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书香小说网 www.shuxiang.la】,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编者按 作为杂文,这篇文章其实是更具有散文的美的,作者凭借自己广泛的阅历和对戏剧文化的真挚感情,用舒缓自在的笔调娓娓道来,给人一种特殊的亲切感。 我自小便爱戏。
起初是说戏。院里飞来一对硕大的黑蝴蝶,我们便欢喜地去捕捉。奶奶便说:“别抓它们,那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呐!”地里的荞麦花儿开了,我们看着稀奇,问作什么用的,奶奶便说:“啊,做荞麦粑呐,原先时还用荞麦馍赶寿呐。”
再就是听戏。那时候,庄户人虽然不能亮电灯,但家家户户墙上都有方形的广播。除了播放一些大队要闻外,大部分就是戏了。有楚剧,也有黄梅。每回响的时候,奶奶总要放下手中的活计,起来竖着耳朵听一会儿便说:啊,是四下河南呐;啊,是孟姜女哭长城呐!我于是也竖着耳朵听,慢慢也跟着哼。有一回广播没响,我躺在广播旁边奶奶的床上无聊,便咿咿呀呀自己打锣自己唱调“321323216666,这万里长城嗯,长万里,锵得锵”半晌,奶奶进来诧异道:“广播响了么?孟姜女哭长城呐!”
可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便是看戏了。
现在想来,我已记不清庄户人大约是何时看戏了。前几日送婶娘回家,问起这个事,婶娘说要到阴历二月十九才行,那应是冬季。可我记得似乎一年四季都有:有夏天的,因为我分明记得有一回一个女戏子上台没穿戏服却只穿了一件水红的确良衬衣,那自然是春末夏初穿的了:也有秋天,因为有一回奶奶带我看戏时,奶奶说要买柿花吃。我一看前面,果然除了甘蔗外,还有买柿花的小贩:两个大簸箕,用一层棉絮盖着,掀开来,排满了又红又大的柿花。柿花甘蔗都是九月份才有的,自然是秋天了。至于看戏的地点,就更多了。记得最清楚地自然是自己村里的了。唱戏的班子就在村东南的队长家歇息,我们小伙伴还专门跑去看了呢。那个穿的确良的年轻戏子就在里面,眼水灵灵的,脸盘子怪白怪嫩的。分明很干净,却就着一盆水拿个小手帕子洗啊洗啊,不知洗了多少遍;还有一个中年女戏子,脸盘子倒是瓜子形的,可就是长满了一脸的雀斑,大约是化妆多了到处跑吹多晒多了的缘故吧!难怪那个年青的要那么勤的洗脸了!也有别村的,可记不清究竟叫个什么了,似乎有时在奶奶的娘家村,有时又在姨奶家附近。因为每逢看戏时,奶奶总要先到她的娘家或姨奶家吃罢晚饭,再相约着去看戏;看完戏后又在她们家歇息一夜,第二天才回。这些戏的消息也大多是她们遣人送来的。所以,这边有戏了,奶奶也会遣人送过去。我的奶奶人很随和,姐妹间和姑嫂间都相处得不错,所以现在看来,她们常在一起看戏与其说是凑热闹,不如说是讲感情。常常天已经很晚了,母亲都不放心奶奶出去了,奶奶还是要踮着小脚,乘着暮色赶去看戏。我自然也死活跟在身后,揣着一颗怕野狗的心儿,走啊走啊,翻了一个山坡又一个山坡,过了一个崖畔又一个崖畔。月光如水一般静静泻下来,山路弯弯,等到到了灯火阑珊的戏台时,戏已演了一大半了。
戏班有大有小。一般来说,戏班比较齐全的,就上演一些传统名戏如秦香莲、大婶玉堂春、四下河南、访友等;戏班子比较小的,就演一些乡闻俗事,如卷席筒、吵嫁妆、荞麦馍赶寿以及一些不知名的。至于戏班子全还是不全,光看他们的打扮以及伴奏的行当就可得知。全的,一应器物道具都有,桌椅全是雕花的,人物也是地道楚剧人物打扮:额前盘一圈的头发珠子,满头的金银细钿,珠光闪闪;衣裳是一套一套的,不同的场合变换不同的行头。不象小班子,随便挽两个髻儿,斜插两朵绒花,甚至上台还穿现代的的确良衬衣。至于伴奏,全的除了必须的二胡锣鼓外,还有笛子,琵琶等等许多其它的乐器,光二胡手就有四五个,全不似小班子一把二胡一副锣鼓就了事的姿势。
庄户人是爱戏的,戏台子一般搭在平台上或山脚下。每逢看戏,平台上都堆满了人。我不知道乡下人为何爱看戏,具体的讲是楚剧。也许是戏的内容很吻合他们的俚俗心理;也许是戏的调调很像他们动感情时的悲音;也许有的纯粹是为了一个热闹,为看戏而看戏。我那时最爱看的倒不是这些,我把一副小心肝单单就吊在那些小姐和公子身上了。我在乎的是小姐好不好看,公子英俊不英俊,他们结果会不会在一起。但这个在那时却是万万不能说出来的,因为不用问就知道是很羞人的。但我现在却不想文过饰非,我只追求一份真实,我当时的的确确是这么想的,单纯而又美好地向往着的。而且我敢打包票,同龄的小伙伴们或多或少都这么想的。我的三姐便和我一样爱看戏,并且,我们对于美,尤其是男性美(自然当时还只能单纯地指外形美),都有一个共同的标准,那就是如戏台上的小生那样吊眉斜目长脸白齿红唇的便是天下第一美男了。
然而,搭台的戏只能让我领略湖北地方剧种楚剧的风采。让我饱尝中国各类戏剧精华的却要算电影,广播,连环画等一系列宣传媒介了。我们不得不承认,七十年代是个文化相对活跃的年代,戏剧界好戏连台,百花齐放。有豫剧、评剧、越剧、京剧;有歌剧、舞剧、话剧。而那时最让我为之震动的便是以严凤英为主唱演员的三大黄梅名剧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了。
我无法解释清严凤英的嗓音吸引我的原因。那不能说是咿咿袅袅如画眉般的刘三姐,也不能说是叮叮咚咚如银铃般的李谷一。那似乎是一种稀有的金属,而且必定是藏在山野旷谷之中的,带着磁性的,酽酽的,凤凰的叫声大约就是这种声音吧!要不为何叫严凤英呢?但似乎又没有凤凰那般娇贵、高高在上。严凤英的嗓子应该是山野吹来的风,带着一股子泥土的清香味儿,只属于质朴、淳厚的山民的。难怪我的父老乡亲都爱听爱唱了。
而黄梅剧中所反映的遥远而美丽的神话传说,上通天下入地的广阔背景,积极浪漫的喜庆气氛,也是活跃我幼时无尽想象的极好空间。如果拿天仙配同红楼梦比较,我更爱看天仙配的:因为七仙女的反抗比起林黛玉来要聪明、实在得多,更何况我幼时虽然很早知道红的故事,但却仅是极同情宝黛二人,恨熙凤宝钗,似乎从未将黛玉同什么反抗叛逆联系起来,她这一可贵品质还是我长大后才慢慢品出来的。而七仙女大胆机智的反抗性格却是一望便知并深入我心的。这大约还是那句老话:到什么山唱什么调吧!山里人还是爱听洋溢着乡土气味山里戏。七仙女不是变成村姑才与农民董永成婚吗?如果七仙女变成大家闺秀林黛玉去和宝玉闹那我们肯定不大爱看了,当然也是不可能的。严凤英就是编者按 作为杂文,这篇文章其实是更具有散文的美的,作者凭借自己广泛的阅历和对戏剧文化的真挚感情,用舒缓自在的笔调娓娓道来,给人一种特殊的亲切感。严凤英,她是属于勤劳善良机智勇敢的劳动人民的。即便是在女驸马中,她饰演了一位大家千金,但仍能让人觉得可亲,仍然是真挚纯朴,不嫌贫爱富,而且极为聪明机智的!虽然我那时只有七八岁,可严凤英在黄梅剧中表现出来的灵气儿却凭着我敏锐的直觉自觉不自觉地触摸到并嵌入心底了。如果说在奶奶带着我四处看戏的过程中已将我一辈子的另一半儿从此定型的话。那么严凤英质朴的歌声就已将我的一生从此悄悄烙印多年以后当我和我的先生相拥而卧时,我吃惊的发现,原来我和他的一切只是楚黄两大剧幕中的微不足道的一小出而已!
可以想象,我是如何地迷恋戏剧的。常常,为了听严凤英的唱腔,我大清早就翻山越岭赶到大路旁的广播下徘徊驻足痴立,令家里人百思不得其解。而我终于将大人们都不会唱的戏段唱出来时,大人的惊异的目光便是我终生难忘的时刻了。小伙伴们凑到一块儿,除了做房子、搬家家、跳皮筋、捉迷藏外,于我来说,大部分时间就泡在唱戏里了。房子里、床上、道场上、竹林里,到处都是我唱戏的地点,只要戏瘾一来,伙伴们愿意配合。没有戏服,我们就拿大人们穿的长裤子套在两只手臂上当长袖子,颈子上再套一个围巾,往后一扎,又当霞披又遮掩并固定了裤子:下身再套一件大人们穿的长得不能再长的裙子,外面再罩上一层自己穿的只到膝下的小裙,整个戏服就成了,两只手这么一甩,嘿,还挺有感觉呢!头发怎么办呢?这可是令伙伴们更令我头疼的问题了。短短的头发,贫乏的玩具,怎能弄出那一头的璀璨来?手帕儿、野花儿、衣扣儿、绣花布儿,该用的我们都用了,也只能将就了。说到这里,我多么羡慕现在的小孩子啊!什么玩具都有,小积木、布娃娃、小项链,甚至还有一套一套小型的家具!如果我们那时哪怕只有一串项链中的一小颗珠子,我们也该有多么惊喜啊!可我们只有那些土玩意儿,只有那些土玩意儿也玩得那么尽兴儿。我们用稻草芯子扎成仙女们的拂手,并排站在床上,由我唱完“人间好”之后便从床上跳下来,便从“九重云霄”下到了“滚滚红尘”遇到了由泼辣一点儿的外号叫“大岔白”(地方语,喜欢骗人的意思)饰演的董永,唱完了“树上的鸟儿”后又哭着分离。“大岔白”虽然不会唱戏,可还是被我像模像样的唱词弄得动了情。演到七仙女要上天时,她便使劲地抱紧我,大嗓门哇啦哇啦地喊着:“娘子啊”倒把我弄得笑岔了气!
光唱还不够,我还要画戏。使尽法儿死皮赖脸向母亲要六分钱买一张白纸,裁成小片儿,用线缀成本儿,自己编词自己配画,还上彩,全村的人都抢着看呐!可我的爸爸却一直不大喜欢我画,原因大约是耽误了学习,又弄脏了书本。他一年只回来一两次,每次回来对我来说都是难期。因为第一件事不是给糖我吃,而是检查我的书本,有一个小人头就打一巴掌,而我的书本上,实实在在是杜绝不了的每一页至少有一个唱戏的小人头!
唱戏画戏外,就是想戏了。想多了也便成了习惯,习惯久了又沉淀成了性格。十岁时随父搬迁都市,继而就是十年的辛苦求学,似乎与戏告别了。可只要闲下来,就要画就要唱。早朝读读着读着就唱开了:“我本住在蓬莱村,千里迢迢来投亲,又谁知亲朋故旧无影踪,天涯沦落叹飘零”“苏三离了洪桐县,将身来在大路前,哪一位去往南京传”“我家有个小九妹,聪明伶俐人敬佩,描龙绣凤称能手,琴棋书画件件会”引得周围一圈儿的同学都竖着耳朵听,听完了又后悔,该背的都没背呀!班上一有活动,我便是主力,黄梅调这么一宛转,奖品就“宛”回来了。
终于完成学业走上社会了,自己也有了经济来源,对于戏剧光碟的收藏向来不考虑成本。记得黄梅戏天仙配刚问市时售价竟达“79元”!当时我刚参加工作,一月工资也不过数百元,可我毫不犹豫的买了下来,而且竟有一种生怕自己错过了购买正版光碟的担忧!所有我想唱的戏现在我都拥有光碟并整本会唱,当然在单位也拿过不少荣誉并被誉为“黄梅皇后”
藏戏之外,仍没忘记看戏,小村小落见不得世面的搭台戏带着亲切的回忆批判的眼光看,中央及地方台的戏曲频道则多带着对戏剧知识的渴求及对名家的鉴赏来看。戏曲是最能体现国粹的东西,唱练做打一招一式无不透出一个人的底蕴,要唱好又唱自然还真不简单!
因为自己是个戏迷,也认识不少戏迷朋友。最难忘的是有一次与某旅游点茶坛几位剧团来的演员相遇,一见面彼此都有似曾相识之感,于是摆开阵势,以戏会友。虽说我的动作比不上他们收发自如,有几段还真把他们比下去了,闹得他们中的领头羊——团长也上台亮出自己的拿手戏。大家都豪爽地一笑,更觉亲密,因为这是爱戏人最崇尚的性格。
有时想如果我的父亲不把我往求学的路上苦逼,也许我会从事唱戏这一行当,也许很累也不太单纯,但我愿意。只是今生看来已来不及,只有在人生的舞台上活生生地兑付种种戏梦了。这,已是后话了,也不是一两句话能了结的,就留着慢慢分解吧!编者按 作为杂文,这篇文章其实是更具有散文的美的,作者凭借自己广泛的阅历和对戏剧文化的真挚感情,用舒缓自在的笔调娓娓道来,给人一种特殊的亲切感。编者按 作为杂文,这篇文章其实是更具有散文的美的,作者凭借自己广泛的阅历和对戏剧文化的真挚感情,用舒缓自在的笔调娓娓道来,给人一种特殊的亲切感。编者按 作为杂文,这篇文章其实是更具有散文的美的,作者凭借自己广泛的阅历和对戏剧文化的真挚感情,用舒缓自在的笔调娓娓道来,给人一种特殊的亲切感。编者按 作为杂文,这篇文章其实是更具有散文的美的,作者凭借自己广泛的阅历和对戏剧文化的真挚感情,用舒缓自在的笔调娓娓道来,给人一种特殊的亲切感。编者按 作为杂文,这篇文章其实是更具有散文的美的,作者凭借自己广泛的阅历和对戏剧文化的真挚感情,用舒缓自在的笔调娓娓道来,给人一种特殊的亲切感。编者按 作为杂文,这篇文章其实是更具有散文的美的,作者凭借自己广泛的阅历和对戏剧文化的真挚感情,用舒缓自在的笔调娓娓道来,给人一种特殊的亲切感。编者按 作为杂文,这篇文章其实是更具有散文的美的,作者凭借自己广泛的阅历和对戏剧文化的真挚感情,用舒缓自在的笔调娓娓道来,给人一种特殊的亲切感。编者按 作为杂文,这篇文章其实是更具有散文的美的,作者凭借自己广泛的阅历和对戏剧文化的真挚感情,用舒缓自在的笔调娓娓道来,给人一种特殊的亲切感。编者按 作为杂文,这篇文章其实是更具有散文的美的,作者凭借自己广泛的阅历和对戏剧文化的真挚感情,用舒缓自在的笔调娓娓道来,给人一种特殊的亲切感。编者按 作为杂文,这篇文章其实是更具有散文的美的,作者凭借自己广泛的阅历和对戏剧文化的真挚感情,用舒缓自在的笔调娓娓道来,给人一种特殊的亲切感。编者按 作为杂文,这篇文章其实是更具有散文的美的,作者凭借自己广泛的阅历和对戏剧文化的真挚感情,用舒缓自在的笔调娓娓道来,给人一种特殊的亲切感。编者按 作为杂文,这篇文章其实是更具有散文的美的,作者凭借自己广泛的阅历和对戏剧文化的真挚感情,用舒缓自在的笔调娓娓道来,给人一种特殊的亲切感。编者按 作为杂文,这篇文章其实是更具有散文的美的,作者凭借自己广泛的阅历和对戏剧文化的真挚感情,用舒缓自在的笔调娓娓道来,给人一种特殊的亲切感。
编者按 作为杂文,这篇文章其实是更具有散文的美的,作者凭借自己广泛的阅历和对戏剧文化的真挚感情,用舒缓自在的笔调娓娓道来,给人一种特殊的亲切感。 我自小便爱戏。
起初是说戏。院里飞来一对硕大的黑蝴蝶,我们便欢喜地去捕捉。奶奶便说:“别抓它们,那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呐!”地里的荞麦花儿开了,我们看着稀奇,问作什么用的,奶奶便说:“啊,做荞麦粑呐,原先时还用荞麦馍赶寿呐。”
再就是听戏。那时候,庄户人虽然不能亮电灯,但家家户户墙上都有方形的广播。除了播放一些大队要闻外,大部分就是戏了。有楚剧,也有黄梅。每回响的时候,奶奶总要放下手中的活计,起来竖着耳朵听一会儿便说:啊,是四下河南呐;啊,是孟姜女哭长城呐!我于是也竖着耳朵听,慢慢也跟着哼。有一回广播没响,我躺在广播旁边奶奶的床上无聊,便咿咿呀呀自己打锣自己唱调“321323216666,这万里长城嗯,长万里,锵得锵”半晌,奶奶进来诧异道:“广播响了么?孟姜女哭长城呐!”
可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便是看戏了。
现在想来,我已记不清庄户人大约是何时看戏了。前几日送婶娘回家,问起这个事,婶娘说要到阴历二月十九才行,那应是冬季。可我记得似乎一年四季都有:有夏天的,因为我分明记得有一回一个女戏子上台没穿戏服却只穿了一件水红的确良衬衣,那自然是春末夏初穿的了:也有秋天,因为有一回奶奶带我看戏时,奶奶说要买柿花吃。我一看前面,果然除了甘蔗外,还有买柿花的小贩:两个大簸箕,用一层棉絮盖着,掀开来,排满了又红又大的柿花。柿花甘蔗都是九月份才有的,自然是秋天了。至于看戏的地点,就更多了。记得最清楚地自然是自己村里的了。唱戏的班子就在村东南的队长家歇息,我们小伙伴还专门跑去看了呢。那个穿的确良的年轻戏子就在里面,眼水灵灵的,脸盘子怪白怪嫩的。分明很干净,却就着一盆水拿个小手帕子洗啊洗啊,不知洗了多少遍;还有一个中年女戏子,脸盘子倒是瓜子形的,可就是长满了一脸的雀斑,大约是化妆多了到处跑吹多晒多了的缘故吧!难怪那个年青的要那么勤的洗脸了!也有别村的,可记不清究竟叫个什么了,似乎有时在奶奶的娘家村,有时又在姨奶家附近。因为每逢看戏时,奶奶总要先到她的娘家或姨奶家吃罢晚饭,再相约着去看戏;看完戏后又在她们家歇息一夜,第二天才回。这些戏的消息也大多是她们遣人送来的。所以,这边有戏了,奶奶也会遣人送过去。我的奶奶人很随和,姐妹间和姑嫂间都相处得不错,所以现在看来,她们常在一起看戏与其说是凑热闹,不如说是讲感情。常常天已经很晚了,母亲都不放心奶奶出去了,奶奶还是要踮着小脚,乘着暮色赶去看戏。我自然也死活跟在身后,揣着一颗怕野狗的心儿,走啊走啊,翻了一个山坡又一个山坡,过了一个崖畔又一个崖畔。月光如水一般静静泻下来,山路弯弯,等到到了灯火阑珊的戏台时,戏已演了一大半了。
戏班有大有小。一般来说,戏班比较齐全的,就上演一些传统名戏如秦香莲、大婶玉堂春、四下河南、访友等;戏班子比较小的,就演一些乡闻俗事,如卷席筒、吵嫁妆、荞麦馍赶寿以及一些不知名的。至于戏班子全还是不全,光看他们的打扮以及伴奏的行当就可得知。全的,一应器物道具都有,桌椅全是雕花的,人物也是地道楚剧人物打扮:额前盘一圈的头发珠子,满头的金银细钿,珠光闪闪;衣裳是一套一套的,不同的场合变换不同的行头。不象小班子,随便挽两个髻儿,斜插两朵绒花,甚至上台还穿现代的的确良衬衣。至于伴奏,全的除了必须的二胡锣鼓外,还有笛子,琵琶等等许多其它的乐器,光二胡手就有四五个,全不似小班子一把二胡一副锣鼓就了事的姿势。
庄户人是爱戏的,戏台子一般搭在平台上或山脚下。每逢看戏,平台上都堆满了人。我不知道乡下人为何爱看戏,具体的讲是楚剧。也许是戏的内容很吻合他们的俚俗心理;也许是戏的调调很像他们动感情时的悲音;也许有的纯粹是为了一个热闹,为看戏而看戏。我那时最爱看的倒不是这些,我把一副小心肝单单就吊在那些小姐和公子身上了。我在乎的是小姐好不好看,公子英俊不英俊,他们结果会不会在一起。但这个在那时却是万万不能说出来的,因为不用问就知道是很羞人的。但我现在却不想文过饰非,我只追求一份真实,我当时的的确确是这么想的,单纯而又美好地向往着的。而且我敢打包票,同龄的小伙伴们或多或少都这么想的。我的三姐便和我一样爱看戏,并且,我们对于美,尤其是男性美(自然当时还只能单纯地指外形美),都有一个共同的标准,那就是如戏台上的小生那样吊眉斜目长脸白齿红唇的便是天下第一美男了。
然而,搭台的戏只能让我领略湖北地方剧种楚剧的风采。让我饱尝中国各类戏剧精华的却要算电影,广播,连环画等一系列宣传媒介了。我们不得不承认,七十年代是个文化相对活跃的年代,戏剧界好戏连台,百花齐放。有豫剧、评剧、越剧、京剧;有歌剧、舞剧、话剧。而那时最让我为之震动的便是以严凤英为主唱演员的三大黄梅名剧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了。
我无法解释清严凤英的嗓音吸引我的原因。那不能说是咿咿袅袅如画眉般的刘三姐,也不能说是叮叮咚咚如银铃般的李谷一。那似乎是一种稀有的金属,而且必定是藏在山野旷谷之中的,带着磁性的,酽酽的,凤凰的叫声大约就是这种声音吧!要不为何叫严凤英呢?但似乎又没有凤凰那般娇贵、高高在上。严凤英的嗓子应该是山野吹来的风,带着一股子泥土的清香味儿,只属于质朴、淳厚的山民的。难怪我的父老乡亲都爱听爱唱了。
而黄梅剧中所反映的遥远而美丽的神话传说,上通天下入地的广阔背景,积极浪漫的喜庆气氛,也是活跃我幼时无尽想象的极好空间。如果拿天仙配同红楼梦比较,我更爱看天仙配的:因为七仙女的反抗比起林黛玉来要聪明、实在得多,更何况我幼时虽然很早知道红的故事,但却仅是极同情宝黛二人,恨熙凤宝钗,似乎从未将黛玉同什么反抗叛逆联系起来,她这一可贵品质还是我长大后才慢慢品出来的。而七仙女大胆机智的反抗性格却是一望便知并深入我心的。这大约还是那句老话:到什么山唱什么调吧!山里人还是爱听洋溢着乡土气味山里戏。七仙女不是变成村姑才与农民董永成婚吗?如果七仙女变成大家闺秀林黛玉去和宝玉闹那我们肯定不大爱看了,当然也是不可能的。严凤英就是编者按 作为杂文,这篇文章其实是更具有散文的美的,作者凭借自己广泛的阅历和对戏剧文化的真挚感情,用舒缓自在的笔调娓娓道来,给人一种特殊的亲切感。严凤英,她是属于勤劳善良机智勇敢的劳动人民的。即便是在女驸马中,她饰演了一位大家千金,但仍能让人觉得可亲,仍然是真挚纯朴,不嫌贫爱富,而且极为聪明机智的!虽然我那时只有七八岁,可严凤英在黄梅剧中表现出来的灵气儿却凭着我敏锐的直觉自觉不自觉地触摸到并嵌入心底了。如果说在奶奶带着我四处看戏的过程中已将我一辈子的另一半儿从此定型的话。那么严凤英质朴的歌声就已将我的一生从此悄悄烙印多年以后当我和我的先生相拥而卧时,我吃惊的发现,原来我和他的一切只是楚黄两大剧幕中的微不足道的一小出而已!
可以想象,我是如何地迷恋戏剧的。常常,为了听严凤英的唱腔,我大清早就翻山越岭赶到大路旁的广播下徘徊驻足痴立,令家里人百思不得其解。而我终于将大人们都不会唱的戏段唱出来时,大人的惊异的目光便是我终生难忘的时刻了。小伙伴们凑到一块儿,除了做房子、搬家家、跳皮筋、捉迷藏外,于我来说,大部分时间就泡在唱戏里了。房子里、床上、道场上、竹林里,到处都是我唱戏的地点,只要戏瘾一来,伙伴们愿意配合。没有戏服,我们就拿大人们穿的长裤子套在两只手臂上当长袖子,颈子上再套一个围巾,往后一扎,又当霞披又遮掩并固定了裤子:下身再套一件大人们穿的长得不能再长的裙子,外面再罩上一层自己穿的只到膝下的小裙,整个戏服就成了,两只手这么一甩,嘿,还挺有感觉呢!头发怎么办呢?这可是令伙伴们更令我头疼的问题了。短短的头发,贫乏的玩具,怎能弄出那一头的璀璨来?手帕儿、野花儿、衣扣儿、绣花布儿,该用的我们都用了,也只能将就了。说到这里,我多么羡慕现在的小孩子啊!什么玩具都有,小积木、布娃娃、小项链,甚至还有一套一套小型的家具!如果我们那时哪怕只有一串项链中的一小颗珠子,我们也该有多么惊喜啊!可我们只有那些土玩意儿,只有那些土玩意儿也玩得那么尽兴儿。我们用稻草芯子扎成仙女们的拂手,并排站在床上,由我唱完“人间好”之后便从床上跳下来,便从“九重云霄”下到了“滚滚红尘”遇到了由泼辣一点儿的外号叫“大岔白”(地方语,喜欢骗人的意思)饰演的董永,唱完了“树上的鸟儿”后又哭着分离。“大岔白”虽然不会唱戏,可还是被我像模像样的唱词弄得动了情。演到七仙女要上天时,她便使劲地抱紧我,大嗓门哇啦哇啦地喊着:“娘子啊”倒把我弄得笑岔了气!
光唱还不够,我还要画戏。使尽法儿死皮赖脸向母亲要六分钱买一张白纸,裁成小片儿,用线缀成本儿,自己编词自己配画,还上彩,全村的人都抢着看呐!可我的爸爸却一直不大喜欢我画,原因大约是耽误了学习,又弄脏了书本。他一年只回来一两次,每次回来对我来说都是难期。因为第一件事不是给糖我吃,而是检查我的书本,有一个小人头就打一巴掌,而我的书本上,实实在在是杜绝不了的每一页至少有一个唱戏的小人头!
唱戏画戏外,就是想戏了。想多了也便成了习惯,习惯久了又沉淀成了性格。十岁时随父搬迁都市,继而就是十年的辛苦求学,似乎与戏告别了。可只要闲下来,就要画就要唱。早朝读读着读着就唱开了:“我本住在蓬莱村,千里迢迢来投亲,又谁知亲朋故旧无影踪,天涯沦落叹飘零”“苏三离了洪桐县,将身来在大路前,哪一位去往南京传”“我家有个小九妹,聪明伶俐人敬佩,描龙绣凤称能手,琴棋书画件件会”引得周围一圈儿的同学都竖着耳朵听,听完了又后悔,该背的都没背呀!班上一有活动,我便是主力,黄梅调这么一宛转,奖品就“宛”回来了。
终于完成学业走上社会了,自己也有了经济来源,对于戏剧光碟的收藏向来不考虑成本。记得黄梅戏天仙配刚问市时售价竟达“79元”!当时我刚参加工作,一月工资也不过数百元,可我毫不犹豫的买了下来,而且竟有一种生怕自己错过了购买正版光碟的担忧!所有我想唱的戏现在我都拥有光碟并整本会唱,当然在单位也拿过不少荣誉并被誉为“黄梅皇后”
藏戏之外,仍没忘记看戏,小村小落见不得世面的搭台戏带着亲切的回忆批判的眼光看,中央及地方台的戏曲频道则多带着对戏剧知识的渴求及对名家的鉴赏来看。戏曲是最能体现国粹的东西,唱练做打一招一式无不透出一个人的底蕴,要唱好又唱自然还真不简单!
因为自己是个戏迷,也认识不少戏迷朋友。最难忘的是有一次与某旅游点茶坛几位剧团来的演员相遇,一见面彼此都有似曾相识之感,于是摆开阵势,以戏会友。虽说我的动作比不上他们收发自如,有几段还真把他们比下去了,闹得他们中的领头羊——团长也上台亮出自己的拿手戏。大家都豪爽地一笑,更觉亲密,因为这是爱戏人最崇尚的性格。
有时想如果我的父亲不把我往求学的路上苦逼,也许我会从事唱戏这一行当,也许很累也不太单纯,但我愿意。只是今生看来已来不及,只有在人生的舞台上活生生地兑付种种戏梦了。这,已是后话了,也不是一两句话能了结的,就留着慢慢分解吧!编者按 作为杂文,这篇文章其实是更具有散文的美的,作者凭借自己广泛的阅历和对戏剧文化的真挚感情,用舒缓自在的笔调娓娓道来,给人一种特殊的亲切感。编者按 作为杂文,这篇文章其实是更具有散文的美的,作者凭借自己广泛的阅历和对戏剧文化的真挚感情,用舒缓自在的笔调娓娓道来,给人一种特殊的亲切感。编者按 作为杂文,这篇文章其实是更具有散文的美的,作者凭借自己广泛的阅历和对戏剧文化的真挚感情,用舒缓自在的笔调娓娓道来,给人一种特殊的亲切感。编者按 作为杂文,这篇文章其实是更具有散文的美的,作者凭借自己广泛的阅历和对戏剧文化的真挚感情,用舒缓自在的笔调娓娓道来,给人一种特殊的亲切感。编者按 作为杂文,这篇文章其实是更具有散文的美的,作者凭借自己广泛的阅历和对戏剧文化的真挚感情,用舒缓自在的笔调娓娓道来,给人一种特殊的亲切感。编者按 作为杂文,这篇文章其实是更具有散文的美的,作者凭借自己广泛的阅历和对戏剧文化的真挚感情,用舒缓自在的笔调娓娓道来,给人一种特殊的亲切感。编者按 作为杂文,这篇文章其实是更具有散文的美的,作者凭借自己广泛的阅历和对戏剧文化的真挚感情,用舒缓自在的笔调娓娓道来,给人一种特殊的亲切感。编者按 作为杂文,这篇文章其实是更具有散文的美的,作者凭借自己广泛的阅历和对戏剧文化的真挚感情,用舒缓自在的笔调娓娓道来,给人一种特殊的亲切感。编者按 作为杂文,这篇文章其实是更具有散文的美的,作者凭借自己广泛的阅历和对戏剧文化的真挚感情,用舒缓自在的笔调娓娓道来,给人一种特殊的亲切感。编者按 作为杂文,这篇文章其实是更具有散文的美的,作者凭借自己广泛的阅历和对戏剧文化的真挚感情,用舒缓自在的笔调娓娓道来,给人一种特殊的亲切感。编者按 作为杂文,这篇文章其实是更具有散文的美的,作者凭借自己广泛的阅历和对戏剧文化的真挚感情,用舒缓自在的笔调娓娓道来,给人一种特殊的亲切感。编者按 作为杂文,这篇文章其实是更具有散文的美的,作者凭借自己广泛的阅历和对戏剧文化的真挚感情,用舒缓自在的笔调娓娓道来,给人一种特殊的亲切感。编者按 作为杂文,这篇文章其实是更具有散文的美的,作者凭借自己广泛的阅历和对戏剧文化的真挚感情,用舒缓自在的笔调娓娓道来,给人一种特殊的亲切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