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小说网 > 左岸读书 > 中国式做人纽约式做事

中国式做人纽约式做事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花娇绝色总裁的贴身兵王韩娱之临时工女神的超能守卫无敌悍民

一秒记住【书香小说网 www.shuxiang.la】,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冯仑:东西方价值观有一种叫普世的价值观,东方的价值观作为传统文化,从新加坡开始,叫新亚洲的文化,有很多诠释。我个人做事比较喜欢西方的价值观,做人喜欢中国的价值观,我在纽约我见一个老板说,我用中国方式吃饭,用纽约的方式做生意。做事按纽约方式做,比如用最贵的律师、中介、会计师,如果不用这些好的中介服务证明你没有诚意,吃饭是中国方式。

    当有一次闹不是太开心,很多纽约人说你应该起诉,我就是中国式的,我说我看到的是未来,所以在地球上在这些事情上,从一个长河来说,这点过节很好,中国人的道理,我觉得不起诉了。他们发现东方人想问题跟纽约人不一样,纽约人说要起诉,证明你正确,没准挣钱。当然输了官司要花钱,东方人看的很模糊把人的是非,把时间拉的很长,拉的长是非就开始变,昨是今非,此是彼非,比如在美国在西方,礼服露肩膀叫礼服是礼仪,但是在中国露这么多是非礼,我经常看中国露肩膀叫非礼,但是它到了这个场合是礼服。在美国是是的在中国是非。

    所以中国人处理事情,中庸、和平、宽恕、任意、相反相成,通过是看待非,通过非找到事,这样一种哲学文化我们比较习惯,我总是讲叫做是非相对性,另外讲成本之前的成本,利润之后的利润,用这种方法判断一个的事情,和人打交道,学会让不是学会争,做生意只能挣10块钱,砍价最后能等到10块钱,最后人家觉得这个人矫情以后不来找你,如果你很爽快,过两天还会来找你。实际上要学会让,不是争,学会不争这是中国文化。

    我们在座要对人表示尊重,从各个地方不同经历坐在一起,要充分估量对方的成本,承认你的奋斗、思考、学习,然后才能坐在一起,对今天的成本家一点就会对人高看,你只是高看自己的成本会轻视别人,在中国是不给别人面子,就伤到中国人的精神纲领,鲁迅说:“面子是中国人的精神纲领”最后你不给脸他这个事不管是非,他这个事就犯混了,充分的尊重别人,在中国文化里是给别人很多面子,给了面子,按照鲁迅的说法就抓住了辫子,所有事情迎刃而解,这是中国文化一整套的处理事情的方法,降低自己抬高别人。官司要花钱,东方人看的很模糊把人的是非,把时间拉的很长,拉的长是非开是变,昨是今非,此事彼非,比如在美国在西方,礼服露肩膀叫礼服是礼仪,但是在中国露这么多是非礼,我经常看中国露肩膀叫非礼,但是它到了这个场合是礼服。在美国是是的在中国是非。所以中国人处理事情,中庸、和平、宽恕、任意、相反相成,通过是看待非,通过非找到事,这样一种哲学文化习惯我们比较习惯,我总是讲叫做是非相对性,另外讲成本之前的成本,利润之后的利润,用这种方法判断一个的事情,和人打交道,学会让不是学会争,做生意只能挣10块钱,砍价最后能等到10块钱,最后人家觉得这个人矫情以后不来找你,如果你很爽快,过两天还会来找你。实际上要学会让,不是争,学会不争这是中国文化。我们在座要对人表示尊重,从各个地方不同经历坐在一起,要充分估量对方的成本,承认你的奋斗、思考、学习,然后才能坐在一起,对今天的成本家一点就会对人高看,你只是高看自己的成本会轻视别人,在中国是不给别人面

    亚里士多德,中国人是戏剧化的民族,经常说谁下不了台,中国人经常按程序细则在说的,你不懂这个,西方人经常不给人面子,经常下不了台,做事情按西方的方式,做人我只能按中国的方法。

    来源:风马牛

    扩展:多年来,所有的分歧是不是可以在这种结合的方式下得到很好的发展呢?还是依然水火不容呢?我们往下看。

    1。杨恒均:西方式的教育让我儿子失去了中国式的“理想”

    我一直以来都认为教育是头等的大事。如果想一个国家发生变化,最平和又快捷的办法就是对成人加强启蒙教育或者宣传洗脑,可如果想让一个国家彻底发生变化,则非得从孩子的教育开始不可。

    对成年人的思想控制,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控制了现在,就可以改变过去;改变了过去,也就掌握了未来。说的是篡改历史和控制舆论的重要性。可如果在和平年代,则我认为下面的话更加具有普适意义:谁控制了孩子的教育,谁就掌握了未来。

    当然,我这里说的教育,强调的是教育的内容,是我们用什么来教育我们的孩子,而不是多少人读书,多少人失学的问题。

    我对一个国家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有一个过程,和我出国之后的经历有一定的关系。那时我很想知道中西文化的区别到底在哪里,以及为什么只要在大陆读过小学和中学的年轻人出国后就永远无法真正融入西方社会,而在西方受到小学和中学教育的移民第二代却再也无法融入中国大陆的社会——你能告诉我有一个海外出生的华人华侨能够从精神上回流到中国大陆的例子吗?

    十几年前出国后,我除了老老实实潜伏下来,研究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政治和军事外,有段时间我一度把注意力转向教育,因为我隐约地意识到,无论政治还是军事,甚至是经济,都不能最终决定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我们国家的未来最终将由我们施于孩子身上的教育来决定。

    于是,我先后在美国和澳洲大学(美国的是华盛顿的一所大学,澳洲的是悉尼大学教育学院)里申请了教育学硕士等课程,但都因为看不到显著效果而半途而废。可我却得出了一个结论,教育形式和方式不重要,重要的是教育的内容。因此,我一度悲观地认为,与其任凭学校把那些垃圾和有害的东西灌输给我们的孩子,不如让他们当文盲。当文盲的话,他们总还有靠自己的天性和经历觉醒的一天,可一旦被灌输了那些所谓的“知识”和害人的价值观,他们就沦落为世界上最不可救药的“知识人”了。

    没有拿到教育学的硕士、博士学位,可我自认对教育还是有一定发言权的,我从中国农村小学读起,又到多个国家读书,在四十多的高龄才拿到博士学位,没有经验也有教训吧。可我不得不承认,由于最终认定是教育的内容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命运,而我始终无法掌握外国小学和中学的教育内容——因为我不可能再靠我一直自鸣得意的“实践”的方式到西方国家的小学、中学去“潜伏”去取经。

    可是,那句话怎么说的,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没有想到,我对中西教育最大的灵感和收获却来自我的两个儿子。大儿子在国内读幼儿园,到美国和澳洲读小学,小儿子出生在国外。我对他们的教育一直很重视,那是父亲对儿子的本能关心。可后来,就在我对教育很迷茫的时候,我逐渐发现,两个分别在美国和澳洲从幼儿园一路读到高中和小学的儿子,却给我另外一种启示。虽然我竭力在用自己认为是对的方式方法教育他们,然而,短短两年后,我就发现在教育上(包括世界观上)他们和我渐行渐远。那时我最想知道的是,澳洲人使用什么样的教材,在短短几年里,把我的儿子从我身边“夺走”?我并不是没有说服力的人,可面对他们学校整天放羊似的教育,我竟然显得无能为力!

    (插一句,说到美国和澳洲“放羊似的教育”我要控诉:几乎就在儿子要考大学的前一年,他们竟然还是我行我素,根本没有延长教学时间,早上九点才上课,下午三点就放学了,中间竟然还有那么多体育和课外活动。读小学的儿子就更不用说了,读到四年级,竟然没有给我带回一本让老子看看他在学什么的“课本”到他教室去,竟然发现,他大部分时间是爬在地上一边玩耍一边听老师讲课的,我郁闷啊!想当初老子在神州大地的时候,从小学到高中,早起晚归,忙得连偷看邻家女孩的时间都没有)

    从自己和儿子身上,我深深的感觉到,教育的重要性在于教育的内容,而我们长成什么样的人,是在小学和中学就被决定了的。从那以后,我发现自己在研究教育上的“潜伏”毫无疑义,反而是无意中以儿子做实验,让我感受良多,也最终让我明白,人是怎样被教育出来的?我为什么是我?我的儿子又和我有什么不同?以及,你为什么是你,那些年轻人又是怎么变成今天这个样子的

    大家注意到,我并没有说哪种教育好哪种教育坏的意思,这不是此篇短文里要探讨的。实际上,中国现代的教育体系几乎都是从西方引进的,特别是理工科的设置和内容几乎全盘西化,就连社会科学,各科目的设置也是从欧美以及前苏联引进的。唯一有中国特色的是我们的政治、思想教育和语文课文内容的设置,让我们有了中国特色。

    和很多朋友期待的我来攻击一番中国教育相反,今天我要“攻击”的正好是儿子所受的西方的教育。我的大儿子十六岁了,快要高考了。我对大儿子影响比较大,从幼儿园就灌输他要“有所作为”他的成绩也一直很好。可是正如我所说的,他已经从我对他的中国式的灌输渐渐走开。

    我曾经按照我的父亲对待我的方式多次和儿子讨论理想,也就是今后想干啥事、想从事什么职业,一开始,他还能听我忽悠,要做一个有意义的人,要当科学家,要当公务员,要当作家,要当。可最近一次他的回答让我非常吃惊,他对我说,可以开一个卖东西的小店铺啊

    乖乖隆的冬!你不在中国,我就不怪你不想当雷锋、王杰、黄继光,但你至少也应该有当一名厅长、局长或者师长、团长的志向吧,再不济,你也应该搞个科学家、不拿工资的市长、总经理、作家什么的玩玩吧?没想到他的理想就是去开一个小商店,看到我横眉冷对怒发冲冠血脉膨胀浑身上下气不打一处来的样子,儿子心态平和地说,能养活自己,干点自己想干的事,就很快乐了。

    鉴于万恶的西方教育把我的大儿子搞得一点“理想”都没有了,我就立即把关注焦点转移到刚上四年级的小儿子身上。我要多和他交流,多引导引导他。特别是利用他回国的机会,我得让他从小心中有一些榜样。要知道,在中国的教育下,像小儿子这么大的孩子,早就知道这个世界上不但有那么好的主席(主席的睡衣)、那么好的将军(朱德的扁担)、还有让孩子都能流出眼泪的“人民的好总理”恩来同志,而且,九岁的中国孩子谁不知道雷锋叔叔的故事?

    可是,我郁闷地发现,我的那一套在小儿子身上完全不起作用,才多少年没有把他抱在怀里啊?竟然这么快就被澳洲的学校“洗脑”了?!

    很显然,我已经无法在儿子心中树立一些我认为是楷模的榜样,无论是什么“家”还是那些有权有钱的人,小儿子几乎没有任何概念,说到“当官的”在他眼中,竟然和工人、农民没有任何区别,甚至“当官的”还没有一个拥有几匹马的农民酷。在儿子眼里,当官是不实际的,又不开工厂,又不卖东西,靠什么赚钱呢?靠税收养活的人,总要看纳税人的脸色,腰杆总是站不直的啊。(所以大家也应该注意到,西方最优秀的人才,总是集中在创造财富、钻研科技、从事教育等领域,至于公仆的行列里,大多是碌碌无为的家伙)

    在儿子们的学校,好像没有任何政治思想教育课,也没理想培养之类的课程,我曾经和八十岁的老父亲讨论这个问题,他和我一样感觉问题很严重,我们当时一起哀叹,这种(西方)国家,到时培养出来的人怎么会有干劲和理想?我们一致同意,关于理想、道德和中国式的思想教育这一课,就由我这个老爸来完成。

    不幸的是,我失败了,更不幸的是,儿子并没有失败——不幸在哪里?不幸在我从中国带出来的那一套是失败的!更不幸在哪里?在于我那失败的一套正在教育全中国的孩子!

    人家的孩子培养出来却能够让这个社会挺和谐的,甚至那些整天放羊似的教育却仍然培养出在科学技术和各方面都引导世界潮流的人才,而我们,一个最注重理想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国家,却培养出——我不说别人,说我自己好不好?——培养出我这种到了四十岁还在迷茫和彷徨的人

    我再强调一句,区别不在教育的方式方法,甚至不在于有多少人不识字,是文盲,更不在于我们的孩子是否从小学就开始加班加点学“知识”问题的关键,也即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在于:我们用什么样的价值观和“知识”来教育我们的孩子!

    2。今晚报:中国式父母遭遇儿女西方式反抗

    图/李实刚

    中国式父母:父爱如山

    电视剧父爱如山中,一个典型的中国式父亲活跃在荧屏。父亲是个建筑工人,脾气暴躁,对儿子“身教”多于“言传”曾一耳光差点把儿子打聋;反对儿子上大学,儿子找不到工作时不给跑关系;无法与儿媳相处,使父子关系更加复杂。但同时,坚决反对儿子受贿,儿子受贿东窗事发后劝说儿子自首得以减轻处罚;儿子出狱后找不到工作,父亲鼓励儿子靠能力闯出一片天地;当儿子被发现患有尿毒症时,父亲又捐出自己的肾。这是一个典型的严父的形象,专制、自大、总是努力维护自己日益衰落的权威;但对子女的爱不会轻易流露出来,关键时候无私奉献。

    西方式儿女:中毒的父母

    网上正在掀起一场“反父母”(anti-parents)的风暴,有人在豆瓣网上提出“父母皆祸害”的口号,并组成小组,在网上讨论各自受到的父母戕害,以及如何反抗父母等内容。该小组受美国女心理学家苏姗福沃德的中毒的父母一书启发,发掘现实生活中父母对子女的伤害。该小组总结了父母对子女的伤害类型:直接肉体伤害、间接人格伤害、家庭状况造成的情感伤害、试图控制子女的人生、猥亵子女等。这些总结和讨论与中国几千年来孝敬父母的价值观体系产生了巨大的冲突,父母爱孩子、孩子孝敬父母的逻辑受到了挑战,因而受到了众多的关注。

    80后更自我,90后更务实

    徐凤文(作家,亦为父母,生于60年代)他们生活在日新月异的激变时代,他们承载着家人的希望和梦想,他们的生活比父辈们优越和丰富,他们对新生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既成熟又幼稚,他们既贪玩又懂得自律,他们充满了自信又不甘于平凡,他们的成长与互联网、开心网、麦当劳、火星文、周星星、郭德纲息息相关。他们既不是“新人类”也不是“新新人类”他们既不是“富二代”也不是“负二代”他们是这个时代造就的“新人”他们正在迅速成长,他们是“60后”和“70后”的孩子,他们被称为“90后”

    比之“80后”“90后”远非我们想象的那样叛逆、孤傲、物质、自我。他们有着比之“80后”要丰富得多的“心路阅历”前几天,在武汉与朋友在黄鹤楼下聊天时,谈到“父母是祸害”这一话题,我们一致对“80后”(尤其是85后)部分同学感叹失望的同时,对“90后”的“小盆友”深表赞许之意。比之“80后”成长的喧嚣与动荡“90后”的“小盆友”没有过多时代的硬伤。在这个崇尚物质乃至拜金的时代,在这个获取信息大多依赖网络的时代,他们依然热爱读书,坚持理想,并懂得以国家、未来为己任。或许,这与他们的父母大多经历了80年代的理想主义时代有关。

    当“90后”的穆勒给了全世界球迷以意外的惊喜,当李宁公司开始主打“90后”概念,当世界开始了“90后”或许,比之“60后”的沉重与理想“70后”的失落与迷惘“80后”的务实与自我“90后”将会成为兼具理想主义和务实精神的一代新人?

    90后如是说:看似小事情却产生大矛盾

    张少昊(15岁,新华中学)我有许多同学把对自己父母的不满写进了博客,讨厌父母用他们自己的时代特征和方式来教育我们,讨厌他们用自己的生活思维方向来让我们走向所谓“正确”的前途路线,也讨厌父母伤害自己的自尊,不给自己自由。

    如有个同学考试没考好,本来心里很沉闷,在学校受到老师的批评,本想回到家可以冷静一下,好好反思失败的原因,找到不足,以便今后不犯类似错误。但回到家,父母在一旁唠叨,心里很烦躁,所以就和父母吵起来,最后产生矛盾。还有同学上网聊天、玩游戏,最初想学习之余放松一下,但是父母认为这是浪费时间,责令以后不许用电脑,把网线拔掉,甚至有时候上网查资料都不行,这让他们强烈不满。

    还有同学因为做卫生或画板报,或是老师让做些事情回家稍微晚了,没有事先和父母打招呼,父母因为很担心就喋喋不休地唠叨起来,并且怀疑他们放学后不回家、在外面玩耍,做一些和学习无关的事情。

    有的同学对父母偷偷地翻自己的书包、偷看日记很反感。有一次同学的妈妈因为偷看他手机里的短信,被自己发现了,于是和妈妈大吵起来,但是妈妈也很有理由地说:“我是你妈妈,就有权利看你的东西。”有的同学反感父母过分地要求自己的生活,给他下达许多规定,比如什么时候回家,回家后应该干什么,什么时候写作业等,他觉得自己好像是关在笼子里的小鸟,没有自由,感到很无助,觉得自己都15岁了还被这么严格地管束,心里愤愤不平。

    通过身边同学们的反馈来看,大多数同学对父母的过多管束是持反对看法的,他们期待过无拘无束的生活,希望学会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这样不会在今后走向社会中站不稳脚。他们也想通过和父母面对面细谈,化解矛盾和隔阂,而不是父母的训斥和怀疑。很希望和父母之间有一个心灵使者,沟通彼此。

    80后如是说:家长的经验撞上孩子的叛逆

    ——人生不想“被安排”我的成功我做主

    陈荞(南开大学中文系,1986年生)我的一位朋友吕强(化名)上初中时就被妈妈送到一所省重点中学读书。12岁的他在学校寄宿,同学欺负他,他告诉妈妈,妈妈骂他没出息。周末他在宿舍害怕就跑到电子游戏室里通宵达旦打游戏。后来,他没有考上高中部,妈妈交钱让他继续在这个中学读书。考上了大学的他却认为自己在成长过程中付出了太多的代价,而这一切都是妈妈安排的结果。

    我觉得,父母对子女的控制和干涉与父母的“恋子”情节有关,这与子女的“恋父”“恋母”情节一样,是一种本能。然而,更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冲突是价值观的冲突,是家长的经验撞上了孩子的叛逆。80后这一代的父母是50、60年代出生的,他们想让自己的子女走一条他们曾经走过或想要走过的道路。但80后的子女认为,成功并不是父母想象中的那么狭隘,不仅仅体现在学习、金钱或权力上,在文艺方面、体育方面甚至在虚拟的世界里,他们也能找到他们认为的成功,韩寒、快男超女、网络红人为他们提供了榜样。如果父母们继续以自己的经验、以爱的名义来维护权威,那么子女就会反抗。我们也应该看到,有的子女缺乏社会阅历,不能理性地判断自己的行为时,这时也需要静下心来和父母商量,以免吃亏上当。

    总之,当父母与子女发生冲突时,需要双方心平气和地解决矛盾,而不是父母打骂或子女的自暴自弃和怨恨。父爱如山,有时候它太沉重,压得孩子喘不过气;父爱如山,或许是年轻的孩子们还掂量不出来

    极端的个别父母代替不了大多数

    方旭(南开大学中文系,1988年出生):即使是作为80后新新人类中的一员,我仍然不能认同“父母皆祸害”的说法,我承认现在很多父母处理子女问题不当,但这并不能作为父母是“祸害”的支撑,绝大多数父母都是发自真心地爱孩子的,而像那种父母对孩子实施暴力乃至性骚扰的属极个别情况,不要因此冤枉了绝大多数的父母。我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离不开父母的悉心照料,他们丰富的生活阅历有足够的资格成为我们的人生导师。

    作为50后的父母和我也会有摩擦,主要在隐私权问题上。有一次妈妈要求看着我和同学网上聊天,那时我在上中学,她担心我早恋或者交到不好的朋友。但我就觉得这样侵犯了我的隐私,让我没有自由。妈妈常抱怨:“你的同学都能看你的博客,为什么我不能看呢?”我说,博客是个人倾诉空间,是一种自我宣泄,如果被妈妈查看,就不能真正宣泄,会很压抑。妈妈听过我的想法后,虽然不能马上接受,但表示理解。

    我有个同学学习成绩不好,他爸爸总和他谈学习,为他联系学校介绍老师。我同学性格内向,被爸爸这样“逼”着,他感到压力很大,因此常上网玩游戏来忘记压力,但这样做爸爸更不满,因此遭受了更多的批评。为此,我的同学也抱怨,不过他说并不怪爸爸。另一个同学因为学韩语而很想去韩国交流学习,希望在年轻的时候多到别的地方走走、多见见世面,但她父母认为不出国也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何必浪费钱和时间。而我的同学认为出国不应该被功利化,她只想让自己的人生丰富多彩。最终经过多次讨论,父母还是同意了。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不容置疑的,很多孩子也能理解和体谅父母的用心,与其认为“父母皆祸害”他们更愿意相信“可怜天下父母心”

    专家观点:

    掌控不等于祸害改变胜过抱怨

    张丽珊(著名心理专家):我非常反对“父母皆祸害”这种观点,这是为自己的不成功、不如意找借口,没有审视自身的问题或改变的可能,而将造成不好结果的罪责完全推在爸妈身上。说“父母皆祸害”的人会因此而改变现状吗?会过得快乐吗?会有勇气在将来为人父母吗?

    “祸害”这个词太刺眼了,用在中国这个以孝顺为美德的国家来形容父母是不应该的。我更倾向于用“掌控”这个词,父母对孩子的掌控体现在多方面,如成长方向、价值观、为人处世的方法等,主要是时代不同、社会不同、面对的人群不同,因此往往“好心办错事”出现指导偏差。

    独生子女政策下的父母,只有一个孩子,他们输不起,于是他们事事把关为孩子“铺路”过分地关注使80、90后感到压抑,活在“监视”下。相较而言,60、70后的非独生子女们对家长抱怨很少,相对而言更易满足,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不过是父母众多孩子中的一个,不要求父母怎样,对父母教子方法的正误比较忽略。

    抱怨使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扭曲,抱怨减少了我们的智慧,推荐大家看不抱怨的世界这本书,学会做个不抱怨的人。对于尚且年轻的父母可以采取沟通等方式来改变父母的错误做法,而对于年老的父母则不应该再去让他们面对自己的错误,那样未免太苍凉,还是应该发扬孝顺的传统美德,顺着父母的同时调整自己的做法。

    父母不是祸害但父母难逃其责

    王虹翔(天津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父母是“祸害”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但父母的做法是孩子产生这种想法的导火索。这一说法的出现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要重视现代社会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我咨询过的人中,十之八九是亲子不和问题,所以“父母皆祸害”这一说法在我看来不足为奇。很多家长看到这个说法后会很气愤很寒心,但是不要一味只谴责这个说法,而应该更多思考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存在问题。社会舆论也不要完全站在家长这面为他们“申冤”而应该意识到我们教育存在的缺失。这一说法的产生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现在的孩子缺乏知恩报恩的心,比较自私,而社会、家庭种种因素造成了他们这种唯我独尊的心态。

    对待孩子要“批评一句,表扬五句”而很多家长常把孩子批评得“体无完肤”让其感受不到温暖,给他们心理造成了很大伤害。此外,很多家长自身素质并不高,缺乏学习,不能以身作则。很多家长早出晚归,对孩子没有及时关心,特别是一些爸爸总觉得孩子是妈妈负责的。还有些父母以工作忙为借口将孩子推给老人,殊不知隔代教育问题更多。建议办个家长学校,家长们在一起好好学习如何教育孩子。

    也希望现在的孩子面对“父母皆祸害”这一说法保持冷静、换位思考,试想自己将来做父母了会不会也和自己的父母有一样的想法和做法,试着去理解父母的用心。提倡孩子们平时多读三字经、千字文等,将中华民族的孝文化牢记于心。

    好了,我可以下结论了:这种方式对个人可行,但要群体推行真需要整体性的智慧,或许真可以从90后的这一代看到点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