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着镣铐跳舞的语文教育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书香小说网 www.shuxiang.la】,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学校邀请省上著名的中学语文教育专家为师生作题为“语文高考复习备考应对策略”的学术报告,其中两个细节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专家说:“从1999年开始用话题作文的形式考查学生的作文能力,比起以往的材料作文,这是一种进步,因为它比材料作文的限制小,利于学生自由发挥。但由于是一种新的探索,1999年和2000年的话题作文是失败的。
1999年的高考作文话题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有学生写道,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要移植希特勒的记忆,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也有学生写道,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要移植印钞工人的记忆,印制大量的钞票发给下岗工人
2000年的作文话题是“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一话题被一位考生否定:“数理化试题的答案都是唯一的,语文试题的选择题、判断题的答案也是唯一的,只有作文话题要求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所以这个命题是极其荒谬的,我郑重宣布这次考试作废。”这篇批判性的作文直接促进了高考作文出题工作的进一步完善——省上高考语文阅卷组将这些情况向国家教育部汇报,进一步促成了作文话题的改革。因此,专家们认为2000年话题作文出题是失败的,他们认为1999年的话题作文出题也是失败的。
其实我认为这两年考场作文中出现的学生价值观的错误并不能归咎于出题,不能说是出题的失败,只能说是教育的失败“育人”的失败。之后的话题,再也没出现像“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样的直接是一个判断的命题,而是只给以范围,即只为学生提供思考、写作的思维平台,而观点则要学生自己来立,中心要由学生自己来确定,出题者也就不会出现前面那样尴尬的情况了。当然,在国家教育机构在解决考试出题出现纰漏这样的技术性问题时,另一方面也为考生提供了更为自由的思考空间,如2001年话题“诚信”2002年话题“感情交流对事物的认知”2004年“看到自己和看到别人”2005年“忘记与铭记”但是,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随着作文话题的自由度增加,反倒出现了学生作文离题越来越严重的现象,2001到2002,2002到2003,这又是出题者始料未及的,只是随着问题的不断暴露,又不断被纠偏,情况越来越好。
在讲授高考作文备考策略的时候,专家说:“写作文一定要认真审题,不要出现不合话题要求的情况。写作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我概括了‘四个不准写’,只能歌颂,不准批判;。”
专家在讲课中先是肯定了那名学生的批判行为,但后来却又要求学生“只能歌颂,不准批判”其言语显然是前后矛盾的。这种矛盾实质是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矛盾,功利主义思想和人生理想的矛盾,实事求是精神与世俗精神的矛盾。生活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久而久之,会使人的个性消磨殆尽。在某种意义上讲,高考作文是不允许个性存在的,就像应试教育只允许标准答案存在,不容许个性存在一样。
中学阶段是人的思维异常活跃的时期,也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成型的关键时期。一个有思想、有个性的中学生,必然会对生活和社会有自己的看法,而不是一个唯唯诺诺人云亦云的青年。从这个角度讲,中学生作文的内容,无论是歌颂还是批判,只要不脱离话题范围,只要没有价值取向的错误,就理应得到肯定。当然,专家在考场阅卷中不断总结经验,语重心长地提醒考生“只能歌颂,不准批判”是为了给考生指明努力的方向,避免考生在考场上因大胆批判出现偏差,以致在闯独木桥的时候失了前蹄,影响了前程,耽误了终身,也是在情理之中的。这是专家之所以成其为专家的原因,也充分体现了专家为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体现了教育为了学生发展的“以人为本”的思想。这种现象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当前中学教育戴着镣铐跳舞的无奈现实。
另一方面,我认为“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个作文话题本身并没有什么过错。这几年以话题作文的形式考查学生的作文能力,实际上反映了作文既要考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要注重考查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趋势“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个话题在本意上是为了引导考生改变单一的思维模式,增强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等方面的意识,以备以后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形势,这与我们处于转型时期的社会现实是密不可分的——毕竟现实社会就是这样,绝对不允许我们做事一根筋“在一棵树上吊死”而学生对这个话题的批判,无疑是对应试教育的极大讽刺。显然,这类问题的出现在实质上暴露了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间尖锐的矛盾冲突。
压抑学生的个性和批判精神,必然限制学生的自由、自主成长,对于民族、社会的发展是十分有害的。不管那名批判了“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学生最后作文得了多少分,他发现现实与话题判断不相一致的敏锐目光和大胆怀疑批判精神确实值得我们赞扬的,中华民族缺的就是这么一种伟大的批判精神。
没有批判就必然没有“创新”批判的前提必须是人的自我意识和自主意识的觉醒,一个大脑里装满了死知识和他人思想的人,必然是一个缺乏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的人。当然,批判必须是正确的,而不是胡乱的。如果出现了价值观倾向错误的现象,我们就因噎废食了,这种现象比犯错本身更可怕。
现实把我们塑造得太功利。对于大多数老百姓家庭和莘莘学子而言,考不上大学就意味着失业——当然考上了大学也不见得就不失业——无论媒体怎么从别的方向去引导,国家的现实就是这样,千千万万个家庭的老百姓的认识就是这样。可是一个民族的进步和发展依赖于创新,而“创新”精神的核心素质却是来自于对现有事物的批判——对其不合理乃至错误因素、成分的怀疑乃至批判,没有这种精神,就没有牛顿对“上帝创造人”学说的怀疑,没有哥白尼对日心说的怀疑,就不会有近代自然科学的飞跃,也不会出现没有歌德、托尔斯泰、爱因斯坦、霍金、鲁迅、巴金等一大批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和科学家,人类就不会创造出现代文明。怀疑和批判应该是知识分子的特征,也是科学的特征,科学的本质就是大胆的怀疑精神,就是大胆的批判精神。
先秦之时,孟子说“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他在“不治”中保持“议论”——也就是文化批判的权利、自由与视角,借以保持文化的独立品格。他认为丧失自己的独立人格去依附于统治者,等于做了人家的小妾,连自己的尊严也会失去。孟子正是因为具备这样伟大的心性,所以才能够成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成为思想大师,被后世称为“亚圣”可是到了后来的宋明理学统治时期,情况不但完全不同于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且知识分子完全没有了孔子、孟子那样的大丈夫气概,没有了锲而不舍的执著追求精神,他们完全依附于皇帝——实质是文化依附于政治,知识分子当了朝廷的小妾,从而导致了中华文明的走下坡路。我们如果和唐代思想解放与其封建王朝的兴盛作一比较,就不难发现文明发展与衰落的历史轨迹。由此可见,将批判意识和批判精神让位于功利,是十分可怕的。如果现在和未来的一代中国青年没有了自己的批判意识和批判精神,我们的民族就会成为精神缺钙的民族,就会成为失去希望的民族。所以完全以考试为目的的应试教育的显然是毁灭人的,是非常可怕的。而作为一代知识分子的人民教师这个群体,总是戴着镣铐跳舞,甚至不自觉地成了创造火花的毁灭者甚至刽子手,在眼前救了学生一生,却在长远上误了民族一世。
也许有人会说,这种精神你可以不要在考场上表现出来,待到上大学上硕士上博士或者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再去发挥不就两全其美了吗?是啊!可是创造精神是一种从来不肯妥协的精神,不肯苟安的精神,不肯退缩的精神,是一种对错误东西抛弃乃至批判的精神。据科学家研究,人的创新能力的黄金时期在34——40岁之间,而创新的意识却在青少年时期就有了,而不是在中年的哪一天突然出现的。
杂文家、特级教师吴非先生说:“如果教师是跪着的,他的学生就只能趴在地上”我深为戴着镣铐跳舞的中学语文教育和跪着教书的语文教师担扰。
学校邀请省上著名的中学语文教育专家为师生作题为“语文高考复习备考应对策略”的学术报告,其中两个细节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专家说:“从1999年开始用话题作文的形式考查学生的作文能力,比起以往的材料作文,这是一种进步,因为它比材料作文的限制小,利于学生自由发挥。但由于是一种新的探索,1999年和2000年的话题作文是失败的。
1999年的高考作文话题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有学生写道,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要移植希特勒的记忆,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也有学生写道,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要移植印钞工人的记忆,印制大量的钞票发给下岗工人
2000年的作文话题是“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一话题被一位考生否定:“数理化试题的答案都是唯一的,语文试题的选择题、判断题的答案也是唯一的,只有作文话题要求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所以这个命题是极其荒谬的,我郑重宣布这次考试作废。”这篇批判性的作文直接促进了高考作文出题工作的进一步完善——省上高考语文阅卷组将这些情况向国家教育部汇报,进一步促成了作文话题的改革。因此,专家们认为2000年话题作文出题是失败的,他们认为1999年的话题作文出题也是失败的。
其实我认为这两年考场作文中出现的学生价值观的错误并不能归咎于出题,不能说是出题的失败,只能说是教育的失败“育人”的失败。之后的话题,再也没出现像“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样的直接是一个判断的命题,而是只给以范围,即只为学生提供思考、写作的思维平台,而观点则要学生自己来立,中心要由学生自己来确定,出题者也就不会出现前面那样尴尬的情况了。当然,在国家教育机构在解决考试出题出现纰漏这样的技术性问题时,另一方面也为考生提供了更为自由的思考空间,如2001年话题“诚信”2002年话题“感情交流对事物的认知”2004年“看到自己和看到别人”2005年“忘记与铭记”但是,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随着作文话题的自由度增加,反倒出现了学生作文离题越来越严重的现象,2001到2002,2002到2003,这又是出题者始料未及的,只是随着问题的不断暴露,又不断被纠偏,情况越来越好。
在讲授高考作文备考策略的时候,专家说:“写作文一定要认真审题,不要出现不合话题要求的情况。写作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我概括了‘四个不准写’,只能歌颂,不准批判;。”
专家在讲课中先是肯定了那名学生的批判行为,但后来却又要求学生“只能歌颂,不准批判”其言语显然是前后矛盾的。这种矛盾实质是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矛盾,功利主义思想和人生理想的矛盾,实事求是精神与世俗精神的矛盾。生活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久而久之,会使人的个性消磨殆尽。在某种意义上讲,高考作文是不允许个性存在的,就像应试教育只允许标准答案存在,不容许个性存在一样。
中学阶段是人的思维异常活跃的时期,也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成型的关键时期。一个有思想、有个性的中学生,必然会对生活和社会有自己的看法,而不是一个唯唯诺诺人云亦云的青年。从这个角度讲,中学生作文的内容,无论是歌颂还是批判,只要不脱离话题范围,只要没有价值取向的错误,就理应得到肯定。当然,专家在考场阅卷中不断总结经验,语重心长地提醒考生“只能歌颂,不准批判”是为了给考生指明努力的方向,避免考生在考场上因大胆批判出现偏差,以致在闯独木桥的时候失了前蹄,影响了前程,耽误了终身,也是在情理之中的。这是专家之所以成其为专家的原因,也充分体现了专家为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体现了教育为了学生发展的“以人为本”的思想。这种现象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当前中学教育戴着镣铐跳舞的无奈现实。
另一方面,我认为“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个作文话题本身并没有什么过错。这几年以话题作文的形式考查学生的作文能力,实际上反映了作文既要考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要注重考查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趋势“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个话题在本意上是为了引导考生改变单一的思维模式,增强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等方面的意识,以备以后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形势,这与我们处于转型时期的社会现实是密不可分的——毕竟现实社会就是这样,绝对不允许我们做事一根筋“在一棵树上吊死”而学生对这个话题的批判,无疑是对应试教育的极大讽刺。显然,这类问题的出现在实质上暴露了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间尖锐的矛盾冲突。
压抑学生的个性和批判精神,必然限制学生的自由、自主成长,对于民族、社会的发展是十分有害的。不管那名批判了“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学生最后作文得了多少分,他发现现实与话题判断不相一致的敏锐目光和大胆怀疑批判精神确实值得我们赞扬的,中华民族缺的就是这么一种伟大的批判精神。
没有批判就必然没有“创新”批判的前提必须是人的自我意识和自主意识的觉醒,一个大脑里装满了死知识和他人思想的人,必然是一个缺乏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的人。当然,批判必须是正确的,而不是胡乱的。如果出现了价值观倾向错误的现象,我们就因噎废食了,这种现象比犯错本身更可怕。
现实把我们塑造得太功利。对于大多数老百姓家庭和莘莘学子而言,考不上大学就意味着失业——当然考上了大学也不见得就不失业——无论媒体怎么从别的方向去引导,国家的现实就是这样,千千万万个家庭的老百姓的认识就是这样。可是一个民族的进步和发展依赖于创新,而“创新”精神的核心素质却是来自于对现有事物的批判——对其不合理乃至错误因素、成分的怀疑乃至批判,没有这种精神,就没有牛顿对“上帝创造人”学说的怀疑,没有哥白尼对日心说的怀疑,就不会有近代自然科学的飞跃,也不会出现没有歌德、托尔斯泰、爱因斯坦、霍金、鲁迅、巴金等一大批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和科学家,人类就不会创造出现代文明。怀疑和批判应该是知识分子的特征,也是科学的特征,科学的本质就是大胆的怀疑精神,就是大胆的批判精神。
先秦之时,孟子说“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他在“不治”中保持“议论”——也就是文化批判的权利、自由与视角,借以保持文化的独立品格。他认为丧失自己的独立人格去依附于统治者,等于做了人家的小妾,连自己的尊严也会失去。孟子正是因为具备这样伟大的心性,所以才能够成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成为思想大师,被后世称为“亚圣”可是到了后来的宋明理学统治时期,情况不但完全不同于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且知识分子完全没有了孔子、孟子那样的大丈夫气概,没有了锲而不舍的执著追求精神,他们完全依附于皇帝——实质是文化依附于政治,知识分子当了朝廷的小妾,从而导致了中华文明的走下坡路。我们如果和唐代思想解放与其封建王朝的兴盛作一比较,就不难发现文明发展与衰落的历史轨迹。由此可见,将批判意识和批判精神让位于功利,是十分可怕的。如果现在和未来的一代中国青年没有了自己的批判意识和批判精神,我们的民族就会成为精神缺钙的民族,就会成为失去希望的民族。所以完全以考试为目的的应试教育的显然是毁灭人的,是非常可怕的。而作为一代知识分子的人民教师这个群体,总是戴着镣铐跳舞,甚至不自觉地成了创造火花的毁灭者甚至刽子手,在眼前救了学生一生,却在长远上误了民族一世。
也许有人会说,这种精神你可以不要在考场上表现出来,待到上大学上硕士上博士或者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再去发挥不就两全其美了吗?是啊!可是创造精神是一种从来不肯妥协的精神,不肯苟安的精神,不肯退缩的精神,是一种对错误东西抛弃乃至批判的精神。据科学家研究,人的创新能力的黄金时期在34——40岁之间,而创新的意识却在青少年时期就有了,而不是在中年的哪一天突然出现的。
杂文家、特级教师吴非先生说:“如果教师是跪着的,他的学生就只能趴在地上”我深为戴着镣铐跳舞的中学语文教育和跪着教书的语文教师担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