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二章 乡试前夕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书香小说网 www.shuxiang.la】,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却说秋去冬来,春离夏至,转眼间便来到了弘治八年。
距离八月的乡试还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谢慎便和好友王守文、谢丕一起启程奔赴省城杭州准备参加秋闱。由于乡试往往定于八月开考,届时桂花飘香,故而又称其为桂试。
这已经是谢慎第三次赴杭州了,故而乘船北上时并没有太多的欣喜,而是一副云淡风轻的样子。
这一年来他潜心修学,加之孔教谕开恩允许科试过关的生员不必每日来县学点卯,谢慎便索性把自己锁在屋子里刻苦温书。
至于海涂种植棉花的事情,谢慎上了一封奏疏经由传旨太监带回宫后就如石牛入海杳无音信。不过连带着东南沿海各州县也没有动静,谢慎在余姚沿海滩涂的棉花种植似乎确成了独一份,至少短时间内不用担心竞争问题了。
利用朝廷犹豫的时间多赚一些银钱,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谁不想让自己的劳动成果多转化为钱财?可谁又能够和大明朝廷对抗,和天子对抗?
穿越者有穿越者的优势,但再有优势也得按照游戏规则来。
在大明官场,这个规则便是弱肉强食。
而在食物链最顶端的就是那位面北背南称孤道寡的天子。
相较而言这个结果已经可以接受了,至少谢慎赢得了可贵的发展扩张机会。假使他不写那个建议,也许弘治皇帝根本就不会犹豫,直接下旨接收果实了。
人嘛总要往积极的一面看,不然活的岂不是太累了。
这一年来,沈娘子倒是来找过谢慎几次,谈的也都是茶叶生意。双方之间难得的保持着一种默契,不在儿女情长上多谈一字。
谢慎望着江中美景,不由得心生感慨。这之前的所有准备便是为了乡试这一搏,一个读书人能否挤进主流士林圈子便看这一次了。
假使不能中举,便是之前再有才名也会随时间渐渐淡出主流圈子。
由秀才到举人,由举人到进士,这算是科举中最关键的两步。
而前者的难度显然要比后者大,如果能够中举,后面的路便会好走许多。
从水门进了杭州城,谢慎和两名好友直接来到平安坊住下。
宁员外特地给大哥大嫂准备的宅子就在平安桥东,谢慎既然到了杭州,自然要在家中住下。至于王守文和谢丕自然死皮赖脸的的借助在了谢家。
平安坊距离乡试地点青云街并不远,贡院就建在青云街北,那里的房价实在夸张。虽然以谢慎的经济实力也住的起,但为了少走几步路就多花费那么多冤枉钱实在不值得。
况且在平安坊的宅子住下还可以和大哥多叙叙话,大哥这一年多来一直在杭州府打理生意,兄弟相见的时间并不多,若是因此生分了就可惜了。
至于王守文和谢丕,自然也乐得热闹,不过免不了要约谢慎出去吃吃酒,对此谢慎也欣然应允。
备考的日子是平淡且枯燥的,每天就是翻看四书五经,朱子集注。再就是一天各写一篇时文、策问、诗赋热手。
乡试很正规要考三场,从八月九号开考第一场,八月十二、八月十五再考接下来的两场,考试的强度还是很大的。
第一场一般考四书五经,第二场考论判,第三场考策问。
以谢慎的经验,考前做一些针对性的练习是十分有用的,至少可以让脑子高速运转。
当然适当的放松也不能少,而谢慎的放松方式便是和王守文、谢丕行酒令对对子。
却说这一日谢慎约了两名好友去杭州城有名的望仙楼吃酒,三人寻了一间靠窗的雅间坐下,随意点了些酒菜。
王守文笑吟吟道:“慎贤弟真是好雅兴啊,越是离乡试邻近越是轻松,看来这乡试魁首已经被慎贤弟视如囊中之物了吧?”
谢慎翻了一记白眼道:“守文兄休要捧杀我,什么乡试魁首,能够中举我便满足了。”
一旁的谢丕也是打趣道:“中举是我和守文大哥的希冀,可慎大哥是一定要夺魁首的。”
谢慎无奈的摇了摇头,酌了一口黄酒。
便在这时邻桌也坐下了几个读书人,一坐下便高谈阔论了起来。
听口音他们应该是杭州本地人,无外乎就是钱塘、仁和两县的备考生员。
那头戴黑色四方平定巾的一较年长者慷慨道:“几位兄台听说了吗,这次秋闱杜公子也要参加!”
“杜公子,哪个杜公子?”
一个身材如麻杆的士子疑惑问道。
那年长士子翻了一记白眼道:“咱这杭州城中提起杜公子除了杜康杜大才子还能有谁?
“他?他不是上次乡试弃考了吗?”
“一次弃考难道就要次次弃考吗?说不准是杜公子想明白了,决定投身举业呢。”
“这个杜公子可是了不得啊。除了西毕东谢外,浙省文坛后起之秀也就是他了吧?”
“谁说不是呢,毕公子已经中举自不必说,今科乡试便看这余姚谢慎和钱塘杜康谁人折桂夺魁了!”
“我看还是谢余姚风头更劲,这两年来整个浙省都在风传他有连中六元之相,倒是杜公子销声匿迹了太久谁知道还有几成实力。”
“话可不能这么说,再怎么说杜公子也是我钱塘县人,省城文脉又岂是区区乡野之地可比的?”
听到这里,王守文猛的一拍桌案就要起身去与邻桌理论,却被谢慎一把拉住。
那邻桌的士子纷纷愣住侧目向谢慎看来,谢慎却是不疾不徐的随口吟诵道:“蓉镜重开,漫向湖山寻旧迹;桂枝擢秀,相期月旦识真才。”
对子本没有诗词有震撼力,但在乡试前夕吟诵却是十分合适应景。
“好对子!”
那较年长者起身朝谢慎走来,拱手道:“在下钱塘齐寅,敢问这位公子如何称呼。”
谢慎淡淡一笑道:“在下余姚谢慎,此来杭州参加今科乡试。”
那齐寅微微一愣,脸上满是尴尬。
怪不得他觉得这手对子对的极为巧妙,原来是风头无量的谢慎所作,这便不奇怪了。
......
......(未完待续。)
却说秋去冬来,春离夏至,转眼间便来到了弘治八年。
距离八月的乡试还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谢慎便和好友王守文、谢丕一起启程奔赴省城杭州准备参加秋闱。由于乡试往往定于八月开考,届时桂花飘香,故而又称其为桂试。
这已经是谢慎第三次赴杭州了,故而乘船北上时并没有太多的欣喜,而是一副云淡风轻的样子。
这一年来他潜心修学,加之孔教谕开恩允许科试过关的生员不必每日来县学点卯,谢慎便索性把自己锁在屋子里刻苦温书。
至于海涂种植棉花的事情,谢慎上了一封奏疏经由传旨太监带回宫后就如石牛入海杳无音信。不过连带着东南沿海各州县也没有动静,谢慎在余姚沿海滩涂的棉花种植似乎确成了独一份,至少短时间内不用担心竞争问题了。
利用朝廷犹豫的时间多赚一些银钱,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谁不想让自己的劳动成果多转化为钱财?可谁又能够和大明朝廷对抗,和天子对抗?
穿越者有穿越者的优势,但再有优势也得按照游戏规则来。
在大明官场,这个规则便是弱肉强食。
而在食物链最顶端的就是那位面北背南称孤道寡的天子。
相较而言这个结果已经可以接受了,至少谢慎赢得了可贵的发展扩张机会。假使他不写那个建议,也许弘治皇帝根本就不会犹豫,直接下旨接收果实了。
人嘛总要往积极的一面看,不然活的岂不是太累了。
这一年来,沈娘子倒是来找过谢慎几次,谈的也都是茶叶生意。双方之间难得的保持着一种默契,不在儿女情长上多谈一字。
谢慎望着江中美景,不由得心生感慨。这之前的所有准备便是为了乡试这一搏,一个读书人能否挤进主流士林圈子便看这一次了。
假使不能中举,便是之前再有才名也会随时间渐渐淡出主流圈子。
由秀才到举人,由举人到进士,这算是科举中最关键的两步。
而前者的难度显然要比后者大,如果能够中举,后面的路便会好走许多。
从水门进了杭州城,谢慎和两名好友直接来到平安坊住下。
宁员外特地给大哥大嫂准备的宅子就在平安桥东,谢慎既然到了杭州,自然要在家中住下。至于王守文和谢丕自然死皮赖脸的的借助在了谢家。
平安坊距离乡试地点青云街并不远,贡院就建在青云街北,那里的房价实在夸张。虽然以谢慎的经济实力也住的起,但为了少走几步路就多花费那么多冤枉钱实在不值得。
况且在平安坊的宅子住下还可以和大哥多叙叙话,大哥这一年多来一直在杭州府打理生意,兄弟相见的时间并不多,若是因此生分了就可惜了。
至于王守文和谢丕,自然也乐得热闹,不过免不了要约谢慎出去吃吃酒,对此谢慎也欣然应允。
备考的日子是平淡且枯燥的,每天就是翻看四书五经,朱子集注。再就是一天各写一篇时文、策问、诗赋热手。
乡试很正规要考三场,从八月九号开考第一场,八月十二、八月十五再考接下来的两场,考试的强度还是很大的。
第一场一般考四书五经,第二场考论判,第三场考策问。
以谢慎的经验,考前做一些针对性的练习是十分有用的,至少可以让脑子高速运转。
当然适当的放松也不能少,而谢慎的放松方式便是和王守文、谢丕行酒令对对子。
却说这一日谢慎约了两名好友去杭州城有名的望仙楼吃酒,三人寻了一间靠窗的雅间坐下,随意点了些酒菜。
王守文笑吟吟道:“慎贤弟真是好雅兴啊,越是离乡试邻近越是轻松,看来这乡试魁首已经被慎贤弟视如囊中之物了吧?”
谢慎翻了一记白眼道:“守文兄休要捧杀我,什么乡试魁首,能够中举我便满足了。”
一旁的谢丕也是打趣道:“中举是我和守文大哥的希冀,可慎大哥是一定要夺魁首的。”
谢慎无奈的摇了摇头,酌了一口黄酒。
便在这时邻桌也坐下了几个读书人,一坐下便高谈阔论了起来。
听口音他们应该是杭州本地人,无外乎就是钱塘、仁和两县的备考生员。
那头戴黑色四方平定巾的一较年长者慷慨道:“几位兄台听说了吗,这次秋闱杜公子也要参加!”
“杜公子,哪个杜公子?”
一个身材如麻杆的士子疑惑问道。
那年长士子翻了一记白眼道:“咱这杭州城中提起杜公子除了杜康杜大才子还能有谁?
“他?他不是上次乡试弃考了吗?”
“一次弃考难道就要次次弃考吗?说不准是杜公子想明白了,决定投身举业呢。”
“这个杜公子可是了不得啊。除了西毕东谢外,浙省文坛后起之秀也就是他了吧?”
“谁说不是呢,毕公子已经中举自不必说,今科乡试便看这余姚谢慎和钱塘杜康谁人折桂夺魁了!”
“我看还是谢余姚风头更劲,这两年来整个浙省都在风传他有连中六元之相,倒是杜公子销声匿迹了太久谁知道还有几成实力。”
“话可不能这么说,再怎么说杜公子也是我钱塘县人,省城文脉又岂是区区乡野之地可比的?”
听到这里,王守文猛的一拍桌案就要起身去与邻桌理论,却被谢慎一把拉住。
那邻桌的士子纷纷愣住侧目向谢慎看来,谢慎却是不疾不徐的随口吟诵道:“蓉镜重开,漫向湖山寻旧迹;桂枝擢秀,相期月旦识真才。”
对子本没有诗词有震撼力,但在乡试前夕吟诵却是十分合适应景。
“好对子!”
那较年长者起身朝谢慎走来,拱手道:“在下钱塘齐寅,敢问这位公子如何称呼。”
谢慎淡淡一笑道:“在下余姚谢慎,此来杭州参加今科乡试。”
那齐寅微微一愣,脸上满是尴尬。
怪不得他觉得这手对子对的极为巧妙,原来是风头无量的谢慎所作,这便不奇怪了。
......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