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剧重提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书香小说网 www.shuxiang.la】,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水浒传的尴尬
那晚乱换频道,无意中撞见四套在播古装戏。那一个长镜头画面素朴却给我惊艳的感觉,沉稳、矜持,缓缓摇过,城门、店面、摊贩依次出现,俨然一幅清明上河图。切到近景,高俅出场了。原来那是电视剧水浒传的第一个镜头。
水浒传的电视剧改编怕是四大名著中最受争议的。年代最近却与观众距离最远,每每看来总觉表演生硬、故事讲得也不顺畅,而早年拍的西游记和红楼梦什么时候看都倍感亲切。
名著改编的成功与否最重要的也许是能否抓住原作的内核。西游记和红楼梦分别是魔幻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巅峰,而两部电视剧也把各自原作的精义演绎得相当到位。
水浒传是民间草寇的文学,讲侠肝义胆,让人痛快淋漓。当然,这是表象。其结局之悲凉不亚于红楼梦。而电视剧版本不晓得是编剧、剪辑、表演哪一环节出了问题,给人感觉束手束脚,剧中的英雄一点也不潇洒。
相对而言,除去潘金莲没事总洗澡的无聊噱头,武松那一节故事讲得最为精彩。血溅鸳鸯楼、醉打蒋门神等部分情节紧凑、武打设计也蛮漂亮。“醉打蒋门神”那集结局部分的音乐和故事贴合得相当好。唢呐声高亢嘹亮、激荡人心。不过,妇孺皆知的打虎故事在九十年代末技术已然发达的情况下仍在摄影棚里因陋就简怕是本剧最大的憾事了。
其余部分则流于平淡,不能说不好,可感觉总差那么一点。如果宋江再正常一点,林冲再阳刚一点,武松再英俊一点,吴用再飘逸一点也许就称得上经典了。
回过头来想,类似开篇拍得那么讲究的一个镜头,在全片中不乏其例。这片子拆开来细看都没毛病,拼起来看毛病就大了。内地剧给人的感觉常常是除了不好看哪都挺好的。
算起来,影视方面内地有众多的专业人才,可拍起片子往往着眼于细枝末节(当然不是说细节不重要,精致是错误),忽略了整体感受。放不下文艺工作者的架子,文艺不上去也商业不下来,拍的人尴尬,看的人也别扭。这种本末倒置就好比一道菜的配菜做得极漂亮,主料却不新鲜,那再扎实的专业技能也是白费,因为老百姓只要干货。具体到水浒传,不见它在主题开掘上有什么大的作为。表现了农民起义的悲剧宿命,还是喟叹了命运无常、人生无奈?都没有。而欣赏中的畅快和享受似乎也没有。
这恐怕就是水浒传被排除出经典的原因所在,也是内地剧不咸不淡的症结所在。
苦娘的痛楚
有这样一部分电视剧,它们饱含着的浓浓的文学气息使其历经漫长岁月依然散发着引人入胜的魅力,尽管多年以后它的画面已不再新鲜。
苦娘就是其中之一。它讲述了一个令剧中人和旁观者的心都隐隐作痛的故事。
那是一个俗不可耐的开场。旧社会。男主人公和相好已久的情人因为封建礼教不能在一起。男人被迫娶了一个丑女人。婚姻的不幸自然使他与情人藕断丝连,于是妻子对情人的无情打击和无休止的羞辱开始了。男人不得已与情人远走他乡常年不归。
妻子一人守着男人的家业,把家里上上下下打理得井井有条,并将公公婆婆养老送终,还操办了一场体面的葬礼。然后,她换上自己最漂亮的衣裳,投河自尽。
男人和情妇的漂泊生涯以及情人所遭受的身心折磨让那时天真的我认为这个情妇是世界上最苦命的女人,同时旗帜鲜明地憎恨男人的妻子。而随着妻子的身影消失在深夜死寂、阴森的河流中,我方幡然醒悟,妻子才是真正的苦娘。她没有知冷知热的丈夫,没有贴心贴肺的情人。苦闷无人说,痛楚无人诉。她将一腔怨气发泄到男人的情妇身上,结果适得其反。每一句谩骂都伤在自己心里,每一次殴打都疼在自己身上。她让别人痛苦却也加剧了自己的痛苦。情人再可怜至少还有一个爱她的男人。妻子终其一生都是孤苦伶仃。
她愚昧地恪守着封建家庭中一个妻子的本分。为公婆尽孝,为丈夫守节。唯一一次出轨便是将自己的肚兜扔给了家里的厨子,这种大胆的求爱行为被胆小的厨子断然拒绝。她心里刚刚燃起的一点希望之火被扑灭了,她选择了以死来了结这绝望压抑的生活。
尸体被打捞上来的那天夜里,全村的人手执蜡烛为她送行。点点火光本想照亮她一个没有道德瑕疵的身影,却不经意间照亮了她苍白的面容和凄惨的一生。
我佩服编剧的沉着。剧本的前半部分都在不紧不慢地用别人的痛楚映衬苦娘的痛楚,用她的凶悍突显她的软弱,用她的出轨表达她愚忠的可悲,用她死后的荣光反衬她命运的悲凉。对苦娘的同情一直含蓄地、不动声色地在剧本中传达,直到结局揭晓才笔锋陡转给观众当头一棒。
我也佩服导演的冷静。讲述悲剧故事从不滥施煽情伎俩;塑造悲剧人物从不哭哭啼啼。苦娘欢欢喜喜地来,热热闹闹地走。如此冷调的处理足见导演的魄力。
这个故事在文学史上也许不值一提,但在十年前的电视剧领域,它是弥足珍贵的。当年的创作者将足以拍成一部好电影的剧本拿来拍了中短篇电视剧,我才有了一份对充满情感和智慧的好故事的回忆。
76号魔窟的歧途
本剧最大的错误在于把一个特务塑造得过于高大,让他的死太过悲壮,让善恶不分的小孩子——我悲伤难抑。
与你同船的清新
两三集的短篇,浅显的主题,直露的表达。简简单单的故事,干干净净的感情。欲说还休、欲迎还拒的黄昏恋,清新、自然,还有那么一点幽默感。就像画面中经常出现的海鸥、桅杆,就像优美动人的主题歌“与你同船与你同船路不难”整个片子让人心旷神怡、会心微笑。四个善良的人,年轻的和老的,两对儿,偶尔闹些小矛盾,有些小波澜,终究在同一屋檐下成了一家子。
这样的小品恪守着电视剧的本分,老少咸宜。不求大的作为,不探讨虚无玄妙的问题,可其中羞涩的热情让我把它放在心里这么久。
一碗荞麦面的温情
记忆中,中央一套只做过一次短篇电视剧展播,展播的电视剧里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部一碗荞麦面。它改编自日本作家栗良平的小说一碗清汤荞麦面。
由名著改编的电视剧总是难以评述,因为有众多的文学评论已将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毫无保留地阐发出来。那么我为什么还要记述这部电视剧?原著珠玉在前,由它衍生的影像作品价值何在?
专家认为这部小说有两个主题。一是歌颂了世间永存的、哪怕是非亲非故的人之间的温暖和人情;二是歌颂了“头碰头”团结向上、坚忍不拔的精神。中学课本收录这篇小说时,老师只告诉了我们第二个主题。真糟糕。更糟糕的是,课本给小说改了一个很乡土的名字:一碗阳春面。
而电视剧很讨巧地突出了第一个主题,突出了作品中的人情味。
电视剧可以用场景把文字表达的感情具象化。比如冬夜里那条幽幽的小巷。小巷里的面馆尚未打烊,窗子里暖暖的灯光撒在冷冷的石板路上。面馆的老板娘在店门口张望着,有点期待,有点焦急。过了一会儿,巷子里传来了木屐声,一个女人带着两个孩子出现在巷子的另一端,他们来赴这场从未约定过的约会。
我不会忘记老板娘张望的神情,也不会忘记那一家人出现时,老板娘的宽慰和作为观众的我的惊喜。两个女人仅仅是店家和顾客的关系,可她们之间淡淡的、含蓄的关怀和感恩之情就在这张望的眼神和笃笃的木屐声中了。
电视剧还可以用画面加深观众对细节的印象。比如老板偷偷多放一些面;老板娘在别的客人走之后、这一家人来之前,悄悄地把小黑板上的价格改低;比如那张一空十四年的桌子。
这些细节背后是一家买卖人对他的顾客默默的帮助和无言的尊重,是一家人对另一家人长久的记挂和惦念,这些细节让我觉得世界是美好的,冬夜是温暖的。
对画面和表演的偏好与先入为主使得我更钟爱电视剧,以至于几年后读到原著甚至觉得寡淡无味。这或许恰恰证明了原著的伟大和改编的成功,恰恰证明了电视剧吸取了原著的精髓。
记忆难免美化一部十三年前的作品,而不时地回望这些过时、呆板的电视剧是因为现在很难再看到这么短小精悍、这么写意、这么真诚的作品了。
我对所有把寒冷冬夜拍得温暖的电视剧都心存感激。
水浒传的尴尬
那晚乱换频道,无意中撞见四套在播古装戏。那一个长镜头画面素朴却给我惊艳的感觉,沉稳、矜持,缓缓摇过,城门、店面、摊贩依次出现,俨然一幅清明上河图。切到近景,高俅出场了。原来那是电视剧水浒传的第一个镜头。
水浒传的电视剧改编怕是四大名著中最受争议的。年代最近却与观众距离最远,每每看来总觉表演生硬、故事讲得也不顺畅,而早年拍的西游记和红楼梦什么时候看都倍感亲切。
名著改编的成功与否最重要的也许是能否抓住原作的内核。西游记和红楼梦分别是魔幻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巅峰,而两部电视剧也把各自原作的精义演绎得相当到位。
水浒传是民间草寇的文学,讲侠肝义胆,让人痛快淋漓。当然,这是表象。其结局之悲凉不亚于红楼梦。而电视剧版本不晓得是编剧、剪辑、表演哪一环节出了问题,给人感觉束手束脚,剧中的英雄一点也不潇洒。
相对而言,除去潘金莲没事总洗澡的无聊噱头,武松那一节故事讲得最为精彩。血溅鸳鸯楼、醉打蒋门神等部分情节紧凑、武打设计也蛮漂亮。“醉打蒋门神”那集结局部分的音乐和故事贴合得相当好。唢呐声高亢嘹亮、激荡人心。不过,妇孺皆知的打虎故事在九十年代末技术已然发达的情况下仍在摄影棚里因陋就简怕是本剧最大的憾事了。
其余部分则流于平淡,不能说不好,可感觉总差那么一点。如果宋江再正常一点,林冲再阳刚一点,武松再英俊一点,吴用再飘逸一点也许就称得上经典了。
回过头来想,类似开篇拍得那么讲究的一个镜头,在全片中不乏其例。这片子拆开来细看都没毛病,拼起来看毛病就大了。内地剧给人的感觉常常是除了不好看哪都挺好的。
算起来,影视方面内地有众多的专业人才,可拍起片子往往着眼于细枝末节(当然不是说细节不重要,精致是错误),忽略了整体感受。放不下文艺工作者的架子,文艺不上去也商业不下来,拍的人尴尬,看的人也别扭。这种本末倒置就好比一道菜的配菜做得极漂亮,主料却不新鲜,那再扎实的专业技能也是白费,因为老百姓只要干货。具体到水浒传,不见它在主题开掘上有什么大的作为。表现了农民起义的悲剧宿命,还是喟叹了命运无常、人生无奈?都没有。而欣赏中的畅快和享受似乎也没有。
这恐怕就是水浒传被排除出经典的原因所在,也是内地剧不咸不淡的症结所在。
苦娘的痛楚
有这样一部分电视剧,它们饱含着的浓浓的文学气息使其历经漫长岁月依然散发着引人入胜的魅力,尽管多年以后它的画面已不再新鲜。
苦娘就是其中之一。它讲述了一个令剧中人和旁观者的心都隐隐作痛的故事。
那是一个俗不可耐的开场。旧社会。男主人公和相好已久的情人因为封建礼教不能在一起。男人被迫娶了一个丑女人。婚姻的不幸自然使他与情人藕断丝连,于是妻子对情人的无情打击和无休止的羞辱开始了。男人不得已与情人远走他乡常年不归。
妻子一人守着男人的家业,把家里上上下下打理得井井有条,并将公公婆婆养老送终,还操办了一场体面的葬礼。然后,她换上自己最漂亮的衣裳,投河自尽。
男人和情妇的漂泊生涯以及情人所遭受的身心折磨让那时天真的我认为这个情妇是世界上最苦命的女人,同时旗帜鲜明地憎恨男人的妻子。而随着妻子的身影消失在深夜死寂、阴森的河流中,我方幡然醒悟,妻子才是真正的苦娘。她没有知冷知热的丈夫,没有贴心贴肺的情人。苦闷无人说,痛楚无人诉。她将一腔怨气发泄到男人的情妇身上,结果适得其反。每一句谩骂都伤在自己心里,每一次殴打都疼在自己身上。她让别人痛苦却也加剧了自己的痛苦。情人再可怜至少还有一个爱她的男人。妻子终其一生都是孤苦伶仃。
她愚昧地恪守着封建家庭中一个妻子的本分。为公婆尽孝,为丈夫守节。唯一一次出轨便是将自己的肚兜扔给了家里的厨子,这种大胆的求爱行为被胆小的厨子断然拒绝。她心里刚刚燃起的一点希望之火被扑灭了,她选择了以死来了结这绝望压抑的生活。
尸体被打捞上来的那天夜里,全村的人手执蜡烛为她送行。点点火光本想照亮她一个没有道德瑕疵的身影,却不经意间照亮了她苍白的面容和凄惨的一生。
我佩服编剧的沉着。剧本的前半部分都在不紧不慢地用别人的痛楚映衬苦娘的痛楚,用她的凶悍突显她的软弱,用她的出轨表达她愚忠的可悲,用她死后的荣光反衬她命运的悲凉。对苦娘的同情一直含蓄地、不动声色地在剧本中传达,直到结局揭晓才笔锋陡转给观众当头一棒。
我也佩服导演的冷静。讲述悲剧故事从不滥施煽情伎俩;塑造悲剧人物从不哭哭啼啼。苦娘欢欢喜喜地来,热热闹闹地走。如此冷调的处理足见导演的魄力。
这个故事在文学史上也许不值一提,但在十年前的电视剧领域,它是弥足珍贵的。当年的创作者将足以拍成一部好电影的剧本拿来拍了中短篇电视剧,我才有了一份对充满情感和智慧的好故事的回忆。
76号魔窟的歧途
本剧最大的错误在于把一个特务塑造得过于高大,让他的死太过悲壮,让善恶不分的小孩子——我悲伤难抑。
与你同船的清新
两三集的短篇,浅显的主题,直露的表达。简简单单的故事,干干净净的感情。欲说还休、欲迎还拒的黄昏恋,清新、自然,还有那么一点幽默感。就像画面中经常出现的海鸥、桅杆,就像优美动人的主题歌“与你同船与你同船路不难”整个片子让人心旷神怡、会心微笑。四个善良的人,年轻的和老的,两对儿,偶尔闹些小矛盾,有些小波澜,终究在同一屋檐下成了一家子。
这样的小品恪守着电视剧的本分,老少咸宜。不求大的作为,不探讨虚无玄妙的问题,可其中羞涩的热情让我把它放在心里这么久。
一碗荞麦面的温情
记忆中,中央一套只做过一次短篇电视剧展播,展播的电视剧里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部一碗荞麦面。它改编自日本作家栗良平的小说一碗清汤荞麦面。
由名著改编的电视剧总是难以评述,因为有众多的文学评论已将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毫无保留地阐发出来。那么我为什么还要记述这部电视剧?原著珠玉在前,由它衍生的影像作品价值何在?
专家认为这部小说有两个主题。一是歌颂了世间永存的、哪怕是非亲非故的人之间的温暖和人情;二是歌颂了“头碰头”团结向上、坚忍不拔的精神。中学课本收录这篇小说时,老师只告诉了我们第二个主题。真糟糕。更糟糕的是,课本给小说改了一个很乡土的名字:一碗阳春面。
而电视剧很讨巧地突出了第一个主题,突出了作品中的人情味。
电视剧可以用场景把文字表达的感情具象化。比如冬夜里那条幽幽的小巷。小巷里的面馆尚未打烊,窗子里暖暖的灯光撒在冷冷的石板路上。面馆的老板娘在店门口张望着,有点期待,有点焦急。过了一会儿,巷子里传来了木屐声,一个女人带着两个孩子出现在巷子的另一端,他们来赴这场从未约定过的约会。
我不会忘记老板娘张望的神情,也不会忘记那一家人出现时,老板娘的宽慰和作为观众的我的惊喜。两个女人仅仅是店家和顾客的关系,可她们之间淡淡的、含蓄的关怀和感恩之情就在这张望的眼神和笃笃的木屐声中了。
电视剧还可以用画面加深观众对细节的印象。比如老板偷偷多放一些面;老板娘在别的客人走之后、这一家人来之前,悄悄地把小黑板上的价格改低;比如那张一空十四年的桌子。
这些细节背后是一家买卖人对他的顾客默默的帮助和无言的尊重,是一家人对另一家人长久的记挂和惦念,这些细节让我觉得世界是美好的,冬夜是温暖的。
对画面和表演的偏好与先入为主使得我更钟爱电视剧,以至于几年后读到原著甚至觉得寡淡无味。这或许恰恰证明了原著的伟大和改编的成功,恰恰证明了电视剧吸取了原著的精髓。
记忆难免美化一部十三年前的作品,而不时地回望这些过时、呆板的电视剧是因为现在很难再看到这么短小精悍、这么写意、这么真诚的作品了。
我对所有把寒冷冬夜拍得温暖的电视剧都心存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