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花娇、绝色总裁的贴身兵王、韩娱之临时工、女神的超能守卫、无敌悍民
一秒记住【书香小说网 www.shuxiang.la】,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我发现,善于思考的人,很多观点都会想到一块儿去,因为大家的理念是一致的。通过上文的评论,原来有那么多人不理解also讲的特例,那么引用yurii的“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这篇文章,进一步证明,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如何突破盲从,比原本做得更好些。——有时,就是要有一股“较真”的劲儿!
正文:
18世纪的法国,有位叫巴斯夏的经济学者写过一系列妙趣横生的短文,我印象最深的一篇叫做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
詹姆斯-“好人”先生的儿子贪玩打破了一块玻璃“好人”先生不得花6法郎去换玻璃,于是玻璃匠得到了6法郎。这时候有人说:快看哪,如果不是那个孩子贪玩,玻璃匠就得不到那6个法郎,资金就不会流转由此引申开去,整个行业、整个经济体也会受益。“且慢,让我跳出来大喊一声,”巴斯夏写道:你只看到了你看得到的,没看到你看不到的,即便贪玩的孩子没有打破这块玻璃,好人先生也不会把那6个法郎埋到地下,他可能用来修鞋,于是鞋匠拿到了那6法郎;他也可能用来理发,于是理发师拿到了那6个法郎虽然这个鞋匠/理发师是藏在影子里的,但是你不能忽略它。
这个故事令我印象深刻,倒不是因为我们身边还有不少“地震/洪水/天灾有利经济发展”的言论,而是因为我深刻感觉到:许多东西我们可能看不见,但并非不存在,如果仅仅按照我们看得见的样子去直观理解,忽略了看不见的方面,很可能会产生错误的观念。
巴斯夏说:“在经济领域,一个行动、一种习惯、一项制度或一部法律,可能会产生不止一种效果,而是会带来系列后果。在这些后果中,有些是当时就能看到的,它在原因发生之后立刻就出现了,人们都能注意到它;而有些后果则得过段时间才能表现出来,它们总是不被人注意到,如果我们能够预知它们,我们就很幸运了。”
2003年夏天,我正在复习托福考试,每天的生活就是背单词,做一两套模拟题。当时正是暑假,许多人都回家了,留下的人也大多过得逍遥,想到这自己还能坚持每天复习,我颇有些自豪。当时托福的满分是667,我每次做模拟题都有630到640,自己也很满意——复习托福不过如此嘛。考前一两周,与朋友w通电话,我告诉他自己水平很稳定。于是他问我“很稳定是个什么概念?”我说“就是每次都有630左右啊。”“这怎么能行呢?复习这种考试就应该只有一个目标啊。”我忙问“什么目标?”他说“就是满分啊,要不你总这么630就满意了,考试时全部发挥出来最多也只有630。再说我们大家复习都是以满分为目标的”许多年后,我依然清楚记得当时自己有多么震惊和羞愧,他的话好像晴空霹雳,而我猛然发现自己之前的想法是多么可笑。于是我强打起精神,努力分析总结自己每一个错误,努力抠每一点分数。可惜觉悟还是太晚了,考试的分数果然只有六百出头。这些年来,我时常想到,如果当年我能早点看到其他人认真投入复习的样子,而不是看看自己周围就满意了(好像看到玻璃匠得了6法郎,就认定打破玻璃有益于经济发展一样),会是一番多么不同的景象呀。不过,我也因此学会了在许多事情上“较真”不要觉得还凑合,就糊弄自己,坚持下来还是很有收获的。
过了几年,还是从w那里,我又接受了一次教训。因为打算出国留学,他开始精心准备自己的p。s。(personalstatement,个人陈述),我见过其他朋友准备的p。s。,虽然大家都花了时间,但大多数人写完、投出去,自己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把握;而w的p。s。,我见到的感觉就是“眼前一亮”虽然一时说不上究竟哪里好,但可以感觉到低调的文字间散发出卓尔不群的张力。我自然要问他,这是如何做到的。他说,这份p。s。弄了三四个月,一开始觉得照网上模板写写就好,给在美国的同学看却被批得一塌糊涂,于是下来几个月里,每天都在琢磨这份文档(甚至是忍着恶心),反反复复修改,真正是“字斟句酌”到最后才算是真正满意了,投出去后自己心里也很有底,当然,最后申请的结果也相当满意。相比之下,我也看到身边有些人,找工作的时候大言不惭地说“简历就是随便弄了弄,别介意”之类,投出去的结果自然也是“看运气”我问过一些人,为什么不花点时间认真做做简历,至少不用说“随便弄了弄”;而回答大都是“没时间”、“不知道怎么做”、“懒得弄了”;而且,越是这样回答的人,似乎也越难找到满意的工作,于是他们大都认为“如今工作不好找”、“太难”或是“我命不好”而别人找到了好工作就是因为“机会好”、“会钻营”我见过w对p。s。的态度之后,时常觉得摆这些理由其实就是“打破玻璃有益于经济发展”——因为没有看过那些“藏在阴影里”的现象,没有看到有人可以突破“凑合就行”的局限,没有仔细观察思考过其他人是如何找到好工作的,所以认定“工作难找”、“运气不好”这类理由固然能够自圆其说,却可能并不是真正的原因,而且,相信此类理由,最终受影响的还是自己。
我自己亲身经历的另一件事情也是如此:刚上班的时候,我总觉得每天劳累不堪,累了自然就要休息,越累就越觉得要多睡觉。可是有一天我忽然发现身边有人做的事情一点不少,也不用睡那么长时间,精力照样很好。于是我想“累了就要靠睡觉来补,越累就越多睡”可能不见得是真正的逻辑,仔细观察那些精神很好(并非天生精力旺盛)的人,并读过一些书之后,我逐渐发现,如果能够合理安排作息时间、规律生活、坚持锻炼身体,即便每天睡觉的时间不变,甚至还要少些,精神却好得多。回头想想,正是因为我有幸看到一些人和现象,现在的精力才好了许多,否则,多半还在“太累-睡不够”的简单逻辑里循环。
这个道理还可以推开来说:多留心一些“看不见的”东西,有助于我们形成更加准确的认识。比如近来非常流行的“一万小时”的说法很流行,它的大意是,不管你天资如何、所处环境如何,认定某件事情坚持练习一万小时,总会出类拔萃。许多人听到这个说法非常激动,但真正行动起来却又推三阻四。或许对他们来说,看得见的是“出类拔萃的人其实并不稀奇,只是坚持练习了一万小时而已”看不见的则是“身边或许就有人一直在默默练习,而在你的无聊和犹豫的时候,生命留给你练习一万小时的时间,已经越来越少了”
ps:“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让事物变得更加丰富,我们可以用这个强大的分析工具造好多的句子,这样会认识到很多常识,比如:
看得见的馅饼和看不见的陷阱看得见的“高度”和看不见的“深度”看得见的收益,看不见的损失看得见的“利润”与看不见的“责任”看得见的快乐,看不见的忧伤看得见的成就,看不见的努力
我发现,善于思考的人,很多观点都会想到一块儿去,因为大家的理念是一致的。通过上文的评论,原来有那么多人不理解also讲的特例,那么引用yurii的“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这篇文章,进一步证明,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如何突破盲从,比原本做得更好些。——有时,就是要有一股“较真”的劲儿!
正文:
18世纪的法国,有位叫巴斯夏的经济学者写过一系列妙趣横生的短文,我印象最深的一篇叫做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
詹姆斯-“好人”先生的儿子贪玩打破了一块玻璃“好人”先生不得花6法郎去换玻璃,于是玻璃匠得到了6法郎。这时候有人说:快看哪,如果不是那个孩子贪玩,玻璃匠就得不到那6个法郎,资金就不会流转由此引申开去,整个行业、整个经济体也会受益。“且慢,让我跳出来大喊一声,”巴斯夏写道:你只看到了你看得到的,没看到你看不到的,即便贪玩的孩子没有打破这块玻璃,好人先生也不会把那6个法郎埋到地下,他可能用来修鞋,于是鞋匠拿到了那6法郎;他也可能用来理发,于是理发师拿到了那6个法郎虽然这个鞋匠/理发师是藏在影子里的,但是你不能忽略它。
这个故事令我印象深刻,倒不是因为我们身边还有不少“地震/洪水/天灾有利经济发展”的言论,而是因为我深刻感觉到:许多东西我们可能看不见,但并非不存在,如果仅仅按照我们看得见的样子去直观理解,忽略了看不见的方面,很可能会产生错误的观念。
巴斯夏说:“在经济领域,一个行动、一种习惯、一项制度或一部法律,可能会产生不止一种效果,而是会带来系列后果。在这些后果中,有些是当时就能看到的,它在原因发生之后立刻就出现了,人们都能注意到它;而有些后果则得过段时间才能表现出来,它们总是不被人注意到,如果我们能够预知它们,我们就很幸运了。”
2003年夏天,我正在复习托福考试,每天的生活就是背单词,做一两套模拟题。当时正是暑假,许多人都回家了,留下的人也大多过得逍遥,想到这自己还能坚持每天复习,我颇有些自豪。当时托福的满分是667,我每次做模拟题都有630到640,自己也很满意——复习托福不过如此嘛。考前一两周,与朋友w通电话,我告诉他自己水平很稳定。于是他问我“很稳定是个什么概念?”我说“就是每次都有630左右啊。”“这怎么能行呢?复习这种考试就应该只有一个目标啊。”我忙问“什么目标?”他说“就是满分啊,要不你总这么630就满意了,考试时全部发挥出来最多也只有630。再说我们大家复习都是以满分为目标的”许多年后,我依然清楚记得当时自己有多么震惊和羞愧,他的话好像晴空霹雳,而我猛然发现自己之前的想法是多么可笑。于是我强打起精神,努力分析总结自己每一个错误,努力抠每一点分数。可惜觉悟还是太晚了,考试的分数果然只有六百出头。这些年来,我时常想到,如果当年我能早点看到其他人认真投入复习的样子,而不是看看自己周围就满意了(好像看到玻璃匠得了6法郎,就认定打破玻璃有益于经济发展一样),会是一番多么不同的景象呀。不过,我也因此学会了在许多事情上“较真”不要觉得还凑合,就糊弄自己,坚持下来还是很有收获的。
过了几年,还是从w那里,我又接受了一次教训。因为打算出国留学,他开始精心准备自己的p。s。(personalstatement,个人陈述),我见过其他朋友准备的p。s。,虽然大家都花了时间,但大多数人写完、投出去,自己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把握;而w的p。s。,我见到的感觉就是“眼前一亮”虽然一时说不上究竟哪里好,但可以感觉到低调的文字间散发出卓尔不群的张力。我自然要问他,这是如何做到的。他说,这份p。s。弄了三四个月,一开始觉得照网上模板写写就好,给在美国的同学看却被批得一塌糊涂,于是下来几个月里,每天都在琢磨这份文档(甚至是忍着恶心),反反复复修改,真正是“字斟句酌”到最后才算是真正满意了,投出去后自己心里也很有底,当然,最后申请的结果也相当满意。相比之下,我也看到身边有些人,找工作的时候大言不惭地说“简历就是随便弄了弄,别介意”之类,投出去的结果自然也是“看运气”我问过一些人,为什么不花点时间认真做做简历,至少不用说“随便弄了弄”;而回答大都是“没时间”、“不知道怎么做”、“懒得弄了”;而且,越是这样回答的人,似乎也越难找到满意的工作,于是他们大都认为“如今工作不好找”、“太难”或是“我命不好”而别人找到了好工作就是因为“机会好”、“会钻营”我见过w对p。s。的态度之后,时常觉得摆这些理由其实就是“打破玻璃有益于经济发展”——因为没有看过那些“藏在阴影里”的现象,没有看到有人可以突破“凑合就行”的局限,没有仔细观察思考过其他人是如何找到好工作的,所以认定“工作难找”、“运气不好”这类理由固然能够自圆其说,却可能并不是真正的原因,而且,相信此类理由,最终受影响的还是自己。
我自己亲身经历的另一件事情也是如此:刚上班的时候,我总觉得每天劳累不堪,累了自然就要休息,越累就越觉得要多睡觉。可是有一天我忽然发现身边有人做的事情一点不少,也不用睡那么长时间,精力照样很好。于是我想“累了就要靠睡觉来补,越累就越多睡”可能不见得是真正的逻辑,仔细观察那些精神很好(并非天生精力旺盛)的人,并读过一些书之后,我逐渐发现,如果能够合理安排作息时间、规律生活、坚持锻炼身体,即便每天睡觉的时间不变,甚至还要少些,精神却好得多。回头想想,正是因为我有幸看到一些人和现象,现在的精力才好了许多,否则,多半还在“太累-睡不够”的简单逻辑里循环。
这个道理还可以推开来说:多留心一些“看不见的”东西,有助于我们形成更加准确的认识。比如近来非常流行的“一万小时”的说法很流行,它的大意是,不管你天资如何、所处环境如何,认定某件事情坚持练习一万小时,总会出类拔萃。许多人听到这个说法非常激动,但真正行动起来却又推三阻四。或许对他们来说,看得见的是“出类拔萃的人其实并不稀奇,只是坚持练习了一万小时而已”看不见的则是“身边或许就有人一直在默默练习,而在你的无聊和犹豫的时候,生命留给你练习一万小时的时间,已经越来越少了”
ps:“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让事物变得更加丰富,我们可以用这个强大的分析工具造好多的句子,这样会认识到很多常识,比如:
看得见的馅饼和看不见的陷阱看得见的“高度”和看不见的“深度”看得见的收益,看不见的损失看得见的“利润”与看不见的“责任”看得见的快乐,看不见的忧伤看得见的成就,看不见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