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知识管理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花娇、绝色总裁的贴身兵王、韩娱之临时工、女神的超能守卫、无敌悍民
一秒记住【书香小说网 www.shuxiang.la】,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这是一篇集大成者,来自很多前辈高手分享的经验:
少天——你的知识需要管理williamlong——基于googlereader的个人知识管理方案同人于野——笔记本就是力量萧秋水——如何管理碎片化知识yibie——我的流程与工具
一、为什么要进行知识管理?
1、10年后见高低
大学毕业10年后同学聚会,当初在同一起跑线的人,往往各自境遇相差很大。很多人说是机遇。不排除这种机遇对人巨大的改变,但是,一定要正视一点:低概率事件,不能作为判断事情的因素。
那么,常规来说,我们又分为努力、勤奋、执着、思考。
我看了成千上万的失败者、成功者,导致成功失败的常规因素,我归结为一个缩写,叫做“pkm”
中文的意思是:个人知识管理。我本人,自从关注这个领域之后,愈发的感觉到对于人生的长远影响如此深刻。
2、个人知识管理(以下简称pkm)的难与易
难,在于长久的坚持。易,在于法门极其简单。
麦肯锡之所以在管理咨询领域的强大,在于其核心竞争力为有效的知识管理与卓越的学习机制。如果我们把麦肯锡看到是一个人,像我们一样的人,那么,这就是个人知识管理的重要性,这是作为一个职场人,核心竞争力到底在哪里的最佳解释。
pkm有5个核心的环节:学习-保存-共享-使用-创新。
学习。越来越多的人追求高效的学习以及苦恼于该学什么。其实,即便你解决了这个疑问,也仅仅是走出了pkm的第一步,这在人生中的影响,看起来很重要,实质很有限。譬如爱读书者众多,就算你一年读了50本书,就算你学习了各种领域,那么,很多人或许感觉到,自己的知识杂乱无章毫无系统,仅仅是聊天谈话的时候,彷佛无所不知,是个健谈者,但对于工作、公司而言,有多大的用处呢?所以,我们需要——
保存。很幸福,我们处在电脑普及的时代。那么,无论是思维导图爱好者,还是用纸质笔记本记录者,还是用电子文档记录者,我们都意识到了我们的知识需要保存,需要我们随时调用。那么,起到随时调动的目的,才是我们保存的目的。为了复习而保存?别逗了,信息爆炸的时代,有几个人真的可以去复习?这不是简单的毅力的问题,而是如何对待知识的问题。大家都下载过很多资料,我相信,95%的人下载的资料,大多没看。换个角度去看,假如这个下载的成果,成为你的知识库的一个索引呢?
共享。名角们,尤其是专业类型的,你们为什么写原创写专栏写博客?很简单,写出来的原创东西,我们需要有人看,这个精神叫做共享精神,对他人很有益。但是共享同时也是利己的,作为pkm的重要环节,我们仅聊聊利己性。就我所知的,好的专业原创写手,常常会收到优秀公司老板或者老总的邀请,也常常会遇到共同创业的邀请。田志刚说的很精辟:要让别人知道你知道。这种共享,尤其是原创的共享,就直接显示出利己的重要性了。
使用。有句老话不太准确,叫做百无一用是书生。还有的满腹经纶的失败者告慰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在pkm中,有三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你所拥有的知识够专么?你所拥有的知识够独特么?你在自己的专业知识领域拥有个人品牌么?如果没有,你怎么用?只有返回前三个环节再次耕耘吧,抱怨无用。
创新。大学生创业的失败统计数字是99%。恐怕败就败在创新二字。pkm中谈的创新,是你拥有了自己专业领域的知识足够多的时候,再去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而超越,这才是本质的创新竞争力。而不是琢磨一个好点子,而这个点子是撞大运,装上了很牛x(低概率事件),撞不上说这是风险。
二、高手们的知识管理
yibie:
我选择了vim以及vim的插件vimwiki来作为我整理知识库的工具。关于工具与心法谁更重要的争论,已经听过很多,这是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蛋与鸡都很重要,重要的是,对于当时的你而言,怎样做才是最正确的。而且,我要澄清的一点是,工具与心法互为表里,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割来看待。工具的选择,以及应用的方式,体现着你的所运用的心法;而心法上的认识则决定着你使用着的工具,以及你运用工具的方式。我们可以从了解心法开始,来认识心法的内容;也可以从运用工具开始,体悟心法的实质。
1、个人知识管理的流程
这张图认为个人知识管理的过程大致上是:
收集—组织—分析—总结—实践—发表—对话。
而我个人的知识管理流程则是:
数据采集(笔记,软件,思维导图)知识提炼(学以致用,用以致学)加深理解(将自己思考的总结写出来,发布到blog;或是直接wiki存档)wiki存档(最后利用wiki将这些总结存档,将知识结构化,形成自己的思维地图)分享(博客评论、论坛回应、qq群、读者讨论)
2、个人知识管理工具的象限
这张图从每个工具所属的层次,来说明每个知识管理工具的特性。比如说,wiki和博客,是完全属于“创造”这个层次的。
在个人知识管理的过程中,知识的内化是尤其重要的。因为个人知识管理的目的,在于通过学习各种知识,形成个人的竞争核心,从而增强个人的竞争实力。这一点与组织内部的知识管理,是完全不同的,所以不能将个人知识管理与组织知识管理的目的、方法混为一谈。
现在来谈谈我的工具选择:
资料管理——针式个人知识管理软件
针式个人知识管理软件,有着一个优秀的特性,那就是它支持管理所有文件类型,而这门功夫只有“针式个人知识管理软件”独有,可谓是独步武林。我测试了这么多的工具,大多数都只是支持单一的格式(txt、html),或者有限的几种格式。而如今,知识载体已经变得多样化了,文本、图片、音频、视频都可以承载大量的知识,如果仅仅是支持一两种格式的文件,明显不能满足每个人的要求。另外,它还支持树状列表,支持标签管理,快速搜索(确实很快),颜色分类。
当然这款软件还未成熟,但是已经有众多优秀的特性。我与该软件的开发者谈过,我的建议是,工具不应该承担观念传播的责任,工具仅仅是有助于观念的传播,希望他在开发该软件的时候避免过于理想主义,而专注于工具的本身。
思维导图——xmind,freemind
思维导图,是很好的笔记工具,以及思考工具,很多场合都可以使用。思维导图适合横向思维的发散。另外,我正在尝试使用概念图工具,概念图与思维导图相比较来说,概念图适合纵向思维的发散,偏重于每个动作的连接。
笔记软件——cintanotes
我使用cintanotes的原因是,它可以一键保存文本,从任何格式,只要是文本,就可以用它来保存。另外它还可以将它保存的内容导出为txt格式文件,方便与vim结合。
wiki——vim,vimwiki
wiki是最重要的地方,是知识管理的终点,最终所有信息都要存放在这里。通过关键字,可纵向以及横向的管理知识节点,方便。在使用wiki的过程中,都会面对一个困惑,就是wiki该怎么写?因为wiki的思维方式,很多人还没有尝试过。而wiki代表着的思维方式,就是一种结构化的思维方式。
我使用vim,是因为vim是最方便的文本编辑工具,可以使用它的内建命令,以简单的步骤实现复杂的要求。最重要的是,vim里面内建了正则表达式工具,可以用一个命令取代重复的工作。
而vimwiki的特性,不用我多说,因为vim是如此强大,而与vim结合紧密的vimwiki自然是首选。而vimwiki在使用上也很方便,基本上是属于所见即所得的方式,虽然实现起来还有点简陋。但是胜在简单,够轻,适合个人使用。而vimwiki的官方主页上也写着,vimwik就是专属于个人的wiki工具。
萧秋水
在一个讲究快速阅读的速食文化时代,长篇大论已经越来越不受欢迎,短小的、精悍的、有趣的、充满娱乐性的短篇内容往往大受欢迎,有些人看到大部头的书,会本能地感觉恐惧,曾经有人对我说,只要看到文档超过20页,就没有耐心读下去。
时代特性如此,知识的获取越来越容易,可以说垂手可及,因为有搜索引擎,愿意花时间在思考、记忆方面的人越来越少,固然,死记硬背不可取,但是,遇到问题就google一下百度,是否是好习惯呢?
网络如水,能够载舟,也能覆舟。如果有一天,我们面临封网、断电,那时候,我们将如何应对?
即使搜索引擎如此发达,我们也必须在承认一个事实:系统化的完整知识,往往还是存在于书本(含纸书、电子书等介质)、或者是体系化的网页专题、各类文档(如doc、ppt、excel等)之中,如果我们习惯于通过一篇篇独立的博文(可能来自同一作者,也可能来自不同作者),习惯于微博化的140字内方式,习惯于小段子,那对于我们的知识吸收来讲,未必有益,反而可能有害。当然,这里面有一个前提,就是:虽然知识是以碎片化形式被提供给我们,但我们能够把碎片化的知识进行系统性整理,使之完整。
就象我们生病时需要服药,医生开给我们的药,可能是a(2片)、b(4片)、c(6片),我们吃下去的,是不同的药,但它们可以在体内分解、融合,形成有保护作用的物质,最终使我们恢复健康;如果有些人吸收不好,a仍是a,b仍是b,它们可能单独产生作用,但是无法形成合力。
我管理碎片化知识,最常用到的工具是onenote,首先我会在onenote中设定好分类,当我看到一些值得保存的碎片化知识时,会把这些文章或句子按不同类别存放进分区内,有些句子不好归类,也会统一放进“佳句”这一分区,例如下图:
当然,不是把这些句子存放在内就可以,还要进行检视,定期或不定期,看个人习惯。有些人是习惯于收藏,但往往忘记复习,这样,即使收藏了,作用也不是很大。
现在,上网的确非常方便,即使不在办公室或家中,也可以通过wifi或者手机上网,不过,存放在onenote等工具中的好处是,一方面分类明确,知识系统化,另一方面,在大批网站不断被关闭的今天,有些资料,如果不及时保存到本地,就有可能找不到。
如果说,碎片化的知识只是积木,那么,要想用之搭建起高楼大厦,那还是需要进行结构化、系统化,要吸收,要应用。
当然同时,我们还是要具备阅读长篇文档的能力,我们评判文章、文档、书藉是否可读,不在于长或短,而在于其内容是否对我们有用。
williamlong
做为知识获取的一个主要来源就是博客、论坛或媒体网站,通常这些网站都会提供rssfeed,使用googlereader阅读器可以及时而高效地阅读收集相关信息,还能对信息进行标注和收藏等功能。
然而,googlereader阅读器也存在一些问题,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rssfeed做为知识的来源太单一,优质中文rss匮乏且更新慢,最终导致googlereader快餐式的浅阅读。而工具本身来说,googlereader的tags标签不如delicious方便,分享的网址无法使用tags分类,查找以前的文章不方便“探索-热门条目”里的热点内容较乱,不便于发现好文章。
通过长时间的使用googlereader,我也发现了一些可以提高阅读效率的方法,并将其变成个人知识管理的得力工具,下面是我的设计方案图。
1、学习知识
尽管你可能已经知道了googlereader的很多技巧,但每天未读的文章依然会超过1000,这时候应该改变一下阅读的策略,以提高阅读效率,这里我就介绍一下我的策略。
最重要的一点是,将每天必读的rssfeed(a-list)放到一个单独的目录下,这个目录保留质量最高的rss源,不要多,保持每天有5-10篇更新为佳,可以每篇都读,这个目录是googlereader中唯一不需要“神奇排序”的目录。
每日必读的feed可以通过googlereader的好友趋势功能来获取,你分享、加星标、喜欢最多的通常都是必读的feed。
除了每日必读(a-list)的目录之外,退订所有的feed,只看“好友分享”和“探索-热门条目”所有排序都是用“神奇排序”严格遵守阅读时间,每天只看30分钟,到时间就停止阅读。
根据我的经验,如果设置得当,以“神奇排序”的方式阅读“好友分享”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到最佳的信息,前提是你要订阅一些优秀的好友。“探索-热门条目”可以找到你未订阅的feed中的热门条目,有时间的话也值得看看。
如果你不舍得退订所有feed,也可以将英文feed和中文feed分开,所有英文feed放在一个目录,其他中文feed放在另一个目录,将这两个目录设置为“神奇排序”有时候的时候来阅读。
2、保存知识
在googlereader里保存知识包括加星标、喜欢、添加标签这几种方法,需要注意的是,用户的“喜欢”和“星标”两个操作会直接影响“神奇排序”的顺序,继而影响阅读的效率,因此不可等闲视之。
神奇排序(sortbymagic)会依据文章热门度,把你会喜爱的文章排在最前面,排序的标准依据用户以往的“加星”和“喜欢”类文章生成,因此,当用户读到一些喜欢的好文章,最好点一下“喜欢”以优化个性化“神奇排序”不要随便“喜欢”一些杂类文章,中文界面下最好不要随便“喜欢”英文的文章。需要深度阅读的好文章则使用“加星”的方式添加“星标”以便未来深度阅读。
这样,googlereader会根据你liking和starring的条目,进行magic排序,用户把阅读目录设置为“神奇排序”后,就可以优先看到自己最喜欢看的文章,感谢google强大的语义分析和算法能力。
如果你发现google推荐的文章并不是自己喜欢读的,可能是你以前“喜欢”的文章有误,你可以在“您的资料”-“共享条目”中找到你以前喜欢的条目,找到那些并不合适的文章,点“取消喜欢”即可;在“加星标的条目”中,找到以往加星的条目,点“删除星标”来删除不合适的条目。善用“喜欢”和“星标”才能优化“神奇排序”的质量。
添加标签可以让你收藏的信息按照标签分类,以利于未来的阅读。
3、共享知识
在文章条目里点“共享”和“共享备注”可以将该文章共享给你所有的googlereader好友,如果你关联了googlebuzz,还可以共享给buzz好友,reader信息到buzz里是实时的,取消共享后buzz里的共享信息也会消失。
条目的“发送到”也是另一种分享途径,我建议使用这个功能将信息分享到微博客和delicious中,微博客目前是更为大众化的社会化媒体,分享的效果会更好,而delicious优秀的标签功能则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googlereader的一些不足。
4、使用知识
使用知识最基本的方法是搜索,googlereader内置了一个强大的搜索功能,可以按关键字搜索以前所有的条目。
对于加星标的条目,在深度阅读完之后,删除星标,然后添加tag标签,以便分类收藏。
这样,如果用户想要阅读某一类知识,就可以按照标签在googlereader中阅读,这样就方便多了。
如果有时间的话,还可以看看好友分享里的评论和反馈,与大家进行交流。
很长时间以来,我一直把googlereader做为我的个人知识信息来源和管理的工具,然而,如果使用不当,googlereader很可能会变成一个耗费时间的工具,如果你也曾经越到过类似的困惑,那么不妨按照我的方法尝试一下,或许你能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结束语
同人于野:这套体系就如同心中的一棵不断生枝长叶的树,又如同一张随时变大变复杂的网。每当有新的知识进来,我们都知道该把这个知识放到体系的什么位置上去。
这是一篇集大成者,来自很多前辈高手分享的经验:
少天——你的知识需要管理williamlong——基于googlereader的个人知识管理方案同人于野——笔记本就是力量萧秋水——如何管理碎片化知识yibie——我的流程与工具
一、为什么要进行知识管理?
1、10年后见高低
大学毕业10年后同学聚会,当初在同一起跑线的人,往往各自境遇相差很大。很多人说是机遇。不排除这种机遇对人巨大的改变,但是,一定要正视一点:低概率事件,不能作为判断事情的因素。
那么,常规来说,我们又分为努力、勤奋、执着、思考。
我看了成千上万的失败者、成功者,导致成功失败的常规因素,我归结为一个缩写,叫做“pkm”
中文的意思是:个人知识管理。我本人,自从关注这个领域之后,愈发的感觉到对于人生的长远影响如此深刻。
2、个人知识管理(以下简称pkm)的难与易
难,在于长久的坚持。易,在于法门极其简单。
麦肯锡之所以在管理咨询领域的强大,在于其核心竞争力为有效的知识管理与卓越的学习机制。如果我们把麦肯锡看到是一个人,像我们一样的人,那么,这就是个人知识管理的重要性,这是作为一个职场人,核心竞争力到底在哪里的最佳解释。
pkm有5个核心的环节:学习-保存-共享-使用-创新。
学习。越来越多的人追求高效的学习以及苦恼于该学什么。其实,即便你解决了这个疑问,也仅仅是走出了pkm的第一步,这在人生中的影响,看起来很重要,实质很有限。譬如爱读书者众多,就算你一年读了50本书,就算你学习了各种领域,那么,很多人或许感觉到,自己的知识杂乱无章毫无系统,仅仅是聊天谈话的时候,彷佛无所不知,是个健谈者,但对于工作、公司而言,有多大的用处呢?所以,我们需要——
保存。很幸福,我们处在电脑普及的时代。那么,无论是思维导图爱好者,还是用纸质笔记本记录者,还是用电子文档记录者,我们都意识到了我们的知识需要保存,需要我们随时调用。那么,起到随时调动的目的,才是我们保存的目的。为了复习而保存?别逗了,信息爆炸的时代,有几个人真的可以去复习?这不是简单的毅力的问题,而是如何对待知识的问题。大家都下载过很多资料,我相信,95%的人下载的资料,大多没看。换个角度去看,假如这个下载的成果,成为你的知识库的一个索引呢?
共享。名角们,尤其是专业类型的,你们为什么写原创写专栏写博客?很简单,写出来的原创东西,我们需要有人看,这个精神叫做共享精神,对他人很有益。但是共享同时也是利己的,作为pkm的重要环节,我们仅聊聊利己性。就我所知的,好的专业原创写手,常常会收到优秀公司老板或者老总的邀请,也常常会遇到共同创业的邀请。田志刚说的很精辟:要让别人知道你知道。这种共享,尤其是原创的共享,就直接显示出利己的重要性了。
使用。有句老话不太准确,叫做百无一用是书生。还有的满腹经纶的失败者告慰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在pkm中,有三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你所拥有的知识够专么?你所拥有的知识够独特么?你在自己的专业知识领域拥有个人品牌么?如果没有,你怎么用?只有返回前三个环节再次耕耘吧,抱怨无用。
创新。大学生创业的失败统计数字是99%。恐怕败就败在创新二字。pkm中谈的创新,是你拥有了自己专业领域的知识足够多的时候,再去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而超越,这才是本质的创新竞争力。而不是琢磨一个好点子,而这个点子是撞大运,装上了很牛x(低概率事件),撞不上说这是风险。
二、高手们的知识管理
yibie:
我选择了vim以及vim的插件vimwiki来作为我整理知识库的工具。关于工具与心法谁更重要的争论,已经听过很多,这是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蛋与鸡都很重要,重要的是,对于当时的你而言,怎样做才是最正确的。而且,我要澄清的一点是,工具与心法互为表里,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割来看待。工具的选择,以及应用的方式,体现着你的所运用的心法;而心法上的认识则决定着你使用着的工具,以及你运用工具的方式。我们可以从了解心法开始,来认识心法的内容;也可以从运用工具开始,体悟心法的实质。
1、个人知识管理的流程
这张图认为个人知识管理的过程大致上是:
收集—组织—分析—总结—实践—发表—对话。
而我个人的知识管理流程则是:
数据采集(笔记,软件,思维导图)知识提炼(学以致用,用以致学)加深理解(将自己思考的总结写出来,发布到blog;或是直接wiki存档)wiki存档(最后利用wiki将这些总结存档,将知识结构化,形成自己的思维地图)分享(博客评论、论坛回应、qq群、读者讨论)
2、个人知识管理工具的象限
这张图从每个工具所属的层次,来说明每个知识管理工具的特性。比如说,wiki和博客,是完全属于“创造”这个层次的。
在个人知识管理的过程中,知识的内化是尤其重要的。因为个人知识管理的目的,在于通过学习各种知识,形成个人的竞争核心,从而增强个人的竞争实力。这一点与组织内部的知识管理,是完全不同的,所以不能将个人知识管理与组织知识管理的目的、方法混为一谈。
现在来谈谈我的工具选择:
资料管理——针式个人知识管理软件
针式个人知识管理软件,有着一个优秀的特性,那就是它支持管理所有文件类型,而这门功夫只有“针式个人知识管理软件”独有,可谓是独步武林。我测试了这么多的工具,大多数都只是支持单一的格式(txt、html),或者有限的几种格式。而如今,知识载体已经变得多样化了,文本、图片、音频、视频都可以承载大量的知识,如果仅仅是支持一两种格式的文件,明显不能满足每个人的要求。另外,它还支持树状列表,支持标签管理,快速搜索(确实很快),颜色分类。
当然这款软件还未成熟,但是已经有众多优秀的特性。我与该软件的开发者谈过,我的建议是,工具不应该承担观念传播的责任,工具仅仅是有助于观念的传播,希望他在开发该软件的时候避免过于理想主义,而专注于工具的本身。
思维导图——xmind,freemind
思维导图,是很好的笔记工具,以及思考工具,很多场合都可以使用。思维导图适合横向思维的发散。另外,我正在尝试使用概念图工具,概念图与思维导图相比较来说,概念图适合纵向思维的发散,偏重于每个动作的连接。
笔记软件——cintanotes
我使用cintanotes的原因是,它可以一键保存文本,从任何格式,只要是文本,就可以用它来保存。另外它还可以将它保存的内容导出为txt格式文件,方便与vim结合。
wiki——vim,vimwiki
wiki是最重要的地方,是知识管理的终点,最终所有信息都要存放在这里。通过关键字,可纵向以及横向的管理知识节点,方便。在使用wiki的过程中,都会面对一个困惑,就是wiki该怎么写?因为wiki的思维方式,很多人还没有尝试过。而wiki代表着的思维方式,就是一种结构化的思维方式。
我使用vim,是因为vim是最方便的文本编辑工具,可以使用它的内建命令,以简单的步骤实现复杂的要求。最重要的是,vim里面内建了正则表达式工具,可以用一个命令取代重复的工作。
而vimwiki的特性,不用我多说,因为vim是如此强大,而与vim结合紧密的vimwiki自然是首选。而vimwiki在使用上也很方便,基本上是属于所见即所得的方式,虽然实现起来还有点简陋。但是胜在简单,够轻,适合个人使用。而vimwiki的官方主页上也写着,vimwik就是专属于个人的wiki工具。
萧秋水
在一个讲究快速阅读的速食文化时代,长篇大论已经越来越不受欢迎,短小的、精悍的、有趣的、充满娱乐性的短篇内容往往大受欢迎,有些人看到大部头的书,会本能地感觉恐惧,曾经有人对我说,只要看到文档超过20页,就没有耐心读下去。
时代特性如此,知识的获取越来越容易,可以说垂手可及,因为有搜索引擎,愿意花时间在思考、记忆方面的人越来越少,固然,死记硬背不可取,但是,遇到问题就google一下百度,是否是好习惯呢?
网络如水,能够载舟,也能覆舟。如果有一天,我们面临封网、断电,那时候,我们将如何应对?
即使搜索引擎如此发达,我们也必须在承认一个事实:系统化的完整知识,往往还是存在于书本(含纸书、电子书等介质)、或者是体系化的网页专题、各类文档(如doc、ppt、excel等)之中,如果我们习惯于通过一篇篇独立的博文(可能来自同一作者,也可能来自不同作者),习惯于微博化的140字内方式,习惯于小段子,那对于我们的知识吸收来讲,未必有益,反而可能有害。当然,这里面有一个前提,就是:虽然知识是以碎片化形式被提供给我们,但我们能够把碎片化的知识进行系统性整理,使之完整。
就象我们生病时需要服药,医生开给我们的药,可能是a(2片)、b(4片)、c(6片),我们吃下去的,是不同的药,但它们可以在体内分解、融合,形成有保护作用的物质,最终使我们恢复健康;如果有些人吸收不好,a仍是a,b仍是b,它们可能单独产生作用,但是无法形成合力。
我管理碎片化知识,最常用到的工具是onenote,首先我会在onenote中设定好分类,当我看到一些值得保存的碎片化知识时,会把这些文章或句子按不同类别存放进分区内,有些句子不好归类,也会统一放进“佳句”这一分区,例如下图:
当然,不是把这些句子存放在内就可以,还要进行检视,定期或不定期,看个人习惯。有些人是习惯于收藏,但往往忘记复习,这样,即使收藏了,作用也不是很大。
现在,上网的确非常方便,即使不在办公室或家中,也可以通过wifi或者手机上网,不过,存放在onenote等工具中的好处是,一方面分类明确,知识系统化,另一方面,在大批网站不断被关闭的今天,有些资料,如果不及时保存到本地,就有可能找不到。
如果说,碎片化的知识只是积木,那么,要想用之搭建起高楼大厦,那还是需要进行结构化、系统化,要吸收,要应用。
当然同时,我们还是要具备阅读长篇文档的能力,我们评判文章、文档、书藉是否可读,不在于长或短,而在于其内容是否对我们有用。
williamlong
做为知识获取的一个主要来源就是博客、论坛或媒体网站,通常这些网站都会提供rssfeed,使用googlereader阅读器可以及时而高效地阅读收集相关信息,还能对信息进行标注和收藏等功能。
然而,googlereader阅读器也存在一些问题,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rssfeed做为知识的来源太单一,优质中文rss匮乏且更新慢,最终导致googlereader快餐式的浅阅读。而工具本身来说,googlereader的tags标签不如delicious方便,分享的网址无法使用tags分类,查找以前的文章不方便“探索-热门条目”里的热点内容较乱,不便于发现好文章。
通过长时间的使用googlereader,我也发现了一些可以提高阅读效率的方法,并将其变成个人知识管理的得力工具,下面是我的设计方案图。
1、学习知识
尽管你可能已经知道了googlereader的很多技巧,但每天未读的文章依然会超过1000,这时候应该改变一下阅读的策略,以提高阅读效率,这里我就介绍一下我的策略。
最重要的一点是,将每天必读的rssfeed(a-list)放到一个单独的目录下,这个目录保留质量最高的rss源,不要多,保持每天有5-10篇更新为佳,可以每篇都读,这个目录是googlereader中唯一不需要“神奇排序”的目录。
每日必读的feed可以通过googlereader的好友趋势功能来获取,你分享、加星标、喜欢最多的通常都是必读的feed。
除了每日必读(a-list)的目录之外,退订所有的feed,只看“好友分享”和“探索-热门条目”所有排序都是用“神奇排序”严格遵守阅读时间,每天只看30分钟,到时间就停止阅读。
根据我的经验,如果设置得当,以“神奇排序”的方式阅读“好友分享”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到最佳的信息,前提是你要订阅一些优秀的好友。“探索-热门条目”可以找到你未订阅的feed中的热门条目,有时间的话也值得看看。
如果你不舍得退订所有feed,也可以将英文feed和中文feed分开,所有英文feed放在一个目录,其他中文feed放在另一个目录,将这两个目录设置为“神奇排序”有时候的时候来阅读。
2、保存知识
在googlereader里保存知识包括加星标、喜欢、添加标签这几种方法,需要注意的是,用户的“喜欢”和“星标”两个操作会直接影响“神奇排序”的顺序,继而影响阅读的效率,因此不可等闲视之。
神奇排序(sortbymagic)会依据文章热门度,把你会喜爱的文章排在最前面,排序的标准依据用户以往的“加星”和“喜欢”类文章生成,因此,当用户读到一些喜欢的好文章,最好点一下“喜欢”以优化个性化“神奇排序”不要随便“喜欢”一些杂类文章,中文界面下最好不要随便“喜欢”英文的文章。需要深度阅读的好文章则使用“加星”的方式添加“星标”以便未来深度阅读。
这样,googlereader会根据你liking和starring的条目,进行magic排序,用户把阅读目录设置为“神奇排序”后,就可以优先看到自己最喜欢看的文章,感谢google强大的语义分析和算法能力。
如果你发现google推荐的文章并不是自己喜欢读的,可能是你以前“喜欢”的文章有误,你可以在“您的资料”-“共享条目”中找到你以前喜欢的条目,找到那些并不合适的文章,点“取消喜欢”即可;在“加星标的条目”中,找到以往加星的条目,点“删除星标”来删除不合适的条目。善用“喜欢”和“星标”才能优化“神奇排序”的质量。
添加标签可以让你收藏的信息按照标签分类,以利于未来的阅读。
3、共享知识
在文章条目里点“共享”和“共享备注”可以将该文章共享给你所有的googlereader好友,如果你关联了googlebuzz,还可以共享给buzz好友,reader信息到buzz里是实时的,取消共享后buzz里的共享信息也会消失。
条目的“发送到”也是另一种分享途径,我建议使用这个功能将信息分享到微博客和delicious中,微博客目前是更为大众化的社会化媒体,分享的效果会更好,而delicious优秀的标签功能则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googlereader的一些不足。
4、使用知识
使用知识最基本的方法是搜索,googlereader内置了一个强大的搜索功能,可以按关键字搜索以前所有的条目。
对于加星标的条目,在深度阅读完之后,删除星标,然后添加tag标签,以便分类收藏。
这样,如果用户想要阅读某一类知识,就可以按照标签在googlereader中阅读,这样就方便多了。
如果有时间的话,还可以看看好友分享里的评论和反馈,与大家进行交流。
很长时间以来,我一直把googlereader做为我的个人知识信息来源和管理的工具,然而,如果使用不当,googlereader很可能会变成一个耗费时间的工具,如果你也曾经越到过类似的困惑,那么不妨按照我的方法尝试一下,或许你能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结束语
同人于野:这套体系就如同心中的一棵不断生枝长叶的树,又如同一张随时变大变复杂的网。每当有新的知识进来,我们都知道该把这个知识放到体系的什么位置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