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古城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书香小说网 www.shuxiang.la】,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一
刀鹰旋顶,明朝(天)会晴
刀鹰旋角,明朝会落(雨)。
回忆儿时,记得最熟的儿歌是它,其实,它是一首古老的谚语。过去,老百姓是靠祖上传下来的谚语来预测天气。
那时,天空是湛蓝的,鸟随处可见:绕梁的飞燕、檐下的麻雀、树上的喜鹊、还有招人心烦的乌鸦
特别是在夏天的傍晚,乡亲们在石桥上、道坦里、街道上乘凉。我家住在老街上,每到傍晚,邻里们用水洒地,把竹床架在街道旁,小孩们躺在上面唱儿歌盼月亮,我最喜欢仰望着天上飞翔的鹰群,在落日的晚霞中翱翔,好多好多,我数也数不过来,直到漫天的星斗在闪烁,鹰群才消失在夜色中。
家里养的小鸡,要防着天上飞翔的鹰,邻里们的小鸡常常被叼走。不知过了多少年,天上的鸟少了,鹰绝迹了。
什么原因呢?是自然环境恶化,它们失去了生存环境!是人所为。
鹰,故乡的鹰,虽然在城市的上空消失,可是它们一直在我的心中、梦里翱翔!我思念儿时的天空,那样的湛蓝,我更思念天宇中旋飞的鹰,飞得那么自由,那么潇洒!天空中没有它们仿佛失去灵性。
它们在哪里呢?
寻到了,它们在伊犁河畔那拉提草原上空自由飞翔;寻到了,它们在云南香格里拉大峡谷的悬崖峭壁上筑巢;寻到了,它们在布达拉宫的金顶上嬉戏。
我怀念着儿时的湛蓝天空,更思念旋飞的鹰群,是它们送走绚丽的晚霞,迎来满天的星斗。
但愿牵着孙子手的时候,又能听他唱那首古老的歌谣:
刀鹰旋顶,明朝(天)会晴。
刀鹰旋角,明朝(天)会落。
二
水者,地之血气,河者,地之经脉,水沿河而流通也。
家乡是一座千年的古城,城内有南北走向有三条小溪:东溪、中溪、西溪,人们很珍惜它们,爱称它们为:银溪、金溪、老护城河。
据县志载:
明•隆庆壬申(1572年)相传晋张文君炼
丹溅石成金,溪石间有金星,故名金溪。
东西走向有四条小河,溪河贯通,盈涸相济,水绕着城,城护着河,几千年以来,它们滋润着无数的生灵,哺育着久远的历史。
一座有河的古城是幸运的城市。
我们的故乡有那么多的小溪和小河,该是何等的幸运!
曾记否?金、银双溪清澈见底,碧波荡漾,鱼游虾跳,舟船如梭,渔父鸣榔,钓翁击楫。河上古桥横卧,有形似彩虹的文虹桥(俗名凤龙桥)、有状如蜈蚣的蜈蚣桥、有月照塔影的塔影桥,还有望莱桥、宝带桥、文昌桥、姜公桥
每个巷口的岸边都有河埠头,每个河埠头都有一棵古树,大多数是樟树,也有榕树,古树参天,虬枝如伞,浓荫如盖,繁茂苍翠,晴天遮阳,雨天避雨,庇护着世世代代的人们。
城外水网如织,造福万世。
悠久的历史,经过多少代人的开凿、疏浚,才有如此宏伟的水利工程。
据县志记载:
宋•绍兴二年(1132)知县刘默发动民工修建乐成至琯头五十里官塘,同时清理运河。
明•洪武(1368~1395)相继开凿柳市、新市(今虹桥)等沿海地带河道,至二十八年止,新开河道37条。
清•康熙(1702~1710)知县陈大年大兴水利,几年内修陡闸20余座,浚河道筑塘狄埭40余处。
清•雍正四年(1726)疏浚东乡河道,以利灌溉。
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监生徐佳圭、吴英纯捐资开凿白沙新诃,长2750丈,北接白沙河,东会沙角河,合流后从(曾氏二陡)入海。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是年,邑人庄以临、朱渭滨发起开凿河道,至民国元年开成,在乐虹运河竹屿段筑水闸和筑坝,内河船只可绞船过坝,沟通东西两乡河运。
民国7年(1919)年白石冯地造,配合温州杨雨农等,筹建永乐交界的乌牛、邓桥埭两水闸,外御咸潮,内蓄淡水,提高两岸农田的抗灾能力。
民国36年(1947)12月历时16年的虹桥(壶瓶颈)水利工程建成。
明代以前的古城更美,景色秀丽,一派田园市镇的风味。
“渠上杂植樟树、垂柳,往来如行翠幄间。”金溪有一条支流直伸到县前,叫做宣河。银溪上游有一条渠水被引至县衙前后,分成两支,沿上半街两旁南下,注入市头的宝带河。这两条水渠解决了居民的生活、消防用水,也点缀美化了环境。
元末,两水渠还疏浚过一次,至明代才淤弃,渠址被建了民居。
小溪、小河的静默与永恒反而成了忽视它们的原因,现代人们的愚昧和无知而迷失心性以至豁出了生命的血本!
近几十年以来,岸边的古樟树、古榕树,一棵棵地被砍伐了;横贯东西的小河也逐条湮没了,为了交通,填河为路:建设路下面是河,人民路下面是河,隔河东路下面是河,环城路下面是河,竟连市政府门前的路下面也是河,还有
其实,一条河,其重要性完全胜过一般街道,我们失去了那么多条珍贵的河流!
河殇,世人为之痛心!填河是在造孽。
河和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自然景观,其优化生活的能力,远远胜过任何人造景观。
河,排洪蓄水、防涝抗旱,灌溉饮用、运输消防、养鱼放禽、美化环境。
水,可以净化空气,增加湿度,降低温度;水珠与空气中的分子撞击产生大量的负氧离子,被誉为“空气保健素”;水流的音响,可以陶冶人们的心境,使人感到美的享受。
现在,金、银双溪和其它的小河,由于疏于治理,现在是色浊水臭,鱼死舟沉。更为严重的是泄洪、抗旱的能力降低,人们的生命财产已经受到严重的威胁!
在金溪的上游,有一个溪潭:摸鱼潭,是由于溪中有一块摸鱼岩挡道,经过洪水长期冲淘而成,潭水清冽,水深过头,岸边绿树成荫,儿时,我们常常在那里戏水摸鱼,后来那块巨石被人毁了,那水潭自然也就不复存在了,多么可惜!银溪上游,有一座蜈蚣桥,桥边有多处的水碓房。童年的时候,我常常去看它们,小溪岸边的茅舍边,都有一条水渠,巨大的木轮在溪水的冲击下,不停息到转动着,木轮带动石锤工作,我感到非常的神奇,它们咿咿呀呀,好像在喋喋不休的述说那久远的故事;它们轰隆轰隆的声响很有节奏,和着流水的潺潺声,好像一曲古老的乐章在静谧的山坳里回荡。这种最原始的机器带着古老的智慧,告诉我们那久远的历史。水碓在不知疲倦地工作着:舂米、磨粉。每到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在那里磨粉,用糯米、白米做年糕、炊松糕。直到现在,我还常常的思念它,经常到那遗址上去追忆过去,可是那里已经改变得面目全非了。我在想:如果把它们保存下来多好,给后辈的孩子们留下珍贵的历史遗产!
小河和小溪遭了难,古桥自然也保全不了。河没了,桥自然被弃。
对小溪和小河的呵护,保持水面的清洁,水质不被污染是远远不够的,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它,对岸边加以整修、绿化,建设沿河花园,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愿望。
小溪和小河是一道道独好的风景,是的大自然的馈赠,是远古历史的积淀。
呵护它们吧!否则,大自然的惩罚将是无情的。
三
古城八景之一,白鹤钟晨,名闻遐迩!
相传晋永和年间,佛教传入古城,张文君赠宅建寺,后来得道仙去时,有白鹤鸣其上,故名白鹤寺。它曾与杭州的灵隐寺、宁波的天童寺、育王寺齐名。寺内香火旺盛,香客盈门。
据史料记载:
唐•沈佺期有诗云:碧海开龙藏,青云起雁堂。潮声应法鼓,水气湿天香。树接前山暗,溪承瀑水凉。无言谪居远,清静得空王。
唐•天受三年(692年)朝廷赐给“白鹤寺”匾额。
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台州人俞道安响应方腊起义,率众于永嘉县楠溪向乐清进攻,五月攻占县城,屯兵白鹤寺。七月大兵至,乃焚寺渡江去龙湾。
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僧广闻、圆鉴主持重建。
明代高僧慧心(?~1418年)从小受业于此,精通儒释二典,永乐八年(1410年)应召入文渊阁参与永乐大典编写。
民国初年,主持华山修葺,挂上当时大总统黎元洪所提的“法苑犹龙”匾额。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私立乐成初级中学移设寺内。
解放后改为乐清中学。
佛教,其社会功能是教化民众,普渡众生,而学校也是教育人为本,把寺院改为学校,我以为说得过去。
寺内有一口大钟,铸于宋代,其钟铭记述北宋末年,农民起义军在县城的活动。晨间,钟声洪亮,远扬全城。我上学的时候,那古钟还悬挂在那大雄宝殿内东南角,尘封已久,其高约三米,口直径约两米。佛龛里,高大的佛像还在,不过香火已绝,变成了学生的食堂。
记得文化大革命刚刚开始,破旧立新,封、资、修的东西成了打击的对象。有一天早晨,我去餐厅,突然发现里面空荡荡的,仔细一看,发现佛像没有了,连那古钟也不翼而飞。被毁?被藏?!不得而知,传闻古钟已毁,令人心疼。
一直到了九十年代末,政府支持重建白鹤寺,将要建在离原址的西面两百米处景贤公园内。
四
过去,夜深人静的时候,城里人都能听见那瀑布的轰鸣声,那就是八景之一的双瀑飞泉。
双瀑飞泉又名鹤瀑,距白鹤寺三百米处,在古城西北丹霞山南峭崖上,高约七、八十米,西山诸水汇流从此出口,分两派冲泻而下,如两条蛟龙直钻深潭,喷珠溅玉,形如白鹤展翅,气势宏伟,瀑下有澄潭,深潭深不可测,水色碧蓝,泡沫泛白。宋•王十朋是这样叙述双瀑飞泉的:“飞泉汹涌,怒流湍激,喷烟雾于苍岚,吼龙蛇于大泽”
宋•王十朋有诗赞美:
双瀑
双瀑之水从何来灵源千尺高崔嵬
飞流喷沫飘琼瑰空山落日鸣春雷
有客来游独徘徊枕流漱石兴悠哉
尘襟濯罢飘然回风清月白空萧台
元•李孝光有诗赞美:
双瀑飞瀑
两沉天根云洞幽黑蛟飞雹舞长秋
只应壮士思酣战组练相衔夜不休
在溪潭的北首有一个石柱亭,名为观瀑亭。民国二十二年(1933)改称为“景贤亭”此亭是为纪念抗倭寇民族英雄戚继光而建。在亭里观瀑,角度最佳。
亭内有楹联三幅:
其一壮怀吞丑虏纪效读新书
其二仙雪空遗迹英雄有宏图
其三清史垂各斯是卧薪尝胆国
练兵纪实相期雪耻复仇时
最后一联是民国22年~24年任乐清县长张叔梅敬题。
民族英雄戚继光率领戚家军抗击倭寇,浴血奋战,给乐清历史上留下光辉的篇章:
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提兵来乐抗倭,共斩倭120余人,俘20人,救回被掠男女300余人。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五月倭自太平(今温岭)退经本县水涨,戚继光伏兵拦击。残余倭寇从黄华遁逃出海。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三月,戚继光军援闽过乐,肃清本县流散倭寇,自此乐清倭患平息。
亭边上有戚武毅公纪念碑。上面刻着:
东四省沦陷之第三年,叔梅承乏浙江之乐清,因有感于戚元敬先生之事,适逢第三特区颁发第一次行政会议决定,立碑纪念案,谋诸邑人,为建景贤亭于城西丹霞山下。既成,泐石而称曰:昔在宋世,岳家军名闻天下,及明中叶,亦艳称戚家军。岳武穆内夷剧贼,外摧强敌。扼于权奸,功高祸生,而身后荣殊,震耀今古;戚武毅北守岩疆,南除外患,遭时差隆,身名咸泰。顾浙江实建伟烈之地,而大树忘其茇舍,高山阕其景仰,感远存往,概然永怀。夫过京索者咸伫想于樊侯,登岘山者亦流连于羊傅,况勋庸迈古,向往切今者乎?
乐清为邑,前临巨海,有明一代,数遘倭虐。当公莅浙,尝以道阻不及救援,而尔时寇攘闽、浙之寇,卒用廓清,无俾蹂躏于中国,斯者公之勋业,烂然光昭者也。叔梅追昌黎“痛定”之思,凛邱明“寇深”之语,冀随武九原之作,蓄孟子百世之奋。爰构斯亭,以资矜式。白鹤之山,君子所履。睹晚霞之建标,宛义旗之并起。洵见贤而思齐,肆杀敌以明耻也。南有萧台,岿然在前,取其声肃,益我心坚。始见部曲之整,终奏凯歌而旋也。近观双瀑,雨飞风击,众流震而澎湃,万类纷其辟易,又如见部曲之激烈壮怀,闻鼓毙鼙而赴敌也。若乃眷兹岩流,忘夫边裔,侯隐侯仙,实玩实可。抑或舍其大而细是求,遗其神而迹是泥,无当外侮之御,讵克前贤之继。敢告邦人,亦用以自励。
中华民国二十二年秋月
亭边有一岩壁,高约十余丈,在底部有一石窟,形似双膝跪过的痕迹,其高约两米,宽约两米,深约一米,内壁中间有一道缝,像一扇紧闭的大门,壁上有两行字,一行白,一行红,形似狂草,隐约难辨,天书也,谁能读懂,就能开启此门,遁入其中。在溪的源头,还有一处瀑布,旁边的峭壁上,有一形似的洞穴,奇哉!
传说,仙人所跪,也许是仙人被双瀑美丽的景色所迷,长跪不起而留下的痕迹。
传说,明朝,戚家军兵困此谷,遇仙人护佑,他在石壁上用双膝跪出一个洞口,戚家军从山洞而遁,倭寇惊讶,突然,戚家军如天兵而降,从背后杀来,歼灭了倭寇。
岩壁右侧,有一个斜而长的岩洞,又陡又险,小的时候我常常爬上去玩耍。
在公社化的时候,在瀑布顶端的山坳里建了水库,源头被截断,深潭被填满,悬崖被炸塌,造了一条人造的溢洪道,山崖被改造得面貌全非,惨不忍睹,人们为之痛惜!白鹤寺毁了,可以重建,佛像可以重塑,大钟可以重铸,但是,双瀑飞泉的自然美丽的景色不可能复原!现在看来,小水库库容太小,而人们的用水量那么大,有没有它,可以说微不足道。一个小小的水库和一个绝美的自然风景相比,孰轻孰重?!由于一些当权者的愚昧和无知,给千年的古城留下了永久的遗憾!
五
在双瀑的顶上,群峰雄峙,形成一条秀美、幽静的峡谷,称西山谷,长约六里,是金溪的源头,有一条小溪蜿蜒于山谷深处。沿着山路而上,左侧是高高的棋盘山,山峰下面有一片石滩,名为仙人滩。那里是棋盘山的背阴处,常年不见阳光,稍有风起,阴风飒飒,乱石滚动,时常有樵夫在那里丧生。小时候,我常常上山砍柴,再危险的山崖、岩壁塌我也敢上,但是,就是不敢去仙人滩。
沿着小溪溯流而上,有几个小村庄散落在山岙里。
山谷里,溪水潺潺,苍翠的竹林,茂密的树丛,小鸟在婉转地歌唱,小松鼠在欢快的跳跃、奔跑。这里人烟稀少,窄窄的石头路,弯弯曲曲,沿着它可以到达山谷的深处,到底,溪流分两支,顺着小路往右是跨越小溪的石丁步,小路是通往石桥村子。沿着北面的小溪而上,远远地可以听到瀑布的声音在向你召唤,经过几个小巧玲珑的溪潭,爬过一段艰险的石滩和岩石,有一条瀑布展现在你的面前,它虽然不宏伟,可是,它娟秀、飘逸,像仙女下凡,那么轻盈、舒展。瀑布落入深潭,犹如玉珠落银盘,涟漪颤荡,霓虹高悬
我常常带全家来此欣赏,每次都流连忘返。
再往上,难以攀登,在瀑布的顶上,人烟罕至,还有一段更为神秘、险峻的山谷!
六
我家乡是一座千年古城,有一座雄伟的八里城墙,那么,现在哪里呢?在凤凰山上,有一座古刹:隐龙庙,在它的右前方百米处还有一段残留的古城墙,记得儿时常常去玩,现在,坍塌的遗址上长满野草,荒凉得使人不敢接近它;城里还有一段古城墙保留下来了,是因为利用它高不可攀的长处,成了监狱的围墙,戒备森严,使人不得靠近。古城墙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可是,渐渐地被远去的岁月湮灭了。
据县志记载:
东晋•宁康二年(374年)分永宁县地置乐成(城)县,这是本县建置之始。
唐•天保三年(744年)县治所在地筑始城墙,周仅一里,南围木栅,以防金溪、银溪水患。
明•洪武六年(1373年)县城筑石城,防御倭寇侵扰。
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知县林有年重修县城,置城门六座有御倭寇。
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知县扬钥(字启之,云南剑州人)重修县城历时七年始成。计周八里,高二丈四尺,墙宽二丈二尺,城门6座,小门4座,城楼6座,敌台18个,城剁1720堵。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一月,国民党政府为防敌机肆虐,拆毁县城城墙,以便于疏散。
从史料记载,可以看出,早期的城墙是为了防水患,南面用的是木栅。后来,筑城墙是为了抵御倭寇的侵略,其作用时间长达566年之久。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在城墙下进行了很多次的激烈战斗:
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倭寇进犯磐石不克,潜师于深夜直捣县城,男女老小被杀者,不知其数。
明•嘉靖八年(1529年)四月,磐石卫因克扣军饷,发生兵变,倭寇乘机袭击县城西门,烧毁民房,大掠财物而去。
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三月,倭寇数千人,寻攻县城,参将张铁督兵对了垒,自辰至申,倭寇始退。
明•三十八年(1559年)四月,倭寇犯县城,登西塔山,参将张铁率众御之射杀贼寇数人。相持至夜,贼始退。
民国三十二年(1944年)十一月十六日,县城沦陷。
民国三十四年(1946年)六月,日军撤出乐清,县城重光,国民党县政府迁回县城。
1949年五月十日,国民党当局向北撤逃,乐清县城解放。
从以上史料看来,倭寇打进城两次,被击退两次,日军长时间占领了一次。最为耻辱的是国民党政府,自毁城墙,不战而逃!以至于后来,无城可守。
耐人寻味的是:城墙是为了抵御倭寇而建,固城死守;也是为了逃避日寇而拆,毁城而逃,这到底是历史的故意还是民族的悲哀?!如果,当时用建筑城墙的巨资去制造战船和兵器,御敌于国门之外,可以在大海上消灭倭寇,该多好。
事实上,历史已经做了结论: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三月十七日,明军合三关兵船,会剿倭寇于福建流江洋面,毁敌寇船大小七十余艘,斩首数百级,救回四方被掠女子六百余人,自此倭患尽息。
固城而守或毁城而逃,城墙的遗址记录了我们先辈的顽强、荣耀和软弱、耻辱!也记录了百姓造反的光辉篇章:
元•至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台州人俞道安响应方腊起义,五月攻占县城。
正十年(1350年)方国珍(黄岩洋屿人)率众起义造反元,十二年(1352年)进驻乐清,旋即退。
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六月二十五日,朱元璋部参军胡深攻克乐清。
清•顺治六年(1649年)邑人陈杜之、胡元响应永嘉何兆反清起义,引何部二三百人攻县城。
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十月卅日郑成功部攻克县城。
康熙十三年(1674年)六月初五靖南王耿精忠部将乐清副将苏木代杀于西门城楼。次日,耿部朱飞熊进城。
咸丰四年(1854年)十二月十八日凌晨,虹桥巨振汉起义军,攻入县城。
清•同治元年(1862年)二月初九太平军李世贤部王明观、娄天安攻入县城。
清•宣统三年(1911年)十月初一乐清劝学所曹志旦等响应杭州光复,揭白旗起义,上午,滕华钦等一千人,从白石出发攻县城。
翻阅县志,古城还遭受的很多次大自然的袭击:
宋•乾道二年(1166年)八月十七飓风暴雨,拔树漂屋,加以夜潮泛滥,城乡人多溺死。
清•康熙六年(1667年)虎入县城,守军用炮将其击毙。
清•嘉庆元年(1796年)县城、大荆城均毁于台风。
清•光绪十年(1884年)狼群出没伤人
县城内亦不免。
我们祖国的万里长城,工程浩大,它抵御是我国少数民族,是兄弟民族之间的纷争;而我们家乡的区区八里城墙,虽短,抵御的却是外国的侵略,我为家乡的古城墙而骄傲!
古城的城墙早已消失了,它的遗址改造成了道路,建筑城墙用的丁头石依然埋在地下,它们永远支撑着古城子孙们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我在选择宅基的时候,选择在老城基之上,挨着老护城河建了房子,因为我思念它、深深地眷恋着它!
一
刀鹰旋顶,明朝(天)会晴
刀鹰旋角,明朝会落(雨)。
回忆儿时,记得最熟的儿歌是它,其实,它是一首古老的谚语。过去,老百姓是靠祖上传下来的谚语来预测天气。
那时,天空是湛蓝的,鸟随处可见:绕梁的飞燕、檐下的麻雀、树上的喜鹊、还有招人心烦的乌鸦
特别是在夏天的傍晚,乡亲们在石桥上、道坦里、街道上乘凉。我家住在老街上,每到傍晚,邻里们用水洒地,把竹床架在街道旁,小孩们躺在上面唱儿歌盼月亮,我最喜欢仰望着天上飞翔的鹰群,在落日的晚霞中翱翔,好多好多,我数也数不过来,直到漫天的星斗在闪烁,鹰群才消失在夜色中。
家里养的小鸡,要防着天上飞翔的鹰,邻里们的小鸡常常被叼走。不知过了多少年,天上的鸟少了,鹰绝迹了。
什么原因呢?是自然环境恶化,它们失去了生存环境!是人所为。
鹰,故乡的鹰,虽然在城市的上空消失,可是它们一直在我的心中、梦里翱翔!我思念儿时的天空,那样的湛蓝,我更思念天宇中旋飞的鹰,飞得那么自由,那么潇洒!天空中没有它们仿佛失去灵性。
它们在哪里呢?
寻到了,它们在伊犁河畔那拉提草原上空自由飞翔;寻到了,它们在云南香格里拉大峡谷的悬崖峭壁上筑巢;寻到了,它们在布达拉宫的金顶上嬉戏。
我怀念着儿时的湛蓝天空,更思念旋飞的鹰群,是它们送走绚丽的晚霞,迎来满天的星斗。
但愿牵着孙子手的时候,又能听他唱那首古老的歌谣:
刀鹰旋顶,明朝(天)会晴。
刀鹰旋角,明朝(天)会落。
二
水者,地之血气,河者,地之经脉,水沿河而流通也。
家乡是一座千年的古城,城内有南北走向有三条小溪:东溪、中溪、西溪,人们很珍惜它们,爱称它们为:银溪、金溪、老护城河。
据县志载:
明•隆庆壬申(1572年)相传晋张文君炼
丹溅石成金,溪石间有金星,故名金溪。
东西走向有四条小河,溪河贯通,盈涸相济,水绕着城,城护着河,几千年以来,它们滋润着无数的生灵,哺育着久远的历史。
一座有河的古城是幸运的城市。
我们的故乡有那么多的小溪和小河,该是何等的幸运!
曾记否?金、银双溪清澈见底,碧波荡漾,鱼游虾跳,舟船如梭,渔父鸣榔,钓翁击楫。河上古桥横卧,有形似彩虹的文虹桥(俗名凤龙桥)、有状如蜈蚣的蜈蚣桥、有月照塔影的塔影桥,还有望莱桥、宝带桥、文昌桥、姜公桥
每个巷口的岸边都有河埠头,每个河埠头都有一棵古树,大多数是樟树,也有榕树,古树参天,虬枝如伞,浓荫如盖,繁茂苍翠,晴天遮阳,雨天避雨,庇护着世世代代的人们。
城外水网如织,造福万世。
悠久的历史,经过多少代人的开凿、疏浚,才有如此宏伟的水利工程。
据县志记载:
宋•绍兴二年(1132)知县刘默发动民工修建乐成至琯头五十里官塘,同时清理运河。
明•洪武(1368~1395)相继开凿柳市、新市(今虹桥)等沿海地带河道,至二十八年止,新开河道37条。
清•康熙(1702~1710)知县陈大年大兴水利,几年内修陡闸20余座,浚河道筑塘狄埭40余处。
清•雍正四年(1726)疏浚东乡河道,以利灌溉。
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监生徐佳圭、吴英纯捐资开凿白沙新诃,长2750丈,北接白沙河,东会沙角河,合流后从(曾氏二陡)入海。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是年,邑人庄以临、朱渭滨发起开凿河道,至民国元年开成,在乐虹运河竹屿段筑水闸和筑坝,内河船只可绞船过坝,沟通东西两乡河运。
民国7年(1919)年白石冯地造,配合温州杨雨农等,筹建永乐交界的乌牛、邓桥埭两水闸,外御咸潮,内蓄淡水,提高两岸农田的抗灾能力。
民国36年(1947)12月历时16年的虹桥(壶瓶颈)水利工程建成。
明代以前的古城更美,景色秀丽,一派田园市镇的风味。
“渠上杂植樟树、垂柳,往来如行翠幄间。”金溪有一条支流直伸到县前,叫做宣河。银溪上游有一条渠水被引至县衙前后,分成两支,沿上半街两旁南下,注入市头的宝带河。这两条水渠解决了居民的生活、消防用水,也点缀美化了环境。
元末,两水渠还疏浚过一次,至明代才淤弃,渠址被建了民居。
小溪、小河的静默与永恒反而成了忽视它们的原因,现代人们的愚昧和无知而迷失心性以至豁出了生命的血本!
近几十年以来,岸边的古樟树、古榕树,一棵棵地被砍伐了;横贯东西的小河也逐条湮没了,为了交通,填河为路:建设路下面是河,人民路下面是河,隔河东路下面是河,环城路下面是河,竟连市政府门前的路下面也是河,还有
其实,一条河,其重要性完全胜过一般街道,我们失去了那么多条珍贵的河流!
河殇,世人为之痛心!填河是在造孽。
河和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自然景观,其优化生活的能力,远远胜过任何人造景观。
河,排洪蓄水、防涝抗旱,灌溉饮用、运输消防、养鱼放禽、美化环境。
水,可以净化空气,增加湿度,降低温度;水珠与空气中的分子撞击产生大量的负氧离子,被誉为“空气保健素”;水流的音响,可以陶冶人们的心境,使人感到美的享受。
现在,金、银双溪和其它的小河,由于疏于治理,现在是色浊水臭,鱼死舟沉。更为严重的是泄洪、抗旱的能力降低,人们的生命财产已经受到严重的威胁!
在金溪的上游,有一个溪潭:摸鱼潭,是由于溪中有一块摸鱼岩挡道,经过洪水长期冲淘而成,潭水清冽,水深过头,岸边绿树成荫,儿时,我们常常在那里戏水摸鱼,后来那块巨石被人毁了,那水潭自然也就不复存在了,多么可惜!银溪上游,有一座蜈蚣桥,桥边有多处的水碓房。童年的时候,我常常去看它们,小溪岸边的茅舍边,都有一条水渠,巨大的木轮在溪水的冲击下,不停息到转动着,木轮带动石锤工作,我感到非常的神奇,它们咿咿呀呀,好像在喋喋不休的述说那久远的故事;它们轰隆轰隆的声响很有节奏,和着流水的潺潺声,好像一曲古老的乐章在静谧的山坳里回荡。这种最原始的机器带着古老的智慧,告诉我们那久远的历史。水碓在不知疲倦地工作着:舂米、磨粉。每到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在那里磨粉,用糯米、白米做年糕、炊松糕。直到现在,我还常常的思念它,经常到那遗址上去追忆过去,可是那里已经改变得面目全非了。我在想:如果把它们保存下来多好,给后辈的孩子们留下珍贵的历史遗产!
小河和小溪遭了难,古桥自然也保全不了。河没了,桥自然被弃。
对小溪和小河的呵护,保持水面的清洁,水质不被污染是远远不够的,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它,对岸边加以整修、绿化,建设沿河花园,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愿望。
小溪和小河是一道道独好的风景,是的大自然的馈赠,是远古历史的积淀。
呵护它们吧!否则,大自然的惩罚将是无情的。
三
古城八景之一,白鹤钟晨,名闻遐迩!
相传晋永和年间,佛教传入古城,张文君赠宅建寺,后来得道仙去时,有白鹤鸣其上,故名白鹤寺。它曾与杭州的灵隐寺、宁波的天童寺、育王寺齐名。寺内香火旺盛,香客盈门。
据史料记载:
唐•沈佺期有诗云:碧海开龙藏,青云起雁堂。潮声应法鼓,水气湿天香。树接前山暗,溪承瀑水凉。无言谪居远,清静得空王。
唐•天受三年(692年)朝廷赐给“白鹤寺”匾额。
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台州人俞道安响应方腊起义,率众于永嘉县楠溪向乐清进攻,五月攻占县城,屯兵白鹤寺。七月大兵至,乃焚寺渡江去龙湾。
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僧广闻、圆鉴主持重建。
明代高僧慧心(?~1418年)从小受业于此,精通儒释二典,永乐八年(1410年)应召入文渊阁参与永乐大典编写。
民国初年,主持华山修葺,挂上当时大总统黎元洪所提的“法苑犹龙”匾额。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私立乐成初级中学移设寺内。
解放后改为乐清中学。
佛教,其社会功能是教化民众,普渡众生,而学校也是教育人为本,把寺院改为学校,我以为说得过去。
寺内有一口大钟,铸于宋代,其钟铭记述北宋末年,农民起义军在县城的活动。晨间,钟声洪亮,远扬全城。我上学的时候,那古钟还悬挂在那大雄宝殿内东南角,尘封已久,其高约三米,口直径约两米。佛龛里,高大的佛像还在,不过香火已绝,变成了学生的食堂。
记得文化大革命刚刚开始,破旧立新,封、资、修的东西成了打击的对象。有一天早晨,我去餐厅,突然发现里面空荡荡的,仔细一看,发现佛像没有了,连那古钟也不翼而飞。被毁?被藏?!不得而知,传闻古钟已毁,令人心疼。
一直到了九十年代末,政府支持重建白鹤寺,将要建在离原址的西面两百米处景贤公园内。
四
过去,夜深人静的时候,城里人都能听见那瀑布的轰鸣声,那就是八景之一的双瀑飞泉。
双瀑飞泉又名鹤瀑,距白鹤寺三百米处,在古城西北丹霞山南峭崖上,高约七、八十米,西山诸水汇流从此出口,分两派冲泻而下,如两条蛟龙直钻深潭,喷珠溅玉,形如白鹤展翅,气势宏伟,瀑下有澄潭,深潭深不可测,水色碧蓝,泡沫泛白。宋•王十朋是这样叙述双瀑飞泉的:“飞泉汹涌,怒流湍激,喷烟雾于苍岚,吼龙蛇于大泽”
宋•王十朋有诗赞美:
双瀑
双瀑之水从何来灵源千尺高崔嵬
飞流喷沫飘琼瑰空山落日鸣春雷
有客来游独徘徊枕流漱石兴悠哉
尘襟濯罢飘然回风清月白空萧台
元•李孝光有诗赞美:
双瀑飞瀑
两沉天根云洞幽黑蛟飞雹舞长秋
只应壮士思酣战组练相衔夜不休
在溪潭的北首有一个石柱亭,名为观瀑亭。民国二十二年(1933)改称为“景贤亭”此亭是为纪念抗倭寇民族英雄戚继光而建。在亭里观瀑,角度最佳。
亭内有楹联三幅:
其一壮怀吞丑虏纪效读新书
其二仙雪空遗迹英雄有宏图
其三清史垂各斯是卧薪尝胆国
练兵纪实相期雪耻复仇时
最后一联是民国22年~24年任乐清县长张叔梅敬题。
民族英雄戚继光率领戚家军抗击倭寇,浴血奋战,给乐清历史上留下光辉的篇章:
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提兵来乐抗倭,共斩倭120余人,俘20人,救回被掠男女300余人。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五月倭自太平(今温岭)退经本县水涨,戚继光伏兵拦击。残余倭寇从黄华遁逃出海。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三月,戚继光军援闽过乐,肃清本县流散倭寇,自此乐清倭患平息。
亭边上有戚武毅公纪念碑。上面刻着:
东四省沦陷之第三年,叔梅承乏浙江之乐清,因有感于戚元敬先生之事,适逢第三特区颁发第一次行政会议决定,立碑纪念案,谋诸邑人,为建景贤亭于城西丹霞山下。既成,泐石而称曰:昔在宋世,岳家军名闻天下,及明中叶,亦艳称戚家军。岳武穆内夷剧贼,外摧强敌。扼于权奸,功高祸生,而身后荣殊,震耀今古;戚武毅北守岩疆,南除外患,遭时差隆,身名咸泰。顾浙江实建伟烈之地,而大树忘其茇舍,高山阕其景仰,感远存往,概然永怀。夫过京索者咸伫想于樊侯,登岘山者亦流连于羊傅,况勋庸迈古,向往切今者乎?
乐清为邑,前临巨海,有明一代,数遘倭虐。当公莅浙,尝以道阻不及救援,而尔时寇攘闽、浙之寇,卒用廓清,无俾蹂躏于中国,斯者公之勋业,烂然光昭者也。叔梅追昌黎“痛定”之思,凛邱明“寇深”之语,冀随武九原之作,蓄孟子百世之奋。爰构斯亭,以资矜式。白鹤之山,君子所履。睹晚霞之建标,宛义旗之并起。洵见贤而思齐,肆杀敌以明耻也。南有萧台,岿然在前,取其声肃,益我心坚。始见部曲之整,终奏凯歌而旋也。近观双瀑,雨飞风击,众流震而澎湃,万类纷其辟易,又如见部曲之激烈壮怀,闻鼓毙鼙而赴敌也。若乃眷兹岩流,忘夫边裔,侯隐侯仙,实玩实可。抑或舍其大而细是求,遗其神而迹是泥,无当外侮之御,讵克前贤之继。敢告邦人,亦用以自励。
中华民国二十二年秋月
亭边有一岩壁,高约十余丈,在底部有一石窟,形似双膝跪过的痕迹,其高约两米,宽约两米,深约一米,内壁中间有一道缝,像一扇紧闭的大门,壁上有两行字,一行白,一行红,形似狂草,隐约难辨,天书也,谁能读懂,就能开启此门,遁入其中。在溪的源头,还有一处瀑布,旁边的峭壁上,有一形似的洞穴,奇哉!
传说,仙人所跪,也许是仙人被双瀑美丽的景色所迷,长跪不起而留下的痕迹。
传说,明朝,戚家军兵困此谷,遇仙人护佑,他在石壁上用双膝跪出一个洞口,戚家军从山洞而遁,倭寇惊讶,突然,戚家军如天兵而降,从背后杀来,歼灭了倭寇。
岩壁右侧,有一个斜而长的岩洞,又陡又险,小的时候我常常爬上去玩耍。
在公社化的时候,在瀑布顶端的山坳里建了水库,源头被截断,深潭被填满,悬崖被炸塌,造了一条人造的溢洪道,山崖被改造得面貌全非,惨不忍睹,人们为之痛惜!白鹤寺毁了,可以重建,佛像可以重塑,大钟可以重铸,但是,双瀑飞泉的自然美丽的景色不可能复原!现在看来,小水库库容太小,而人们的用水量那么大,有没有它,可以说微不足道。一个小小的水库和一个绝美的自然风景相比,孰轻孰重?!由于一些当权者的愚昧和无知,给千年的古城留下了永久的遗憾!
五
在双瀑的顶上,群峰雄峙,形成一条秀美、幽静的峡谷,称西山谷,长约六里,是金溪的源头,有一条小溪蜿蜒于山谷深处。沿着山路而上,左侧是高高的棋盘山,山峰下面有一片石滩,名为仙人滩。那里是棋盘山的背阴处,常年不见阳光,稍有风起,阴风飒飒,乱石滚动,时常有樵夫在那里丧生。小时候,我常常上山砍柴,再危险的山崖、岩壁塌我也敢上,但是,就是不敢去仙人滩。
沿着小溪溯流而上,有几个小村庄散落在山岙里。
山谷里,溪水潺潺,苍翠的竹林,茂密的树丛,小鸟在婉转地歌唱,小松鼠在欢快的跳跃、奔跑。这里人烟稀少,窄窄的石头路,弯弯曲曲,沿着它可以到达山谷的深处,到底,溪流分两支,顺着小路往右是跨越小溪的石丁步,小路是通往石桥村子。沿着北面的小溪而上,远远地可以听到瀑布的声音在向你召唤,经过几个小巧玲珑的溪潭,爬过一段艰险的石滩和岩石,有一条瀑布展现在你的面前,它虽然不宏伟,可是,它娟秀、飘逸,像仙女下凡,那么轻盈、舒展。瀑布落入深潭,犹如玉珠落银盘,涟漪颤荡,霓虹高悬
我常常带全家来此欣赏,每次都流连忘返。
再往上,难以攀登,在瀑布的顶上,人烟罕至,还有一段更为神秘、险峻的山谷!
六
我家乡是一座千年古城,有一座雄伟的八里城墙,那么,现在哪里呢?在凤凰山上,有一座古刹:隐龙庙,在它的右前方百米处还有一段残留的古城墙,记得儿时常常去玩,现在,坍塌的遗址上长满野草,荒凉得使人不敢接近它;城里还有一段古城墙保留下来了,是因为利用它高不可攀的长处,成了监狱的围墙,戒备森严,使人不得靠近。古城墙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可是,渐渐地被远去的岁月湮灭了。
据县志记载:
东晋•宁康二年(374年)分永宁县地置乐成(城)县,这是本县建置之始。
唐•天保三年(744年)县治所在地筑始城墙,周仅一里,南围木栅,以防金溪、银溪水患。
明•洪武六年(1373年)县城筑石城,防御倭寇侵扰。
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知县林有年重修县城,置城门六座有御倭寇。
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知县扬钥(字启之,云南剑州人)重修县城历时七年始成。计周八里,高二丈四尺,墙宽二丈二尺,城门6座,小门4座,城楼6座,敌台18个,城剁1720堵。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一月,国民党政府为防敌机肆虐,拆毁县城城墙,以便于疏散。
从史料记载,可以看出,早期的城墙是为了防水患,南面用的是木栅。后来,筑城墙是为了抵御倭寇的侵略,其作用时间长达566年之久。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在城墙下进行了很多次的激烈战斗:
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倭寇进犯磐石不克,潜师于深夜直捣县城,男女老小被杀者,不知其数。
明•嘉靖八年(1529年)四月,磐石卫因克扣军饷,发生兵变,倭寇乘机袭击县城西门,烧毁民房,大掠财物而去。
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三月,倭寇数千人,寻攻县城,参将张铁督兵对了垒,自辰至申,倭寇始退。
明•三十八年(1559年)四月,倭寇犯县城,登西塔山,参将张铁率众御之射杀贼寇数人。相持至夜,贼始退。
民国三十二年(1944年)十一月十六日,县城沦陷。
民国三十四年(1946年)六月,日军撤出乐清,县城重光,国民党县政府迁回县城。
1949年五月十日,国民党当局向北撤逃,乐清县城解放。
从以上史料看来,倭寇打进城两次,被击退两次,日军长时间占领了一次。最为耻辱的是国民党政府,自毁城墙,不战而逃!以至于后来,无城可守。
耐人寻味的是:城墙是为了抵御倭寇而建,固城死守;也是为了逃避日寇而拆,毁城而逃,这到底是历史的故意还是民族的悲哀?!如果,当时用建筑城墙的巨资去制造战船和兵器,御敌于国门之外,可以在大海上消灭倭寇,该多好。
事实上,历史已经做了结论: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三月十七日,明军合三关兵船,会剿倭寇于福建流江洋面,毁敌寇船大小七十余艘,斩首数百级,救回四方被掠女子六百余人,自此倭患尽息。
固城而守或毁城而逃,城墙的遗址记录了我们先辈的顽强、荣耀和软弱、耻辱!也记录了百姓造反的光辉篇章:
元•至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台州人俞道安响应方腊起义,五月攻占县城。
正十年(1350年)方国珍(黄岩洋屿人)率众起义造反元,十二年(1352年)进驻乐清,旋即退。
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六月二十五日,朱元璋部参军胡深攻克乐清。
清•顺治六年(1649年)邑人陈杜之、胡元响应永嘉何兆反清起义,引何部二三百人攻县城。
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十月卅日郑成功部攻克县城。
康熙十三年(1674年)六月初五靖南王耿精忠部将乐清副将苏木代杀于西门城楼。次日,耿部朱飞熊进城。
咸丰四年(1854年)十二月十八日凌晨,虹桥巨振汉起义军,攻入县城。
清•同治元年(1862年)二月初九太平军李世贤部王明观、娄天安攻入县城。
清•宣统三年(1911年)十月初一乐清劝学所曹志旦等响应杭州光复,揭白旗起义,上午,滕华钦等一千人,从白石出发攻县城。
翻阅县志,古城还遭受的很多次大自然的袭击:
宋•乾道二年(1166年)八月十七飓风暴雨,拔树漂屋,加以夜潮泛滥,城乡人多溺死。
清•康熙六年(1667年)虎入县城,守军用炮将其击毙。
清•嘉庆元年(1796年)县城、大荆城均毁于台风。
清•光绪十年(1884年)狼群出没伤人
县城内亦不免。
我们祖国的万里长城,工程浩大,它抵御是我国少数民族,是兄弟民族之间的纷争;而我们家乡的区区八里城墙,虽短,抵御的却是外国的侵略,我为家乡的古城墙而骄傲!
古城的城墙早已消失了,它的遗址改造成了道路,建筑城墙用的丁头石依然埋在地下,它们永远支撑着古城子孙们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我在选择宅基的时候,选择在老城基之上,挨着老护城河建了房子,因为我思念它、深深地眷恋着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