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知到有知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花娇、绝色总裁的贴身兵王、韩娱之临时工、女神的超能守卫、无敌悍民
一秒记住【书香小说网 www.shuxiang.la】,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缺乏常识其实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二是不知道自己应该知道;三是好像知道,实则一知半解、似是而非。从无知到有知更是需要明白哪里无知,如何越过那条鸿沟。
原文:徐宥——从无知到有知
人的一生是要不断学习的。这里面的动力很简单:因为我们在有些方面还“无知”无知是做事情的一个障碍。我们如果想做好事情,就要求知,要改变这种无知的状况。
可是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无知”(ignorance)其实不是一个状态,而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状态,一种叫做不知道型无知(uninformedignorance),另一种叫做知道型无知(informedignorance)。相信很多人都有这个体会:某天看到一本书,一篇文章,觉得这里面的学问知识,是自己从来没有想过或者接触过的,是一个崭新的领域,这就代表了你突然发现了自己的无知,而且知道自己的这种无知,也就是,从uninformedignorance跨入了informedignorance。这两种无知的另一个不同在于,第一种无知可以让人无知无畏,因为自己不会认识到这种无知。第二种反而让人小心翼翼,知道自己不懂这方面的知识,或者咨询专业人士,或者恶补相关的知识。我们人生下来,所有的知识都在脑袋的外部,所以,我们最初处于一个纯粹的uninformedignorance状态,所以,从无知到有知,必然要经过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从第一种无知变到第二种无知;第二种是消灭部分的第二类无知,达到部分有知。这两个过程其实截然不同,但是实际上我们常常把他们混淆。
第一个过程其实是非常轻松愉快的过程,甚至不需要花太多的力气。有句话叫见多识广,就是说游山玩水也能增广见识。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随便点几个链接,随便查几个维基百科,都能够让人获得“增长见闻”的感觉。这是一个好事,因为我们更加容易的发现自己的无知。同时,在这个过程里也很容易有认知满足感。所以,很多人不知不觉的觉得每天只要“增广见闻”就行了,轻松愉快又每天都有新的见闻输入,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呀。不幸的是,这个过程至多只能让人informed,而不能让人knowledgeable(博学的;有见识的)。想要knowledge,绕不过去的是持久的,深入的,有系统的学习。更加不幸的是,这个过程是不那么轻松愉快的。
我上高中的时候非常喜欢数学,正好图书馆里面有大学数学书,我就不管看得懂看不懂都借来看,看着那些如“微分方程”“复变函数”之类的名词觉得很欣喜,虽然是不断的发现自己以前的无知,却也觉得学到了新东西,新名词,新概念。可是众所周知“看”是不需要花费任何脑力的,尤其是从不知道到知道自己不知道这个状态,简直就是所谓的顿悟(由此我也怀疑所谓的顿悟其实可能也是突然间觉得自己是个笨蛋,也就悟了)。就这样,我一度以为自己在数学上是非常的knowledgeable了。然后我大学上了数学系,我突然发现,高中看的那些书,虽然也看了,也仅仅是知道名词(informed)而已,真正的数学训练,还是等到我用书中知识做后面习题的时候才开始的,而这个过程才不是轻松愉快呢。我不知道是不是普遍的情况,就我见到的同学,有很多高中原来很喜欢某个专业的,等到真的选了这个专业,突然就不喜欢了,这也是beinformed和beknowledgeable两种认知过程不一样造成的。这种两种认知过程,是不管怎么都没法互相替代的。换句话说,如果只想捡便宜果子吃,只做第一步,或者用第一步里面的那些轻松愉快来代替第二步,就想变成有知识的人,是不可能的。
缺少持久,系统和深入的学习,知识结构就会处于半调子的状态。李笑来老师在学英语的若干文章中都提到精读和查字典的重要性。比如说,如果在学英语中满足于informedignorance,遇到不认识的单词仅仅是猜一个意思,也不记下这个单词的用法的话,这个单词还是不能成为自己的词汇。然后,如果仅仅是记下用法,而不在以后有意识的练习使用(或者多次再见到)这个词的话,或许很快也就忘掉了。我们对学语言要系统的精耕细作很同意,但是未必能体会到所有其他学科都需要如此,尤其是在那些我们认为“简单”或者“零碎”的领域,我们往往像蜜蜂一样,成了不知疲倦的收集者,不断的beinformed,而忘了beknowledgeable的背后,不是收集,而是学习。知道自己无知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不过不要容忍处于knowledge和beinformed之间的尴尬处境,要不代理给专业人士,要不,抓紧时间学习,赶快从无知,到有知。
缺乏常识其实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二是不知道自己应该知道;三是好像知道,实则一知半解、似是而非。从无知到有知更是需要明白哪里无知,如何越过那条鸿沟。
原文:徐宥——从无知到有知
人的一生是要不断学习的。这里面的动力很简单:因为我们在有些方面还“无知”无知是做事情的一个障碍。我们如果想做好事情,就要求知,要改变这种无知的状况。
可是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无知”(ignorance)其实不是一个状态,而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状态,一种叫做不知道型无知(uninformedignorance),另一种叫做知道型无知(informedignorance)。相信很多人都有这个体会:某天看到一本书,一篇文章,觉得这里面的学问知识,是自己从来没有想过或者接触过的,是一个崭新的领域,这就代表了你突然发现了自己的无知,而且知道自己的这种无知,也就是,从uninformedignorance跨入了informedignorance。这两种无知的另一个不同在于,第一种无知可以让人无知无畏,因为自己不会认识到这种无知。第二种反而让人小心翼翼,知道自己不懂这方面的知识,或者咨询专业人士,或者恶补相关的知识。我们人生下来,所有的知识都在脑袋的外部,所以,我们最初处于一个纯粹的uninformedignorance状态,所以,从无知到有知,必然要经过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从第一种无知变到第二种无知;第二种是消灭部分的第二类无知,达到部分有知。这两个过程其实截然不同,但是实际上我们常常把他们混淆。
第一个过程其实是非常轻松愉快的过程,甚至不需要花太多的力气。有句话叫见多识广,就是说游山玩水也能增广见识。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随便点几个链接,随便查几个维基百科,都能够让人获得“增长见闻”的感觉。这是一个好事,因为我们更加容易的发现自己的无知。同时,在这个过程里也很容易有认知满足感。所以,很多人不知不觉的觉得每天只要“增广见闻”就行了,轻松愉快又每天都有新的见闻输入,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呀。不幸的是,这个过程至多只能让人informed,而不能让人knowledgeable(博学的;有见识的)。想要knowledge,绕不过去的是持久的,深入的,有系统的学习。更加不幸的是,这个过程是不那么轻松愉快的。
我上高中的时候非常喜欢数学,正好图书馆里面有大学数学书,我就不管看得懂看不懂都借来看,看着那些如“微分方程”“复变函数”之类的名词觉得很欣喜,虽然是不断的发现自己以前的无知,却也觉得学到了新东西,新名词,新概念。可是众所周知“看”是不需要花费任何脑力的,尤其是从不知道到知道自己不知道这个状态,简直就是所谓的顿悟(由此我也怀疑所谓的顿悟其实可能也是突然间觉得自己是个笨蛋,也就悟了)。就这样,我一度以为自己在数学上是非常的knowledgeable了。然后我大学上了数学系,我突然发现,高中看的那些书,虽然也看了,也仅仅是知道名词(informed)而已,真正的数学训练,还是等到我用书中知识做后面习题的时候才开始的,而这个过程才不是轻松愉快呢。我不知道是不是普遍的情况,就我见到的同学,有很多高中原来很喜欢某个专业的,等到真的选了这个专业,突然就不喜欢了,这也是beinformed和beknowledgeable两种认知过程不一样造成的。这种两种认知过程,是不管怎么都没法互相替代的。换句话说,如果只想捡便宜果子吃,只做第一步,或者用第一步里面的那些轻松愉快来代替第二步,就想变成有知识的人,是不可能的。
缺少持久,系统和深入的学习,知识结构就会处于半调子的状态。李笑来老师在学英语的若干文章中都提到精读和查字典的重要性。比如说,如果在学英语中满足于informedignorance,遇到不认识的单词仅仅是猜一个意思,也不记下这个单词的用法的话,这个单词还是不能成为自己的词汇。然后,如果仅仅是记下用法,而不在以后有意识的练习使用(或者多次再见到)这个词的话,或许很快也就忘掉了。我们对学语言要系统的精耕细作很同意,但是未必能体会到所有其他学科都需要如此,尤其是在那些我们认为“简单”或者“零碎”的领域,我们往往像蜜蜂一样,成了不知疲倦的收集者,不断的beinformed,而忘了beknowledgeable的背后,不是收集,而是学习。知道自己无知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不过不要容忍处于knowledge和beinformed之间的尴尬处境,要不代理给专业人士,要不,抓紧时间学习,赶快从无知,到有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