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记忆的断章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书香小说网 www.shuxiang.la】,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几年前,心有所动,偶然动笔定了几篇关于记忆中的清晨的文字。由于疏懒,当时没有写完,而以后也没有去续写。今日偶然翻到,还不忍抛却,聊作一点人生的痕迹吧。
(一)儿时的清晨
儿时。这个词是多么的遥远。儿时的我是个什么样子?那个象我儿子一样蹦跳的孩童吗?——站在河流对岸回望永远趟不回的三十多年前,是不是有些心酸——那个懵懂的跟在哥哥后面跑的孩童吗?那个在麦秸跺上翻滚的少年吗?那个背小眼篓拾柴禾的少年吗?那个被父亲丢在猪圈又爬出来继续哭闹的倔强的少年吗?那个在太阳下翻看邻家三毛流浪记的少年吗?
山村的街巷仄而树多。两边都是土坯房。房顶和门楼上都是灰蓝的筒瓦,上面常长有瓦松。树上总是有鸟啼虫鸣。小孩子们就在这个胡同和那个胡同中游戏。而胡同中的一个荒园是孩子们的天堂,我们常从园门槛下钻进去做神秘的探寻。园中的磨盘,椿树上的花大姐,南墙根的杂草和蝉蜕,断砖下的西瓜虫都令我们痴迷。我家住的四合院有两个门,除了东南正门外还有一个西南门——西南门说是门其实是并没有门楼,只不过是一个夹道。出个这个夹道就好象曲径通幽一样,与另外的院落相连。这儿有一磐井台,石架眼上是一架轱辘。父亲说井边原来还有一棵桃树,花开得好,桃也甜。但我们只发现过一个朽树桩,因为我和哥哥养的兔子淘洞从这里逃出来。这个井里的水特别甜,乡邻挑水常常舍近求远不到官井去而到我家来。井水涝不涨旱不枯,有几分神异,我们伏在井口看自己的影子时能听见啷啷的水声。几个爷爷也都以此为豪,谈起此井时话头就象水一样滔滔不绝。夏天玩热的时候常常让母亲打一桶水上来,厚重的铁皮桶一落井沿,圈圈水纹还和钟声一样漾着,我们就伏到桶上,一边和水里的自己瞪眼睛,一边咕咚咕咚地喝个不接气。然后又转身跑走了。
儿时清晨就象这井水一样清亮。
而最多的记忆是在收获季节。五月或九月。当布谷鸟叫了半月,小麦黄穗了;或秋天玉米咧嘴了,父母上地就要起早晌了。收获季节大人们都要一天干三晌活,起个早不比上午下午做得少呢。十一二岁的哥哥也算一个劳力。我做不了什么活,母亲就让我管做饭。小小孩儿会做什么饭呢,往往是玉米糁稀饭里的生疙瘩比豆子还多还大。不过后来还学会了摊煎饼呢。可有一次我睡过了头,饭时父母、哥哥都从地里饥了了地回来了我还在梦乡里!于是第二天我就得和大人们一块起早了。天刚刚擦明儿,哥哥就推我:“快起,快起!”睡眼惺松地起来,院子榆树上的麻雀都还没有大声唧喳呢。父亲推起独轮车,母亲拿着镰刀或背着农具,哥哥也像模像样地拿点什么,而还没醒透的我一跌一撞地跟在后面。出了胡同,上了大路,人就多了,都是一幅锵锵急行的样子。黎明的天气往往有些清冷。地离家有二三里,一边走,东山山顶上的天空也就越来越明。我的瞌睡也醒了。田边的草打湿了裤管,庄稼也都刚醒了似的在风中摇摇晃晃。大人们开镰了,沙沙有声。我刚拾了一把麦穗或一手窝豆粒,母亲就说,二子,你回去做饭吧。——原来纯粹就是怕我瞌睡误事!回来的路上,太阳开始暖洋洋地照在身上,回望一下,金闪闪地晃眼。长大以后,当一家人坐在一起说到这段,都是哈哈大笑。
(二)杨树下的清晨
一阵清凉而又温和的春风吹来,毛茸茸的杨须象雨一样滴下,滴到平整硬实干净的土地面上,我们小孩拾起两个来塞到鼻孔里当胡子,一边闻着春天的味道一边抵着头伊呀呀叫着吓人——女孩子也忍不住,白皙的脸上衬两条大胡子,常让男孩子指着羞。或是秋天来了,一片片青黄的叶子象童话意境一样开始飘落,有的还象蜡质一样,贴到脸上,清凉凉的。孩童当然不深究叶片脉络中的故事,而是把叶柄扯下来,两个孩子对着扯,看谁的有劲,胜者当然是满脸的荣耀。
小学校在村子的西头。再西边是一条小溪。小溪是从山上流下来的,那山就是抬头可见的青青太行。两进的校园中间是一条大道,旁边都是土坯建的教室,红瓦白墙。大道两边和教室的前后,最多的是睁着一只只好奇眼睛的杨树了。
每天清晨,我们几个小学生从村子的东头,穿过左左右右的街巷,听着一声声鸡鸣狗吠,就早早地来到学校晨读。晨读很少在教室里的,往往放下书包,掂着凳子,或只取本书,坐到杨树下读了起来。我常常是在后院的东南角,那儿有一个旯旮,很僻静。我坐在一块表面光溜溜的石头上,背诵着一篇篇诗文或定义。春风轻飏或秋风习习,校园里一片朗朗的书声。杨树在看着我们笑。
(三)灶台边的清晨
小学校有一口铜钟,在它悠扬的钟声中,白杨树一天天长大,多了五圈年轮,小树长我也长,长到半桩子时,小学时光也在咔嚓一声的黑白毕业照中凝固为永远的故事。
学校是有初中部的。当时我们村的学校是方圆三村五里的一个点。虽然小学毕业后考上了镇上的中学,但由于母亲觉得我个子小、晚上睡觉还掉被子;老师也愿意要我留下来——故而初中的书还在这个傍山依水、白杨依依的校园里读。
初中开始有英语课了。哥哥不知道从哪里买的英语单词本,小小的口袋书那种,上下学路上要翻看,很是方便。冬天的清晨好象比其它季节都要更黑,当五点多钟起来,窗外黑黢黢的安静;即使“十七、十八,月亮不落”的早上,虽然月光如银,也是有一种特别的静谧。记忆总是有它的道理,对于初中,就记住了冬天的早晨。远远的会传来司晨的鸡鸣,我从煤球火上掂下老式的直身直嘴儿的水壶,倒到脸盆里温温地洗一把脸,一天就开始了。先往锅里添上水,打开火塞,蓝蓝的火苗舔着锅底,锅里的水开始嗞嗞有声。就着母亲擦的黑亮的灶台面,打开单词本,一边看火做饭,一边背记单词。六个单词本就这样在一个个静静的清晨背诵完了。
(四)师范时的清晨
初中毕业后考上了师范,开始住校。师范在小城东山的山坳里,对面是烈士陵园,也还有一座石塔。山势起伏逶迤,状如龙腾,山名就叫做龙山;山上松柏青青,清晨常常雾气弥漫——很有静气。是个办学校的好所在。我们常站在石塔下,坐在山坡上,望着山下的小城,或谈诗论文,或说古道今,挥洒书生的意气,慷慨青春的豪情。
每天早上,学校的高音喇叭准点播放运动员进行曲,各个寝室的灯光渐次亮起,哄哄的吵闹声中,一个个冲到水龙头前洗漱,然后到操场集合跑操。曹书记,这位令人尊敬的长者早已立在那儿,唤着迟来同学的名字催促——他竟能叫起全校每个学生的名字,这样的记性和对学生的感情,谁又能不由衷而生敬意!
学校与烈士陵园中间隔着一道丘壑,丘壑里灌木丛生。沿着丘壑一边是学校的路,一边是陵园的路,这两条路与学校的前门和后门首尾相接,有五里的样子,成了绝好的晨跑路线。整队点名后,在曦微和晨雾中队伍开始一班一班地出发。一出校门我和同学就相互鼓励进行超越,一有个空当,就异口同声地说:“超!”白色的球鞋象雨点一样噼啪交替,超过一个人,超过一个班跑操结束后很多同学往往径直回校园,而有一部分却要在陵园门前再锻炼一会儿。那儿比较开阔,还有长长的青石台阶和石栏。我们往往背着手,从阶底四五阶四五阶地跃到阶顶。最多的好象跃到过六阶,蹭地一声,身轻如燕。十几年后,有一次故地重临,触景生情,努劲一跃上了四阶,旁边一个人惊呼:“呀!好厉害。”意思是这么胖重的身子还能这样跃跳——他看不到这一跃之中的影子。跃上台阶后我们就在石栏上压腿,或做俯卧撑,或甩臂,或下腰。青春的我们,心中就这样朦胧着远大的梦想。
然而也有偷懒不跑操的。有一次一个姓许的同学可能晚上看金庸熬夜了,就赖在床上。忽然听到曹书记查寝室,就急中生智将被子挑展,枕头扔开,吸气收腹而卧,——床没有床板,是用钢丝拉起的那种,床中间自然有一个凹,他就依势就形,再用从金庸书上学来的龟息闭气功屏息一动不动——曹书记进来一看阗无人声,被子平平展展,不象有懒虫的样子,竟然得以瞒天过海!其他被查出来的同学被通报,班级被扣分,我班安然无恙。此事一时传为美谈。
(五)当老师时的清晨
早自习的电铃声响后,我走进教室。并不象往常一样走走看看,了解学生正在学些什么,而是坐在最后一排的空位上,从后面默默地看着这些可爱的学生。他们早已开始背诵应该背诵的东西——几年来,师生之间已经形成默契,只要是我的语文课,所有作业、自习都由学生自己安排。有的孩子语速很快,象珠迸玉泄;有的很慢,若凝冰冻河;有的声若嗡钟,有的声若细风。各有个性和特点,我也自得其乐,放任发展。坐在后面,就这样静静地听着,看着。他们一如既往地支颐、拢发、正襟、倚侧,一如既往地互问、互查,一如既往地在自习课的后半节静下来背写、批注他们不知道,这是语文老师的最后一堂课。
我要走了。他们是我教了两年的学生。我师范毕业后分到这个学校,第一年教初一,第二年直接教初三,第三年就又从头接了这个班,现在是初二的学生了。两年来,师生之间建立了浓厚了情谊。所谓教学相长,不仅他们在成长,我也如是。实施定向教学法、实施小组竞聘、实施作文改革,应该都在这个班;包括获全县说课第一名、提为主任,也应该是在这个班。最关键的是我一贯坚持的学生自学、自理、自治的教学思想和师生之间民主融洽的教学气氛,在这时刚刚见到可喜的成效。学校举行运动会,我不参加,班长和同学们自己组织,仍然可以取得好名次;自习课,我不去,不布置作业,学生可以完全自主学习。有时候我逗他们:“今天其它课作业多不多?”哪有不多的,于是异口同声:“多——”“布点作业不布?”七嘴八舌:“不布——”于是就不布作业:“但要抽空学会该学的东西啊”“中中,没事。”
于是常常没有语文作业,但孩子们却学会了自学。即使这次调离一个月后的期终考试,我班仍然取得了全镇第一的好成绩。正在这样的时光中享受着,忽然一纸调令调我到镇教育办公室去。消息已经传下来几天,学生们并不知道,但今天上午就要去报到了。想起实习时与小学生们告别时的眼泪场面,和也没有许多特别话要说,几天来我思前想后,还是决定这样悄悄地离去。
我就这样静静地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默默地看着他们,要把他们记在心底。许多年后,我仍然清晰地记着他们的名字,他们的影像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前。教室外的国旗在微风中飘扬,曾经荒芜的校园也平整一新,我和同学们常去的树林青绿依然。我默默地看着他们,思想着两年来师生相处的时光。
“叮铃铃——”早课的铃声响起,结束了我的最后一堂课。这个令人难以忘怀的清晨。
而这之后,先是在教育行政部门短暂停留,然后竟然转了行,记忆中有好多个通宵加班之后看到的金光洒满窗户的清晨,而再后来,我被派往外县工作,记得报到那一天,早早地五点多就出发,向着那微微露出熹微的东方而去
几年前,心有所动,偶然动笔定了几篇关于记忆中的清晨的文字。由于疏懒,当时没有写完,而以后也没有去续写。今日偶然翻到,还不忍抛却,聊作一点人生的痕迹吧。
(一)儿时的清晨
儿时。这个词是多么的遥远。儿时的我是个什么样子?那个象我儿子一样蹦跳的孩童吗?——站在河流对岸回望永远趟不回的三十多年前,是不是有些心酸——那个懵懂的跟在哥哥后面跑的孩童吗?那个在麦秸跺上翻滚的少年吗?那个背小眼篓拾柴禾的少年吗?那个被父亲丢在猪圈又爬出来继续哭闹的倔强的少年吗?那个在太阳下翻看邻家三毛流浪记的少年吗?
山村的街巷仄而树多。两边都是土坯房。房顶和门楼上都是灰蓝的筒瓦,上面常长有瓦松。树上总是有鸟啼虫鸣。小孩子们就在这个胡同和那个胡同中游戏。而胡同中的一个荒园是孩子们的天堂,我们常从园门槛下钻进去做神秘的探寻。园中的磨盘,椿树上的花大姐,南墙根的杂草和蝉蜕,断砖下的西瓜虫都令我们痴迷。我家住的四合院有两个门,除了东南正门外还有一个西南门——西南门说是门其实是并没有门楼,只不过是一个夹道。出个这个夹道就好象曲径通幽一样,与另外的院落相连。这儿有一磐井台,石架眼上是一架轱辘。父亲说井边原来还有一棵桃树,花开得好,桃也甜。但我们只发现过一个朽树桩,因为我和哥哥养的兔子淘洞从这里逃出来。这个井里的水特别甜,乡邻挑水常常舍近求远不到官井去而到我家来。井水涝不涨旱不枯,有几分神异,我们伏在井口看自己的影子时能听见啷啷的水声。几个爷爷也都以此为豪,谈起此井时话头就象水一样滔滔不绝。夏天玩热的时候常常让母亲打一桶水上来,厚重的铁皮桶一落井沿,圈圈水纹还和钟声一样漾着,我们就伏到桶上,一边和水里的自己瞪眼睛,一边咕咚咕咚地喝个不接气。然后又转身跑走了。
儿时清晨就象这井水一样清亮。
而最多的记忆是在收获季节。五月或九月。当布谷鸟叫了半月,小麦黄穗了;或秋天玉米咧嘴了,父母上地就要起早晌了。收获季节大人们都要一天干三晌活,起个早不比上午下午做得少呢。十一二岁的哥哥也算一个劳力。我做不了什么活,母亲就让我管做饭。小小孩儿会做什么饭呢,往往是玉米糁稀饭里的生疙瘩比豆子还多还大。不过后来还学会了摊煎饼呢。可有一次我睡过了头,饭时父母、哥哥都从地里饥了了地回来了我还在梦乡里!于是第二天我就得和大人们一块起早了。天刚刚擦明儿,哥哥就推我:“快起,快起!”睡眼惺松地起来,院子榆树上的麻雀都还没有大声唧喳呢。父亲推起独轮车,母亲拿着镰刀或背着农具,哥哥也像模像样地拿点什么,而还没醒透的我一跌一撞地跟在后面。出了胡同,上了大路,人就多了,都是一幅锵锵急行的样子。黎明的天气往往有些清冷。地离家有二三里,一边走,东山山顶上的天空也就越来越明。我的瞌睡也醒了。田边的草打湿了裤管,庄稼也都刚醒了似的在风中摇摇晃晃。大人们开镰了,沙沙有声。我刚拾了一把麦穗或一手窝豆粒,母亲就说,二子,你回去做饭吧。——原来纯粹就是怕我瞌睡误事!回来的路上,太阳开始暖洋洋地照在身上,回望一下,金闪闪地晃眼。长大以后,当一家人坐在一起说到这段,都是哈哈大笑。
(二)杨树下的清晨
一阵清凉而又温和的春风吹来,毛茸茸的杨须象雨一样滴下,滴到平整硬实干净的土地面上,我们小孩拾起两个来塞到鼻孔里当胡子,一边闻着春天的味道一边抵着头伊呀呀叫着吓人——女孩子也忍不住,白皙的脸上衬两条大胡子,常让男孩子指着羞。或是秋天来了,一片片青黄的叶子象童话意境一样开始飘落,有的还象蜡质一样,贴到脸上,清凉凉的。孩童当然不深究叶片脉络中的故事,而是把叶柄扯下来,两个孩子对着扯,看谁的有劲,胜者当然是满脸的荣耀。
小学校在村子的西头。再西边是一条小溪。小溪是从山上流下来的,那山就是抬头可见的青青太行。两进的校园中间是一条大道,旁边都是土坯建的教室,红瓦白墙。大道两边和教室的前后,最多的是睁着一只只好奇眼睛的杨树了。
每天清晨,我们几个小学生从村子的东头,穿过左左右右的街巷,听着一声声鸡鸣狗吠,就早早地来到学校晨读。晨读很少在教室里的,往往放下书包,掂着凳子,或只取本书,坐到杨树下读了起来。我常常是在后院的东南角,那儿有一个旯旮,很僻静。我坐在一块表面光溜溜的石头上,背诵着一篇篇诗文或定义。春风轻飏或秋风习习,校园里一片朗朗的书声。杨树在看着我们笑。
(三)灶台边的清晨
小学校有一口铜钟,在它悠扬的钟声中,白杨树一天天长大,多了五圈年轮,小树长我也长,长到半桩子时,小学时光也在咔嚓一声的黑白毕业照中凝固为永远的故事。
学校是有初中部的。当时我们村的学校是方圆三村五里的一个点。虽然小学毕业后考上了镇上的中学,但由于母亲觉得我个子小、晚上睡觉还掉被子;老师也愿意要我留下来——故而初中的书还在这个傍山依水、白杨依依的校园里读。
初中开始有英语课了。哥哥不知道从哪里买的英语单词本,小小的口袋书那种,上下学路上要翻看,很是方便。冬天的清晨好象比其它季节都要更黑,当五点多钟起来,窗外黑黢黢的安静;即使“十七、十八,月亮不落”的早上,虽然月光如银,也是有一种特别的静谧。记忆总是有它的道理,对于初中,就记住了冬天的早晨。远远的会传来司晨的鸡鸣,我从煤球火上掂下老式的直身直嘴儿的水壶,倒到脸盆里温温地洗一把脸,一天就开始了。先往锅里添上水,打开火塞,蓝蓝的火苗舔着锅底,锅里的水开始嗞嗞有声。就着母亲擦的黑亮的灶台面,打开单词本,一边看火做饭,一边背记单词。六个单词本就这样在一个个静静的清晨背诵完了。
(四)师范时的清晨
初中毕业后考上了师范,开始住校。师范在小城东山的山坳里,对面是烈士陵园,也还有一座石塔。山势起伏逶迤,状如龙腾,山名就叫做龙山;山上松柏青青,清晨常常雾气弥漫——很有静气。是个办学校的好所在。我们常站在石塔下,坐在山坡上,望着山下的小城,或谈诗论文,或说古道今,挥洒书生的意气,慷慨青春的豪情。
每天早上,学校的高音喇叭准点播放运动员进行曲,各个寝室的灯光渐次亮起,哄哄的吵闹声中,一个个冲到水龙头前洗漱,然后到操场集合跑操。曹书记,这位令人尊敬的长者早已立在那儿,唤着迟来同学的名字催促——他竟能叫起全校每个学生的名字,这样的记性和对学生的感情,谁又能不由衷而生敬意!
学校与烈士陵园中间隔着一道丘壑,丘壑里灌木丛生。沿着丘壑一边是学校的路,一边是陵园的路,这两条路与学校的前门和后门首尾相接,有五里的样子,成了绝好的晨跑路线。整队点名后,在曦微和晨雾中队伍开始一班一班地出发。一出校门我和同学就相互鼓励进行超越,一有个空当,就异口同声地说:“超!”白色的球鞋象雨点一样噼啪交替,超过一个人,超过一个班跑操结束后很多同学往往径直回校园,而有一部分却要在陵园门前再锻炼一会儿。那儿比较开阔,还有长长的青石台阶和石栏。我们往往背着手,从阶底四五阶四五阶地跃到阶顶。最多的好象跃到过六阶,蹭地一声,身轻如燕。十几年后,有一次故地重临,触景生情,努劲一跃上了四阶,旁边一个人惊呼:“呀!好厉害。”意思是这么胖重的身子还能这样跃跳——他看不到这一跃之中的影子。跃上台阶后我们就在石栏上压腿,或做俯卧撑,或甩臂,或下腰。青春的我们,心中就这样朦胧着远大的梦想。
然而也有偷懒不跑操的。有一次一个姓许的同学可能晚上看金庸熬夜了,就赖在床上。忽然听到曹书记查寝室,就急中生智将被子挑展,枕头扔开,吸气收腹而卧,——床没有床板,是用钢丝拉起的那种,床中间自然有一个凹,他就依势就形,再用从金庸书上学来的龟息闭气功屏息一动不动——曹书记进来一看阗无人声,被子平平展展,不象有懒虫的样子,竟然得以瞒天过海!其他被查出来的同学被通报,班级被扣分,我班安然无恙。此事一时传为美谈。
(五)当老师时的清晨
早自习的电铃声响后,我走进教室。并不象往常一样走走看看,了解学生正在学些什么,而是坐在最后一排的空位上,从后面默默地看着这些可爱的学生。他们早已开始背诵应该背诵的东西——几年来,师生之间已经形成默契,只要是我的语文课,所有作业、自习都由学生自己安排。有的孩子语速很快,象珠迸玉泄;有的很慢,若凝冰冻河;有的声若嗡钟,有的声若细风。各有个性和特点,我也自得其乐,放任发展。坐在后面,就这样静静地听着,看着。他们一如既往地支颐、拢发、正襟、倚侧,一如既往地互问、互查,一如既往地在自习课的后半节静下来背写、批注他们不知道,这是语文老师的最后一堂课。
我要走了。他们是我教了两年的学生。我师范毕业后分到这个学校,第一年教初一,第二年直接教初三,第三年就又从头接了这个班,现在是初二的学生了。两年来,师生之间建立了浓厚了情谊。所谓教学相长,不仅他们在成长,我也如是。实施定向教学法、实施小组竞聘、实施作文改革,应该都在这个班;包括获全县说课第一名、提为主任,也应该是在这个班。最关键的是我一贯坚持的学生自学、自理、自治的教学思想和师生之间民主融洽的教学气氛,在这时刚刚见到可喜的成效。学校举行运动会,我不参加,班长和同学们自己组织,仍然可以取得好名次;自习课,我不去,不布置作业,学生可以完全自主学习。有时候我逗他们:“今天其它课作业多不多?”哪有不多的,于是异口同声:“多——”“布点作业不布?”七嘴八舌:“不布——”于是就不布作业:“但要抽空学会该学的东西啊”“中中,没事。”
于是常常没有语文作业,但孩子们却学会了自学。即使这次调离一个月后的期终考试,我班仍然取得了全镇第一的好成绩。正在这样的时光中享受着,忽然一纸调令调我到镇教育办公室去。消息已经传下来几天,学生们并不知道,但今天上午就要去报到了。想起实习时与小学生们告别时的眼泪场面,和也没有许多特别话要说,几天来我思前想后,还是决定这样悄悄地离去。
我就这样静静地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默默地看着他们,要把他们记在心底。许多年后,我仍然清晰地记着他们的名字,他们的影像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前。教室外的国旗在微风中飘扬,曾经荒芜的校园也平整一新,我和同学们常去的树林青绿依然。我默默地看着他们,思想着两年来师生相处的时光。
“叮铃铃——”早课的铃声响起,结束了我的最后一堂课。这个令人难以忘怀的清晨。
而这之后,先是在教育行政部门短暂停留,然后竟然转了行,记忆中有好多个通宵加班之后看到的金光洒满窗户的清晨,而再后来,我被派往外县工作,记得报到那一天,早早地五点多就出发,向着那微微露出熹微的东方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