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小说网 > 大唐叁龙传 > 第六章轩辕弓

第六章轩辕弓

作者:七十三人行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投票推荐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临渊行沧元图

一秒记住【书香小说网 www.shuxiang.la】,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style type="text/css">

    。watermark{display: none;}

    </style>

    云羿者,云在天,羿在射。正演之,天之射,射万物,反观之,射云天,猎天下。云与羿,字策之,将王命。(鬼谷子用字策之术为云羿所书的批命文)

    &ldquo;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rdquo;(出自《庄子&bull;齐物论》)

    云羿此时正面临着庄周一样的情景,不,比庄周的经历还神奇,庄周梦见他变成蝴蝶,他却感受到了另外的记忆,还不止一个。虽然都只是人生的片段,但也足够他回味一生了。因为这三个人都不是一般人,不但不是一般人,而且都是盖世牛人。接下来,便详细道来。

    第一次他直接穿越到了上古,见到了中华始祖、中国最牛的原始部落首领&mdash;黄帝,映入第一眼便是涿鹿之战。(后来才意识到)

    战争处于焦灼状态,已经打了七十一战。黄帝发现在战场中双方的损失都非常惨重,再这样打下去即使赢了那付出的代价也是非常巨大的,所以皇帝集中了部落的所有智者商量能不能用很小的代价消灭蚩尤部落(要是当时孙膑在就好了,叫人去蚩尤部落前栽棵无大不大的巨树,然后叫人在上面刻些不大不小的字写上:蚩尤死于此树之下),皇帝手下大将应龙说天神在轩辕只丘下面埋藏了一把精铁,尚未炼化已经坚硬无比,如果挖出来炼成兵器的话那就是无坚不摧。

    于是黄帝派遣了容成子、浮丘公赶赴轩辕丘挖出精铁,并令祝融将其炼化成器。祝融炼化精铁一个月,决战已临近,然而那块精铁不但没有炼化成为一件神兵利器,放在炉中炼化了一个月就连温度也丝毫没有改变。这下黄帝是万分焦急,大战在即,精铁不熔意为蚩尤部落坚不可摧。于是黄帝向上天祭祀祷告,结果在天神赐予的《阳符经》中获知,那块精铁乃是盘古巨斧的刃身碎片与天地之初未消散的混沌之气相聚而成,凡间之火不能将其炼化是因为缠互精铁的混沌之气不受无行的影响。

    然而问题很快就解决了,浮丘公建议皇帝割指滴血剑身,以人间帝王之气驱散混沌之气。而嫘祖则建议用凤凰山的灵凤头、翼、尾三部分的羽毛加上四大魔兽饕餮、混沌、梼杌、穷奇心脏的血来将混沌之气与精铁融合。浮丘公讲的是强攻强克,而嫘祖将的是道法自然,黄帝最终选择了后者,他派遣训兽能人王亥去凤凰山灭了灵凤,又杀了四大魔兽,各种材料备齐了以后就开始炼化了。

    当羽毛、血、精铁聚到一起的时候,祝融的炉火还没有点,只听得轰的一声,从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五大山划过来一道雷霆电光,在电光的缠绕下,一把剑形的兵器出现了,此时仓颉正好在场,他在剑身一面刻日月星辰,另一面刻山川草木,所刻内容全部用古符刻槽圈住,以表示精华之气永凝不散。

    &ldquo;靠!轩辕剑!&rdquo;云羿见此,惊讶道,&ldquo;咦?炉子内怎么还有一下多余的材料?&rdquo;

    而后,黄帝发现炉子还有多余的材料,便命祝融将剩余的材料打造成一张神弓。还好,有了魔兽精血为引子,导入了天地之气,剩余的材料也可以铸炼,可惜的是,虽祝融虽经九九八十一日的日夜锤炼,完成神弓弓背,精铁坚硬无比根本不适合做弓弦,又始终找不到与之相配的弓弦。此弓乃经过天地之气的通灵锻铸,和轩辕剑一般可自动吸收天地灵气,普通的弓弦皆难以承受如此加大的天地之气的灌输,这也是找不到弓弦的原因,也造成部落众人无人能用,黄帝也是苦思无法。

    随后,黄帝和蚩尤的第七十二战,也是涿鹿之战的最后一战拉开了。双方交战与逐鹿,两军相持,对阵涿鹿平谷。蚩尤乃上古九黎族的部落首领,也是不凡。黄帝铸造了轩辕剑,他却从西方洪荒之地招来洪荒灵兽&mdash;白虎。

    此虎威猛异常,高三丈,长九丈,啸动山河,凶威异常,最强悍之处,便是他周身有如铜皮铁骨,刀枪不入。蚩尤骑此虎,杀入战阵,黄帝这边的形势是急转而下,情势危急。

    黄帝见此,毫不犹豫,祭出轩辕剑,凌空一剑,斩向蚩尤,却不想白虎丝毫不惧,以首硬抗剑锋。却不想,以轩辕剑之锋也为将白虎斩杀,只在他虎头上留下一道伤痕而已。最后黄帝周身催动了某种功法,云羿身历其境地感受到,竟然是《长生诀》,不过远远要比他们三兄弟的强大的不知多少倍,见他将以身体为桥梁,四周卷起无尽的气流,将天地之气源源不绝引入体内,在通过身体注入轩辕剑中,只见此时,天地瞬时变色,电闪雷鸣,狂风大作,轩辕剑金光闪耀,由于通天金柱,直穿云霄。蚩尤见此,也不禁失神,正是这时金光穿过白虎的头颅疾闪而过,袭向蚩尤,蚩尤反应不及,身体异处,凶兽白虎也是伏尸当场。

    逐鹿之战后,黄帝手下的各个部落便开始清理战场。其中一个由于精于射艺而被称为&ldquo;羿&rdquo;的部落首领发现凶手白虎的尸体,虽然身首异处,却精血不失,便灵机一动,将白虎的虎筋完整抽出,回到部落后,便将虎筋献给黄帝,建议用虎筋和剩余的最后一点材料铸造为神弓弓弦,黄帝果断采纳了这个建议,祝融经七七四十九日终于将剩余的材料完美的融入虎筋外壁之上,在最后将弓弦和弓背铸为一体之时,竟然引来九方之风(最后一方为天外天之风),将神弓卷入风中,以风为锻锤、镂刻,而后终于铸造完成。黄帝见后大喜,便手执神弓,一连射出就箭。

    云羿见此彻底被打击了,祖先就是祖先,箭箭是惊天地泣鬼神,每一件的颜色还不一样,依次分别红橙黄绿青蓝紫白黑九箭,每一箭的威力也是愈来愈强,最让人奇怪的是,每一箭都有其特有的属性,第一箭射出火光漫天,第二箭无坚不摧,第三箭射出黄沙卷地,第四箭射出无孔不入,第五箭射出冰封四海,第六箭射出万物复苏,第七箭射出生灵涂炭,第八箭只见天地变色,第九箭最为独特,便是好似普通人射地一般,云羿毫无所觉。

    最为奇怪的还在后面,便是每一箭的射出,便可察觉到皇帝体内的经脉走势,巧合的是,他射出的每一箭的颜色和《长生诀》中用相同颜色标注的行功方式相契合,这种契合有如天造地设一般。可惜他只能感受到前七箭的行功方法,后两箭却什么也体会不到。

    射出九箭后,部落众人便将此弓命名为&ldquo;轩辕弓&rdquo;,而后皇帝和炎帝拉开阪泉之战,轩辕弓逞威,大败炎帝,奠定一统天下之势。在多次大战中,羿族凭借这逆天的箭术,建了了赫赫战功,更为皇帝找到了轩辕弓的弓弦,在一统天下之后,皇帝便将轩辕弓赐予羿族,成为羿族的镇族之宝,只可惜族人虽是能人辈出,却无人可开得此弓,想必这也是皇帝放心将如此威力巨大的神弓赐给羿族的缘故吧。

    第二次穿越到了大夏王朝,见识到了中国篡位第一人的风采&mdash;后羿。只不过没想到后羿在当时并非被认为是篡位者,而是民族大英雄,是天命所归,见此,让云羿实为之叹息。

    在大夏朝,羿族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颇为强大,后羿便是的新一任羿族首领。那时黄河东部也有一个以太阳为崇拜图腾的部落强大起来,号称&ldquo;日不落&rdquo;,因为就算真的太阳落下了,也有他们自己的太阳升起。他们自己的太阳就是他们族中很多人因修炼《太阳功》有如骄阳高招,火光四色,多人夜间习练,将整个部落照亮,犹如白昼。(《太阳功》也就是武尊毕玄的《炎阳神功》的完整版)太阳部落在大夏建立后,不服管辖,屡屡发动战争,那时夏启才刚刚死去,其子太康难承大任,被太阳部落打的节节败退,却无心军政,置国家与不顾,日日出游打猎。

    后羿见此,实为痛心,决定以担负华夏族的未来为己任,谋夺天下。便乘太康(大禹的孙子)出去打猎,就亲自带兵守住洛水北岸,伏击太康的军队,将其逼往洛水以南。而后攻入夏都,另立太康的兄弟仲康当夏王,把实权抓在自己手里,并苦练起无意中在九鼎中发现的武功&mdash;&mdash;长生诀,而后更是无意中拉动羿族的镇族之宝轩辕弓,后被他改名为后羿射日弓,立志是消灭太阳部落。

    后羿率部与太阳部落展开旷日持久的大战,本就箭术高超的后羿,又得轩辕弓如此神器,越战越勇,越打越强,打得太阳部落丢盔卸甲,死伤无数。最后,太阳部落族长,号称&ldquo;天帝&rdquo;,带领十个儿子,并举全族高手,欲一战定胜负,那惨烈的一战便被后人称为&ldquo;灭日之战&rdquo;。灭日之战中,后羿自持武力超群,以一敌十。

    十日一齐催动炎阳真气,周身金光闪耀,有如十个骄阳,将地面作战的两族士兵烤死无数,普通的弓箭更本无法靠近他们,一靠近便被融为飞灰。后羿见此,也毫不犹豫。立即拉开后羿射日弓,却不上弓箭,以体内的真气形成白色的真元之箭。

    只见后羿每一箭皆是白色之箭,一箭射出便令天地变色一次,威势盖天。箭无虚发,箭箭中的,七日陨落,可是云羿发现,他射到第七箭后,后羿全身的真气已经被消耗殆尽,这时剩余的三日已然袭来,眼看后羿便要陨落当场。

    却不知为何,此时的后羿却突然将全身维持生机的真气全部散于体外,瞬时好像变成了一个普通人,嘴角却浮现着一抹诡异的笑容,三日集各自十成功力击打在后羿身上,后羿却没有被他们炙热的炎阳真气所焚烧为飞灰。

    原来后羿将全身体内的真气排尽就是要将太阳部落的三日的炎阳真气畅通无阻的引入体内,亏得他的筋脉经过《长生诀》的逆天改造,三日的真气有如支流汇入大江,迅速充斥与后羿的身体,真气被后羿全部汇集与体内丹田中。却见后羿有如九天骄阳,将三日中的二日拉入身旁,血红的骄阳,璀璨的骄阳,将三日炸得二死一伤。

    那血阳的风采,让云羿久久不能平静&hell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