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明病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书香小说网 www.shuxiang.la】,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一:钢筋水泥丛
清早,漫步于城市钢筋水泥丛中,透过迷朦的雾,远远望见远处一幢高楼墙面上的斑驳。
相对于城市中其它高新建筑楼房来说,那是一幢建设年龄较早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始建于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末期。掐指算来,此建筑物从建成到投入使用的岁月还不到二十年,然则它的外墙面皮却显得那么苍老,仿佛已经历了百年的沧桑。
回首岁月,依稀记得当年旧城改造时那段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场面,政府有关部门为了使城市的面貌有所改观,成立了城市拆迁办,用廉价的低收购、强买强拆的原则,迫使城镇居民拆迁。然而拆迁少得可怜的补偿费,还不足以买到半套商品房。
新的钢筋水泥楼房鳞次栉比,城市的面貌焕然一新,街道宽阔起来,原先青瓦蓝砖的低矮民房难得见了,展现在市民眼帘的是一座座高耸的钢筋混凝土高楼。新楼房刚盖好不久,市政府有关部门又出台了一项举措:要求每一幢临街新建筑的外墙都要贴上小瓷砖,以干净整洁的面目示人。
替钢筋混凝土建筑脸面贴金贴银的工程折腾后,城市的面貌确实有所改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建筑外墙的瓷砖开始脱落,问题紧接而来:那些脱落的瓷砖不仅有损城市建筑面貌,而且脱落的瓷砖易砸到街边过往的行人,危及路人的生命安全。当初政府这种粉饰太平的政绩工程却成为潜在危及行人安全的隐患。
二:城乡三桥
还记得毛,泽,东,主席的一首词:“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桥的作用不言而喻,桥是交通的重要枢纽。
城镇最早的一座石拱桥建于1962年。曾听老辈人讲,当初是一位老石匠承包下县城第一座石桥的建设任务,这算是小县城建国以来的一件大事。石拱桥于一年之后建成,这座石桥被命名为“解放大桥”若架舟穿拱而过,依稀可辨各个桥墩上依次镶铭:“毛、主、席、万、岁”五个大字。
听说这座石拱桥当初花费了约一百万元左右的人民币,在当时的来说,一百余万可算是一笔巨资了。这座石拱桥是现今三座桥中最坚固最耐用的一座桥,也是人来人往最繁忙的一座大桥,这一百余万钱花得最值,堪称福泽后人。
城镇的第二座桥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位于石拱桥下游一公里左右。这是一座钢筋混凝土拱桥,临水的桥墩是石头垒砌而成,整个桥面长度近一公里,据说这座桥投资超过千万元。然而遗憾的是,这座桥建于交通较为闭塞之处,没能载乘起应有的交通作用。不仅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钢筋混凝土的桥面微微下沉,衔接桥头两端的泥水路面与桥的钢筋桥面竟然出现了十数公分的断层。站在桥头一眼望去,桥面成了一条不协调的道路。倘若有重载货车路过此桥,站在桥面上的行人隐约可感受到整座桥的微微震颤。超千万元的投资,可谓打了水漂,所幸的是,这座“准危桥”过往行人稀少,假使哪天不小心坍塌了,想来也不至于酿成重大事故。
城镇的第三座桥是一座单墩钢筋混凝土铁索吊桥,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位于石拱大桥与“准危桥”之中。吊桥的桥面成拱形,极大地方便了沿河两岸往来的行人。美中不足的是,吊桥的桥面较为窄小,只能通过一些轻便的小车。每每遇到节假日,桥面上就拥挤不堪了。听说这座桥当时投资了几百万元人民币。说句心里话,这钱也花得值。饮水思源,应该感谢建桥人与修桥人,极大地方便了城镇人的出行。
古人云:窥一斑可知其豹。同理,从一地的桥梁建设也不难看出政府的真心为民或者是腐败无能。人同此理,政同此理。
三:多挣了三五块
时值金秋八月,正是丰收时节。然而在市场上,难觅本地土产踪迹。这样并不是说此地是穷山恶水、贫瘠不养之地,恰恰相反,有山有水有田,草木繁茂。
在这丰收的季节,田地里本应是长满稻谷,却长满荒草;河中本应是鱼蟹成群,浩浩荡荡,却是一条死水;除了山中布满密密麻麻的小树,倒较使人看不出丰收于何处。
田里长荒草,并非是田无归属,问过一位为稻粮谋熟识的老农,答曰:薄田三亩,所种得谷贱卖的钱还不够交化肥的钱。默然良久,再问之:若不下肥,一亩约能得几何?答曰:不下化肥的话,根本就打不到几斤谷子。摇头笑后又曰,我这三亩田,早几年刚下化肥时,能打三千多斤,现在若下化肥,最多能打千把斤,我今年就让田荒着,俩年只种一季谷子,这样田也不至于贫瘠了,人也不累。思前想后,想来是化肥的过量使用,使田地盐碱化,再加上频繁耕种,田地贫瘠了。
曾记得小时候,走在田埂上,田里边、沟壑里清澈见底,可见小鱼与田螺。若逢阴雨天,田里一片蛙鸣。河也是如此清澈,河边沙滩上可见成群的小河蚌,小毛蟹,捡块石头往河里一丢,准能见到惊吓跳跃出水面的鱼。这些如今只能是作为难以复制再现的经典片段,留在记忆深处。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河面上常常飘满痛苦挣扎的鱼,市面上到处是鱼贩子叫卖地喧嚣声,据说是上游工厂往河里倾倒工业废水,才使下游的人民吃上群鱼宴。说实话,那种死鱼带有很强的油洋臭味,入口使人翻肠倒胃,难以下咽。
水尽了,山也紧跟着穷了,住在山村的农民,把山中大木偷偷地砍伐,连夜拉进工厂,换得一笔毛票子,揣在兜里,有种说不清地舒坦。不为别的,有赚头就是本事。除了村头那株成长了数百年的老祖宗风水木不敢伐卖之外,山中找不到一株成长十年以上的树木。
“草堂新置桃符画,灯烛明亮玉人来。”农村人以生男孩为荣,生女孩为耻,这可能是农村人以体力劳动为主,自然指望生个男孩。哪家生男孩,分赠全村民鸡蛋,以示光耀。农村青年男女以进城务工为荣,以留村务农为耻。究其原因,可能是农村户籍政策的歧视有关吧。加上农村各种变相摊派严重,土地日渐贫瘠,人口日益增长,就那一亩三分地,干也是半饥半饱。
一:钢筋水泥丛
清早,漫步于城市钢筋水泥丛中,透过迷朦的雾,远远望见远处一幢高楼墙面上的斑驳。
相对于城市中其它高新建筑楼房来说,那是一幢建设年龄较早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始建于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末期。掐指算来,此建筑物从建成到投入使用的岁月还不到二十年,然则它的外墙面皮却显得那么苍老,仿佛已经历了百年的沧桑。
回首岁月,依稀记得当年旧城改造时那段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场面,政府有关部门为了使城市的面貌有所改观,成立了城市拆迁办,用廉价的低收购、强买强拆的原则,迫使城镇居民拆迁。然而拆迁少得可怜的补偿费,还不足以买到半套商品房。
新的钢筋水泥楼房鳞次栉比,城市的面貌焕然一新,街道宽阔起来,原先青瓦蓝砖的低矮民房难得见了,展现在市民眼帘的是一座座高耸的钢筋混凝土高楼。新楼房刚盖好不久,市政府有关部门又出台了一项举措:要求每一幢临街新建筑的外墙都要贴上小瓷砖,以干净整洁的面目示人。
替钢筋混凝土建筑脸面贴金贴银的工程折腾后,城市的面貌确实有所改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建筑外墙的瓷砖开始脱落,问题紧接而来:那些脱落的瓷砖不仅有损城市建筑面貌,而且脱落的瓷砖易砸到街边过往的行人,危及路人的生命安全。当初政府这种粉饰太平的政绩工程却成为潜在危及行人安全的隐患。
二:城乡三桥
还记得毛,泽,东,主席的一首词:“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桥的作用不言而喻,桥是交通的重要枢纽。
城镇最早的一座石拱桥建于1962年。曾听老辈人讲,当初是一位老石匠承包下县城第一座石桥的建设任务,这算是小县城建国以来的一件大事。石拱桥于一年之后建成,这座石桥被命名为“解放大桥”若架舟穿拱而过,依稀可辨各个桥墩上依次镶铭:“毛、主、席、万、岁”五个大字。
听说这座石拱桥当初花费了约一百万元左右的人民币,在当时的来说,一百余万可算是一笔巨资了。这座石拱桥是现今三座桥中最坚固最耐用的一座桥,也是人来人往最繁忙的一座大桥,这一百余万钱花得最值,堪称福泽后人。
城镇的第二座桥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位于石拱桥下游一公里左右。这是一座钢筋混凝土拱桥,临水的桥墩是石头垒砌而成,整个桥面长度近一公里,据说这座桥投资超过千万元。然而遗憾的是,这座桥建于交通较为闭塞之处,没能载乘起应有的交通作用。不仅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钢筋混凝土的桥面微微下沉,衔接桥头两端的泥水路面与桥的钢筋桥面竟然出现了十数公分的断层。站在桥头一眼望去,桥面成了一条不协调的道路。倘若有重载货车路过此桥,站在桥面上的行人隐约可感受到整座桥的微微震颤。超千万元的投资,可谓打了水漂,所幸的是,这座“准危桥”过往行人稀少,假使哪天不小心坍塌了,想来也不至于酿成重大事故。
城镇的第三座桥是一座单墩钢筋混凝土铁索吊桥,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位于石拱大桥与“准危桥”之中。吊桥的桥面成拱形,极大地方便了沿河两岸往来的行人。美中不足的是,吊桥的桥面较为窄小,只能通过一些轻便的小车。每每遇到节假日,桥面上就拥挤不堪了。听说这座桥当时投资了几百万元人民币。说句心里话,这钱也花得值。饮水思源,应该感谢建桥人与修桥人,极大地方便了城镇人的出行。
古人云:窥一斑可知其豹。同理,从一地的桥梁建设也不难看出政府的真心为民或者是腐败无能。人同此理,政同此理。
三:多挣了三五块
时值金秋八月,正是丰收时节。然而在市场上,难觅本地土产踪迹。这样并不是说此地是穷山恶水、贫瘠不养之地,恰恰相反,有山有水有田,草木繁茂。
在这丰收的季节,田地里本应是长满稻谷,却长满荒草;河中本应是鱼蟹成群,浩浩荡荡,却是一条死水;除了山中布满密密麻麻的小树,倒较使人看不出丰收于何处。
田里长荒草,并非是田无归属,问过一位为稻粮谋熟识的老农,答曰:薄田三亩,所种得谷贱卖的钱还不够交化肥的钱。默然良久,再问之:若不下肥,一亩约能得几何?答曰:不下化肥的话,根本就打不到几斤谷子。摇头笑后又曰,我这三亩田,早几年刚下化肥时,能打三千多斤,现在若下化肥,最多能打千把斤,我今年就让田荒着,俩年只种一季谷子,这样田也不至于贫瘠了,人也不累。思前想后,想来是化肥的过量使用,使田地盐碱化,再加上频繁耕种,田地贫瘠了。
曾记得小时候,走在田埂上,田里边、沟壑里清澈见底,可见小鱼与田螺。若逢阴雨天,田里一片蛙鸣。河也是如此清澈,河边沙滩上可见成群的小河蚌,小毛蟹,捡块石头往河里一丢,准能见到惊吓跳跃出水面的鱼。这些如今只能是作为难以复制再现的经典片段,留在记忆深处。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河面上常常飘满痛苦挣扎的鱼,市面上到处是鱼贩子叫卖地喧嚣声,据说是上游工厂往河里倾倒工业废水,才使下游的人民吃上群鱼宴。说实话,那种死鱼带有很强的油洋臭味,入口使人翻肠倒胃,难以下咽。
水尽了,山也紧跟着穷了,住在山村的农民,把山中大木偷偷地砍伐,连夜拉进工厂,换得一笔毛票子,揣在兜里,有种说不清地舒坦。不为别的,有赚头就是本事。除了村头那株成长了数百年的老祖宗风水木不敢伐卖之外,山中找不到一株成长十年以上的树木。
“草堂新置桃符画,灯烛明亮玉人来。”农村人以生男孩为荣,生女孩为耻,这可能是农村人以体力劳动为主,自然指望生个男孩。哪家生男孩,分赠全村民鸡蛋,以示光耀。农村青年男女以进城务工为荣,以留村务农为耻。究其原因,可能是农村户籍政策的歧视有关吧。加上农村各种变相摊派严重,土地日渐贫瘠,人口日益增长,就那一亩三分地,干也是半饥半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