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小说网 > 贞观政要 > 规谏太子

规谏太子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临渊行沧元图

一秒记住【书香小说网 www.shuxiang.la】,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贞观五年,李百药为太子右庶子,时太子承乾颇留意典坟,然闲宴之后,嬉戏过度。百药作赞道赋以讽焉,其词曰:

    下臣侧闻先圣之格言,尝览载籍之遗则,伊天地之玄造,洎皇王之建国,曰人纪与人纲,资立言与立德。履之则率性成道,违之则罔念作忒。望兴废如从钧,视吉凶如纠餧。至乃受图膺箓,握镜君临。因万物之思化,以百姓而为心。体大仪之潜运,阅往古于来今。尽为善于乙夜,惜勤劳于寸阴。故能释层冰于瀚海,变寒谷于蹛林。总人灵以胥悦,极穹壤而怀音。

    赫矣圣唐,大哉灵命;时维大始,运钟上圣。天纵皇储,固本居正;机悟宏远,神姿凝映。顾三善而必弘。祗四德而为行。每趋庭而闻礼,常问寝而资敬。奉圣训以周旋,诞天文之明命。迈观乔而望梓,即元龟与明镜。自大道云革,礼教斯起,以正君臣,以笃父子。君臣之礼,父子之亲,尽情义以兼极,谅弘道之在人。岂夏启与周诵,亦丹朱与商均。既雕且琢,温故知新。惟忠与敬,曰孝与仁。则可以下光四海,上烛三辰。昔三王之教子,兼四时以齿学;将交发于中外,乃先之以礼乐。乐以移风易俗,礼以安上化人。非有悦于钟鼓,将宣志以和神。宁有怀于玉帛,将克己而庇身。生于深宫之中,处于群后之上,未深思于王业,不自珍于匕鬯。谓富贵之自然,恃崇高以矜尚,必恣骄狠,动愆礼让,轻师傅而慢礼仪,狎奸谄而纵淫放。前星之耀遽隐,少阳之道斯谅。虽天下之为家,蹈夷俭之非一。或以才而见升,或见谗而受黜。足可以省厥休咎,观其得失。请粗略而陈之,觊披文而相质。

    在宗周之积德,乃执契而膺期;赖昌、发而作贰,启七百之鸿基。逮扶苏之副秦,非有亏于闻望,以长嫡之隆重,监偏师于亭障。始祸则金以寒离,厥妖则火不炎上;既树置之违道,见宗祀之遄丧。伊汉氏之长世,固明两之递作。高惑戚而宠赵,以天下而为谑。惠结皓而因良,致羽翼于寥廓。景有惭于邓子,成从理之淫虐;终生患于强吴,由发怒于争博。彻居储两,时犹幼冲,防衰年之绝议,识亚夫之矜功,故能恢弘祖业,绍三代之遗风。据开博望,其名未融。哀时命之奇舛,遇谗贼于江充,虽备兵以诛乱,竟背义而凶终。宣嗣好儒,大猷行阐,嗟被尤于德教,美发言于忠謇。始闻道于匡、韦,终获戾于恭、显。太孙杂艺,虽异定陶,驰道不绝,抑惟小善。犹见重于通人,当传芳于前典。中兴上嗣,明、章济济,俱达时政,咸通经礼,极至情于敬爱,惇友于于兄弟,是以固东海之遗堂,因西周之继体。五官在魏,无闻德音。或受讥于妲己,且自悦于从禽。虽才高而学富,竟取累于荒淫。暨贻厥于明皇,构崇基于三世。得秦帝之奢侈,亚汉武之才艺。遂驱役于群臣,亦无救于凋弊。中抚宽爱,相表多奇。重桃符而致惑,纳巨鹿之明规。竟能扫江表之氛秽,举要荒而见羁。惠处东朝,察其遗迹。在圣德其如初,实御床之可惜。悼愍怀之云废,遇烈风之吹沙。尽性灵之狎艺,亦自败于凶邪。安能奉其粢盛,承此邦家!

    惟圣上之慈爱,训义方于至道。同论政于汉幄,修致戒于京鄗。鄙韩子之所赐,重经术以为宝。咨政理之美恶,亦文身之黼藻。庶有择于愚夫,惭乞言于遗老。致庶绩于咸宁,先得人而为盛。帝尧以则哲垂谟,文王以多士兴咏。取之于正人,鉴之于灵镜。量其器能,审其检行。必宜度机而分职,不可违方以从政。若其惑于听受,暗于知人,则有道者咸屈,无用者必伸。谗谀竞进以求媚,玩好不召而自臻。直言正谏,以忠信而获罪;卖官鬻狱,以货贿而见亲。于是亏我王度,斁我彝伦。九鼎遇奸回而远逝,万姓望抚我而归仁。盖造化之至育,惟人灵之为贵。狱讼不理,有生死之异涂,冤结不伸,乖阴阳之和气。士之通塞,属之以深文;命之修短,悬之于酷吏。是故帝尧画像,陈恤隐之言;夏禹泣辜,尽哀矜之志。因取象于大壮,乃峻宇而雕墙。将瑶台以琼室,岂画栋以虹梁。或凌云以遐观,或通天而纳凉。极醉饱而刑人力,命痿蹶而受身殃。是以言惜十家之产,汉帝以昭俭而垂裕;虽成百里之囿,周文以子来而克昌。彼嘉会而礼通,重旨酒之为德。至忘归而受祉,在齐圣而温克。若其酗以致昏,酖湎而成忒,痛殷受与灌夫,亦亡身而丧国。是以伊尹以酣歌而作戒,周公以乱邦而贻则。咨幽闲之令淑,实好逑于君子。辞玉辇而割爱,固班姬之所耻;脱簪饵而思愆,亦宣姜之为美。乃有祸晋之骊姬,丧周之褒姒。尽妖妍于图画,极凶悖于人理。倾城倾国,思昭示于后王;丽质冶容,宜永鉴于前史。复有蒐狩之礼,弛射之场,不节之以正义,必自致于禽荒。匪外形之疲极,亦中心而发狂。夫高深不惧,胥靡之徒;韝緤为娱,小竖之事。以宗社之崇重,持先王之名器,与鹰犬而并驱,凌艰险而逸辔。马有衔橛之理,兽骇不存之地,犹有靦于获多,独无情而内愧?

    以小臣之愚鄙,忝不赀之恩荣。擢无庸于草泽,齿陋质于簪缨。遇大道行而两仪泰,喜元良会而万国贞。以监抚之多暇,每讲论而肃成。仰惟神之敏速,叹将圣之聪明。自礼贤于秋实,足归道于春卿。芳年淑景,时和气清。华殿邃兮帘帏静,灌木森兮风云轻,花飘香兮动笑日,娇莺啭兮相哀鸣。以物华之繁靡,尚绝思于将迎。犹允蹈而不倦,极耽玩以研精。命庸才以载笔,谢摛藻于天庭。异洞箫之娱侍,殊飞盖之缘情。阙雅言以赞德,思报恩以轻生。敢下拜而稽首,愿永树于风声。奉皇灵之遐寿,冠振古之鸿名。

    太宗见而遣使谓百药曰:“朕于皇太子处见卿所作赋,述古来储贰事以诫太子,甚是典要。朕选卿以辅弼太子,正为此事,大称所委,但须善始令终耳。”因赐厩马一匹,彩物三百段。

    贞观中,太子承乾数亏礼度,侈纵日甚,太子左庶子于志宁撰谏苑二十卷讽之。是时太子右庶子孔颖达每犯颜进谏。承乾乳母遂安夫人谓颖达曰:“太子长成,何宜屡得面折?”对曰:“蒙国厚恩,死无所恨。”谏诤愈切。承乾令撰孝经义疏,颖达又因文见意,愈广规谏之道。太宗并嘉纳之,二人各赐帛五百匹,黄金一斤,以励承乾之意。

    贞观十三年,太子右庶子张玄素以承乾颇以游畋废学,上书谏曰:

    臣闻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苟违天道,人神同弃。然古三驱之礼,非欲教杀,将为百姓除害,故汤罗一面,天下归仁。今苑内娱猎,虽名异游畋,若行之无恒,终亏雅度。且傅说曰:“学不师古,匪说攸闻。”然则弘道在于学古,学古必资师训。既奉恩诏,令孔颖达侍讲,望数存顾问,以补万一。仍博选有名行学士,兼朝夕侍奉。览圣人之遗教,察既往之行事,日知其所不足,月无忘其所能。此则尽善尽美,夏启、周诵焉足言哉!夫为人上者,未有不求其善,但以性不胜情,耽惑成乱。耽惑既甚,忠言尽塞,所以臣下苟顺,君道渐亏。古人有言:“勿以小恶而不去,小善而不为。”故知祸福之来,皆起于渐。殿下地居储贰,当须广树嘉猷。既有好畋之淫,何以主斯匕鬯?慎终如始,犹恐渐衰,始尚不慎,终将安保!

    承乾不纳。玄素又上书谏曰:

    臣闻称皇子入学而齿胄者,欲令太子知君臣、父子、尊卑、长幼之道。然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尊卑之序,长幼之节,用之方寸之内,弘之四海之外者,皆因行以远闻,假言以光被。伏惟殿下,睿质已隆,尚须学文以饰其表。窃见孔颖达、赵弘智等,非惟宿德鸿儒,亦兼达政要。望令数得侍讲,开释物理,览古论今,增辉睿德。至如骑射畋游,酣歌妓玩,苟悦耳目,终秽心神。渐染既久,必移情性。古人有言:“心为万事主,动而无节即乱。”恐殿下败德之源,在于此矣。

    承乾览书愈怒,谓玄素曰:“庶子患风狂耶?”

    十四年,太宗知玄素在东宫频有进谏,擢授银青光禄大夫,行太子左庶子。时承乾尝于宫中击鼓,声闻于外,玄素叩閤请见,极言切谏。乃出宫内鼓对玄素毁之,遣户奴伺玄素早朝,阴以马檛击之,殆至于死。是时承乾好营造亭观,穷极奢侈,费用日广。玄素上书谏曰:

    臣以愚蔽,窃位两宫,在臣有江海之润,于国无秋毫之益,是用必竭愚诚,思尽臣节者也。伏惟储君之寄,荷戴殊重,如其积德不弘,何以嗣守成业?圣上以殿下亲则父子,事兼家国,所应用物不为节限。恩旨未逾六旬,用物已过七万,骄奢之极,孰云过此?龙楼之下,惟聚工匠;望苑之内,不睹贤良。今言孝敬,则阙侍膳问竖之礼;语恭顺,则违君父慈训之方;求风声,则无学古好道之实;观举措,则有因缘诛戮之罪。宫臣正士,未尝在侧,群邪淫巧,昵近深宫。爱好者皆游伎杂色,施与者并图画雕镂。在外瞻仰,已有此失;居中隐密,宁可胜计哉!宣猷禁门,不异闤闠,朝入暮出,恶声渐远。右庶子赵弘智经明行修,当今善士,臣每请望数召进,与之谈论,庶广徽猷。令旨反有猜嫌,谓臣妄相推引。从善如流,尚恐不逮;饰非拒谏,必是招损。古人云:“苦药利病,苦口利行。”伏愿居安思危,日慎一日。

    书入,承乾大怒,遣刺客将加屠害,俄属宫废。

    贞观十四年,太子詹事于志宁,以太子承乾广造宫室,奢侈过度,耽好声乐,上书谏曰:

    臣闻克俭节用,实弘道之源;崇侈恣情,乃败德之本。是以凌云概日,戎人于是致讥;峻宇雕墙,夏书以之作诫。昔赵盾匡晋,吕望师周,或劝之以节财,或谏之以厚敛。莫不尽忠以佐国,竭诚以奉君,欲使茂实播于无穷,英声被乎物听。咸著简策,用为美谈。且今所居东宫,隋日营建,睹之者尚讥其侈,见之者犹叹甚华。何容于此中更有修造,财帛日费,土木不停,穷斤斧之工,极磨砻之妙?且丁匠官奴入内,比者曾无复监。此等或兄犯国章,或弟罹王法,往来御苑,出入禁闱,钳凿缘其身,槌杵在其手。监门本防非虑,宿卫以备不虞,直长既自不知,千牛又复不见。爪牙在外,厮役在内,所司何以自安,臣下岂容无惧?

    又郑、卫之乐,古谓淫声。昔朝歌之乡,回车者墨翟;夹谷之会,挥剑者孔丘。先圣既以为非,通贤将以为失。顷闻宫内,屡有鼓声,大乐伎儿,入便不出。闻之者股栗,言之者心战。往年口敕,伏请重寻,圣旨殷勤,明诫恳切。在于殿下,不可不思;至于微臣,不得无惧。

    臣自驱驰宫阙,已积岁时,犬马尚解识恩,木石犹能知感,臣所有管见,敢不尽言。如鉴以丹诚,则臣有生路;若责其忤旨,则臣是罪人。但悦意取容,臧孙方以疾;犯颜逆耳,春秋比之药石。伏愿停工巧之作,罢久役之人,绝郑、卫之音,斥群小之辈。则三善允备,万国作贞矣。

    承乾览书不悦。

    十五年,承乾以务农之时,召驾士等役,不许分番,人怀怨苦。又私引突厥群竖入宫。志宁上书谏曰:

    臣闻上天盖高,日月光其德;明君至圣,辅佐赞其功。是以周诵升储,见匡毛、毕;汉盈居震,取资黄、绮。姬旦抗法于伯禽,贾生陈事于文帝,咸殷勤于端士,皆恳切于正人。历代贤君,莫不丁宁于太子者,良以地膺上嗣,位处储君。善则率土沾其恩,恶则海内罹其祸。近闻仆寺、司驭、驾士、兽医,始自春初,迄兹夏晚,常居内役,不放分番。或家有尊亲,阙于温凊;或室有幼弱,绝于抚养。春既废其耕垦,夏又妨其播殖。事乖存育,恐致怨嗟。倘闻天听,后悔何及?又突厥达哥支等,咸是人面兽心,岂得以礼义期,不可以仁信待。心则未识于忠孝,言则莫辩其是非,近之有损于英声,昵之无益于盛德。引之入閤,人皆惊骇,岂臣庸识,独用不安?殿下必须上副至尊圣情,下允黎元本望,不可轻微恶而不避,无容略小善而不为。理敦杜渐之方,须有防萌之术。屏退不肖,狎近贤良。如此则善道日隆,德音自远。

    承乾大怒,遣刺客张师政、纥干承基就舍杀之。是时丁母忧,起复为詹事。二人潜入其第,见志宁寝处苫庐,竟不忍而止。及承乾败,太宗知其事,深勉劳之。

    <b>译文</b>

    贞观五年,李百药为太子右庶子。当时太子承乾对三坟五典这些古代典籍颇为留心,可是闲饮宴乐之后,游乐嬉戏稍微过分。于是李百药作赞道赋来进行讽谏规劝,里面写道:我听说过古代圣贤遗留下来的格言,也曾经看过记载在典籍上的遗训。自从开天辟地以来,直到帝王建国立邦,都是依靠君主的德性言行,建立和巩固社会的纲纪。按照法则办事就能依附本性成就大道,违背了它就会思想混乱,作恶酿祸。看待历史的兴亡如同自然的天工造化,观察人事的吉凶如同绳索的缠绕纠结。现在我们大唐帝国承受天命,应运而生,秉承清明之道,君临天下。应根据事物变化的规律,把老百姓放在自己心中。体会天下暗藏的变化规律,细细地研读古往今来的历史。尽量为天下多做好事,珍惜分分秒秒的光阴。这样才能融化浩瀚海洋中的坚冰,将阴冷的山谷变成祭祀的秋林。让生灵万民欢悦,让天地都沐浴您的恩宠。

    我盛唐赫赫天威,上承天命;开创帝业,遇到圣明的贤人。天派遣你作为皇位的继承人,巩固国家的根本,居于正位;心地聪颖,光彩照人。凡三善之事必予光大,用四德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常拜谒父王听取教训,奉孝君父问安致敬。按照圣训待人接物,发扬光大上天之命,勤勉励行父子之道,以此作为元龟、明镜。自从大道消失以后,礼就兴起来了,这使君臣各得其所,使父与子之间的感情更加笃厚。君臣之间的礼义,父子之间的亲情,达到情义兼至,都在于人为。怎能说夏启、周诵与丹朱、商均是一样的呢?你要通过反复不停地琢磨来温习旧的知识,让心灵受到启发而获得的新的知识。忠、敬、孝、仁,用它来治理国家,就可以使国家安定与兴盛。过去三王教育子女,用四时之法按年来学习;将要让太子出宫就位,都是先用礼乐来教育他们。乐用来改变风俗,礼用来安定统治、教化大众。学习音乐并非是喜欢乐音,而是用它来表明志向,使心神安宁。学习礼法难道是想要得到玉帛吗?只是为了用其来克制自己的贪欲而让自己得以保全。太子生长在宫廷之中,地位处于诸侯之上,如果不认真思考帝王的基业得之不易,就不会去珍惜,认为富贵天定,自高自大,必然产生骄横,从而使行为违背礼节,产生像轻视师傅、怠慢礼仪、亲近奸佞谄媚之人而放纵yin乱等可耻行为。如果这样,那么先王的光芒就会隐没,充满阳光的大道就会阴暗,即使天下表面仍是一家,但所处的安全、危险情况却不一样。有的人可能凭借才华得到任用,有的却可能因为诬陷而遭到贬谪。这就完全可以从中看出吉凶祸福,悟出得失成败。让我粗略地陈述一下过去的历史,让你从中得到公正的评断。

    周代以德服人,于是能把握时机承受天命。依靠文王、武王开创了七百年的宏伟基业。扶苏作为秦国的太子,并不是声名有什么贬损之处,而是自己作为嫡长子,却被派去监视守边之军。祸患由此产生,太子被疏远,灾难降临,太子被杀害。由于册立君主违背了正道,秦朝基业很快就遭到灭亡。汉代统治久远,实则是因为太子继起的缘故。汉高祖被戚夫人迷惑而宠爱其子赵王,竟把国家大事视同玩笑。惠帝用张良的计策结交商山四皓,使得自己羽翼丰满得以翱翔九天之上。汉景帝正因为侍奉父皇比不上宠臣,造成了邓通的yin乱暴虐,从而终生以强大的吴国为患,由于博弈的争执错杀了吴太子。汉武帝刘彻为太子时,年纪尚幼,就能提防老年不听劝谏而被人非议,疏远了周亚夫。因此他能够巩固拓展国家疆土,使三代遗风更加明显。武帝为太子刘据设立博望苑广交宾客,名望尚未张显。可叹的是他的命运不济,遇到谗臣江充的诽谤,虽然诛杀了引起内乱的江充,但也因违背礼仪而遭到杀身之祸。汉元帝喜爱儒术,大道得以昌明。感叹他因为施行道德教化而被指责,赞赏他所发表的意见忠诚正直。起初任用匡衡、韦玄成为丞相,使他能够闻取治国正道,但他又因为任用弘恭、石显从而导致滥杀忠臣的错误行为。汉元帝太子成帝的才艺虽然不及元帝庶子定陶,但仁义为重,身为太子时不敢在御道上奔跑,不失为一些小的优点。仍得到当时贤者的辅助,从而流芳史册。东汉的诸太子中,汉明帝、汉章帝端庄诚敬,都通晓政务和儒术,个个情感笃厚,兄弟和睦。因此能使东海王的遗业稳固,继承了西周的传位制度。魏文帝曹丕为魏世子时,没有听到他好的德行。不是因为喜爱美女而遭到别人指责,就是放纵于打猎游玩。虽然才能高、学问好,但却被自己的荒淫所牵连。到魏明帝时,在御花园中建筑土山长达三年。他有秦始皇那样的奢侈,却无汉武帝那样的才艺。于是驱使群臣负土筑山,导致国家衰落,百姓凋疲。晋武帝司马炎宽厚仁德,相貌奇伟。其父虽然当初因为重视其弟司马悠,因为立世子之事而产生疑惑,但又最终接受了大臣裴秀的规劝,立司马炎为世子。最后司马炎终于取代魏国平定东吴,一统天下。晋惠帝为太子时,观察他的言行,其品行还和原来一样的昏愚,继承帝位实在让人感到痛惜。我伤悼晋惠王的长子愍怀被废掉太子之位,如同狂风吹沙般溃散无迹。但是他却因此自暴自弃,将聪明才智全都用于嬉戏,面对奸谄谗狞而自毁前程。这样的人又怎么能够保其祖业,担当国家重任!

    当今圣上慈祥仁爱,用最好的道德准则来对殿下进行教诫。以前代的教训作为鉴戒。对晋元帝好用刑法,赐太子以韩非子表示鄙视,看重儒家的经世致用之术将它作为治国的法宝。学习儒学,可以了解政事的得失,也可以提高自身的修养;因为知书达理而欣喜,可以用来识辨愚蠢的人;因为不知道典故而惭愧,需要去请教有学问的长者。要让国家政通人和,最关键的是得人心、得人才。尧帝懂得知人善任而成为世代的楷模,文王广揽贤才而为世人赞颂。从正人君子中选取人才,然后用慧眼来加以鉴别对照。正确地判断一个人的才能,检验其德行。必须根据其人之实际情况来确定职位,不可以违背原则。如果被偏听迷惑,不能正确地了解人,那么有道行的人必然会受到压抑,没有才德的人必然能得到显贵。奸谗之人竞相去献媚讨好来寻求宠幸,玩乐之物不招自来。正直忠谏的人,可能因为他的忠心而招致罪过;卖官徇私之人,可能因为贿赂而得以亲近。这就会使王道亏损,人伦败坏。国家遇到奸臣就要遭到灭亡,黎民百姓都希望得到安抚而愿意归顺仁义之人。天地生育的万种生灵,只有人最为宝贵。诉讼判断不合理,使人的生死适得其反;冤情得不到伸张,就会违背阴阳之气的调和。贤才是否被任用,交付于苛责的刑法;百姓生命的长短,全维系在酷吏的身上。所以尧帝画五刑图像的目的,正是为了表达对违法者的一种安抚;夏禹为哀怜犯人之心,在道路上哭泣是为了反省自身。根据大壮卦象的启发,于是建造楼宇亭台、雕梁画栋。像桀那样做瑶台,像纣王那样做琼室,怎会是单单的雕梁画栋呢!魏文帝修建凌云台远望,汉武帝修建通天台纳凉。穷奢极欲而使黎民遭受苦难,而最后必遭天怒人怨,性命遭殃。所以汉文帝听说造露台要耗费十家人的家产而罢手,他以俭约的美名促使了国家的富强;周文王虽然修建成了方圆百里的园苑,却因为老百姓的自愿帮助而更加强大。至于美好的宴会应用礼来加强往来,喜欢美酒也应注重酒德。酒酣忘返却能得福的境界,在于自身的聪明和自制。如果沉溺于酒色,因酗酒而酿成错误,就会像殷纣与灌夫那样因酒妄为、国亡身死,令人感到痛惜。所以伊尹以酣歌为名作出训诫,周公因为酒能使国家混乱,而确立了行为的准则。温婉贤淑的女子,实在是君子的美好伴侣。坚决不愿与汉帝同车游览,这是班婕妤知道仅仅作为宠妾的耻辱;拔掉簪子思考皇上沉溺后宫的罪过,这也是宣姜的美德。但也有让晋国发生内乱的骊姬,让周幽王丧命的褒姒。这些人极其妖艳,赛过美丽的图画,但行为却极其违背人的纲常伦理。面对倾城倾国的美貌,应想想这些给后王留下的启示,应该永远以前代的历史为鉴。至于狩猎驰射,如果不用道义加以节制,必然导致沉迷于此。这样不但形体疲惫,而且内心也会放纵失常。高山深谷都不害怕,这是无知囚徒;以打猎作为人生的欢乐,这是庸俗之辈所为。自己身系宗庙社稷等崇高的事情,担负着先王传下来的治国重任,却与打猎的鹰犬并排奔跑,翻越危险之地策马飞奔。而马也有失前蹄的时候,连野兽也会为没有生存之地而变得恐慌好斗,自己却不念及于此,反而贪得无厌,内心难道真的不感到惭愧吗?

    我见识短小浅陋,有愧于圣君如此隆恩。皇上从草野之中把我这没才能的人提拔上来,鄙陋之躯竟然冠饰簪缨。有幸遇到大道即行而国泰民安,欣喜与太子相会而使四海归正。我在做监抚的空闲时间,每每在书房讨论学问。为您如神的敏捷而仰慕,为您如圣的聪慧而赞叹。如果想要在道德方面礼贤下士,就要在礼仪方面归于道德。您正值美好年华,一切光阴都值得珍惜。宫殿深邃,帘帷清净;灌木苍盛,飞云轻绕;花香四溢,笑语盈盈;莺歌燕舞,互相和鸣。面对生活的富贵奢华,您尚且无心留恋。仍然能做到恪守德行孜孜不倦,沉迷于学问而精于钻研。命不才的我执笔作文,在朝廷之上铺陈辞藻。这不同于文帝时王褒上的洞箫赋那样讨人欢心,也不同于曹植“飞盖相追随”的诗赋。我不擅长用优美的言辞来赞美您高尚的德行,只是想着报答知遇之恩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请允许我下拜稽首,愿您英名永树。努力侍奉皇上,美名千古流传。

    太宗看了这篇辞赋后,派遣使者对李百药说:“我在皇太子居住的地方看到了你所作的辞赋,叙述古往今来太子的事情来告诫太子,十分简明得当。我选用你来辅佐太子,正是为了这件事。你很称职,但你必须让自己有始有终。”于是赏赐百药骏马一匹,彩帛三百段。

    贞观年间,太子承乾屡次违反礼仪法度,一天比一天奢侈放纵。太子左庶子于志宁撰写了谏苑共二十卷对他进行劝谏。当时太子右庶子孔颖达经常冒犯威严进行谏诤。承乾的乳母遂安夫人对孔颖达说:“太子已长大成人,怎好屡次当面指责他?”孔颖达回答:“我蒙受国家的厚恩,即使死也无怨恨。”于是谏诤得更加激切。承乾命孔颖达撰写孝经义疏,孔颖达又通过经文表达自己的意见,获得了更多的劝谏机会。太宗对两人的做法都很称赏,赏赐这两位大臣帛各五百匹,黄金各一斤。

    贞观十三年,太子右庶子张玄素因为太子李承乾喜欢打猎,荒废了学业,于是上书进谏,他说:

    我听说老天不会偏私,只会辅佐有德之人。如果违背了天道,不管是人还是神都会遗弃他。古代打猎三驱的礼治,并不是要人杀生,只是为老百姓除害而已。所以商汤撤除捕捉野兽的四面网,只用一面网,如此仁义之举终于使百姓归心。如今您在御苑之内打猎,虽然名义上不同于在野外游猎,但是如果放纵无度,终究有失体统。所以商代贤相傅说说:“学习不遵循古训,这是闻所未闻的。”因此要弘扬道性必须学习古礼,学习古礼必须依靠老师教诲。现在我既然奉旨教太子读书,让孔颖达讲授学问,是希望您能询问古代的事迹和学问,以弥补学问的不足。另外再选一些博学多才之士,朝夕侍奉太子。阅读圣人的遗训,知道历史变迁,发现国亡的原因,每天都能发现自己不足的地方,每月都能不忘记自己所学的东西。这样就尽善尽美了,那么夏启、周诵这样的贤太子又何足称道呢!为人君主,没有谁不追求善美的,只是因为理智难以胜过感情,沉溺惶惑才造成了昏乱。沉溺惶惑过于厉害,就会使忠言全部堵塞,从而使臣下苟且偷生、投其所好,损害为君之道。古人说:“不要因为是小的过失就不加以改正,也不要因为小优点就不愿去做。”应该知道,祸福都是渐渐产生的。您身为皇储,应该树立自己美好的形象。既然有喜爱打猎的癖好,如何能专心主持国事呢?谨慎从事,善始善终,尚且担心会逐渐衰退;何况一开始就不谨慎,最终又如何去保持呢!

    李承乾不接受张玄素的意见,于是他又呈上一篇奏疏:

    我听说皇子入学按年龄长幼排序,这样是为了使太子知晓君臣、父子、尊卑、长幼之间的道理。然而君臣之间的礼义,父子之间的亲情,尊卑的等级,长幼的秩序,要从内心去奉行,使之广大于天下,都要依靠自身的行为使自身闻名久远,凭借言辞而使其广泛传播。殿下已经长大成人,且天资聪慧,但仍需要学习知识以提高自身修养。我认为孔颖达、赵弘智等人,不仅是当今鸿儒,具有很高的德行修养,而且他们通晓政治之道。希望您时常听他们授课,让他们讲授人情物理,谈古论今,以增加您的智能。至于骑马射击、音乐美女之类的逸乐,只会满足一时的耳目之娱,终将会扰乱心神。如果过多沉溺其中,必将改变您的性情。古人说:“心是万事的主宰,如果心无节制地骚动,必然会产生祸乱。”我是害怕这些逸乐会成为败坏殿下德性的根源啊!

    李承乾看了奏书,更加愤怒,对张玄素说:“你是害了疯病吗?”

    贞观十四年,唐太宗得知张玄素在太子东宫频频进谏,于是授予他银青光禄大夫,兼任太子左庶子。一次李承乾在宫中击鼓作乐,声音传至宫外,张玄素敲宫门求见太子,极力劝谏。太子气急败坏,把宫中的鼓拿出来,当着张玄素的面毁掉。他又派奴仆等张玄素上早朝的时候,暗中用马袭击他,差点将他置于死地。那时李承乾喜好营造楼阁,穷奢极欲,耗资一天比一天增加。张玄素又上书进谏:

    我身性愚钝,却担当朝廷和东宫的要职,皇恩浩荡,而我却对国家没有一丝一毫的好处。所以一定要尽职尽忠,想要尽到人臣的责任。太子的使命,责任十分重大,如果积德不深厚,又怎么能担当守护祖宗基业的大任呢?圣上与您是父子之亲,您的言行于家于国关系重大,所以对您的日常用度没有限制。圣上圣旨颁布不到六十天,而殿下的东宫之内的财物用度已超过七万,骄奢至极,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太子宫殿下聚集无数工匠,内苑之中却不见贤才良臣半点踪影。论孝敬,殿下有违晚辈向长辈问寒问暖的礼节;论恭顺,殿下则与慈父的训导背离;论名声,殿下没有学习古道的事实;论行为,殿下又凭借权势滥施刑罪。正直的人没在身边,而哗众取宠的弄臣却不离左右。您喜欢的不外乎是声色犬马,所赏赐的都是图画雕刻。从表面看,殿下已有如此多的过失;何况朝中隐秘的大事,可能已经不可胜数了。宣布法令的宫门无异于街市,形形色色的人时刻出入其中,坏名声已经传播得很广了。右庶子赵弘智精通经术,德行高尚,是当今贤才。我常常劝告殿下,希望经常召见他,与他谈论,以增进您的美德。如今殿下却对他猜疑嫌弃,认为错用了人才。一个人从善如流,恐怕还来不及,如果掩饰过错,拒绝进谏,必然会招来损失。古人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希望殿下居安思危,千万谨慎啊。

    奏书送入东宫,李承乾看后大怒,想派刺客加害张玄素。不久李承乾被废黜。

    贞观十四年,太子詹事于志宁因太子李承乾大造宫室,奢侈无度,又沉溺于声色犬马,于是上书进谏:

    我听说克制节俭,是弘扬德性的根本;穷奢极致,是败坏品德的根源。所以秦穆公夸耀自己豪华的宫殿,遭到西戎人的耻笑;高楼雕墙,夏书将其作为国家危亡的警戒。过去赵盾匡扶晋灵公,姜太公辅佐周文王,或者劝告他们节约财物,或者建议他们免征重税。无不尽忠竭力为国效劳、为君分忧,希望使功业流传无穷,英名广播;载入史册,成为千古美谈。今天殿下居住的东宫,乃隋代所建,看到的人已经觉得奢侈非常,感叹其过于富丽堂皇了。为什么还要再修宫室,天天浪费资财,大兴土木,极尽雕琢精妙之能事?而且如此多的工匠出入东宫,又没人监视。这些人是犯法之人的兄弟,却可以自由出入于东宫禁地,他们身上携带有斧凿等器具。守门值班的人是为了防止意外发生,然而这种情况负责守卫的直长和千牛这些官员都不知道也看不见。武官们在宫外,奴隶们在宫内,负责禁卫的部门怎么能够安心,又怎么不让我感到恐惧忧虑呢?

    另外,郑国、卫国的音乐,自古以来就被称做是亡国的靡靡之音。过去墨子经过商代的朝歌之地,由于地名不符合他的‘非乐’思想,便回车转向;鲁定公与齐侯会于夹谷,孔子挥剑斩杀戏子,因为他们用乐舞侮惑诸侯。歌舞失去礼法,古代圣人认为是大逆不道的,通达的贤者也认为是过失。而如今的东宫,时常传出寻欢作乐的鼓乐声,歌伎舞伎只见进不见出。听说这件事的人都双腿发抖,心惊胆战。往年陛下对太子的教谕,请您重新温习。圣旨关注,殷勤有加。这些对于殿下来说不可不深思,对于我来说也不能不感到害怕。

    我自从承蒙圣恩,为朝廷效劳已有多年。犬马尚且知道感恩,木石尚且能够感知情义;我所有的狭小见识,怎敢不去竭尽所能进言。如果我能承蒙您的明察,看到我的忠诚,那么我就有了生路;如果您指责我违抗旨意,那么我就罪名难逃。只是阿谀逢迎,鲁国大夫臧仲武将它比作疾病;冒犯尊严,逆耳忠言,春秋里面将它比作良药。希望殿下停止营造宫殿,释放那些久做劳役的人,不听郑卫之音,斥退卑鄙小人。这样,就会使事君、事父、事长这三种善行完备了,家国天下也将归于中正。

    李承乾看过奏书很不高兴。

    贞观十五年,李承乾在百姓农忙之时,摊派杂役,不许他们轮流换班,臣民无不心怀怨恨,苦不堪言,后来他私自将突厥童仆带入宫中,于是于志宁上书进谏:

    我听说苍天高远,日月显耀它的德行;君王圣明,臣下匡扶他的功业。所以周朝姬诵升为太子,有毛叔、郑毕公的鼎力辅佐;西汉的刘盈位居太子,得到夏黄公、绮里季等四位贤士的帮助。周成王有过失,丞相周公旦就鞭打自己的儿子伯禽,以告诫成王;汉代贾谊多次上书文帝谈论国家大事,他们都是品德高尚的贤臣,真诚正直的人。历代的君王无不再三叮嘱太子,因为太子身为王储,将要担当继承帝业的大任。太子良善,那么老百姓都会感谢他的恩德;太子作恶,那么就会殃及万民。现在,我听说仆寺、司驭、驾士、兽医等人,从初春到夏末,长期居住在宫内服役,不让他们轮番值勤。他们中有的人家中双亲尚在,但是却因此得不到应有的侍奉;有的人家中有幼小的儿女,也因此得不到父亲的照顾抚育。这样做既荒废了他们的春耕,又妨碍了他们的夏种。这样做与抚养百姓之道相违背,久而久之恐怕遭到怨言。如果民怨传到圣上耳中,只怕您悔之晚矣。另外,突厥达哥支等人,都是人面兽心,怎么能够用仁义诚信来期望和对待他们?他们的本心不知忠孝,言行不辨是非,接近他们会败坏您的英名,宠信他们也对增加您的盛德毫无益处。现在把他们带入宫中,没有人不惊恐万分,岂止是我一个人的见识平庸,独自忧虑。殿下做事应该符合至尊的身份,与黎民百姓的愿望相符,勿以小恶而为之,勿以小善而不为。您理应遵守防微杜渐之道。斥退小人,任用忠良。如果能做到这样,那么美德就能日见昌盛,美名也会自然远扬。

    李承乾看后大怒,派刺客张师政、纥干承基到于志宁家刺杀他。当时于志宁正在为母守丧,期限未到又被任命为太子詹事。两个刺客偷偷潜入于府,看见他睡着草苫、枕着土块为亡亲服丧,最终不忍心下手。

    等到后来李承乾劣迹败露,唐太宗得知于志宁的事迹,勉励慰劳了他。

    <b>评析</b>

    太宗选择贤臣作为太子李承乾的师傅。李百药、孔颖达等大臣,忠于职守,屡屡直言规劝太子,可惜不被太子所采纳。在文治、纳谏、用人等方面,太子都不符合太宗的期望,因此渐被疏远,最终酿成政变阴谋,被废黜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