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笔记二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书香小说网 www.shuxiang.la】,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撞车
很容易看出这是一部编剧为主导的电影,以情节取胜。虽然它的影调很合我的胃口,剪辑很巧妙,表演也不错。也很容易看出这是一部群戏,演员的个人魅力在强大的编剧技巧面前退居其次。本片从表面到骨子里都是明亮的,正如网友所说,这是一部美国主旋律。恰好,我喜欢主旋律。主旋律让人温暖,因为它让人盲目乐观。编剧先承认了人性的丑恶,然后又讴歌了人性的伟大。片中人物的性格都很复杂,没有纯粹的坏人,爱与恨都事出有因。对于敏感的种族问题,影片处理得圆滑而温暾,只把冲突展示出来,但没有解决任何问题。足够精巧,也足够无力--这就是我对它的全部印象。
艺伎回忆录
看西方人演绎东方故事是很有趣的。看东方人在西方人的指导下演绎东方故事就更加有趣。西方人理解东方故事是一道关,东方人用英语演绎这个故事又是一道关。在重重关卡的阻隔下,这部电影奇幻绚丽又暧昧不明。
透过艺伎的噱头,很容易看出本片讲述的是女性人生。三个女人一台戏。同样是年老色衰已成明日黄花的老女人,"巩俐"和"杨紫琼"对待小百合的态度却截然不同,一个是因嫉妒而生的仇恨,一个是因同情而生的怜爱。小百合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她们年轻时候的自己。面对无法挽回的青春,"巩俐"选择了毁灭,毁灭小百合就是毁灭自己的青春;"杨紫琼"选择了扶持,扶持小百合而让自己的青春得以延续,让自己的艺术生命在小百合身上大放异彩。三个演员的表演还算让人满意。对于年轻的章子仪来说,应对大制作时她还是用力过猛了;可能是对巩俐一直有偏见,我觉得她不是用力过猛或用力不够的问题,她根本就是无处着力。反倒是杨紫琼稳扎稳打,给人雍容华贵的感觉。
有段时间这部电影炒得沸沸扬扬,无非是一个"伎"字刺痛了大家敏感的神经。他们忽略了"伎"和"妓"的不同,一个出卖灵魂,一个出卖肉体;同时,他们也忽略了"伎"和"妓"的相同,都是在"出卖"自己,都是被男人消费,只不过卖艺不卖身的艺伎只供男人意淫罢了。基于艺伎这种特殊的身份,主人公在整部电影中都是在努力摆脱这种玩偶的不堪地位,她们顽强地追求属于自己的自由和爱情。与其他讲述女性人生的电影相比,由于该片中的女性处在更卑微更受压迫的地位,所以她们的抗争也格外有看头,这样的女性人生也格外具有戏剧性。
本片值得关注的是电影技巧,是形式。巧妙的剪接,唯美的摄影,流畅的叙事。所以在得知本片获得最佳摄影、最夹艺术指导等奥斯卡大奖时,我小小地激动了一阵子。然而过于娴熟的技巧就这样掩盖了内容,过于娴熟的技巧就这样磨灭了惊喜。片子华丽、空洞,而且不知所云。就像三位华人女演员的英语一样,影片似乎无可指摘又让人感觉不对味。这是语言的隔阂,更是语言隔阂背后所隐藏的文化的隔阂。而文化的隔阂,非人力所能逾越。还好音乐能超越国界,直达人的心灵,全片留给我的唯一印象便是从音乐中流泻出的那一丝哀而不伤的东方神韵。
购物狂
不得不再说一遍"人各有病"。这是我看完全片的唯一感受。香港电影称得上以人为本,关注底层人的生活和心理。影人也不绷着,放得下身份。它往往用极轻浮的形式表达其实挺厚重的内核,这部影片的内核便是微小的细节暴露出的人物内心,所以徐小凤扮演着穿针引线的重要角色。不过港片的形式还是太随意和杂乱了,而且浅尝辄止,把那些厚重和煽情不当回事。影片高潮的一场戏,虽然展示了编剧超常的智慧和导演高超的技巧,但卖弄得有点过了,作为观众的我非常疲劳。
徐小凤,不看字幕真的想不到是她。多年不见,红颜已老,令人心折的是气质和风度。
罗家英,求婚那场戏让我不禁想起他和汪明荃。
张柏芝,演技似乎向张曼玉靠拢了。仅仅是靠拢。
港片自有港片的味道。
上海伦巴
我对彭小莲很不了解。仅仅看过一部美丽上海。是那种凭一两场戏、一两个镜头、一两个演员就化腐朽为神奇的电影。看红警批评美丽上海暮气沉沉,我还怪他太苛刻,而这部上海伦巴给我的感觉正是暮气沉沉。更要命的是,还有一点阴阳怪气。整部戏琐碎而做作。主题非常混乱,是表达一个女性的觉醒还是回忆一段往事?难道是歌颂动荡年代的文艺工作者?似乎都不是,只是拼接了一个乏味的爱情故事。老上海的风情和年轻演员的个人魅力很不搭调,于是上海伦巴成了一部错乱的怀旧电影,没有时代感,只有演员以及观众与旧时代深深的隔阂。
含义明确的仿佛只有一场戏:两个主角和一个戒指纠缠不清。很明显,戒指代表责任。"夏雨"没有能力负责任并提醒"袁泉"不要放弃责任的含义相应表现为"被戒指划伤"、"丢戒指"和"找回戒指"。
还有一场戏让人眼前一亮。男女主角在桥上的对话。像美丽上海中动人的场景一样,起催化作用的是音乐和摄影。不同的是,我们可以这样说,美丽上海暮气沉沉但有几个出彩点,而上海伦巴有个别出彩点,但还是暮气沉沉。
撞车
很容易看出这是一部编剧为主导的电影,以情节取胜。虽然它的影调很合我的胃口,剪辑很巧妙,表演也不错。也很容易看出这是一部群戏,演员的个人魅力在强大的编剧技巧面前退居其次。本片从表面到骨子里都是明亮的,正如网友所说,这是一部美国主旋律。恰好,我喜欢主旋律。主旋律让人温暖,因为它让人盲目乐观。编剧先承认了人性的丑恶,然后又讴歌了人性的伟大。片中人物的性格都很复杂,没有纯粹的坏人,爱与恨都事出有因。对于敏感的种族问题,影片处理得圆滑而温暾,只把冲突展示出来,但没有解决任何问题。足够精巧,也足够无力--这就是我对它的全部印象。
艺伎回忆录
看西方人演绎东方故事是很有趣的。看东方人在西方人的指导下演绎东方故事就更加有趣。西方人理解东方故事是一道关,东方人用英语演绎这个故事又是一道关。在重重关卡的阻隔下,这部电影奇幻绚丽又暧昧不明。
透过艺伎的噱头,很容易看出本片讲述的是女性人生。三个女人一台戏。同样是年老色衰已成明日黄花的老女人,"巩俐"和"杨紫琼"对待小百合的态度却截然不同,一个是因嫉妒而生的仇恨,一个是因同情而生的怜爱。小百合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她们年轻时候的自己。面对无法挽回的青春,"巩俐"选择了毁灭,毁灭小百合就是毁灭自己的青春;"杨紫琼"选择了扶持,扶持小百合而让自己的青春得以延续,让自己的艺术生命在小百合身上大放异彩。三个演员的表演还算让人满意。对于年轻的章子仪来说,应对大制作时她还是用力过猛了;可能是对巩俐一直有偏见,我觉得她不是用力过猛或用力不够的问题,她根本就是无处着力。反倒是杨紫琼稳扎稳打,给人雍容华贵的感觉。
有段时间这部电影炒得沸沸扬扬,无非是一个"伎"字刺痛了大家敏感的神经。他们忽略了"伎"和"妓"的不同,一个出卖灵魂,一个出卖肉体;同时,他们也忽略了"伎"和"妓"的相同,都是在"出卖"自己,都是被男人消费,只不过卖艺不卖身的艺伎只供男人意淫罢了。基于艺伎这种特殊的身份,主人公在整部电影中都是在努力摆脱这种玩偶的不堪地位,她们顽强地追求属于自己的自由和爱情。与其他讲述女性人生的电影相比,由于该片中的女性处在更卑微更受压迫的地位,所以她们的抗争也格外有看头,这样的女性人生也格外具有戏剧性。
本片值得关注的是电影技巧,是形式。巧妙的剪接,唯美的摄影,流畅的叙事。所以在得知本片获得最佳摄影、最夹艺术指导等奥斯卡大奖时,我小小地激动了一阵子。然而过于娴熟的技巧就这样掩盖了内容,过于娴熟的技巧就这样磨灭了惊喜。片子华丽、空洞,而且不知所云。就像三位华人女演员的英语一样,影片似乎无可指摘又让人感觉不对味。这是语言的隔阂,更是语言隔阂背后所隐藏的文化的隔阂。而文化的隔阂,非人力所能逾越。还好音乐能超越国界,直达人的心灵,全片留给我的唯一印象便是从音乐中流泻出的那一丝哀而不伤的东方神韵。
购物狂
不得不再说一遍"人各有病"。这是我看完全片的唯一感受。香港电影称得上以人为本,关注底层人的生活和心理。影人也不绷着,放得下身份。它往往用极轻浮的形式表达其实挺厚重的内核,这部影片的内核便是微小的细节暴露出的人物内心,所以徐小凤扮演着穿针引线的重要角色。不过港片的形式还是太随意和杂乱了,而且浅尝辄止,把那些厚重和煽情不当回事。影片高潮的一场戏,虽然展示了编剧超常的智慧和导演高超的技巧,但卖弄得有点过了,作为观众的我非常疲劳。
徐小凤,不看字幕真的想不到是她。多年不见,红颜已老,令人心折的是气质和风度。
罗家英,求婚那场戏让我不禁想起他和汪明荃。
张柏芝,演技似乎向张曼玉靠拢了。仅仅是靠拢。
港片自有港片的味道。
上海伦巴
我对彭小莲很不了解。仅仅看过一部美丽上海。是那种凭一两场戏、一两个镜头、一两个演员就化腐朽为神奇的电影。看红警批评美丽上海暮气沉沉,我还怪他太苛刻,而这部上海伦巴给我的感觉正是暮气沉沉。更要命的是,还有一点阴阳怪气。整部戏琐碎而做作。主题非常混乱,是表达一个女性的觉醒还是回忆一段往事?难道是歌颂动荡年代的文艺工作者?似乎都不是,只是拼接了一个乏味的爱情故事。老上海的风情和年轻演员的个人魅力很不搭调,于是上海伦巴成了一部错乱的怀旧电影,没有时代感,只有演员以及观众与旧时代深深的隔阂。
含义明确的仿佛只有一场戏:两个主角和一个戒指纠缠不清。很明显,戒指代表责任。"夏雨"没有能力负责任并提醒"袁泉"不要放弃责任的含义相应表现为"被戒指划伤"、"丢戒指"和"找回戒指"。
还有一场戏让人眼前一亮。男女主角在桥上的对话。像美丽上海中动人的场景一样,起催化作用的是音乐和摄影。不同的是,我们可以这样说,美丽上海暮气沉沉但有几个出彩点,而上海伦巴有个别出彩点,但还是暮气沉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