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小说网 > 左岸读书 > 没有常识只有事后诸葛亮

没有常识只有事后诸葛亮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花娇绝色总裁的贴身兵王韩娱之临时工女神的超能守卫无敌悍民

一秒记住【书香小说网 www.shuxiang.la】,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经验说:心理学研究的只不过是些常识罢了,这点儿东西,谁不懂啊。

    实验说:为了让你信心满满,大脑总是会篡改你的记忆,这就是“后见之明”

    你总是这么说:

    “我当然知道他们就要输了。”“我早料到会发生这种事。”“这不过是常识而已。”“我就知道你要这么说。”

    并且坚信不疑这是出于你敏锐的直觉和洞察力。但研究表明,在你的推理过程中,有一个本质上的缺陷。

    当事情的发展并不如想象中进行的时候,人们总是倾向于修改自己的记忆,以使自己看起来不是那么白痴。学习的时候,你潜意识里希望从一开始就知道这些知识,显得自己无比神勇,料事如神。于是你就这么以为了,哪怕是在事情发生以后。当然,你也别觉得丢人,这种趋势只不过证明了你是个普通人,犯了一种人人都会犯得错误后见之明偏见。

    不相信?那让我们来看一组实验:

    harvard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老年人热衷于坚持他们旧的信仰,他们会觉得很难接受与他们已有知识相悖的观点。这个结论貌似告诉你,越老越不容易接受新事物。

    废话,当然实验的结果会如此。你一直都知道这些,不是么?老年人对新知识的抵触,这是常识!

    看,你又事后诸葛亮了吧。让我们再来看看另一组实验:

    alberta大学的研究证实,由于有着多年的智慧和惊人的知识累积,老年人会比18岁毛头小孩更容易提前完成4年大学生活。这项研究表明,对于学习,你永远都不会太老。

    等等,这貌似也是常识。听上去很合理,很靠谱嘛。

    但到底哪个是对的呢?(我们暂且忽略harvard和alberta的知名度问题)越老越不容易接受新事物,还是,对于学习你永远都不会太老?

    事实上,这俩实验都是我捏造的。(用捏造的事实来证实后见之明的偏见,多么美妙且令人发指的方法。当然,这要感谢著名的社会心理学作者davidg。meyers童鞋的创新之见。)

    你会觉得这两个实验结果看起来都很正确,那是因为每当你学新知识的时候,你会迅速的修改你的记忆,让你的脑袋感觉不到决策失误的挫败感。

    1986年的时候,karlteigen童鞋拉来一帮学生,然后让他们判断各种谚语的真实性。

    teigen说:“古人云,‘人不可貌相,水不可斗量。’所以你永远不能以一个书的封面来判断这本书。”学生们觉得这太对了,太智慧了,而且我们一直都是这么做的呢。

    你觉得呢?

    为什么我们不能以一个书的封面来判定这本书?在你的记忆中,这种情况多见么?

    再来看看这句话:“如果它看起来是个鸭子,游泳也像个鸭子,还跟个鸭子一样呱呱叫,那它应该也许大概可能就是个鸭子?”听起来也像个常识吧?

    所以,到底哪个才是真的呢?

    让我们再回到teigen的实验中去。在他的试验中,大部分人认为他提供的谚语是有道理的,甚至这些谚语自相矛盾的时候,他们也觉得是对的。比如说,当他说“爱能战胜胆怯”的时候,他们觉得非常有道理。当他再说完全相反的话,比如“爱真的需要勇气,去面对流言蜚语”的时候,他们同样照单接受了。

    他试着证明通常情况下,人们认为的常识其实根本不是常识。当然,这个结论同样适用于这个实验。当学生,记者和门外汉们被告知后见之明偏见的实验结果时,他们说“当然啦,我们早就知道啦人人都会事后诸葛亮的嘛”(你也这么认为的吧?所以现在就甭不好意思不承认啦!)

    teigen的实验同样证实,这也只不过是后见之明的偏见在作怪。

    你不断的回顾过去,然后不断的修改自己过去的故事,使它更贴近于现在的你。

    一旦你从错误中学到了什么,或者把错误的行径改掉,就没有必要再存着垃圾箱了,所以潜意识里你会把你犯下的错删掉。

    这种在潜意识里删掉错误假设的行为可以解除你心理的压力。没错,你在对你自己撒谎,但它却给你带来了好处。

    如同卡耐基梅陇的baruchfischhoff童鞋说的一样,这是一种对某些方面有好处(让你自信满满的看向将来),但却对另一方面危害极大(重塑你之前的观念)。

    早在尼克松总统到中国的破冰之旅之前,baruchfischhoff童鞋就开始着手策划如何把后见之明偏见赤果果的展示在骄傲的人类面前了。

    他问了一帮人,哪些决策在这次破冰之旅中会被敲定,然后记录之。旅程结束之后,他又问这些人他们当初的判断。结果出乎意料,这些人记忆中自己的准确率要大大高于他们实际的准确率。

    一般来说,人们在做决定的时候,会不自主的基于他们的已知信息,然后忽略其他有可能的一切信息。也就是说,当你做决定的时候(比如回忆你最初的判断),你会基于你现在掌握的信息,而不是你当时所掌握的。

    “人们想要正确的欲望,要比他们变得主观的能力要强的多得多得多得多。”n。crawford童鞋如是说。

    了解后见之明偏见可以让你在政治家和商人吐沫星子乱飞的谈论他们当初的正确决策的时候有基本的怀疑精神。

    当然,下次你在网上搜索数据库,或者和你的另一半吵架的时候,记住这点,对方总是会觉得自己从没错过。当然,你也强不到哪儿去。

    谨以此文献给广大每天被指责只是在研究一些“常识”的心理学工作者。

    摘自:果壳网——没有常识,只有事后诸葛亮,原文翻译自这里。

    ps:再次推荐果壳网,感谢他们给我们带来这么好的文章。这篇文章一下就解决了为什么“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矛盾,又为什么很多所谓的经验之谈和格言警句都是互相矛盾的。另外我有个奇怪的感觉,为什么我一段时间选文章的基调总是很接近呢?难道我思维里有个筛子,自动过滤出一系列的文章,直到能想明白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