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的男人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书香小说网 www.shuxiang.la】,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回顾自己的一生,对我来说,女人给了我许多东西。没有女人我就不会达到现在的高度。我喜欢那些漂亮女性。
这是萨特说过的话。
萨特是一个独身主义者。但他的身边始终没有间断过漂亮的女性。按照通常的观点,萨特是一个风流的男人。但在萨特的内心世界里,它极端的厌恶男人。当然不能用同性相斥这种简单的理论来评价萨特。有意思的一点是,他和贾宝玉有着一个相同的情结。贾宝玉的厌恶男人是曹雪芹在大观园见了太多的肮脏与龌龊,产生的一种厌男的情结,这是曹雪芹借宝玉之口的一种自我表达。在大观园中站在最高处的好像是贾母、王熙凤等人。实际上占统治地位的仍是贾家的男人们。大观园以外的那张巨大的关系网,仍是靠男人们编织的。她们只不过是站在贾家男人搭建的舞台上的舞者而已。大观园过多的人间悲剧的制造者仍是那些强势的男人们。大观园中的国色天香的女儿们,无论是小姐也好,丫环也好,也只是一朵朵娇嫩、妍丽的花朵,现实的风霜雨雪对她们过多的蹂躏,究起因是那些肮脏的男人们。曹雪芹的悲悯之情竟然在那样的一个环境中没有被同化,这是曹的伟大之处。贾宝玉和林黛玉是曹雪芹内心的渴望的爱神,只存在心中,一接触现实,便被虚幻。所以他感叹,女人是水做的。这句话里饱含着曹氏对女人的全部的爱。这种爱你可以称为泛爱,它里面包含着对女性阶层深深的同情。这种同情不是每个男人都有的,没有这种同情的人便是泥捏的,一见水变成了一滩稀泥,太阳一晒便成为随处可见的泥土。
萨特对于男人的厌恶来自于母亲,母亲是他欣赏的第一位女性。一次散步一个打扮入时的男子对着萨特说话,眼睛却盯着萨特的母亲,那眼光里散发着一股欲望,飘散着的是猥亵的光芒和充满肉欲的气息。从此他对男性充满了厌恶。包括到老年他都无法释怀。
可以看出萨特的厌男情结和曹氏的厌男情结不在一个层次上。一个是社会的,一个是个体的。
但萨特是一个透明的男人,他的可爱之处在于毫不隐瞒对女人的欣赏和渴求。
萨特的第一次性的经历,是一个极偶然的机会,是他所在的学校里一个校医的妻子,约请他到宾馆去幽会的。萨特的回忆对自己生平的第一次性经历却是那样的平淡无奇。后人的研究之所以那么细致入微,是萨特的经历对形成他独特的性格有着密切的关系。他是一本正经和他的初恋情人西蒙娜-若利韦谈婚论嫁的,萨特直接称他为未婚妻。说明萨特一开始并不是抱着游戏的态度来对待感情的。然而,若利韦是一个浪漫的女人,她浪漫的程度比萨特更甚,可他没有萨特的学识和品质。当若利韦一次次投向情人的怀抱的时候,可能萨特已经冷静的认识到婚姻是多么的不可靠。这应该是萨特遭受的第二次打击。第一次来源于他的母亲,母亲的改嫁,对幼年的萨特来说是一次严重的打击。尽管母亲是无辜的,实际上母亲也是基于生活的考虑。
这两次经历应该说是萨特对婚姻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她厌恶婚姻,就像他厌恶男人一样。萨特是一个极具个性的人,他在青年时给自己定下的人生坐标是宏大的,也许按当时的人们的判断来说,有些狂妄:“我要同时成为斯宾诺莎和司汤达。”就是说即要当一个著名的哲学家,也要当一个顶尖的文学家。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竟然奇迹般地成为了现实。从这一点来看,萨特认为婚姻是不可靠的,是一种徒劳的形式,何必再给自己戴上枷锁呢。
萨特生于十九世纪初,那时的巴黎已经和现时的中国一样。中国的丁克家庭,或独身主义应该说是最早出现在九十年代末,和萨特所处的时代相比,差了近一个世纪。无怪乎李银河女士说中国的性观念仍处在中世纪,此言不为过。所以肉艳、浪漫的巴黎不光生产浪漫的法国女人,也产生了这样一位思想巨人。他无愧于一位思想的先驱者。直至到现在人们对他的“虚无与存在”仍赞赏有加。可以用来对老庄哲学中有根本意义而又含混的“无”的概念进行有效地科学地阐释。
萨特的思想一百年来仍然能够影响我们这些无知的人。他和伏波瓦的传奇经历就是今天思想前卫的人也是难于企及的。后人在评说萨特和波夫瓦的时候,认为萨特在思想上牢牢控制着波夫瓦,认为波夫瓦是萨特思想上的“奴仆”实际上是人们的一种误读,有资料表明当萨特和波夫瓦大学毕业的时候,为了能不去马赛留在巴黎,萨特提出和波夫瓦结婚的要求,波夫瓦拒绝了。他深知萨特对婚姻的厌恶,他这样做无非是为了“我”做出的牺牲,波夫瓦理智的拒绝了。萨特对波夫瓦感情的深厚可见一斑。通常的人会说,既然萨特那么的爱波夫瓦,为什么同时又有那么多的性伙伴。用世俗的眼光是无法理解萨特的。他们曾有约在先,互相不干涉对方的偶然爱情。他们的性爱观点超出了世俗的范畴。他否认社会既有的社会伦理道德标准。在这样思想的支配下,他才能做到这些让常人看来有些另类的举动。他在波夫瓦面前从不掩饰自己的性伙伴。在波夫瓦老年的时候拍的一部纪录片中,有萨特喝醉了酒妓女背着他的一个镜头。有人认为有损萨特的形象建议删掉这个镜头,萨特说:不需要了。直到诺贝尔奖要颁发给萨特的时候,他也拒绝了。这不光需要勇气,只有这位思想巨人才能做出这种骇人的举动。他不是想哗众取宠,这是他的思想决定的,他蔑视社会的约定成俗,敢于作出自己的判断,自己承担一切。
萨特的思想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看来,都有着现实的积极的一面。比如:人首先存在,然后按自己的意愿造就自身。生活本来是虚无的,全靠自己赋予生活的意义。人生是自我设计、自我实现的过程。所以在这种思想支配下,萨特人生轨迹中一系列的动作和行为也就能够理解了。
萨特的最大的特点在于能够按自己的思想兑现为现实的东西。按我们的话说,不是说一套做一套,怎么说就怎么做。不虚伪。这是他最大的特点,他的一切都是透明的,这是他的可爱之处,也是他的伟大之处。他的一生都在践行他的“存在主义”学说;积极进取、永不疲倦是萨特的生活态度,他这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也影响了无数的人。他终生不缀的勤奋学习与勤劳写作使他成为了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被人们誉为思想的机器。
这位终身未婚的伟大的男人,死后最终和他的伴侣波夫瓦合葬了在一起,那么谁又能说他们不是一对夫妻呢?虽然他们没有结婚,虽然他们各有自己的住处,但他们的灵魂是接近的,尽管他们没有用婚姻的形式把自己固定在一起,但他们的思想是牢牢靠在一起的。
我们的世界因有他们而精彩!因有他们这些思想哲人、巨人的存在,我们生活的才不至于虚无和绝望。
回顾自己的一生,对我来说,女人给了我许多东西。没有女人我就不会达到现在的高度。我喜欢那些漂亮女性。
这是萨特说过的话。
萨特是一个独身主义者。但他的身边始终没有间断过漂亮的女性。按照通常的观点,萨特是一个风流的男人。但在萨特的内心世界里,它极端的厌恶男人。当然不能用同性相斥这种简单的理论来评价萨特。有意思的一点是,他和贾宝玉有着一个相同的情结。贾宝玉的厌恶男人是曹雪芹在大观园见了太多的肮脏与龌龊,产生的一种厌男的情结,这是曹雪芹借宝玉之口的一种自我表达。在大观园中站在最高处的好像是贾母、王熙凤等人。实际上占统治地位的仍是贾家的男人们。大观园以外的那张巨大的关系网,仍是靠男人们编织的。她们只不过是站在贾家男人搭建的舞台上的舞者而已。大观园过多的人间悲剧的制造者仍是那些强势的男人们。大观园中的国色天香的女儿们,无论是小姐也好,丫环也好,也只是一朵朵娇嫩、妍丽的花朵,现实的风霜雨雪对她们过多的蹂躏,究起因是那些肮脏的男人们。曹雪芹的悲悯之情竟然在那样的一个环境中没有被同化,这是曹的伟大之处。贾宝玉和林黛玉是曹雪芹内心的渴望的爱神,只存在心中,一接触现实,便被虚幻。所以他感叹,女人是水做的。这句话里饱含着曹氏对女人的全部的爱。这种爱你可以称为泛爱,它里面包含着对女性阶层深深的同情。这种同情不是每个男人都有的,没有这种同情的人便是泥捏的,一见水变成了一滩稀泥,太阳一晒便成为随处可见的泥土。
萨特对于男人的厌恶来自于母亲,母亲是他欣赏的第一位女性。一次散步一个打扮入时的男子对着萨特说话,眼睛却盯着萨特的母亲,那眼光里散发着一股欲望,飘散着的是猥亵的光芒和充满肉欲的气息。从此他对男性充满了厌恶。包括到老年他都无法释怀。
可以看出萨特的厌男情结和曹氏的厌男情结不在一个层次上。一个是社会的,一个是个体的。
但萨特是一个透明的男人,他的可爱之处在于毫不隐瞒对女人的欣赏和渴求。
萨特的第一次性的经历,是一个极偶然的机会,是他所在的学校里一个校医的妻子,约请他到宾馆去幽会的。萨特的回忆对自己生平的第一次性经历却是那样的平淡无奇。后人的研究之所以那么细致入微,是萨特的经历对形成他独特的性格有着密切的关系。他是一本正经和他的初恋情人西蒙娜-若利韦谈婚论嫁的,萨特直接称他为未婚妻。说明萨特一开始并不是抱着游戏的态度来对待感情的。然而,若利韦是一个浪漫的女人,她浪漫的程度比萨特更甚,可他没有萨特的学识和品质。当若利韦一次次投向情人的怀抱的时候,可能萨特已经冷静的认识到婚姻是多么的不可靠。这应该是萨特遭受的第二次打击。第一次来源于他的母亲,母亲的改嫁,对幼年的萨特来说是一次严重的打击。尽管母亲是无辜的,实际上母亲也是基于生活的考虑。
这两次经历应该说是萨特对婚姻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她厌恶婚姻,就像他厌恶男人一样。萨特是一个极具个性的人,他在青年时给自己定下的人生坐标是宏大的,也许按当时的人们的判断来说,有些狂妄:“我要同时成为斯宾诺莎和司汤达。”就是说即要当一个著名的哲学家,也要当一个顶尖的文学家。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竟然奇迹般地成为了现实。从这一点来看,萨特认为婚姻是不可靠的,是一种徒劳的形式,何必再给自己戴上枷锁呢。
萨特生于十九世纪初,那时的巴黎已经和现时的中国一样。中国的丁克家庭,或独身主义应该说是最早出现在九十年代末,和萨特所处的时代相比,差了近一个世纪。无怪乎李银河女士说中国的性观念仍处在中世纪,此言不为过。所以肉艳、浪漫的巴黎不光生产浪漫的法国女人,也产生了这样一位思想巨人。他无愧于一位思想的先驱者。直至到现在人们对他的“虚无与存在”仍赞赏有加。可以用来对老庄哲学中有根本意义而又含混的“无”的概念进行有效地科学地阐释。
萨特的思想一百年来仍然能够影响我们这些无知的人。他和伏波瓦的传奇经历就是今天思想前卫的人也是难于企及的。后人在评说萨特和波夫瓦的时候,认为萨特在思想上牢牢控制着波夫瓦,认为波夫瓦是萨特思想上的“奴仆”实际上是人们的一种误读,有资料表明当萨特和波夫瓦大学毕业的时候,为了能不去马赛留在巴黎,萨特提出和波夫瓦结婚的要求,波夫瓦拒绝了。他深知萨特对婚姻的厌恶,他这样做无非是为了“我”做出的牺牲,波夫瓦理智的拒绝了。萨特对波夫瓦感情的深厚可见一斑。通常的人会说,既然萨特那么的爱波夫瓦,为什么同时又有那么多的性伙伴。用世俗的眼光是无法理解萨特的。他们曾有约在先,互相不干涉对方的偶然爱情。他们的性爱观点超出了世俗的范畴。他否认社会既有的社会伦理道德标准。在这样思想的支配下,他才能做到这些让常人看来有些另类的举动。他在波夫瓦面前从不掩饰自己的性伙伴。在波夫瓦老年的时候拍的一部纪录片中,有萨特喝醉了酒妓女背着他的一个镜头。有人认为有损萨特的形象建议删掉这个镜头,萨特说:不需要了。直到诺贝尔奖要颁发给萨特的时候,他也拒绝了。这不光需要勇气,只有这位思想巨人才能做出这种骇人的举动。他不是想哗众取宠,这是他的思想决定的,他蔑视社会的约定成俗,敢于作出自己的判断,自己承担一切。
萨特的思想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看来,都有着现实的积极的一面。比如:人首先存在,然后按自己的意愿造就自身。生活本来是虚无的,全靠自己赋予生活的意义。人生是自我设计、自我实现的过程。所以在这种思想支配下,萨特人生轨迹中一系列的动作和行为也就能够理解了。
萨特的最大的特点在于能够按自己的思想兑现为现实的东西。按我们的话说,不是说一套做一套,怎么说就怎么做。不虚伪。这是他最大的特点,他的一切都是透明的,这是他的可爱之处,也是他的伟大之处。他的一生都在践行他的“存在主义”学说;积极进取、永不疲倦是萨特的生活态度,他这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也影响了无数的人。他终生不缀的勤奋学习与勤劳写作使他成为了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被人们誉为思想的机器。
这位终身未婚的伟大的男人,死后最终和他的伴侣波夫瓦合葬了在一起,那么谁又能说他们不是一对夫妻呢?虽然他们没有结婚,虽然他们各有自己的住处,但他们的灵魂是接近的,尽管他们没有用婚姻的形式把自己固定在一起,但他们的思想是牢牢靠在一起的。
我们的世界因有他们而精彩!因有他们这些思想哲人、巨人的存在,我们生活的才不至于虚无和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