神还有贺珍那个猛将,真能给他带来意外之喜,趁关中空虚拿下西安,再拒潼关,全定陕甘。
但这种不该有的希望也只是一闪而过,然后朱以海就还是认定此时这种想法太轻敌了。
而事实上也差不多如此。
贺珍出兵两万出连云栈入关中凤翔,关中孙守法、武大定等纷纷起兵响应,郧阳这边忠开镇的王光泰,还有原忠义镇的刘体纯等也都率兵出关。
关中原大顺军将领,甚至不少明将,士绅等起义众多,刘文炳、郭君镇、黄金鱼、焦容、仇璜、李鹞等群起响应,
一时间甚至连取周至、户县、眉县、泾阳、三原、临潼、澄城、蒲城、白水、朝邑、乾县、武功等。
武大定、孙守法等起兵固原,占据陇州,甚至擒斩了总兵何世元。
贺弘器、李明义起兵灵台,蒋登雷占领阶州,王元,马德杀死了清宁夏巡抚焦安民,占领了巩昌府。
到了去年底十二月,关陇和汉中还有郧阳各路义师联兵十万围攻西安,打到了咸阳。
西安城中曹俊三、王英、师可宗等都密谋内应,派人联络义军。
合县举人姚霄、千总卫天明,朝邑秀才王知礼、李世仁等也纷纷杀清朝官员响应。
就连新任的陕西巡抚黄昌胤,居然也主动派人到义军中请求反正。
也正是因此,虽然朱以海一而再的下旨,强调打关中的时机还不到,更不能会攻西安,他希望各将在陕甘烧起抗清战火后,趁虚扫荡清军绿营一波,消灭一些清军地方官员、兵马后,便及时撤退,拉到山区等偏险之地整编。
但是贺珍却认为形势大好,此时不能错失良机,坚持要一举拿下西安。
高斗枢虽是朱以海派去的总督,但毕竟关中各路人马成份复杂,如今虽然都尊奉朱以海,但全都是手握兵马的军头们,高总督的话并不管用。
最终无奈下,也只好先走一步看一步,甚至也还抱有也许能拿下西安的念头。
但是他们跟当初朱大典和湖广五忠差不多,义军太杂太乱,各地你号称三千我号称五千的,说是义军,其实许多就是百姓。
往西安汇聚,一时倒是人多势壮,但随之而来的则是这么多人马的粮草供给问题,甚至是统一指挥调度的问题。
缺粮少饷,不少义军本来还是顺军甚至是一些草寇,他们没粮就抢,一时间倒是让关中乱上加乱,本来百姓对这些义军是翘首以盼,热烈欢迎的,可谁知最后却搞的大家纷纷抱怨,甚至避之不及。
不仅如此,高斗枢这个总督仍然无法有效号令这些人马,贺珍这个提督也是如此,孙守法这个巡抚一样。
本来高斗枢提议,要把十万义军分为战辅,战兵也要重新编设营伍,计划五百人一小营,三千人一大营,一万二千人为一军,战兵共分前后中左右五军,六万战兵,另四万余辅兵。
但一涉及到整编,各路义军首领们就开始意见多起来,他们争官职争头衔,甚至争粮争饷。
争论不休,没有进展。
乱糟糟的兵马虽众,但没有整编,没有统一指挥,虽然拉到了西安附近,但面对空虚的西安城,却仍是浪费时机。
西安城里的陕西三边总督孟乔芳是个老汉奸。
原是直隶人,祖籍徐州,在明朝做到副总兵,后罢职归乡,十六年前,清军攻占他老家永平,孟乔芳与知县张养初、兵备道白养粹、副将杨文魁、游击杨声远等十五人出降。
仍为副将,后随清军返回辽东,积极卖命,入汉军镶红旗,累功封汉军梅勒章京,入关后,升刑部左侍郎。
阿济格班师回朝后,出任三边总督,镇守陕西。
本来孟乔芳是个光杆司令,手下根本没几个兵,贺珍、白广恩、马科这些将领都是降将,有明将有顺将,都是些桀骜军头。
所以孟乔芳上任之初,就给清廷不断上奏,说贺珍这些人绝不可信,尤其是汉中重地,不能交给贺珍,他提议调贺珍等至其它地方剿贼,以此名义调离,然后清廷派兵接管汉中等重镇。
甚至还提出了一些挑拔离间的诡计,用来让贺珍等内讧。
只可惜出了个朱以海,他在朝中有钱谦益、严我公等不少高级内线,孟乔芳的计划都被朱以海知晓,然后直接就抄了副本拿给贺珍等看,在一番劝说下,把贺珍给提前劝降反正了。
贺珍孙法守武大定等反正,孟乔芳是措手不及的,甚至原本他已经快拉拢成功的汉中另三位总兵罗岱、党孟安、郭登先也都跟着一起反正了。
贺珍等连兵十万会攻西安,声势浩大,当时西安府里的许多鞑子官员都十分恐惧,不少人劝孟乔芳撤离西安,暂避锋芒。
可孟乔芳虽手下仅一千人,却仍然坚持要守城,派标营副将陈德守西门,任珍守北门,甚至还把一口棺材摆在他的总督衙门,宣称要与城共存亡。
又派人搜捕细作,斩杀试图内应的士绅,一时却也稳住西安,又到处宣扬,说平西王吴三桂和固山额真李国翰率大军已到附近。
又拿出银子招募重赏民壮守城。
各种手段下,西安没乱起来。
贺珍他们却还在城外浪费时间,为合营整编之事闹个不休,甚至为了抢夺粮草等事而大打出手。
等他们一路闹着到了咸阳。
孟乔芳见吴三桂还没到,便马上又使了个阴招,派了家丁携带了一万两银子去咸阳,声称打算反正归附。
然后又说现在西安城中陈德任珍二将忠于鞑子,所以希望义军给他一些时间,让他先除了二将,到时便可直接开城投降,不用费一兵一卒。
他甚至表示能够为义军筹集粮草。
贺珍居然信了。
同意暂缓攻打。
这是他们犯的最大的一个错误。
贺珍却觉得孟乔芳是畏惧明军势大,所以跟巡抚黄昌胤一样是真要投降的,毕竟黄昌胤诚意十足,又送来了儿子为质,又写了许多表忠信,甚至还透露了清军陕甘底细等等。
他没想到,孟乔芳是个真正的汉奸。
他所做的不过是缓兵之计,给吴三桂争取时间而已。
朱以海长叹一声丢下地图。
迁延至此,他基本上已经能断定,贺珍他们会重演历史,再败于西安城下。
这让他非常痛苦,明明知晓未来,清楚走向,他也一而再的传旨,给高斗枢贺珍他们都连下了三十六道金牌,催他们退兵了。
但他们就是不尊圣旨诏令退兵。
打又不打,退又不退,就这么在关中浪费时间,各路义军今天这个下乡打粮,那个下乡拉壮丁,后天可能两支人马碰到一起,还能来个斗殴。
孟乔芳也是今天送批粮草,明天送笔银子,后天又给贺珍等送点美人什么的,反正就是各种拖延时间。
虽然朱以海也很清楚,一场会战,有时能打上一年半载甚至好几年都不稀奇,但现在的情况是贺珍他们并没有这个实力。
他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们正在走向败亡的深渊,又要重蹈湖广五忠的覆辙,却又无能为力,这种无力感,太让人痛苦了。
这越发的让他坚定,明末危局是不能指望这些地方军头们的。
贺珍可还是明将出身啊,现如今他新任命的云南总督樊一蘅为陕西边道时,贺珍就是他的部将,直到樊一蘅在崇祯十二年宁夏巡抚任上丢官回老家四川时,贺珍都还亲自送行,仍是他的部将。
贺珍是直到崇祯十四年时才降的李自成,他本来目光不会那么短浅,不会轻易上清军的当。
但结果还是如此。
贺珍跟这个时代大多数武将一样,拥兵自重墙头草,本为明将,后来闯军势大降李自成,李自成兵败,又迅速降清,眼看着清廷没把他当自己人要搞他,又被朱以海拉拢招降,现在在西安城下,却又不听诏令。
朱以海差不多能猜到贺珍的心态,他根本没怎么把朱以海放眼里,他眼里有的只是现在聚集西安附近的这十万人马,他想的是如何把这支大军控制在手,变成他的贺家军,以此为资本,在这乱世更进一步。
所以贺珍才会不愿意撤兵,才会坚持攻西安。
各人所处位置不同,利益也不同,朱以海想的是恢复天下,贺珍却是要趁乱掌握兵马增强自身实力。
朱以海鞭长莫及,无可奈何。
气的他握起拳头锤桌子,最后忍不住掏出随身笔记本,在上面加上了‘hezhen’。
心怀鬼胎的贺珍指望不上了,如今能指望的唯有文安之、秦良玉的陕甘行营,秦翼明的忠勇镇以及郧阳的忠开镇,巴东的忠贞镇,希望这几路人马,能够及时赶到汉中。
就算救不了关中明军,起码也要保住汉中不失。
深夜。
巨大的压力让朱以海难以入眠。
昏暗的屋里,朱以海独自一人坐在案前,还在翻看着一份份奏章报告,并不时的做着笔记。
局势正好。
但朱以海却反而更加焦虑,他很清楚,现在到了关键时候,每一步都如履薄冰,任何一步踏错,都可能导致全盘皆输。
在他的带领下,大明现在勉强还有南方半壁江山,但看似尚好的局面下,其实是支离破碎的烂摊子,就连他最倚以为靠的御营,现在其实也空有架子,真正可战能战之兵不多。
从浙东一隅,到如今要布局天下,不确定性太多,不可控性太多。
他再次取来地图,目光放到了关中。
西安城。
这座千年古都,曾经是汉家的中心,但在隋唐以后,天下重心东移,长安变为西安,关中无法承载太多人口,更无法再成为天下中心,可就算到了此时,西安仍是西北占有中心地位的重镇。
得陇而望蜀。
朱以海现在是略据巴蜀,所以反过来望陇右关中。
曾经他也有过那么一丝丝的期望,希望高斗枢这个郧阳战神还有贺珍那个猛将,真能给他带来意外之喜,趁关中空虚拿下西安,再拒潼关,全定陕甘。
但这种不该有的希望也只是一闪而过,然后朱以海就还是认定此时这种想法太轻敌了。
而事实上也差不多如此。
贺珍出兵两万出连云栈入关中凤翔,关中孙守法、武大定等纷纷起兵响应,郧阳这边忠开镇的王光泰,还有原忠义镇的刘体纯等也都率兵出关。
关中原大顺军将领,甚至不少明将,士绅等起义众多,刘文炳、郭君镇、黄金鱼、焦容、仇璜、李鹞等群起响应,
一时间甚至连取周至、户县、眉县、泾阳、三原、临潼、澄城、蒲城、白水、朝邑、乾县、武功等。
武大定、孙守法等起兵固原,占据陇州,甚至擒斩了总兵何世元。
贺弘器、李明义起兵灵台,蒋登雷占领阶州,王元,马德杀死了清宁夏巡抚焦安民,占领了巩昌府。
到了去年底十二月,关陇和汉中还有郧阳各路义师联兵十万围攻西安,打到了咸阳。
西安城中曹俊三、王英、师可宗等都密谋内应,派人联络义军。
合县举人姚霄、千总卫天明,朝邑秀才王知礼、李世仁等也纷纷杀清朝官员响应。
就连新任的陕西巡抚黄昌胤,居然也主动派人到义军中请求反正。
也正是因此,虽然朱以海一而再的下旨,强调打关中的时机还不到,更不能会攻西安,他希望各将在陕甘烧起抗清战火后,趁虚扫荡清军绿营一波,消灭一些清军地方官员、兵马后,便及时撤退,拉到山区等偏险之地整编。
但是贺珍却认为形势大好,此时不能错失良机,坚持要一举拿下西安。
高斗枢虽是朱以海派去的总督,但毕竟关中各路人马成份复杂,如今虽然都尊奉朱以海,但全都是手握兵马的军头们,高总督的话并不管用。
最终无奈下,也只好先走一步看一步,甚至也还抱有也许能拿下西安的念头。
但是他们跟当初朱大典和湖广五忠差不多,义军太杂太乱,各地你号称三千我号称五千的,说是义军,其实许多就是百姓。
往西安汇聚,一时倒是人多势壮,但随之而来的则是这么多人马的粮草供给问题,甚至是统一指挥调度的问题。
缺粮少饷,不少义军本来还是顺军甚至是一些草寇,他们没粮就抢,一时间倒是让关中乱上加乱,本来百姓对这些义军是翘首以盼,热烈欢迎的,可谁知最后却搞的大家纷纷抱怨,甚至避之不及。
不仅如此,高斗枢这个总督仍然无法有效号令这些人马,贺珍这个提督也是如此,孙守法这个巡抚一样。
本来高斗枢提议,要把十万义军分为战辅,战兵也要重新编设营伍,计划五百人一小营,三千人一大营,一万二千人为一军,战兵共分前后中左右五军,六万战兵,另四万余辅兵。
但一涉及到整编,各路义军首领们就开始意见多起来,他们争官职争头衔,甚至争粮争饷。
争论不休,没有进展。
乱糟糟的兵马虽众,但没有整编,没有统一指挥,虽然拉到了西安附近,但面对空虚的西安城,却仍是浪费时机。
西安城里的陕西三边总督孟乔芳是个老汉奸。
原是直隶人,祖籍徐州,在明朝做到副总兵,后罢职归乡,十六年前,清军攻占他老家永平,孟乔芳与知县张养初、兵备道白养粹、副将杨文魁、游击杨声远等十五人出降。
仍为副将,后随清军返回辽东,积极卖命,入汉军镶红旗,累功封汉军梅勒章京,入关后,升刑部左侍郎。
阿济格班师回朝后,出任三边总督,镇守陕西。
本来孟乔芳是个光杆司令,手下根本没几个兵,贺珍、白广恩、马科这些将领都是降将,有明将有顺将,都是些桀骜军头。
所以孟乔芳上任之初,就给清廷不断上奏,说贺珍这些人绝不可信,尤其是汉中重地,不能交给贺珍,他提议调贺珍等至其它地方剿贼,以此名义调离,然后清廷派兵接管汉中等重镇。
甚至还提出了一些挑拔离间的诡计,用来让贺珍等内讧。
只可惜出了个朱以海,他在朝中有钱谦益、严我公等不少高级内线,孟乔芳的计划都被朱以海知晓,然后直接就抄了副本拿给贺珍等看,在一番劝说下,把贺珍给提前劝降反正了。
贺珍孙法守武大定等反正,孟乔芳是措手不及的,甚至原本他已经快拉拢成功的汉中另三位总兵罗岱、党孟安、郭登先也都跟着一起反正了。
贺珍等连兵十万会攻西安,声势浩大,当时西安府里的许多鞑子官员都十分恐惧,不少人劝孟乔芳撤离西安,暂避锋芒。
可孟乔芳虽手下仅一千人,却仍然坚持要守城,派标营副将陈德守西门,任珍守北门,甚至还把一口棺材摆在他的总督衙门,宣称要与城共存亡。
又派人搜捕细作,斩杀试图内应的士绅,一时却也稳住西安,又到处宣扬,说平西王吴三桂和固山额真李国翰率大军已到附近。
又拿出银子招募重赏民壮守城。
各种手段下,西安没乱起来。
贺珍他们却还在城外浪费时间,为合营整编之事闹个不休,甚至为了抢夺粮草等事而大打出手。
等他们一路闹着到了咸阳。
孟乔芳见吴三桂还没到,便马上又使了个阴招,派了家丁携带了一万两银子去咸阳,声称打算反正归附。
然后又说现在西安城中陈德任珍二将忠于鞑子,所以希望义军给他一些时间,让他先除了二将,到时便可直接开城投降,不用费一兵一卒。
他甚至表示能够为义军筹集粮草。
贺珍居然信了。
同意暂缓攻打。
这是他们犯的最大的一个错误。
贺珍却觉得孟乔芳是畏惧明军势大,所以跟巡抚黄昌胤一样是真要投降的,毕竟黄昌胤诚意十足,又送来了儿子为质,又写了许多表忠信,甚至还透露了清军陕甘底细等等。
他没想到,孟乔芳是个真正的汉奸。
他所做的不过是缓兵之计,给吴三桂争取时间而已。
朱以海长叹一声丢下地图。
迁延至此,他基本上已经能断定,贺珍他们会重演历史,再败于西安城下。
这让他非常痛苦,明明知晓未来,清楚走向,他也一而再的传旨,给高斗枢贺珍他们都连下了三十六道金牌,催他们退兵了。
但他们就是不尊圣旨诏令退兵。
打又不打,退又不退,就这么在关中浪费时间,各路义军今天这个下乡打粮,那个下乡拉壮丁,后天可能两支人马碰到一起,还能来个斗殴。
孟乔芳也是今天送批粮草,明天送笔银子,后天又给贺珍等送点美人什么的,反正就是各种拖延时间。
虽然朱以海也很清楚,一场会战,有时能打上一年半载甚至好几年都不稀奇,但现在的情况是贺珍他们并没有这个实力。
他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们正在走向败亡的深渊,又要重蹈湖广五忠的覆辙,却又无能为力,这种无力感,太让人痛苦了。
这越发的让他坚定,明末危局是不能指望这些地方军头们的。
贺珍可还是明将出身啊,现如今他新任命的云南总督樊一蘅为陕西边道时,贺珍就是他的部将,直到樊一蘅在崇祯十二年宁夏巡抚任上丢官回老家四川时,贺珍都还亲自送行,仍是他的部将。
贺珍是直到崇祯十四年时才降的李自成,他本来目光不会那么短浅,不会轻易上清军的当。
但结果还是如此。
贺珍跟这个时代大多数武将一样,拥兵自重墙头草,本为明将,后来闯军势大降李自成,李自成兵败,又迅速降清,眼看着清廷没把他当自己人要搞他,又被朱以海拉拢招降,现在在西安城下,却又不听诏令。
朱以海差不多能猜到贺珍的心态,他根本没怎么把朱以海放眼里,他眼里有的只是现在聚集西安附近的这十万人马,他想的是如何把这支大军控制在手,变成他的贺家军,以此为资本,在这乱世更进一步。
所以贺珍才会不愿意撤兵,才会坚持攻西安。
各人所处位置不同,利益也不同,朱以海想的是恢复天下,贺珍却是要趁乱掌握兵马增强自身实力。
朱以海鞭长莫及,无可奈何。
气的他握起拳头锤桌子,最后忍不住掏出随身笔记本,在上面加上了‘hezhen’。
心怀鬼胎的贺珍指望不上了,如今能指望的唯有文安之、秦良玉的陕甘行营,秦翼明的忠勇镇以及郧阳的忠开镇,巴东的忠贞镇,希望这几路人马,能够及时赶到汉中。
就算救不了关中明军,起码也要保住汉中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