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兵的子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书香小说网 www.shuxiang.la】,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引子:近日,看见有战友把部队的生活全部写下来发在了网上,引起了我的回忆。部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有可歌可泣的感人场面,也有惊心动魄的英雄事迹,还有一些发生在生活中的轶闻趣事,每每想起来,都会情不自禁的为那些英雄们赞叹,为那些生活中的有趣故事掩面而笑。闲暇,我还会翻开那些老照片欣赏一番,看见那一个个战友,他们有的可能已经作古,也可能在某一个领导岗位上,或者是个体老板,总之他们都是我记忆中的战友,我和他们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已经成为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写出来,一是回忆那一段美好的记忆;二是把我这一段经历留下来,以示后人。
一
公元1972年冬季,在我将要高中毕业的前夕,大学不招生,面临两种选择,一是回乡务农,二是从军,(是当时改变命运的唯一的抉择)参军关键是政审,然后才是身体素质。我绝对的优势是上高中期间已经入党,并且是学校的学毛著积极分子;家庭三代贫农,历史清白,爷爷和父亲又都是大队干部,文化大革命时期始终紧跟党中央毛主席,可以说政审对我肯定没有问题,到体检站体检,一路顺风,全部绿灯。随后是接兵的找我谈话,我是学毛著尖子,又是班干部,当时的那些时髦词汇随口而出,令那些接兵的啧啧称赞,我当兵的愿望也就不难实现。
几轮下来,我顺利的过关,于当年的12月8日踏上了从军的道路。我们学校和我一起体检共有9个人,8个男生,一个女生,女生没有和我们一路,她去了总后第四军医大学;我们8个男生去了63军563团。
在那个时候,能成为一名军人,是无上的光荣。知识分子是臭老九,从政没前途,从商叫奸商,工人是老大哥,就连女的选择男友也是一军二工三农民,没出息的嫁商人。成为军人,自然追求的女生也比较多,在接到通知书的几天里,好事的朋友乱点鸳鸯谱,一会介绍这一个,一会介绍哪一个,弄得眼花缭乱。我刚满18岁,对谈情说爱一片空白,别人都在谈,也只好随波逐流,未离开学校的几天里,有的女生悄悄的递纸条,有的公开的要求合影留念,还有的送纪念品,我不能拒绝,也不敢拒绝,只能逢场作戏,反正几天时间就要离开他们,至于以后怎么办,那是以后的事情。
走的前一天晚上,我们住在县里的招待所。报到以后,带兵的把我们集中起来点了名,按各公社编了临时班排,发了军装,被褥,简单学了打背包。穿上那一身不太合身的军装,顿时显得威风了许多,新兵们个个意气风发,精神焕发,满脸喜气,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下午放了半天假,让和家人团聚,那一下午过得太快也太紧张,学校把我们几个应征入伍的同学叫到学校和校领导合影留念,班集体合影,同学之间合影,有几个女同学偷偷地邀请照相,我不能推辞,全部满足她们的要求。学校那一边还没有完,家里人也一直催着回去,那时还没有到饭店吃饭一说,记得在我姐家一家人吃了一顿团圆饭。父母和大哥大姐们千安顿万叮咛,一定要听党话,跟党走,努力学习政治、军事、文化,和同志团结友爱,早日把立功喜报寄回家。
家人的嘱托,老师的企盼,同学的鼓励,让我在离开家乡这片热土的最后一个晚上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好不容易捱到天亮,集合的哨声就响了,简单的洗涮了一下,按照要求打背包,整队吃饭蹬车,七点准时出发。街道两旁红旗招展,锣鼓喧天,欢送的人群早已排队等候在那里。人们高喊着向解放军学习!向解放军致敬!保卫祖国!保卫家乡的口号,送新兵的汽车缓缓驶出县城开向三十公里外的火车站,开始了我军旅生涯。
二
到了乘车的长治北站,广场上已经集中了其他县的新兵,晋东南军分区和行署领导为我们这些即将奔赴军营的新战士举行了隆重的欢送大会,并和地方政府进行了交接。上午8点火车从长治北出发。上车后,新兵连连长才宣布我们去的地方是忻州地区的定襄县,那个地方我们这些涉世未深来自农村的人连听也没有听说过,对那个地方没有任何映像,只知道没有出了本省,是一个高寒地区,气候寒冷,风沙较大,据说一年刮两次风,一次半年,是个荒蛮之地,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我们乘坐的是清一色的闷罐车,车厢里铺的全部是稻草,每一节车厢里还备有一个大罐子解小手用,车厢顶上吊着一盏马灯,晚上用来照明,车厢的中央放着一个火炉,火炉周围堆着一堆大碳,用来取暖,一节车厢四十多个人,开始大家的热情还没有下去,没有感觉到天气的寒冷,随着列车的启动,车厢外寒风呼啸,车厢内寒气逼人,人们挤在一起相互用对方的身体取暖。带兵的想尽一切办法解除我们的离别之苦和寒冷带给人们的思乡之情,一会唱歌,一会念报纸,一会又让大家在车厢里小跑步,驱赶寒冷。出长治下晋城,到月山。月山站是一个编组站,设有兵站,在哪里吃了出发后的第一顿饭,记得吃的是馒头烩菜,一人两个馒头,一碗烩菜。也可能我们长期生活在乡下,再加上那时条件艰苦,从来没有吃过油水那么大的饭菜,是我有生以来吃到的第一顿高质量伙食。一顿饭把寒冷驱赶的一干二净,把思乡的情愫暂时放在了脑后,停了大概有两个多小时,火车才又慢慢腾腾地重新出发,火车走的很慢,每到一个车站都要为别的车让路,走了一天多才好不容易出了太行山。车出山西到了河南,顿时感觉视野开阔了许多,我们抢着挤到闷罐车的车门,从门缝里观望外面的世界,尽管是数九寒天,河南大地仍然一片葱绿,成片的麦地绿油油的没有了冬天的萧瑟。农民们正在田间给麦苗浇水,远处的道路上偶尔有马车拉着农家肥送往田里。
对于河南我更是知之甚少,从书本里获得的一点知识,只是皮毛而已,河南就是中原的一个大省,而且从河南逃到山西的灾民较多,且大部分都落户在山西。盐碱,风沙,黄河泛滥,灾民成群,就是我映像中的河南。
火车从新乡调头北上,进入燕赵大地已是第二天的早上,从闷罐车的门缝里,看见一轮红日从东方的地平线上冉冉升起,一眼望不到边的华北大平原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霞光,亦幻亦虚,远处的村庄或隐或现,一个个被火车甩在了身后,车轮有节奏的“哐当”声像一首美妙的旋律,伴随着我们奔驰在祖国的心脏。我的心情也随之开朗起来,抑制不住的激动,使我们这些没有走出过家门的人情不自禁的簇拥在一起,大声高歌,惹得那些带兵一扫疲惫倦容,加入到我们的行列,和我们一起歌唱起来。
天傍黑,列车停在了太原北站。吃过晚饭,火车继续北上,只记得列车边走边停,边停边甩下一两节车皮,到夜里11点多,到达目的地定襄县车站,我们从车上下来,看见十几辆汽车停在车站广场,好多穿军装的人早已侯在哪里,把我们这些新兵集中在广场中央,不知是个什么“长”简单的讲了几句话,算是欢迎仪式。我们按照顺序蹬上早已停在那里的汽车,汽车在寒风中缓缓启动,经过半个多小时的行进,就到达了新兵培训基地,一个叫“师家湾”的村子。
三
到达目的地,按照编好的新兵班排,在连部院里吃了到部队的第一顿饭,大米,萝卜炒肉,说不上好吃,也说不上不好吃,味道很一般,没有引起多大胃口。吃完饭,培训新兵的班排长把我们领到驻地,我们学校去的八个人和县直单位的四个人分在一个班,班长是71年的老兵,北京昌平县人,看上去人很老练,也比较诚实,不善言语;排长姓杨,一米八的大个子,河北人,是我们那个团特务连的侦察班长,待人和气,有一身过硬的军事本领,后来提升为侦察排长。我和县里一家军工厂的一名北京知青指定为副班长,协助班长工作。
我们班住的哪一户,房东是三代贫农,老两口儿子儿媳一个小孙子,还有一个女儿,家里不算富裕,但过的很殷实,全家人和睦相处,其乐融融,尤其是房东大娘,热情开朗,待我们这些异地来的新兵象对待自己的儿女一样,嘘寒问暖,关怀备至。在我们还没有到来之前,大娘就把我们住的西房大炕烧的热乎乎,十几个人住在一个炕上,虽说挤了点,好在是冬天,挺暖和的。两天来的长途跋涉,一路劳顿,使我们的身心备受折磨,简单的洗涮后倒头便睡,一觉到了第二天早上。好在人年轻,休息一晚上,精神马上振作起来。
新兵连的生活新奇单调,训练既辛苦又枯燥,开始每天进行传统教育,讲部队的光荣传统,讲老一辈如何浴血奋战,还要学习毛主席的军事思想,虽没有了早请示晚汇报那一套,但每天早上听见起床号响,大冬天天还没亮,有时候连解手都顾不上,几分中之内必须到院中间集合完毕,迟到一次,那今天的早操就该有好果子吃了。跑完操后,开始练习走正步,一个班为一个单位,由班长带领练习,全部把裤子卷起来,脚尖绷平,离地面30公分,要站立5分钟,上姿挺胸,两只胳膊交替到胸前第二颗扣子之间。不让带手套,帽子不让放帽沿,任凭风霜雨雪,天寒地冻,每天一个小时的练习,雷打不动。
有意思的是新兵连的指导员给我们做走正步示范,也不知是政治干部练得少,还是其他原因,给我们讲的头头是道,我们也听的有滋有味,当示范的时候,尽然出右腿出右臂,出左腿左臂,大家一个个忍俊不禁,想笑又不敢笑。可能走了半天他自己也感到不舒服,才停下来问大家看清楚了没有,我们一致高呼看清了。班长赶快过来悄悄地告诉他刚才发生的事情,指导员又面对我们及时的纠正了他的动作。
出完早操,从操场回来,开始整内务,本来不大的一个小屋子,一下子挤进去十几个人,都争着整自己的被子。要求被子整的象豆腐块,有楞有角,而且摆放成一条线,被子与被子之间间隔十公分,我们这些散漫惯了的乡下人,一下子确实适应不了,憋屈半天也达不到要求,每天早上都要返工好几次,有时候连脸都顾不上洗就到了开饭时间,只能抓紧时间吃完饭,利用早课前的一点时间再继续整理和刷牙洗脸。
开始主要以传统教育为主,每天坐在屋子里听讲课,然后是讨论,写笔记写心得。理论教育完成后,进入军事基础训练科目,除每天早操队列外其余时间全部都是军训,刺杀、格斗、匍匐前进、单双杠、五公里、十公里长跑等。最恼火的是紧急集合,记得除夕夜,九点半熄灯后,还没有进入睡眠状态,似睡非睡,紧急集合号就吹响了,急忙穿衣下床打背包,以班为单位五分钟到连部院里集合。第一次遇上这样的事情,免不了手忙脚乱,平时练的好一点的,背包基本上可以按要求打好,一般散不了。到连部集合后,连长首先检查着装,帽子到风纪扣,武装带,鞋带系好没有,全部过一遍。结果,好多人都没有按规定着装,背包也没有按要求打好,连长没有让我们重新整理,而是带着部队就出发了,跑了不到两公里,那些没有打好背包的人,被子散开只好搭在脖子上跟着部队跑,有的鞋子跑掉了,有的挎包水壶叮铛哗啦,那个狼狈样,真好像国民党部队溃退时的样子,就这样跑了五公里,一个个上气不接下气,累的像泄了气的皮球,返回驻地,已是凌晨两点多。睡下刚进入梦乡,还没有反映过来咋么回事,紧急集合号又吹响了,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吸取第一次教训,先把背包打好,再详细检查着装,这一次基本做到了万无一失。
第一次拉练时虽说寒风咧咧,温度在零下二十度左右,手耳朵冻的生冷,长距离小跑,寒冷被驱赶的一干二净。抬头望一轮皎洁的明月挂在天空,稀疏的星星眨着眼睛,偷偷地看着我们这些新兵在崎岖的山路上奔跑,似嘲笑又像是赞美,或儿隐入云中或儿露出它的真容。然而,到第二次紧急集合,明月不见了,星星也不知躲到什么地方去了,乌云在东南风的驱赶下,全部压倒我们头顶,还没有出发,雪花就开始飘了起来。大家眼睁睁的看着连长,多么希望取消这一次行动,然而,连长一声令下“出发”!大家只能冒着大雪绕到村子外面直接向对面的山上跑去。一气跑了十多公里,累的满身满头大汗,身上的雪花随着身体里冒出的热气全部化成冰水,一个个象落汤鸡。返回驻地估计应该是凌晨五点左右,雪还在下,最少有十几公分深,连长下令继续睡觉。第二天是大年初一,部队放假三天,这一觉一着睡到上午九点,大家才急匆匆起床到炊事班领上和好的面和饺子馅包饺子。到部队的第一个春节就这样过去了。
引子:近日,看见有战友把部队的生活全部写下来发在了网上,引起了我的回忆。部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有可歌可泣的感人场面,也有惊心动魄的英雄事迹,还有一些发生在生活中的轶闻趣事,每每想起来,都会情不自禁的为那些英雄们赞叹,为那些生活中的有趣故事掩面而笑。闲暇,我还会翻开那些老照片欣赏一番,看见那一个个战友,他们有的可能已经作古,也可能在某一个领导岗位上,或者是个体老板,总之他们都是我记忆中的战友,我和他们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已经成为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写出来,一是回忆那一段美好的记忆;二是把我这一段经历留下来,以示后人。
一
公元1972年冬季,在我将要高中毕业的前夕,大学不招生,面临两种选择,一是回乡务农,二是从军,(是当时改变命运的唯一的抉择)参军关键是政审,然后才是身体素质。我绝对的优势是上高中期间已经入党,并且是学校的学毛著积极分子;家庭三代贫农,历史清白,爷爷和父亲又都是大队干部,文化大革命时期始终紧跟党中央毛主席,可以说政审对我肯定没有问题,到体检站体检,一路顺风,全部绿灯。随后是接兵的找我谈话,我是学毛著尖子,又是班干部,当时的那些时髦词汇随口而出,令那些接兵的啧啧称赞,我当兵的愿望也就不难实现。
几轮下来,我顺利的过关,于当年的12月8日踏上了从军的道路。我们学校和我一起体检共有9个人,8个男生,一个女生,女生没有和我们一路,她去了总后第四军医大学;我们8个男生去了63军563团。
在那个时候,能成为一名军人,是无上的光荣。知识分子是臭老九,从政没前途,从商叫奸商,工人是老大哥,就连女的选择男友也是一军二工三农民,没出息的嫁商人。成为军人,自然追求的女生也比较多,在接到通知书的几天里,好事的朋友乱点鸳鸯谱,一会介绍这一个,一会介绍哪一个,弄得眼花缭乱。我刚满18岁,对谈情说爱一片空白,别人都在谈,也只好随波逐流,未离开学校的几天里,有的女生悄悄的递纸条,有的公开的要求合影留念,还有的送纪念品,我不能拒绝,也不敢拒绝,只能逢场作戏,反正几天时间就要离开他们,至于以后怎么办,那是以后的事情。
走的前一天晚上,我们住在县里的招待所。报到以后,带兵的把我们集中起来点了名,按各公社编了临时班排,发了军装,被褥,简单学了打背包。穿上那一身不太合身的军装,顿时显得威风了许多,新兵们个个意气风发,精神焕发,满脸喜气,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下午放了半天假,让和家人团聚,那一下午过得太快也太紧张,学校把我们几个应征入伍的同学叫到学校和校领导合影留念,班集体合影,同学之间合影,有几个女同学偷偷地邀请照相,我不能推辞,全部满足她们的要求。学校那一边还没有完,家里人也一直催着回去,那时还没有到饭店吃饭一说,记得在我姐家一家人吃了一顿团圆饭。父母和大哥大姐们千安顿万叮咛,一定要听党话,跟党走,努力学习政治、军事、文化,和同志团结友爱,早日把立功喜报寄回家。
家人的嘱托,老师的企盼,同学的鼓励,让我在离开家乡这片热土的最后一个晚上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好不容易捱到天亮,集合的哨声就响了,简单的洗涮了一下,按照要求打背包,整队吃饭蹬车,七点准时出发。街道两旁红旗招展,锣鼓喧天,欢送的人群早已排队等候在那里。人们高喊着向解放军学习!向解放军致敬!保卫祖国!保卫家乡的口号,送新兵的汽车缓缓驶出县城开向三十公里外的火车站,开始了我军旅生涯。
二
到了乘车的长治北站,广场上已经集中了其他县的新兵,晋东南军分区和行署领导为我们这些即将奔赴军营的新战士举行了隆重的欢送大会,并和地方政府进行了交接。上午8点火车从长治北出发。上车后,新兵连连长才宣布我们去的地方是忻州地区的定襄县,那个地方我们这些涉世未深来自农村的人连听也没有听说过,对那个地方没有任何映像,只知道没有出了本省,是一个高寒地区,气候寒冷,风沙较大,据说一年刮两次风,一次半年,是个荒蛮之地,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我们乘坐的是清一色的闷罐车,车厢里铺的全部是稻草,每一节车厢里还备有一个大罐子解小手用,车厢顶上吊着一盏马灯,晚上用来照明,车厢的中央放着一个火炉,火炉周围堆着一堆大碳,用来取暖,一节车厢四十多个人,开始大家的热情还没有下去,没有感觉到天气的寒冷,随着列车的启动,车厢外寒风呼啸,车厢内寒气逼人,人们挤在一起相互用对方的身体取暖。带兵的想尽一切办法解除我们的离别之苦和寒冷带给人们的思乡之情,一会唱歌,一会念报纸,一会又让大家在车厢里小跑步,驱赶寒冷。出长治下晋城,到月山。月山站是一个编组站,设有兵站,在哪里吃了出发后的第一顿饭,记得吃的是馒头烩菜,一人两个馒头,一碗烩菜。也可能我们长期生活在乡下,再加上那时条件艰苦,从来没有吃过油水那么大的饭菜,是我有生以来吃到的第一顿高质量伙食。一顿饭把寒冷驱赶的一干二净,把思乡的情愫暂时放在了脑后,停了大概有两个多小时,火车才又慢慢腾腾地重新出发,火车走的很慢,每到一个车站都要为别的车让路,走了一天多才好不容易出了太行山。车出山西到了河南,顿时感觉视野开阔了许多,我们抢着挤到闷罐车的车门,从门缝里观望外面的世界,尽管是数九寒天,河南大地仍然一片葱绿,成片的麦地绿油油的没有了冬天的萧瑟。农民们正在田间给麦苗浇水,远处的道路上偶尔有马车拉着农家肥送往田里。
对于河南我更是知之甚少,从书本里获得的一点知识,只是皮毛而已,河南就是中原的一个大省,而且从河南逃到山西的灾民较多,且大部分都落户在山西。盐碱,风沙,黄河泛滥,灾民成群,就是我映像中的河南。
火车从新乡调头北上,进入燕赵大地已是第二天的早上,从闷罐车的门缝里,看见一轮红日从东方的地平线上冉冉升起,一眼望不到边的华北大平原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霞光,亦幻亦虚,远处的村庄或隐或现,一个个被火车甩在了身后,车轮有节奏的“哐当”声像一首美妙的旋律,伴随着我们奔驰在祖国的心脏。我的心情也随之开朗起来,抑制不住的激动,使我们这些没有走出过家门的人情不自禁的簇拥在一起,大声高歌,惹得那些带兵一扫疲惫倦容,加入到我们的行列,和我们一起歌唱起来。
天傍黑,列车停在了太原北站。吃过晚饭,火车继续北上,只记得列车边走边停,边停边甩下一两节车皮,到夜里11点多,到达目的地定襄县车站,我们从车上下来,看见十几辆汽车停在车站广场,好多穿军装的人早已侯在哪里,把我们这些新兵集中在广场中央,不知是个什么“长”简单的讲了几句话,算是欢迎仪式。我们按照顺序蹬上早已停在那里的汽车,汽车在寒风中缓缓启动,经过半个多小时的行进,就到达了新兵培训基地,一个叫“师家湾”的村子。
三
到达目的地,按照编好的新兵班排,在连部院里吃了到部队的第一顿饭,大米,萝卜炒肉,说不上好吃,也说不上不好吃,味道很一般,没有引起多大胃口。吃完饭,培训新兵的班排长把我们领到驻地,我们学校去的八个人和县直单位的四个人分在一个班,班长是71年的老兵,北京昌平县人,看上去人很老练,也比较诚实,不善言语;排长姓杨,一米八的大个子,河北人,是我们那个团特务连的侦察班长,待人和气,有一身过硬的军事本领,后来提升为侦察排长。我和县里一家军工厂的一名北京知青指定为副班长,协助班长工作。
我们班住的哪一户,房东是三代贫农,老两口儿子儿媳一个小孙子,还有一个女儿,家里不算富裕,但过的很殷实,全家人和睦相处,其乐融融,尤其是房东大娘,热情开朗,待我们这些异地来的新兵象对待自己的儿女一样,嘘寒问暖,关怀备至。在我们还没有到来之前,大娘就把我们住的西房大炕烧的热乎乎,十几个人住在一个炕上,虽说挤了点,好在是冬天,挺暖和的。两天来的长途跋涉,一路劳顿,使我们的身心备受折磨,简单的洗涮后倒头便睡,一觉到了第二天早上。好在人年轻,休息一晚上,精神马上振作起来。
新兵连的生活新奇单调,训练既辛苦又枯燥,开始每天进行传统教育,讲部队的光荣传统,讲老一辈如何浴血奋战,还要学习毛主席的军事思想,虽没有了早请示晚汇报那一套,但每天早上听见起床号响,大冬天天还没亮,有时候连解手都顾不上,几分中之内必须到院中间集合完毕,迟到一次,那今天的早操就该有好果子吃了。跑完操后,开始练习走正步,一个班为一个单位,由班长带领练习,全部把裤子卷起来,脚尖绷平,离地面30公分,要站立5分钟,上姿挺胸,两只胳膊交替到胸前第二颗扣子之间。不让带手套,帽子不让放帽沿,任凭风霜雨雪,天寒地冻,每天一个小时的练习,雷打不动。
有意思的是新兵连的指导员给我们做走正步示范,也不知是政治干部练得少,还是其他原因,给我们讲的头头是道,我们也听的有滋有味,当示范的时候,尽然出右腿出右臂,出左腿左臂,大家一个个忍俊不禁,想笑又不敢笑。可能走了半天他自己也感到不舒服,才停下来问大家看清楚了没有,我们一致高呼看清了。班长赶快过来悄悄地告诉他刚才发生的事情,指导员又面对我们及时的纠正了他的动作。
出完早操,从操场回来,开始整内务,本来不大的一个小屋子,一下子挤进去十几个人,都争着整自己的被子。要求被子整的象豆腐块,有楞有角,而且摆放成一条线,被子与被子之间间隔十公分,我们这些散漫惯了的乡下人,一下子确实适应不了,憋屈半天也达不到要求,每天早上都要返工好几次,有时候连脸都顾不上洗就到了开饭时间,只能抓紧时间吃完饭,利用早课前的一点时间再继续整理和刷牙洗脸。
开始主要以传统教育为主,每天坐在屋子里听讲课,然后是讨论,写笔记写心得。理论教育完成后,进入军事基础训练科目,除每天早操队列外其余时间全部都是军训,刺杀、格斗、匍匐前进、单双杠、五公里、十公里长跑等。最恼火的是紧急集合,记得除夕夜,九点半熄灯后,还没有进入睡眠状态,似睡非睡,紧急集合号就吹响了,急忙穿衣下床打背包,以班为单位五分钟到连部院里集合。第一次遇上这样的事情,免不了手忙脚乱,平时练的好一点的,背包基本上可以按要求打好,一般散不了。到连部集合后,连长首先检查着装,帽子到风纪扣,武装带,鞋带系好没有,全部过一遍。结果,好多人都没有按规定着装,背包也没有按要求打好,连长没有让我们重新整理,而是带着部队就出发了,跑了不到两公里,那些没有打好背包的人,被子散开只好搭在脖子上跟着部队跑,有的鞋子跑掉了,有的挎包水壶叮铛哗啦,那个狼狈样,真好像国民党部队溃退时的样子,就这样跑了五公里,一个个上气不接下气,累的像泄了气的皮球,返回驻地,已是凌晨两点多。睡下刚进入梦乡,还没有反映过来咋么回事,紧急集合号又吹响了,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吸取第一次教训,先把背包打好,再详细检查着装,这一次基本做到了万无一失。
第一次拉练时虽说寒风咧咧,温度在零下二十度左右,手耳朵冻的生冷,长距离小跑,寒冷被驱赶的一干二净。抬头望一轮皎洁的明月挂在天空,稀疏的星星眨着眼睛,偷偷地看着我们这些新兵在崎岖的山路上奔跑,似嘲笑又像是赞美,或儿隐入云中或儿露出它的真容。然而,到第二次紧急集合,明月不见了,星星也不知躲到什么地方去了,乌云在东南风的驱赶下,全部压倒我们头顶,还没有出发,雪花就开始飘了起来。大家眼睁睁的看着连长,多么希望取消这一次行动,然而,连长一声令下“出发”!大家只能冒着大雪绕到村子外面直接向对面的山上跑去。一气跑了十多公里,累的满身满头大汗,身上的雪花随着身体里冒出的热气全部化成冰水,一个个象落汤鸡。返回驻地估计应该是凌晨五点左右,雪还在下,最少有十几公分深,连长下令继续睡觉。第二天是大年初一,部队放假三天,这一觉一着睡到上午九点,大家才急匆匆起床到炊事班领上和好的面和饺子馅包饺子。到部队的第一个春节就这样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