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梦老屋木门咕嘎声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书香小说网 www.shuxiang.la】,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一天,忽梦老屋木门咕嘎声。住“洋房”长大的一定不会理解,不知道怎么会做这样的梦。只有住久了,从儿时开始住老屋的才可能做这样的梦。门开门合时会发出咕嘎咕嘎的响声,不是轻声轻气,而是如同嘶喊,是那样令我难以忘却,如同一首古老的歌萦绕于耳:
咕嘎咕嘎咕嘎尔,声声动听又入耳;
清晨它催我起床,夜半催我快入睡。
公鸡未鸣木门响,为了读书早起床;
年少如果不努力,老大岁数徒悲伤!
木门清晨咕嘎一声,觉得是催我快起来,晚上咕嘎一声又像是催我上床。因为从不懂事时就开始听这声音,非常习惯,久不闻声还会有些失落感。
那年代家里没有钟,更没有闹钟,当然也没有广播,于是上床起床都以开门关门声为信号。老祖母是个勤快人,天亮就要起床做好早饭,老祖母又是个节俭的人,斤斤计算节省灯油,入夜就催着吹灯。
木门的声音,有人说是咿呀咿呀,有人说是吱吱喳喳,我独觉得是咕嘎咕嘎。可能是我把咕嘎声当成老祖母苍老呼喊声,所以不是咿呀咿呀、吱吱喳喳,而是咕嘎咕嘎。
是建在山脚下的老屋,黑夜,关上又厚又重的木门便格外冷清。靠鸡鸣狗吠打破沉静,或者蚊子嗡嗡声和窗外传来的秋虫夏蝉如歌似泣,才能打破寂静。
月夜,一弯新月泻下,影影绰绰如同梦中一般,凉凉的、冷冷的,有时觉得温柔美丽,有时却又觉得冰凉凄清。每个时刻的感觉不一样吧。
老屋古色古香、静谧深沉,像是一座老古董。大麻石的门坎,厚重又斑驳驳驳的木门。内墙全是木板的、黑黑的,还有门和格扇窗也是黑黑的,地上铺着的方砖还是黑黑的,抬头能看见屋顶的木雕,不用说,照样是黑黑的,雨天里加上滴滴答答的雨滴声,就更令人压抑、凄凉。
老屋虽然不算大,三家人合住这栋老屋还算宽敞,大概叫做两进三开间吧。
因为是建在山坡上,第二进要高出许多,上好几级台阶才是第二进。两进的屋顶处有吊龛,放着祖宗牌位,堆放着祖宗的画像。过年过节给祖宗烧香磕头时候,才请他们出来,高高悬挂在中堂,让他们接受儿孙们的香纸、蜡烛、鞭炮,和鸡、鸭、鱼孝敬。
文革的轰轰烈烈中,一卷卷祖宗像被抛进了“破四旧”的炎炎烈火。儿孙们哪里顾得了他们,连自己都泥菩萨过河。只好听祖宗噼里啪啦的嘶喊和叫骂:“你们这些数典忘祖、忘恩负义,不要祖宗的的不孝子孙啊!”
西边有横屋,横屋主要是挨着两家的厨房、饭厅,前面临街与大门齐,叫做边门。横屋背后上十几级台阶便是三家人各自的茅厕,这里有后门,门外就是山脚下。鬼子飞机常常来骚扰的那日子,鬼叫一样呜哇呜哇一声,我就是从这里上山躲鬼子飞机的。
后门出去则是另一番天地,一片大大的山坡,似是各家各户的公有花园,有树,有草,有野花,有狗尾巴草,葱翠茂盛、争奇斗艳,一家的门口还有桃李树,夏日长满了红的、青的桃子和李子,非常诱人,狗尾巴草特别多。
从后门回到老屋,是第二进的后厅,后厅背后还有一个小厅,是老屋里最清静最阴凉处。
每一进两边都有厢房,分上房、下房,每个房间有高高的门槛,门槛是我幼小时最要好、最贴近的“朋友”
许多事都已经过眼云烟,然而记得喜欢那高高的门槛。因为太高,大人是跨过去我则是扒在上面翻身过去的。有时候干脆扒
在门槛上不下来,把它当成马骑:嘟嘟嘟、笃笃笃。
有时和对门的堂兄堂弟一个骑东房门槛,一个骑西房门槛比赛,没意思了才“抛缰”下马。前些年回去过,门槛经过一年年
磨砺,已经洼了下去。
当年住这里的人都已经不在了,听说60年陆陆续续死去。往事被岁月冲淡得如同老照片一样模模糊糊,都记不清他们,甚至也记不清堂兄堂弟是什么模样了。
我家在上厅。上厅有燕子窝。燕子年年挨着屋顶低檐穿梭,还在梁上做窝。老奶奶说,稳定平安才能引来飞燕,不许我们惊扰,燕子喜欢稳定平安。
敲击键盘间忽然想起那些古诗句:“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燕子家家入,杨华处处飞”“多情帘燕独徘徊,依旧满身花雨,又归来”
下厅的燕子做不成窝,堂兄堂弟会用竹竿把燕子窝挑下来。奶奶不许我和哥哥碰上厅的燕子窝,哥哥用罩子罩麻雀也挨了一頓骂。奶奶喜欢哥哥,从来舍不得骂他,惟独一次罩麻雀挨了骂。想起一首旧诗,大意是:“不是屋子高,因为心地好,能过安稳日,不必把心操”
老屋现在没了燕子窝“当年燕子知何处,苔深苇密、草暗川斜”春风柳绿时再看不到它们如剪的尾巴,轻盈的身材,灵巧的倩影了。
老屋的每一进都有大天井,两厢的小厅又有小天井,天井里有盆花,多是黄杨、茶花、兰花。正午的阳光在天井掠过,丝丝缕缕,似乎是不顾一切的带给盆花关爱与温暖。
我住在上厢房,推窗时窗扇发出古老的吱吱声。门窗已经变得色泽灰暗、斑斑驳驳,没了一点光彩。岁月的沉淀使得老屋处处像老人沧桑的脸,毛毛糙糙、皱巴
巴,似乎时时刻刻都在嚷嚷着:我老了,我是你们太爷爷时在这里安家落户的,当时这里原是杂草丛生的山坡呵。
厅里墙底苔绿斑斓,常常还有白色的粉状物,大人说是“硝”鞭炮里的粉末也叫“硝”我以为此“硝”就是彼“硝”悄悄用小刀削下来点火,可是点不着。
最有特点处是黑黢黢的木壁上,有斑斑驳驳的一层层没有撕干净的“黄榜”有人说叫做“皇榜”是一代代考取了功名,由衙门公人在敲锣打鼓和鞭炮声中贴上的。
老屋在月光下是一种特别的美丽与神秘感,柔柔的、影影绰绰。月光从天井上空挥洒,朦胧的月影掠过窗户,夜里醒来,窗户纸上斑斑驳驳或者一片雪白。
平日的夜里黑漆漆伸手不见五指,有月亮时四处亮堂堂,我常以为是天亮了。那时候没有电灯,有电筒,但是平常家庭用不起,或者舍不得用,夜里起来靠手摸寻尿桶的位置,我常常很久也寻不着,是哥哥起床把我扶过去。
老屋的上厅有楼,因为多年没有人住,年久失修,前些年去,楼梯已经十分破损。楼厅是敞开的,因为直接挨着天井格外明亮,但到处是灰土,又黑黢黢。
来这楼上不禁会想到,古代的文人墨客就喜欢在这样的地方饮酒品茶、吟诗作画,抚琴弈棋、聊天论道。我还会想起一些词句,比如蒋捷的虞美人、听雨写道: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词句深沉悲切,如果住在宽敞明亮的洋楼上,一定写不出来这般深沉悲切的诗句。
开房门进屋,刹那间屋子里黑漆漆,只见屋顶两块明瓦射进两道极强的光束,光束中如同水汽蒸腾着,仔细看,原来是尘埃。走动把灰尘震起来了,昏暗中看不出,强光束一照,把一粒粒灰份子全照出来了。
出了大门是小巷。现在看来是小巷,当时我觉得是一条大路呢。每隔一段路就有菜园,是房屋倒塌后没钱重建,或者主人不知去向,便有人在断垣残壁处栽一些菜蔬,白的、青的菜,红的、紫的花,挺好看的。孩子们最喜欢这里还有大片空余的青草地,可以在这里逮蜻蜓、扑萤火虫、抓蝴蝶。
走出老屋,恋恋不舍的回头望着。夕阳下,在一抹淡淡的桔红色中,老态龙钟的屋子上面淡淡的灰红色,下面的影子是浅浅的灰紫色,夕阳下的老屋令人难忘。
不知道什么时候再来,再看看“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再听听老屋木门咕嘎声。七老八十了,很难再有机会:
老屋木门咕嘎声,斑斑驳驳朦胧影;
无奈梦中身是客,趔趄独自一人行。
是虚是实不由人,是梦是真同是情;
梦中归去寻旧迹,眷眷游子一片心。
一天,忽梦老屋木门咕嘎声。住“洋房”长大的一定不会理解,不知道怎么会做这样的梦。只有住久了,从儿时开始住老屋的才可能做这样的梦。门开门合时会发出咕嘎咕嘎的响声,不是轻声轻气,而是如同嘶喊,是那样令我难以忘却,如同一首古老的歌萦绕于耳:
咕嘎咕嘎咕嘎尔,声声动听又入耳;
清晨它催我起床,夜半催我快入睡。
公鸡未鸣木门响,为了读书早起床;
年少如果不努力,老大岁数徒悲伤!
木门清晨咕嘎一声,觉得是催我快起来,晚上咕嘎一声又像是催我上床。因为从不懂事时就开始听这声音,非常习惯,久不闻声还会有些失落感。
那年代家里没有钟,更没有闹钟,当然也没有广播,于是上床起床都以开门关门声为信号。老祖母是个勤快人,天亮就要起床做好早饭,老祖母又是个节俭的人,斤斤计算节省灯油,入夜就催着吹灯。
木门的声音,有人说是咿呀咿呀,有人说是吱吱喳喳,我独觉得是咕嘎咕嘎。可能是我把咕嘎声当成老祖母苍老呼喊声,所以不是咿呀咿呀、吱吱喳喳,而是咕嘎咕嘎。
是建在山脚下的老屋,黑夜,关上又厚又重的木门便格外冷清。靠鸡鸣狗吠打破沉静,或者蚊子嗡嗡声和窗外传来的秋虫夏蝉如歌似泣,才能打破寂静。
月夜,一弯新月泻下,影影绰绰如同梦中一般,凉凉的、冷冷的,有时觉得温柔美丽,有时却又觉得冰凉凄清。每个时刻的感觉不一样吧。
老屋古色古香、静谧深沉,像是一座老古董。大麻石的门坎,厚重又斑驳驳驳的木门。内墙全是木板的、黑黑的,还有门和格扇窗也是黑黑的,地上铺着的方砖还是黑黑的,抬头能看见屋顶的木雕,不用说,照样是黑黑的,雨天里加上滴滴答答的雨滴声,就更令人压抑、凄凉。
老屋虽然不算大,三家人合住这栋老屋还算宽敞,大概叫做两进三开间吧。
因为是建在山坡上,第二进要高出许多,上好几级台阶才是第二进。两进的屋顶处有吊龛,放着祖宗牌位,堆放着祖宗的画像。过年过节给祖宗烧香磕头时候,才请他们出来,高高悬挂在中堂,让他们接受儿孙们的香纸、蜡烛、鞭炮,和鸡、鸭、鱼孝敬。
文革的轰轰烈烈中,一卷卷祖宗像被抛进了“破四旧”的炎炎烈火。儿孙们哪里顾得了他们,连自己都泥菩萨过河。只好听祖宗噼里啪啦的嘶喊和叫骂:“你们这些数典忘祖、忘恩负义,不要祖宗的的不孝子孙啊!”
西边有横屋,横屋主要是挨着两家的厨房、饭厅,前面临街与大门齐,叫做边门。横屋背后上十几级台阶便是三家人各自的茅厕,这里有后门,门外就是山脚下。鬼子飞机常常来骚扰的那日子,鬼叫一样呜哇呜哇一声,我就是从这里上山躲鬼子飞机的。
后门出去则是另一番天地,一片大大的山坡,似是各家各户的公有花园,有树,有草,有野花,有狗尾巴草,葱翠茂盛、争奇斗艳,一家的门口还有桃李树,夏日长满了红的、青的桃子和李子,非常诱人,狗尾巴草特别多。
从后门回到老屋,是第二进的后厅,后厅背后还有一个小厅,是老屋里最清静最阴凉处。
每一进两边都有厢房,分上房、下房,每个房间有高高的门槛,门槛是我幼小时最要好、最贴近的“朋友”
许多事都已经过眼云烟,然而记得喜欢那高高的门槛。因为太高,大人是跨过去我则是扒在上面翻身过去的。有时候干脆扒
在门槛上不下来,把它当成马骑:嘟嘟嘟、笃笃笃。
有时和对门的堂兄堂弟一个骑东房门槛,一个骑西房门槛比赛,没意思了才“抛缰”下马。前些年回去过,门槛经过一年年
磨砺,已经洼了下去。
当年住这里的人都已经不在了,听说60年陆陆续续死去。往事被岁月冲淡得如同老照片一样模模糊糊,都记不清他们,甚至也记不清堂兄堂弟是什么模样了。
我家在上厅。上厅有燕子窝。燕子年年挨着屋顶低檐穿梭,还在梁上做窝。老奶奶说,稳定平安才能引来飞燕,不许我们惊扰,燕子喜欢稳定平安。
敲击键盘间忽然想起那些古诗句:“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燕子家家入,杨华处处飞”“多情帘燕独徘徊,依旧满身花雨,又归来”
下厅的燕子做不成窝,堂兄堂弟会用竹竿把燕子窝挑下来。奶奶不许我和哥哥碰上厅的燕子窝,哥哥用罩子罩麻雀也挨了一頓骂。奶奶喜欢哥哥,从来舍不得骂他,惟独一次罩麻雀挨了骂。想起一首旧诗,大意是:“不是屋子高,因为心地好,能过安稳日,不必把心操”
老屋现在没了燕子窝“当年燕子知何处,苔深苇密、草暗川斜”春风柳绿时再看不到它们如剪的尾巴,轻盈的身材,灵巧的倩影了。
老屋的每一进都有大天井,两厢的小厅又有小天井,天井里有盆花,多是黄杨、茶花、兰花。正午的阳光在天井掠过,丝丝缕缕,似乎是不顾一切的带给盆花关爱与温暖。
我住在上厢房,推窗时窗扇发出古老的吱吱声。门窗已经变得色泽灰暗、斑斑驳驳,没了一点光彩。岁月的沉淀使得老屋处处像老人沧桑的脸,毛毛糙糙、皱巴
巴,似乎时时刻刻都在嚷嚷着:我老了,我是你们太爷爷时在这里安家落户的,当时这里原是杂草丛生的山坡呵。
厅里墙底苔绿斑斓,常常还有白色的粉状物,大人说是“硝”鞭炮里的粉末也叫“硝”我以为此“硝”就是彼“硝”悄悄用小刀削下来点火,可是点不着。
最有特点处是黑黢黢的木壁上,有斑斑驳驳的一层层没有撕干净的“黄榜”有人说叫做“皇榜”是一代代考取了功名,由衙门公人在敲锣打鼓和鞭炮声中贴上的。
老屋在月光下是一种特别的美丽与神秘感,柔柔的、影影绰绰。月光从天井上空挥洒,朦胧的月影掠过窗户,夜里醒来,窗户纸上斑斑驳驳或者一片雪白。
平日的夜里黑漆漆伸手不见五指,有月亮时四处亮堂堂,我常以为是天亮了。那时候没有电灯,有电筒,但是平常家庭用不起,或者舍不得用,夜里起来靠手摸寻尿桶的位置,我常常很久也寻不着,是哥哥起床把我扶过去。
老屋的上厅有楼,因为多年没有人住,年久失修,前些年去,楼梯已经十分破损。楼厅是敞开的,因为直接挨着天井格外明亮,但到处是灰土,又黑黢黢。
来这楼上不禁会想到,古代的文人墨客就喜欢在这样的地方饮酒品茶、吟诗作画,抚琴弈棋、聊天论道。我还会想起一些词句,比如蒋捷的虞美人、听雨写道: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词句深沉悲切,如果住在宽敞明亮的洋楼上,一定写不出来这般深沉悲切的诗句。
开房门进屋,刹那间屋子里黑漆漆,只见屋顶两块明瓦射进两道极强的光束,光束中如同水汽蒸腾着,仔细看,原来是尘埃。走动把灰尘震起来了,昏暗中看不出,强光束一照,把一粒粒灰份子全照出来了。
出了大门是小巷。现在看来是小巷,当时我觉得是一条大路呢。每隔一段路就有菜园,是房屋倒塌后没钱重建,或者主人不知去向,便有人在断垣残壁处栽一些菜蔬,白的、青的菜,红的、紫的花,挺好看的。孩子们最喜欢这里还有大片空余的青草地,可以在这里逮蜻蜓、扑萤火虫、抓蝴蝶。
走出老屋,恋恋不舍的回头望着。夕阳下,在一抹淡淡的桔红色中,老态龙钟的屋子上面淡淡的灰红色,下面的影子是浅浅的灰紫色,夕阳下的老屋令人难忘。
不知道什么时候再来,再看看“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再听听老屋木门咕嘎声。七老八十了,很难再有机会:
老屋木门咕嘎声,斑斑驳驳朦胧影;
无奈梦中身是客,趔趄独自一人行。
是虚是实不由人,是梦是真同是情;
梦中归去寻旧迹,眷眷游子一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