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临渊行、沧元图
一秒记住【书香小说网 www.shuxiang.la】,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又东至乘氏县西,分为二,春秋左传傅公三十一年,分曹地东傅,于济。济水自是东北流,出巨泽。
其一水东南流,其一水从县东北流,入巨野泽。南为菏水,北为济读,径乘氏县与济渠、濮渠合。北济自济阳县北,东北径煮枣城南。郡国志曰:冤朐县有煮枣城。即此也。汉高祖十二年,封革朱为侯国。北济又东北径冤朐县故城北,又东北径吕都县故城南,王莽更名之曰祁都也。又东北径定陶县故城北。汉景帝中六年,以济水出其北,东注分梁于定陶,置济阴国,指北济而定名也。又东北与濮水合。水上承济水于封丘县,即地理志所谓濮渠水首受济者也。阚駰曰:首受别济,即北济也。其故渎自济东北流,左迤为高梁陂,方三里。濮水又东径匡城北。孔子去卫适陈,遇难于匡者也。又东北,左会别濮,水受河于酸枣县。故杜预云:濮水出酸枣县,首受河。竹书纪年曰:魏襄王十年十月,大霖雨疾风,河水溢酸枣郛。汉世塞之,故班固云文堙枣野,今无水。其故读东北径南、北二棣城间。左传襄公五年,楚子囊伐陈,公会于城棣以救之者也。濮渠又东北径酸枣县故城南,韩国矣。圈称曰:昔天子建国名都,或以令名,或以山林,故豫章以树氏郡,酸枣以棘名邦,故曰酸枣也。汉官仪曰:旧河堤谒者居之城西,有韩王望气台,孙子荆故台赋叙曰:酸枣寺门外,夹道左右有两故台,访之故老云:韩王听讼观台,高十五仞,虽楼榭泯灭,然广基似于山岳。召公大贤,犹舍甘棠,区区小国,而台观隆崇,骄盈于世,以鉴来今,故作赋曰:蔑丘陵之逦迤,亚五岳之嵯峨。言壮观也。城北韩之市地也。聂政为濮阳严仲子刺韩相侠累,遂皮面而死,其姊哭之于此。城内有后汉酸枣令刘孟阳碑。濮水北积成陂,陂方五里,号曰同池陂。又东径胙亭东注。故胙国也。富辰所谓邢茅昨祭周公之胤也。濮渠又东北径燕城南。故南燕始姓之国也。有北燕,故以南氏县。东为阳青湖,陂南北五里,东西三十里,亦曰燕城湖,径桃城南,即战国策所谓酸枣、虚桃者也。汉高帝十二年,封刘襄为侯国。而东注于濮,俗谓之朝平沟。濮渠又东北,又与酸水故渎会。酸渎首受河于酸枣县,东径酸枣城北、延津南,谓之酸水。竹书纪年曰:秦苏胡率师代郑,韩襄败秦苏胡于酸水者也。酸渎水又东北径燕城北,又东径滑台城南,又东南径瓦亭南。春秋定公八年,公会晋师于瓦,鲁尚执羔,自是会始也。又东南会于濮,世谓之百尺沟。濮渠之侧有漆城。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六年,邯郸伐卫,取漆富丘城之者也。或亦谓之宛濮亭。春秋:宁武子与卫人盟于宛濮。杜预曰:长垣西南,近濮水也。京相璠曰:卫地也,似非关究,而不知其所。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五年,公子景贾率师伐郑,韩明战于阳,我师败遭。泽北有坛陵亭。亦或谓之大陵城,非所究也。又有桂城。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七年,齐田期伐我东鄙,战于桂阳,我师败逋。亦曰桂陵。案史记:齐威王使田忌击魏,败之桂陵,齐于是强,自称为王,以今天下。濮渠又东径蒲城北,故卫之蒲邑。孔子将之卫,子路出于蒲者也。韩子曰:鲁以仲夏起长沟,子路为蒲宰,以私粟馈众。孔子使子贡毁其器焉。余按家语,言仲由为邱宰,修沟读,与之箪食瓢饮,夫子令赐止之,无鲁字。又人其境,三称其善,身为大夫,终死卫难。濮渠又东径韦城南,即白马县之韦乡也。史迁记曰:夏伯豕韦之故国矣。城西出而不方,城中有六大井,皆隧道下,俗谓之江井也。有驰道,自城属于长垣。濮渠东绝驰道,东径长垣县故城北。卫地也,故首垣矣。秦更从今名,王莽改为长固县。陈留风俗传曰:县有防垣,故县氏之。孝安帝以建光元年封元舅宋俊为侯国。县有祭城,濮渠径其北。郑大夫祭仲之邑也。杜预曰:陈留长垣县东北有祭城者也。圈称又言长垣县有罗亭,故长罗县也,汉封后将军常惠为侯国。地理志曰:王莽更长罗为惠泽,后汉省并。长垣有长罗泽,即吴季英牧猪处也。又有长罗冈、蘧伯玉冈。陈留风俗传曰:长垣县有蘧伯乡,一名新乡,有蘧亭伯玉祠、伯玉冢。曹大家东征赋曰:到长垣之境界兮,察农野之居民;睹蒲城之丘墟兮,生荆棘之蓁蓁。蘧氏在城之东南兮,民亦向其丘坟;惟令德之不朽兮,身既没而名存。昔吴季札聘上国,至卫,观典府宾亭父畴,以卫多君子也。濮渠又东分为二渎,北濮出焉。濮渠又东径须城北。卫诗云:思须与曹也。毛云:须,卫邑矣。郑云:自卫而东径邑,故思。濮渠又北径襄丘亭南。竹书纪年曰:襄王七年,韩明率师伐襄丘。九年,楚庶章率师来会我,次于襄丘者也。濮水又东径濮阳县故城南。昔师延为纣作靡靡之乐,武王伐纣,师延东走,自投濮水而死矣。后卫灵公将之晋,而设舍于濮水之上,夜闻新声,召师涓受之于是水也。濮水又东径济阴离狐县故城南,王莽之所谓瑞狐也。郡国志曰:故属东郡。濮水又东径霞密县故城北。竹书纪年:元公三年,鲁季孙会晋幽公于楚丘,取葭密,遂城之。濮水又东北径鹿城南。郡国志曰:济阴乘氏县有鹿县乡,春秋僖公二十一年,盟于鹿上。京、杜并谓此亭也。濮水又东与句渎合,读首受濮水枝渠于句阳县东南,径句阳县故城南。春秋之谷丘也。左传以为句渎之丘矣。县处其阳,故县氏焉。又东入乘氏县,左会濮水与济同入巨野,故地理志曰:濮水自濮阳南入巨野,亦经所谓济水自乘氏县两分,东北人于巨野也。济水故渎又北,右合洪水。水上承巨野薛训渚,历泽西北,又北径闞乡城西。春秋桓公十有一年,经书公会宋公于阚。郡国志曰:东平陆有阚亭。皇览曰:量尤冢在东郡寿张县阚乡城中,冢高七尺,常十月祠之,有赤气出如绛,民名为蚩尤旗。十三州志曰:寿张有蚩尤祠。又北与济渎合,自渚迄于北口百二十里,名曰洪水。桓温以太和四年率众北人,掘渠通济。至义熙十二年,刘武帝西入长安,又广其功。自洪口已上,又谓之桓公渎,济自是北注也。春秋庄公十八年,经书夏公追戎于济西。京相瑶曰:济水自巨野至济北是也。
又东北过寿张县西界,安民亭南,汶水从东北来注之。济水又北,汶水注之,戴延之所谓清口也。郭缘生述证记曰:清河首受洪水,北注济。或谓清即济也。禹贡:济东北会于汶。今枯渠注巨泽,巨泽北则清口,清水与汶会也。李钦曰:汶水出太山莱芜县,西南入济是也。济水又北径梁山东,袁宏北征赋曰:背梁山,截汶波。即此处也。刘澄之引是山以证梁父,为不近情矣。山之西南有吕仲悌墓。河东岸有石桥,桥本当河,河移,故厕岸也。古老言,此桥东海吕母起兵所造也。山北三里有吕母宅,宅东三里即济水。济水又北径须朐城西,城临侧济水,故须朐国也。春秋傅公二十一年,子鱼曰:任、宿、须朐、颛臾,风姓也。实司太皞,与有济之祀。杜预曰须朐在须昌县西北,非也。地理志曰:寿张西北有朐城者是也。济水西有安民亭,亭北对安民山,东临济水,水东即无盐县界也。山西有冀州刺史工纷碑,汉中平四年立。济水又北径微乡东。春秋庄公二十八年,经书冬筑郿。京相瑶曰:公羊传谓之微。东平寿张县西北三十里,有故微乡,鲁邑也。杜预曰:有微子冢。济水又北分为二水,其枝津西北出,谓之马颊水者也。
又北过须昌县西,京相璠曰:须朐,一国二城两名。盖迁都须昌,朐是其本。秦以为县,汉高帝十一年,封赵衍为侯国。济水于县,赵沟水注之。济水又北径鱼山东,左合马颊水。水首受济,西北流,历安民山北,又西流,赵沟出焉,东北注于济。马颊水又经桃城东。春秋桓公十年,经书公会卫侯于桃丘,卫地也。社预曰:济北东阿县东南有桃城,即桃丘矣。马颊水又东北流径鱼山南。山,即吾山也。汉武帝瓠子歌所谓吾山平者也。山上有柳舒城,魏东阿王曹子建每登之,有终焉之志。及其终也,葬山西,西去东阿城四十里。其水又东注于济,谓之马颊口也。济水自鱼山北径清亭东。春秋隐公四年,公及宋公遇于清。京相瑶曰:今济北东阿东北四十里有故清亭,即春秋所谓清者也。是下济水,通得清水之目焉。亦水色清深,用兼厥称矣。是故燕王曰:吾闻齐有清济,浊河以为固。即此水也。
又北过谷城县西,济水侧岸有尹卯垒,南去鱼山四十余里,是谷城县界。故春秋之小谷城也。齐桓公以鲁庄公二十三年城之,邑管仲焉,城内有夷吾井。魏土地记曰:县有谷城山,山出文石,阳各之地。春秋,齐侯、宋公会于阳谷者也。县有黄山台。黄石公与张子房期处也。又有狼水,出东南大槛山狼溪,西北径谷城西。又北有西流泉,出城东近山,西北径谷城北,西注狼水,以其流西,故即名焉。又西北人济水。城西北三里,有项王羽之冢,半许毁坏,石碣尚存,题云项王之墓。皇览云冢去县十五里,谬也。今彭城谷阳城西南,又有项羽冢,非也。余按史迁记,鲁为楚守,汉王示羽首,鲁乃降,遂以鲁公礼葬羽于谷城,宁得言彼也。济水又北径周首亭西。春秋文公十有一年,左丘明云:襄公二年,王子成父获长狄侨如弟荣如,埋其首于周首之北门,即是邑也。今世谓之卢子城,济北郡治也。京相瑶曰:今济北所治卢子城,故齐周首邑也。
又北过临邑县东,地理志曰:县有济水祠。王莽之谷城亭也。水有石门,以石为之,故济水之门也。春秋隐公五年,齐、郑会于石门,郑车偾济即于此也。京相璠曰:石门,齐地。今济北卢县故城西南六十里,有故石门,去水三百步,盖水渎流移,故侧岸也。济水又北径平阴城西。春秋襄公十八年,晋侯沉玉济河,会于鲁济,寻湨梁之盟,同伐齐,齐侯御诸平阴者也。杜预曰城在卢县故城东北,非也。京相璠曰:平阴,齐地也。在济北卢县故城西南十里。平阴城南有长城,东至海,西至济,河道所由,名防门,去平阴三里。齐侯堑防门,即此也。其水引济,故渎尚存。今防门北有光里,齐人言广,音与光同,即春秋所谓守之广里者也。又云,巫山在平阴东北,昔齐侯登望晋军,畏众而归。师旷、邢伯闻鸟乌之声,知齐师潜遁。人物咸沦,地理昭著,贤于杠氏东北之证矣。今巫山之上有石室,世谓之孝子堂。济水右迤,遏为湄湖,方四十余里。济水又东北径垣苗城西,故洛当城也。伏韬北征记曰:济水又与清河合流,至洛当者也。宋武帝西征长安,令垣苗镇此,故俗又有垣苗城之称。河水自四渎口东北流而为济。魏土地记曰:盟津河别流十里与清水合,乱流而东,径洛当城北,黑白异流,泾渭殊别,而东南流注也。
又东北过卢县北,济水东北与湄沟合,水上承湄湖,北流注济。尔雅曰:水草交曰湄,通谷者微。犍为舍人曰:水中有草木文合也。郭景纯曰:微,水边通谷也。释名曰:湄,眉也,临水如眉临目也。济水又径卢县故城北,济北郡治也。汉和帝永元二年,分泰山置,盖以济水在北故也。济水又径什城北。城际水湄,故邸阁也。祝阿人孙什,将家居之,以避时难,因谓之什城焉。济水又东北与中川水合,水东南出山在县之分水岭,溪一源两分,泉流半解,亦谓之分流交。半水南出大山人位,半水出山在县,西北流径东太原郡南,郡治山炉固,北与宾溪水合。水出南格马山宾溪谷,北径卢县故城北、陈敦戍南,西北流与中川水合,谓之格马口。其水又北径卢县故城东,而北流入济,俗谓之为沙沟水。济水又东北,右会玉水。水导源太山朗公谷,旧名琨瑞溪。有沙门竺僧朗,少事佛图澄,硕学渊通,尤明气纬,隐于此谷,因谓之朗公谷。故车频秦书云:符坚时,沙门竺僧朗,尝从隐士张巨和游,巨和常穴居,而朗居琨瑞山,大起殿舍,连楼累阁,虽素饰不同,并以静外致称。即此谷也。水亦谓之琨瑞水也。其水西北流径玉符山,又曰玉水。又西北径猎山东,又西北枕祝阿县故城东,野井亭西。春秋昭公二十五年,经书齐侯唁公于野井是也。春秋襄公十九年,诸侯盟于祝柯,左传所谓督阳者也。汉兴,改之曰阿矣。汉高帝十一年,封高邑为侯国,王莽之安成者也。故俗谓是水为祝阿涧水,北流注于济。建武五年,耿弇东击张步,从朝阳桥济渡兵,即是处也。济水又东北,泺水入焉。水出历城县故城西南,泉源上奋,水涌若轮。春秋桓公十八年,公会齐侯于泺是也。俗谓之为娥姜水,以泉源有舜妃娥英庙故也。城南对山,山上有舜祠,山下有大穴,谓之舜井,抑亦茅山禹井之比矣。书,舜耕历山,亦云在此,所未详也。其水北为大明湖,西即大明寺,寺东北两面侧湖,此水便成净他也。池上有客亭,左右楸桐,负日俯仰,目对鱼鸟,水木明瑟,可谓濠梁之性,物我无违矣。湖水引渎,东入西郭,东至历城西而侧城北注,陂水上承东城,历把下泉,泉源竞发。其水北流径历城东,又北,引水为流杯池,州僚宾燕,公私多萃其上。分为二水,右水北出,左水西径历城北,西北为陂,谓之历水,与泺水会。又北,历水枝津。首受历水于历城东,东北径东城西而北出郭,又北注泺水。又北,听水出焉。泺水又北流注于济,谓之泺口也。济水又东北,华不注山单椒秀泽,不连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刺天。青崖翠发,望同点黛。山下有华泉,故京相璠春秋土地名曰:华泉,华不注山下泉水也。春秋左传成公二年,齐顷公与晋郤克战于鞍,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逢丑父与公易位,将及华泉,骖絓于木而止。丑父使公下,如华泉取饮,齐侯以免。韩厥献丑父,郤子将戮之。呼曰: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为戮矣。郤子曰: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乃免之。即华水也。北绝听渎二十里,注于济。
又东北过台县北,巨合水南出鸡山西北,北径巨合故城西。耿弇之讨张步也,守巨里。即此城也。三面有城,西有深坑,坑西即弇所营也,与费邑战,斩邑于此。巨合水又北合关卢水,水导源马耳山,北径博亭城西,西北流至平陵城,与武原水合。水出谭城南平泽中,世谓之武原渊。北径谭城东,俗谓之布城也。又北径东平陵县故城西。故陵城也,后乃加平,谭国也。齐桓之出过谭,谭不礼焉,鲁庄公九年即位,又不朝,十年灭之。城东门外有乐安任照先碑,济南郡治也,汉文帝十六年,置为王国,景帝二年为郡,王莽更名乐安。其水又北径巨合城东,汉武帝以封城阳顷王子刘发为侯国。其水合关卢水,西出注巨合水。巨合水西北径台县故城南。汉高帝六年,封东郡尉戴野为侯国,王莽之台治也。其水西北流,白野泉水注之,水出台城西南白野泉北,径留山西北流,而右注巨合水。巨合水又北,听水注之;水上承泺水,东流北屈,又东北流,注于巨合水,乱流又北入于济。济水又东北,合芹沟水,水出台县故城东南,西北流,径台城东,又西北入于济水。
又东北过管县南。
济水东径县故城南。汉文帝四年,封齐悼惠王子罢军为侯国。右纳百脉水,水出土鼓县故城西,水源方百步,百泉俱出,故谓之百脉水。其水西北流,径阳丘县故城中。汉孝文帝四年,以封齐悼惠王子刘安为阳丘侯,世谓之章丘城,非也。城南有女郎山,山上有神祠,俗谓之女郎祠,左右民祀焉。其水西北出城,北径黄巾固。盖贼所屯,故固得名焉。百脉水又东北流注于济。济水又东,有杨渚沟水,出逢陵故城西南二十里,西北径土鼓城东,又西北径章丘城东,又北径宁戚城西,而北流注于济水也。
又东过梁邹县北,陇水南出长城中,北流至般阳县故城西,南与般水会,水出县东南龙山,俗亦谓之为左阜水,西北径其城南。王莽之济南亭也。应劭曰:县在般水之阳,故资名焉。其水又南屈,西人陇水。陇水北径其县,西北流至萌水口,水出西南甲山,东北径萌山西,东北入于陇水。陇水又西北至梁邹东南,与鱼子沟水合,水南出长白山东柳泉口。山,即陈仲子夫妻之所隐也。盂子曰:仲子,齐国之世家,兄戴禄万钟,仲子非而不食,避兄离母,家于于陵,即此处也。其水又径于陵县故城西,王莽之于陆也。世祖建武十五年,更封则乡侯侯霸之子昱为侯国。其水北流注于陇水,陇水,即古袁水也。故京相瑶曰:济南梁邹县有袁水者也。陇水又西北径梁邹县故城南,又北屈径其城西。汉高祖六年,封武虎为侯国,其水北注济。城之东北,又有时水西北注焉。 又东北过临济县南,县,故狄邑也,王莽更名利居。汉记,安帝永初二年,改从今名,以临济故。地理风俗记云:乐安太守治。晏谟齐记曰:有南北二城隔济水,南城即被阳县之故城也,北枕济水。地理志曰:侯国也。如淳曰:一作疲,音罢,军之罢也。史记。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曰:汉武帝元朔四年,封齐孝上子敬侯刘燕之国也。今渤海侨郡治。济水又东北,迆为渊诸,谓之平州。漯沃县侧有平安故城,俗谓之会城,非也。按地理志,千乘郡有平安县,侯国也,王莽曰鸿睦也。应劭曰:博昌县西南三十里有平安亭,故县也。世尚存平州之名矣。济水又东北径高昌县故城西。案地理志,千乘郡有高昌县,汉宣帝地节四年,封董忠为侯国。世谓之马昌城,非也。济水又东北径乐安县故城南。伏琛齐记曰:博昌城西北五十里有南、北二城,相去三十里,隔时、济二水。指此为博昌北城,非也。乐安与博昌、薄姑分水,俱同西北,薄姑去齐城六十里,乐安越水差远,验非尤明。班固曰:千乘郡有乐安县。应劭曰:取休令之名矣。汉武帝元朔五年,封李蔡为侯国。城西三里有任光等冢,光是宛县人,不得为博昌明矣。济水又径薄姑城北。后汉郡国志曰:博昌县有薄姑城。地理书曰:吕尚封于齐郡薄姑。薄姑故城在临淄县西北五十里,近济水。史迁曰:献公徙薄姑。城内有高台。春秋昭公二十年,齐景公饮于台上,曰:古而不死,何乐如之。晏平仲对曰:昔爽鸠氏始屠之,季萴因之,有逢伯陵又因之,薄姑氏又因之,而后太公因之。臣以为古若不死,爽鸠氏之乐,非君之乐。即于是台也。济水又东北径狼牙固西而东北流也。
又东北过利县西,地理志,齐郡有利县,王莽之利治也。晏谟曰:县在齐城北五十里也。
又东北过甲下邑,入于河。
济水东北至甲下邑南,东历琅槐县故城北。地理风俗记曰:博昌东北八十里有琅槐乡,故县也。山海经曰:济水绝巨野注渤海,入齐琅槐东北者也。又东北,河水枝津注之,水经以为入河,非也。斯乃河水注济,非济入河。又东北入海。郭景纯曰:济自荣阳至乐安博昌入海。今河竭,济水仍流不绝,经言入河,二说并失。然河水于济、漯之北,别流注海。今所辍流者,惟漯水耳,郭或以为济注之,即实非也。寻经脉水,不如山经之为密矣。
其一水东南流者,过乘氏县南,菏水分济于定陶东北,东南右合黄沟枝流,俗谓之界沟也。北径已氏县故城西,又北径景山东。卫诗所谓景山与京者也。毛公曰:景山,大山也。又北径楚丘城西。郡国志曰:成武县有楚丘亭。杜顶云,楚丘在成武县西南,卫懿公为狄所灭,卫文公东徙渡河,野处曹邑,齐桓公城楚丘以迁之。故春秋称邢迁如归,卫国忘亡。即诗所谓升彼虚矣,以望楚矣,望楚与堂,景山与京。故郑玄言,观其旁邑及山川也。又东北径成武城西,又东北径郈城东。疑郈徙也,所未详矣。又东北径梁丘城西。地理志曰:昌邑县有梁丘乡。春秋庄公三十二年,宋人、齐人会于梁丘者也。杜预曰:高平昌邑县西南有梁丘乡。又东北于乘氏县西而北注菏水,菏水又东南径乘氏县故城南。县,即春秋之乘丘也。故地理风俗记曰:济阴乘氏县,故宋乘丘邑也。汉孝景中五年,封梁孝王子买为侯国也。地理志曰:乘氏县,泗水东南至唯陵入淮。郡国志曰:乘氏有泗水。此乃菏泽也。尚书有导菏泽之说,自陶丘北,东至于菏,无泗水之文。又曰:导菏泽,被孟猪。孟猪在睢阳县之东北。阚駰十三州记曰:不言入而言被者,明不常入也。水盛,方乃覆被矣。泽水淼漫,俱钟淮泗,故志有睢陵入淮之言,以通苞泗名矣。然诸水注泗者多不止此,可以终归泗水,便得擅通称也。或更有泗水亦可是水之兼其目,所未详也。
又东过昌邑县北,菏水又东径昌邑县故城北。地理志曰:县,故梁也。汉景帝中六年,分梁为山阳国,武帝天汉四年,更为昌邑国,以封昌邑王髆,贺废,国除,以为山阳郡,王莽之巨野郡也。后更为高平郡,后汉沇州治。县令王密,怀金谒东莱太守杨震,震不受,是其慎四知处也。大城东北有金城,城内有杭州刺史河东薛季像碑,以郎中拜判令,甘露降园。熹平四年迁州,明年甘露复降殿前树,从事冯巡、主簿华操等相与褒树,表勒棠政。次西有沇州刺史茂陵杨叔恭碑,从事孙光等以建宁四年立,西北有东太山成人班孟坚碑,建和十年,尚书右丞拜沇州刺史从事秦闰等,刊石颂德政,碑咸列焉。
又东过金乡县南,郡国志曰:山阳有金乡县。菏水径其故城南,世谓之故县城北有金乡山也。
又东过东绢县北,菏水又东径汉平狄将军扶沟侯淮阳朱鲔冢。墓北有石庙。菏水又东径东缗具故城北,故宋地。春秋僖公二十三年,齐侯伐宋围缗。十三州记曰:山阳有东缗县,邹衍曰:余登缗城以望宋都者也。后汉世祖建武十一年,封冯异长子璋为侯国。
又东过方与县北,为菏水。 菏水东径重乡城南,左传所谓臧文仲宿于重馆者也。菏水又东径武棠亭北,公丰以为济上邑也。城有台,高二丈许,其下临水,昔鲁侯观鱼于棠,谓此也。在方与县故城北十里。经所谓菏水也。菏水又东径泥母亭北。春秋左传僖公七年,秋,盟于宁母,谋伐郑也。菏水又东与巨野黄水合,菏泽别名也。黄水上承巨泽诸陂,泽有蒙淀、盲陂。黄湖水东流,谓之黄水,又有薛训诸水,自渚历薛村前,分为二流,一水东注黄水,一水西北入泽,即洪水也。黄水东南流,水南有汉荆州刺史李刚墓。刚字叔毅,山阳高平人,裹平元年卒。见其碑。有石阙、祠堂、石室三间,椽架高丈余,镂石作椽瓦屋,施平天造,方井侧荷梁柱,四壁隐起,雕刻为君臣、官属,龟龙、鳞凤之文,飞禽、走兽之像,作制工丽,不甚伤毁。黄水又东径巨野县北。何承天曰,巨野湖泽广大,南通洙、泗,北连清、济,旧县故城正在泽中,故欲置戍于此城,城之所在,则巨野泽也。衍东北出为大野矣,昔西狩获鳞于是处也。皇览曰:山阳巨野县有肩髀冢,重聚大小,与髀冢等。传言蚩尤与黄帝战,克之于涿鹿之野,身体异处,故别葬焉。黄水又东径咸亭北。春秋桓公七年,经书焚咸丘者也。水南有金乡山,县之东界也。金乡数山,皆空中穴口,谓之隧也。戴延之西征记曰:焦氏山北数里,汉司隶校尉鲁峻穿山得白蛇、白兔,不葬,更葬山南,凿而得金,故曰金乡山。山形峻峭,篆前有石祠、石庙,四壁皆青石隐起,自书契以来,忠臣、孝子、贞妇、孔子及弟子七十二人形像,像边皆刻石记之,文字分明,又有石床,长八尺,磨莹鲜明,叩之声闻远近。时太尉、从事中郎傅珍之咨议参军周安穆拆败石床,各取去,为鲁氏之后所讼,二人并免官。焦氏山东即金乡山也,有冢,谓之秦王陵,山上二百步得冢口,堑深十丈,两壁峻峭,广二丈,入行七十步,得埏门,门外左右皆有空,可容五六十人,谓之白马空,埏门内二丈,得外堂,外堂之后,又得内堂,观者皆执烛而行,虽无他雕镂,然治石甚精,或云是汉昌邑哀王冢,所未详也。东南有范巨卿冢,名件犹存。巨卿名式,山阳之金乡人,汉荆州刺史,与汝南张劭、长沙陈平子石交,号为死友矣。黄水又东南径任城郡之亢父县故城西,夏后氏之任国也。汉章帝元和元年,别为任城在北,王莽之延就亭也。县有诗亭,春秋之诗国也,王莽更之曰顺父矣。地理志,东平属县也。世祖建武二年,封刘隆为侯国。其水谓之桓公沟,南至方与县,入于菏水。菏水又东径秦梁,夹岸积石一里,高二丈,言秦始皇东巡所造,因以名焉。菏水又东过湖陆县南,东入干泗水。
泽水所钟也。尚书曰:浮于淮、泗,达于菏是也。东观汉记曰:苏茂杀淮阳太守,得其郡,营广乐,大司马吴汉围茂,茂将其精兵突至湖陵,与刘永相会,济阴山阳济兵于此处也。
又东南过沛县东北,济与泗乱,故济纳互称矣。东观汉记。安平侯盖延传曰:延为虎牙大将军,与永等战,永军反走,溺水者半,复与战,连破之,遂平沛、楚,临淮悉降。延令沛修高祖庙,置啬夫、祝宰、乐人,因斋戒祠高庙也。
又东南过留县北,留县故城,翼佩泗、济,宋邑也,春秋左传所谓侵宋吕留也。故繁休伯避地赋曰:朝余发乎泗洲,夕余宿于留乡者也。张良委身汉祖,始自此矣,终亦取封焉。城内有张良庙也。 又东过彭城县北,获水从西来注之。
济水又南径彭城县故城东北隅,不东过也。获水自西注之,城北枕水湄。济水又南径彭城县故城东,不径其北也,盖经误证。
又东南过徐县北,地理志曰:临淮郡,汉武帝元狩五年置,治徐县,王莽更之曰淮平,县曰徐调,故徐国也。春秋昭公三十年,吴子执钟吾子,遂伐徐,防山以水之,遂灭徐。徐子奔楚,楚救徐弗及,遂城夷以处之。张华博物志录著作令史茅温所为送。刘成国徐州地理志云:徐偃王之异言,徐君宫人娠而生卵,以为不祥,弃之于水滨。孤独母有犬,名曰鹄仓,猎于水侧,得弃卵,衔以来归,孤独母以为异,覆暖之,遂成儿,生时偃,故以为名。徐君宫中闻之,乃更录取,长而仁智,袭君徐国。后鹄仓临死,生角而九尾,实黄龙也。僵王葬之徐中,今见有狗垄焉。偃王治国,仁义著闻,欲舟行上国,乃通沟陈、蔡之间。得朱弓矢,以得天瑞,遂因名为号,自称徐偃王,江、淮诸侯服从者三十六国。周王闻之,遣使至楚,令伐之,偃王爱民不斗,遂为楚败,北走彭城武原县东山下,百姓随者万数。因名其山为徐山,山上立石室庙,有神灵,民人请祷焉。依文即事,似有符验,但世代绵远,难以详矣。今徐城外有徐君墓,昔延陵季子解剑于此,所谓不违心许也。
又东至下邳睢陵县南,入于淮。
济水与泗水,浑涛东南流,至角城,同入淮。经书睢陵,误耳。
<b>译文</b>
又往东流到乘氏县西,分为两条:
春秋左传 :嘻公三十一年(前629 ) ,分割了曹国的土地,东边直到济水。济水从这里往东北流,从巨泽流出去。一条往东南流,一条从乘氏县往东北流,注人巨野泽。
南边的一条是菏水;北边的一条是济水,流经乘氏县,与济渠淮渠相汇合。北济水从济阳县北面往东北流经煮枣城南面。 郡国志 说:冤胸县有煮枣城,就是此城。汉高祖十二年(前1 95 ) ,把这地方封给革朱,立为侯国。北济水又往东北流经冤胸县老城北面,又往东北流经吕都县老城南面,王莽改名为祁都。又往东北流经定陶县老城北面。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 44 ) ,因济水经城北东流,于是分割梁国土地,在定陶设置济阴国,这个王国是按北济水命名的。又往东北流,与淮水汇合。淮水上流在封丘县承接济水,就是 地理志 所说的淮渠上口接纳济水。阐胭说:上口接纳别济水,就是北济水。旧河道从济水往东北流,向左分流,积成高梁破,方圆三里。淮水又往东流经匡城北面。孔子离开卫国去陈国,在匡遭到被扣之难。又往东北流,左边汇合了别蹼,这条水在酸枣县承接河水。所以杜预说:蹼水出自酸枣县,上口承接河水。 竹书纪年 说:魏襄王十年(前309 )十月,狂风暴雨,河水泛滥冲进酸枣城墙。汉时堵住决口,所以班固说:文帝填补酸枣溃堤,淮水现在已经无水了。旧河道往东北通过南棣城与北棣城之间。 左传 襄公五年(前568 ) ,楚子囊攻陈,襄公会师于棣城,前来援救。淮渠又往东北流经酸枣老城南面。这是韩国地方。圈称说:从前天子建国,给国都命名时,有的选择美好的名字,有的按照山林,所以豫章以大樟(章)树作郡名,酸枣以多刺的枣树为名号, 汉官仪 说:过去河堤渴者就驻在这里。城西有韩王望气台,孙子荆 故台赋叙 说:酸枣寺门外,道路两边有两座古台,访问老人们,说是韩王听讼观台,高十五切,虽然楼榭都已荡然无存了,但宏伟的台基还像山岳一样高大。召公是大贤,还在甘棠树下住宿;而小小的韩国,却造了这么宏伟的台观,韩王的骄奢为举世瞩目,可以作为后人的鉴戒。所以作赋说:逃迹的丘陵微不足道,磋峨的五岳也低了一截,极言其壮观。城北是韩国市场的所在地,聂政为淮阳严仲子刺杀韩国承相侠累,接着就用刀割裂自己的面皮自杀了。他姐姐就在这里为他哀哭。城内有后汉酸枣令刘孟阳碑。淮水北流,积储成阪塘,破塘方圆五里,叫同池破;又东经肺亭往东流奔,这里原是从前的昨国,富辰所说的邢、茅、炸、祭,都是周公的后裔― 炸就指这里。淮渠又往东北流经燕城南面。这是旧时南燕姑姓的封国。因为有个北燕,所以这里以南燕作县名。东边是阳清湖,此湖南北五里,东西三十里,又叫燕城湖。淮渠流经桃城以南。 战国策 中说的酸枣、虚、桃― 桃,就是桃城。汉高帝十二年(前195 ) ,把这地方封给刘襄,立为侯国。湖水东流注入淮渠,俗称朝平沟。淮渠又往东北流,与酸水旧河道汇合。酸读水上口在酸枣县承接河水,往东流经酸枣城以北,延津以南,称为酸水。 竹书纪年 说:秦国苏胡率兵攻打郑国,韩襄王在酸水打败秦国苏胡。酸读水又往东北流经燕城北,又往东流经滑台城南,又往东南流经瓦亭南。 春秋 :定公八年(前502 ) ,定公在瓦与晋国军队相会,鲁国崇尚在会见时手执羔羊,就是从这次会见开始的。读水又往东南流与淮渠汇合,世人称为百尺沟。淮渠旁有漆城。 竹书纪年 :梁惠成王十六年(前354 ) ,邯郸进攻卫国,夺取了漆国的富丘,在那里筑城。也有人叫它宛淮亭。 春秋 :宁武子与卫人在宛淮会盟。杜预说:宛淮在长垣西南,邻近淮水。京相瑶说:宛淮是卫国地方。看来似乎不合,但不知道究竟在哪里。 竹书纪年 :梁惠成王五年(前365 ) ,公子景贾率兵攻打郑国,韩明在阳打了一仗,我军败逃。泽北有坛陵亭,也有人叫大陵城,这也弄不清楚。又有桂城。 竹书纪年 :梁惠成王十七年(前353 ) ,齐国田期进攻我国东部边境,在桂阳打了一仗,我军败逃。那地方也叫桂陵。按 史记 ,齐威王派田忌去打魏国,在桂陵打败魏军,齐国于是强大起来,自称为王,号令天下。淮渠又往东流经蒲城北面,就是旧时卫国的蒲邑。孔子将要去卫国,路过蒲邑。 韩子 说:鲁国在夏天造长沟,子路在蒲当长官,拿他个人的米分给民工们。孔子派了子贡去砸了他的器皿。我按 家语 里说,仲由在鄙当长官,修建沟渠。他拿着茶饭给民工们吃,夫子叫赐去阻止他,文中并未提到是鲁国。又进入他的辖境,三次称颂他的政绩。子路身为大夫,最后死于卫国的国难。淮渠又往东流经韦城南面,韦城就是白马县的韦乡。 史记 说:韦城是夏伯泵韦的故国。韦城向西突出,不成方形,城中有六口大井,都有隧道通到下面,俗称江井。有驰道,从韦城通到长垣。蹼渠东流穿过驰道,往东流经长垣县老城北面,这里是卫国地方,旧时叫首垣。秦时改为今名,王莽又改为长固县。 陈留风俗传 说:县里有防垣所以就作为县名。孝安帝于建光元年(121 )把这地方封给他的大舅宋俊,立为侯国。县里有祭城,淮渠流经城北,这是郑大夫祭仲的采邑。杜预说:陈留长垣县东北有祭城。圈称又说长垣县有罗亭,是旧时的长罗县,汉时把这地方封给后将军常惠,立为侯国。 地理志 说:王莽把长罗改名为惠泽,后汉时撤县,把它并入长垣县。县里有长罗泽,就是吴季英牧猪的地方。又有长罗冈,蓬伯玉冈。 陈留风俗传 说:长垣县有蓬伯乡,又名新乡,有蓬亭、伯玉祠、伯玉墓。曹大家 东征赋 说:到了长垣县境以内,察看乡野农村的居民,眺望蒲城的丘冈,荆棘长得正茂盛。蓬氏葬在城的东南,人民也都向慕他的坟莹,美德万世永垂不朽,其人虽逝而令名永存。从前吴季札访问上国,到了卫国,参观了藏书楼和客舍,会见父老们,以为卫国有很多才德出众的人士。蹼渠又东流,分为两条,北蹼于是分出。淮渠又往东流经项城北面。 卫诗 说:思念着须和曹。毛亨说:须是卫国的城邑。郑玄说:自卫东行,要经过此城,所以思念它。淮水又往北流经襄丘亭南面。 竹书纪年 说:襄王七年(前312 ) ,韩明领兵去攻打襄丘;九年楚国庶章领兵来与我、军会师,驻扎在襄丘。蹼水又往东流经淮阳县老城南面。从前师延为封王作淫靡的音乐,武王讨伐封王时,师延逃往东方,最后投入淮水而死。以后卫灵公将去晋国,下榻于淮水上,夜里听到新奇的音乐,就把师涓叫来,在这条水上学会这支乐曲。蹼水又东流,经济阴离狐县老城南面。这就是王莽所谓的瑞狐。 郡国志 说:离狐县,原属东郡。蹼水又往东流经霞密县老城北面。 竹书纪年 :元公三年,鲁季孙在楚丘会见晋幽公,取得霞密,于是就去那里筑城。淮水又往东北流经鹿城南面。 郡国志 说:济阴乘氏县有鹿县乡。 春秋 :嘻公二十一年(前639 ) ,在鹿上会盟。京相潘、杜预都说就是此亭。蹼水又东流,与句读汇合。句读上口在句阳县东南承接淮水支渠,流经句阳县老城南面,就是 春秋 中的谷丘。 左传 则以为是句读之丘。句阳县在水北,所以就以读取名。又往东流入乘氏县境,左边汇合了淮水,与济水一同流入巨野泽。所以 地理志 说:蹼水从淮阳往南流入巨野泽。 水经 也说:济水从乘氏县分为两条,往东北流入巨野泽。济水旧渠又往北流,在右边汇合了洪水。洪水上流承接巨野的薛训清,经沼泽往西北流,又往北流经阐乡城西面。 春秋 :桓公十一年(前701 ) , 经 文记载:桓公在阐会见宋公。 郡国志 说:东平陆有阐亭。 皇览 说:蛋尤墓在东郡寿张县阐乡城中,墓高七尺,常在十月间祭祀;墓上有赤色雾气冉冉升起,就像红绸一样,人们称为蛋尤旗。 十三州志 说:寿张有蛋尤祠。又北流与济读汇合。’从薛训诸到北口共一百二十里,名叫洪水。桓温于太和四年(369 ) 率领大军北上,开了一条渠道与济水相通。到了义熙十三年( 417 ) ,刘武帝西入长安,又拓宽了渠道。从洪口起的上流一段,又叫桓公读,济水就是从这里往北流的。 春秋 :庄公十八年(前676 ) , 经 文载,夏天,庄公在济水西追击戎人。京相潘说:济水从巨野流到济北。
又往东北流过寿张县西界。安民亭以南,泣水从东北流来注人。济水又北流,坟水注入。汇流处就是戴延之所谓清口。郭缘生 述征记 说:清河上口接纳洪水,北流注入济水,也有人说清河就是济水。 禹贡 :济水往东北流,与坟水汇合。现在枯渠注入巨泽,巨泽以北是清口,就是清水与坟水汇合的地方。李钦说:汉水发源于太山莱芜县,往西南流入济水。济水又往北流经梁山东面。袁宏 北征赋 说:背靠梁山,横截坟水波涛,就是这地方。刘澄之引梁山来论证梁父山,这是不近情理的。山的西南边有吕仲梯墓。河水东岸有一座石桥,本来在河上,以后河道移徙,于是桥就在岸边了。据老人们说,这座桥是东海吕母起兵时所造。山北三里有吕母的住宅,东边三里就是济水。济水又北流,经过须胸城西面。城在济水旁边,就是旧时的须胸国。 春秋 :嘻公二十一年(前639 ) ,子鱼说:任、宿、须胸、撷臾,都姓风,主持太睁和济水的祭祀事宜。杜预说:须胸在须昌县西北,不对。 地理志 说:寿张西北有胸城,指的就是须胸。济水西岸有安民亭,北与安民山相望,东濒济水,东岸就是无盐县边界。山的西边有冀州刺史王纷碑,立于汉中平四年(187 )。济水又往北流经微乡东边。 春秋 :庄公二十八年(前666 ) , 经 文记载,冬天,在郡筑城。京相潘说:郡, 公羊传 称为微。东平郡寿张县西北三十里,有旧微乡,是鲁国的城邑。杜预说:微乡有微子墓,济水又北流,分为两条,支流往西北流出,称为马颊水。
又往北流过须昌县西面,
京相蟠说:须胸,一国二城而有两个名字,这是因为该国迁都于须昌,而胸城则是本来的都城。秦时设置为县,汉高帝十一年(前196 )把它封给赵衍,立为侯国。济水到了须昌县,有赵沟水注入。济水又往北流经鱼山东,左边汇合了马颊水。马颊水上口接纳了济水,往西北流经安民山北,又西流,有赵沟分出,往东北注入济水。马颊水又流经桃城东面。 春秋 桓公十年(前702 ) , 经 文记载:桓公在桃丘会见卫侯― 桃丘是卫国地方。杜预说:济北郡东阿县东南有桃城,就是桃丘。马颊水又往东北流经鱼山南。鱼山就是吾山。汉武帝 瓤子歌 中说的吾山被掘平,就是这座山。山上有柳舒城,魏东阿王曹子建每次登山,心头就会浮起在这里长眠的念头;待到死后,就葬在山的西麓,西距东阿城四十里。马颊水又东流,注入济水,汇流处叫马颊口。济水从鱼山往北流经清亭东面。 春秋 :隐公四年(前719 ) ,隐公与宋公在清相遇。京相潘说:现在济北郡东阿县东北四十里,有旧清亭,就是 春秋 中所说的清。从这里起,济水下流也通称清水了。水色确也很清深,这也是兼有此名的原因。所以燕王说:我听说齐国有清济、浊河可以坚守,说的就是这条水。又往北流过谷城县西面,
济水岸边有尹卯垒,南离鱼山四十余里,在谷城县境内,就是从前 春秋 中的小谷城。齐桓公于鲁庄公二十三年(前671 ) 在这里筑城,作为管仲的采邑。城内有夷吾井。 魏土地记 说:县里有谷城山,山上出产文石。阳谷这地方就是 春秋 中说的齐侯、宋公会晤处的阳谷。县里有黄山台,是黄石公与张子房约见的地方。又有狼水,出自东南大槛山的狼溪,往西北流经谷城西面。又北流有西流泉,发源于城东邻近的山间,往西北流经谷城北面,西流注入狼水,因为它往西流,所以叫西流泉。又往西北流,注入济水。城的西北三里,有项羽墓,一半已经毁坏,但石竭还在,上面写着:项王之墓。 皇览 说:坟墓离城十五里,不对。现在彭城谷阳城西南又有项羽墓,其实不是。我按 史记 说,鲁人为楚而守城,汉王拿了项羽的头颅让他们看,鲁人才投降了,于是把项羽以鲁公的身分葬在谷城,怎么能说是在谷阳城呢:济水又往北流经周首亭西。 春秋 文公十一年(前616 ) ,左丘明说:襄公二年(前571 )王子成父俘获长狄侨如的弟弟荣如,把他的头埋在周首的北门,说的就是此城。现在人们叫卢子城,是济北郡的治所。京相潘说:现在济北郡治所卢子城,就是旧时齐国的周首城。
又往北流过临邑县东面,
地理志 说:临邑县有济水祠。临邑就是王莽的谷城亭。济水上有石门,用石块筑成,原是济水的门户。” 春秋 :隐公五年(前718 ) ,齐、郑在石门会盟,郑伯在济水边翻车,就是这里。京相瑶说:石门是齐国地方。现在济北卢县老城西南六十里有古时的石门,离水三百步,这是因为水道移徙,所以石门也在岸边了。济水又往北流往平阴城西面。 春秋 :襄公十八年(前555 ) ,晋侯沉玉祭河后渡水在鲁济会合,想照涅梁的盟约,和鲁一同攻打齐国,齐侯在平阴拒守。杜预说:城在卢县老城东北,不对。京相潘说:平阴是齐国地方,在济北卢县老城西南十里。平阴城南有长城,东到大海,西到济水;河道从长城通过处,名叫防门,离平阴三里。齐侯在防门掘壕,就是这地方。壕水是由济水引过来的,旧河道还存在。现在防门北边有个光里,齐语广字与光字读音相同, 春秋 说的在广里防守,广里就是光里。又说:巫山在平阴东北,从前齐侯登山观望晋军,看到晋军这么多,心中害怕起来,就回去了。师旷、邢伯听到乌鸦叫,知道齐军已偷偷逃走了。当时的人物早已逝去了,但地理情况还是清清楚楚,这些都比杜预认为城在卢县老城东北的说法要有力得多。现有巫山上有个石洞,人们称为孝子堂。济水从右岸分流,截流蓄水形成嵋湖,方圆四十余里。济水又往东北流经垣苗城西面,就是旧时的洛当城。伏韬 北征记 说:济水又与清河合流,到洛当。宋武帝西征长安,命令垣苗镇守此城,所以民间又有垣苗城一名。河水从四读口往东北流,就是济水。 魏土地记 说:盟津河分流十里与清水汇合,往东乱流,从洛当城北面流过,径渭分明,往东南奔去。
又往东北流过卢县北面。
济水往东北与循沟汇合。循沟上流承接循湖,北流注入济水。 尔雅 说:水与草相交叫泥,水边与山谷相通叫微。键为舍人说:循就是水中有草木相交会。郭景纯说:微就是水边与山谷相通。 释名 说:嵋就是眉,靠近水边,有如眉毛靠近眼睛。济水又流经卢县老城北面,这是济北郡的治所。汉和帝永元二年( 90 ) ,从泰山郡划地另置该郡,因在济水以北,所以叫济北。济水又流经什城北,此城靠近水边,是旧时的仓库。祝阿人孙什,带了一家人住在这里避难,所以叫什城。济水又往东北流,与中川水汇合。中川水发源于东南方山往县的分水岭。溪流的源头一分为二,分水处也称分流交,一条南流出太山后注入汉水,另一条出了山在县,经西北流经东太原郡南― 郡治在山炉固― 北流与宾溪水汇合。宾溪水发源于南格马山宾溪谷,往北流经卢县老城以北、陈敦戍以南,往西北流,与中川水汇合,汇流处叫格马口。水又往北流经卢县老城东面,北流注入济水,俗称沙沟水。济水又往东北流,右边与玉水汇合。玉水发源于太山朗公谷,旧名馄瑞溪。有个僧人叫竺僧朗,少年时拜佛图澄为师,学间渊博精通,对气和俄纬之学尤其有研究。这山谷他曾隐居过,因此叫朗公谷。所以车频 秦书 说:符坚时,和尚竺僧朗曾与隐士张巨和同游,张巨和时常住在山洞里,但竺僧朗却住在馄瑞山,大规模兴建殿宇房舍,山间建起连片楼阁。他们两人虽然一个尚素朴,一个重华饰,生活作风迥然不同,但都以能与外界隔绝,闭门静修而受人称道。他们同游处就是此谷,水也叫现瑞水。水往西北流经玉符山,又叫玉水。又往西北流经猎山以东,又往西北流经祝阿县旧城以东,野井亭以西。 春秋 昭公二十五年(前517 ) , 经 文记载:齐侯在野井慰问昭公。 春秋 :襄公十九年(前554 ) ,诸侯会盟于祝柯,也就是 左传 所说的督阳。汉朝建国后,改名为阿。汉高帝十一年(前196 ) ,把这地方封给高邑,立为侯国,也就是王莽的安成。所以民间把这条水叫祝阿涧水,北流注入济水。建武五年(29 )耿弃向东攻击张步,从朝阳架桥以供军队过河,就是这地方。济水又往东北流,烁水注入。烁水发源于历城县老城西南面,源泉上涌,水头滚滚有如车轮。 春秋 :桓公十八年(前694 ) ,桓公在烁会见齐侯,就指此水。俗称娥姜水,这里因为有舜的妃子娥皇女英庙的缘故,此城南面向山,山上有舜祠,山下有个大石洞,叫舜井,或许也是茅山禹井之类。按 尚书 舜在历山耕种,也说是在这里,不大清楚。水往北流就是大明湖,西边接近大明寺,寺院东北两面临湖,这一乱湖水就成了净池了。池上有客亭,两边揪桐茂密,繁荫遮住阳光,仰视树上的小鸟,俯视水底的游鱼,湖水与岸树相照映,明净极了,秀丽极了。身临此境,真有如庄子在壕梁上那样,与整个自然环境和谐地融成一片了。湖水循着渠道支流,东流进入西边的城郭,往东到历城西面,沿城边往北注入破塘。破水上流承接东城历祠下的泉水,源泉从地下泊泊涌出,流势强劲。此水往北流经历城东面,又往北流,引水蓄成流杯池,州郡官吏设宴款待宾客,常常都在这里会聚。水分为两条:右边一条往北,左边一条往西流经历城北面。西北有一片破塘,称为历水,与冻水汇合。又北流,这里有一条历水的支流,上口在历城东边承接历水,往东北流经东城西面,然后北流出城,又北流注入冻水;又北流,分出听水。涯水又北流,注入济水,汇流处称为烁口。济水又往东北流,华不注山冈峦秀丽光润,不与丘陵相连而独自高起,孤峰峭峻耸峙,有如虎牙矗立,刺向天空。青苍的石崖翠色郁然怒发,远望就像点上青黛似的。山下有华泉,所以京相潘 春秋土地名 说:华泉是华不注山下的泉水。 春秋左传 :成公二年(前589 ) ,齐顷公与晋国部克在鞍打仗,齐军败走,谷终克随后追击,绕着华不注山接连兜了三个圈子。丑父与顷公交换位置,快到华泉时,驾车的马被树绊住,停了下来。丑父叫顷公下车,去华泉打水,因此齐侯得以逃脱。韩厥抓了逢丑父献给那克,爷卜克想要杀他。逢丑父高叫道:从今以后,不会再有人替他的君主受难了。这里有了一个,就要被杀了!爷转克说:别人为君主免祸而毅然赴死,我把他杀了也是不好,不如饶了他,以勉励忠于君主的人吧。于是就放了他。这里说到的华泉,就是华水。华水北流,穿过听读二十里,注入济水。
又往东北流过台县北面,
巨合水发源于南边的鸡山西北,往北流经巨合老城西面。耿弃讨伐张步,驻守在巨里,就是此城。巨合三面都有城墙,西边是深坑,西面就是耿弃扎营的地方。他与费邑打仗,就在这地方杀了费邑。巨合水又北流,汇合了关卢水。关卢水发源于马耳l 一臼。往北流经博亭城西面,往西北流到平陵城,与武源水汇合。武原水发源于谭城南面的平泽中,世大称为武原渊。往北流经谭城东面,俗称此城为布城。又往北流经东平陵老城西面,这里就是旧时的陵城,后来才加上平字,称为平陵。谭是个小国。齐桓公流亡时,经过谭国,谭国对他怠慢无礼。鲁庄公九年(前685 ) ,桓公即位,谭又不去朝见他,到了十年,桓公就把谭灭了。老城东门外,有乐安任照先碑。东平陵是济南郡的治所,汉文帝十六年(前164 )在这里设置王国,景帝二年(前155 )设郡,王莽改名乐安。武原水又往北流经巨合城东面,汉武帝把这地方封给城阳顷王的儿子刘发,立为侯国。此水与关卢水汇合后,西流注入巨合水。巨合水往西北流经台县老城南面。汉高帝六年(前201 )把这地方封给东郡尉戴野,立为侯国,就是王莽的台治。水往西北流,白野泉水注入。白野泉水发源于台城西南的白野泉,往北流经留山,往西北流,然后往西注入巨合水;巨合水又北流,听水注入。听水上流承接烁水,往东流,折向北方,又往东北流,注入巨合水,然后乱流往北注入济水。济水又往东北流,汇合了芹沟水。沟水发源于台县老城东南,往西北流经台城东面,又往西北流,注入济水。
又往东北流过营县南面,
济水往东流经营县老城南面。汉文帝四年(前176 ) ,把这地方封给齐悼惠王的儿子罢军,立为侯国。济水右岸接纳了百脉水,此水发源于土鼓县老城西面,水源方圆百步,百道泉流一起滚滚涌出,所以叫百脉水。水往西北流经阳丘县老城内。汉孝文帝四年,把这地方封给齐悼惠王的儿子刘安,称为阳丘侯,世人称为章丘城是不对的。城南有女郎山,山上有神祠,俗称女郎祠,邻近一带人都去那里祭祀。百脉水往西北流出城外,北经黄巾固,因为黄巾贼曾在这里驻扎过,所以得名。百脉水又往东北流,注入济水。济水又东流,有杨诸沟水发源于逢陵老城西南二十里,往西北流经土鼓城东面,又往西北流经章丘城东面,又往北流经宁戚城西面,然后北流,注入济水。
又往东流过梁邹县北面,
陇水从南边长城中流出,往北流到般阳县老城西南,与般水汇合。般水发源于般阳县东南的龙山,民间也叫左阜水,往西流经城南,就是王莽的济南亭。应肋说:县城在般水的北边,所以取名般阳。水又向南转弯,西流注入陇水。陇水往北流经县城,往西北流到萌水口。萌水发源于西南的甲山,往东北流经萌山西面,往东北注入陇水。陇水又往西北流,到了梁邹县东南,与鱼子沟水汇合。鱼子沟水发源于南方长白山东麓的柳泉口。此山就是陈仲子夫妻隐居的地方。 孟子 说:陈仲子出身于齐国的仕宦之家,他的哥哥名戴,傣禄万钟,陈仲子以为不正当不肯吃他的饭,于是离开了母亲和哥哥,在于陵安下了家,就是这地方。水又流经于陵县老城西面,就是王莽的于陆。世祖建武十五年(39 ) , 把这地方改封给则乡侯侯霸的儿子侯星,立为侯国。水往北流,注入陇水― 陇水也就是古时的袁水。所以京相播说:济南梁邹县有袁水。陇水又往西北流经梁邹县老城南面,又北转流经城西。汉高祖六年(前201 )把这地方封给武虎,立为侯国。陇水往北注入济水。县城东北又有时水往西北流去。-
又往东北流过临济县南面,
临济县,就是旧时的狄邑,王莽改名为利居。按 汉记 ,安帝永初二年(108 )改为今名,这是因为此城濒临济水的缘故。 地理风俗记 说:临济是乐安太守的治所。晏漠 齐记 说:济水南北两岸有二城隔水相望,南城就是被阳县旧城,北边靠近济水。 地理志 说:这是个侯国。如淳说:被字也有写作疲字的,读作疲兵的疲。 史记- 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 说:汉武帝元朔四年(前125 ) ,这里是封给齐孝王的儿子敬侯刘燕的封国。现在是勃海侨郡治所。济水又往东北流,分支流出,积成一片深潭,叫平州沉。漂沃县旁有座平安老城,俗称会城。这不对。按 地理志 ,千乘郡有平安县,是个侯国,王莽叫鸿睦。应助说:博昌县西南三十里有平安亭,是个旧县城,世间还留有平州的这地名。济水又往东北流经高昌县旧城西面。按 地理志 ,千乘郡有高昌县,汉宣帝地节四年(前“) ,把这里封给董忠,立为侯国。世人称为马昌城是不对的。济水又往东北流经乐安县老城南。伏深 齐记 说:博昌城西北五十里,有南北二城,相距三十里,中间隔着时水和济水。把乐安当作博昌北城却弄错了。乐安与博昌、薄姑中间有水分隔,都在西北,薄姑则离齐城六十里,乐安过去还要远些,由实一地来验证,尤其清楚地看出这不是博昌。班固说:千乘郡有乐安县。应肋说:取了个美好的县名。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 ) ,把这留里封给李蔡,立为侯国。城西三里有任光等墓。任光是宛县人,那末乐安不是博昌也就十分明白了。济水又流经薄姑城北面。 后汉书- 郡国志 说:博昌县有薄姑城。 地理书 说:吕尚封于齐郡的薄姑。薄姑旧城在临淄县西北五十里,邻近济水。史迁说:献公迁移到薄姑。城内有高台。 春秋 :昭公二十年(前522 ) ,齐景公在台上饮酒,说:老了假如能不死,多么快乐啊!晏平仲道:从前爽鸡开始住在这里,季蓟接着他,有逢伯陵又接着住在这里,薄姑氏又接着住在这里,以后又传到了太公。我想,人老了假如不死,那享受快乐的该是爽鸿氏,不会是您了。他们这些话就是在这台上谈的。济水又往东北流经狼牙固以西,然后向东北流去。
又往东北流过利县西面,
据 地理志 ,齐郡有利县,就是王莽的利治。晏漠说:利县在齐城以北五十里。
又往东北流过甲下邑,注人河水。
济水往东北流,到甲下邑南面,往东流经琅槐县老城北面。 地理风俗记 说:博昌东北八十里有琅槐乡,是个旧县址。 山海经 说:济水穿过巨野,注入渤海。在这一段流程中,进入齐境,流过琅槐东北。又往东北流,河水支流注入。 水经 以为济水流入大河,其实不是。事实上是河水注入济水,而不是济水流进河水。又往东北就流进大海了。郭景纯说:济水从荣阳到乐安博昌入海。现在河水已枯竭,而济水仍长流不断。而 水经)却说济水入河,与郭景纯一样都搞错了。但河水另有一支在济水、漂水以北注入大海。现在断流的只有漂水罢了,郭景纯也许以为济水注入河水,但从实地验证并非如此。考察水脉的具体情况,都不如 山海经 说得贴切了。
其中一条水往东南流过乘氏县南面,
菏水在定陶东北从济水分出,往东南流,右边汇合了黄沟支流― 俗称界沟― 往北流经已氏县老城西面,又往北流经景山东面, 卫诗 里说的景山和京冈,就指这地方。毛公说:景山是大山。又往北流经楚丘城西面。 郡国志 说:成武县有个楚丘亭。杜预说:楚丘在成武西南。卫露公被狄所灭,卫文公东迁渡过大河,住在曹邑村野里,齐桓公在楚丘筑城,把他迁到那里去。所以 春秋 说:刑人离乡背井他迁,就像回家一样,卫人有了安身之地,忘了亡国之痛。 诗经 说:爬到那边的高丘上,向着楚丘眺望,眺望那楚丘和堂水,眺望那景山和京冈。所以郑玄说:观望旁近的城邑和山川。又往东北流经成武城西面,又往东北流经邸城东面,推想起来是郡邑所迁的地方,但不大清楚。又往东北流经梁丘城西面。 地理志 说:昌邑县有梁丘乡。 春秋 :庄公三十二年(前662 ) ,宋人、齐人在梁丘会盟。杜预说:高平昌邑县西南有梁丘乡。又往东北流,在乘氏县西面往北注入菏水。菏水又往东南流经乘氏县老城南面,就是 春秋 的乘丘。所以 地理风俗记 说:济阴乘氏县,就是旧时宋国的乘丘邑。汉孝景帝中五年(前145 ) ,把这里封给梁孝王的儿子买,立为侯国。 地理志 说:乘氏县有泅水往东南流到唯陵,注入淮水。 郡国志 说:乘氏县有洒水。就是菏泽。 尚书 有疏导菏泽的说法,从陶丘以北,东到菏泽,但没有说到泅水。又说疏导菏泽淹没孟猪。孟猪在唯阳县东北。阐驹 十三州志 说:不说流入,而说淹没,这是表示不是经常有水流入,水大时方才能淹没。泽中的水浩浩茫茫,都注入淮水和洒水。古书有从唯注入淮水的话,而把洒水也包括在内了。但注入洒水的水很多,并不止这一条,不能因为最后流入洒水,就可以滥用通称的。或者另外还有一条洒水子那还可说,但此水为何兼有泅水之名,却弄不清楚了。
又往东流过昌邑县北面,
菏水又往东流经昌邑县老城北面。 地理志 说:昌邑县就是旧时的梁国。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 ) ,分梁地立山阳国。武帝天汉四年(前97 ) ,改为昌邑国,封给昌邑王刘膊,他的儿子贺被废后,封国也就撤消了,设为山阳郡,就是王莽的巨野郡。后来改为高平郡,后汉时是沈州的治所。县令王密,怀里藏着金子去拜望东莱太守杨震,杨震不受,这就是他表示要警惕“四知”的地方。大城东北有金城,城内有沈州刺史河东薛季像碑。薛季以郎中的身份被任命为郊县县令,甘露降于他的园内。熹平四年( 175 )调到州里,次年,甘露又落在殿前树上。从事冯巡、主簿华操等一同立碑颂扬他的德政。稍往西,有坑州刺史茂陵杨叔恭碑,是建宁四年(171 )从事孙光等所立。西北有东太山成人班孟坚碑。班孟坚于建和十年,以尚书右垂出任沈州刺史。从事秦闰等刻碑颂扬他的德政。这些都还存在。
又往东流过金乡县南面, 郡国志 说:山阳有金乡县,菏水流经旧城南面,世人称为老县城。北边有金乡山。
又往东流过东络县北面,菏水又往东流经汉平狄将军扶沟侯淮阳朱鳍墓。墓北有石庙。菏水又往东流经东绪县旧城北面,从前原是宋国地方。 春秋 :禧公二十三年(前637 ) ,齐侯攻宋,包围了络。 十三州记 说:山阳有东绪县。邹衍说:我登上络城,遥望着宋都。后汉世祖建武十一年(35 ) ,把这里封给冯异的长子冯璋,立为侯国。又往东流过方与县北面,就是菏水。
菏水往东流经重乡城南, 左传 说的减文仲宿于重馆,就指这地方。菏水又往东流经武棠亭北面, 公羊传 称为济上邑。城中有台,高二丈左右,台下临水。从前鲁侯在棠观鱼,就指这地方,在方与县老城以北十里。这就是 水经 所说的菏水。菏水又往东流经泥母亭北面。 春秋左传 :嘻公七年(前653 )秋天,在宁母会盟,是、为了策划攻打郑国。菏水又东流,与巨野黄水汇合,这是菏泽的别名。黄水上流承接巨泽的那些破塘,其中有檬淀,盲破、黄湖。水往东流,称为黄水。又有薛训诸水,自此诸流经薛村前,分为两条:一条往东注入黄水,一条往西北流入沼泽,这就是洪水。黄水往东南流,南岸有汉朝荆州刺史李刚墓。- 李刚字叔毅,山阳高平人,死于熹平元年(172 ) ,事迹见碑上所载。还有石墓网、祠堂、石屋三间,簿架高丈余,用石材雕成椽瓦形状,屋内顶上衬以平整的天花板,建成藻井,两侧的石柱支承着梁栋,四壁的雕刻隐约突起,镂成君臣官属、龟龙麟凤、飞禽走兽等像,工艺十分精致优美,没有受到多少破坏。黄水又往东流经巨野县北面。何承天说:巨野泽湖面广阔,南通沫水、洒水,北连清水、济水,从前的老县城正在湖中,所以想在这座城中设防驻军。城所在处是巨野泽,向东北延伸就是大野了,从前往西方狩猎,捕捉到一头麒麟,就在这地方。 皇览 说:山阳巨野县有肩脾墓,堆土的大小与阐乡城蛋尤墓一样。传说蛋尤与黄帝打仗,在琢鹿之野战败被杀,肢体被割裂,抛散在各处,所以就地分别埋葬。黄水又往东流经咸亭北面。 春秋 :桓公七年(前705 ) , 经文 记载,纵火焚烧咸丘。南岸有金乡山,在金乡县东部边界。金乡的几座山,里面都是空的,外面有洞口,称为隧洞。戴延之 西征记 说:焦氏山以北数里,有汉朝司隶校尉鲁峻墓。在山上掘墓穴时,掘出了白蛇、白龟,因而不在这里安葬,而改葬山南,掘山时却掘出了金子,所以就把山叫金乡山。山势很峻峭,墓前有石祠、石庙,四壁都是青石,石上隐约有浮雕,记载从契以来的忠臣、孝子、贞妇,还有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像边都刻有题记,字迹清楚。又有石床,长八尺,磨得晶莹光洁,敲击时会发出清越的声音,远近都可听到。当时太尉从事中郎傅珍之,诸议参军周安穆,拆毁石床,各人都拿去一部分,鲁氏后代控告了他们,二人都被革职。焦氏山东面就是金乡山,山上有墓,叫秦王陵。山上二百步有个通到墓内的洞口,掘了一道深达十丈的深沟,两壁峻峭,宽二丈,进洞走了七十步,就到墓道的门口。门外左右两侧都有挖空的洞厅,可以容纳五六十人,称为白马空诞。墓道门口二丈有外堂,外堂后面又有内堂。参观的人都拿着蜡烛进去,虽然没有什么雕刻,但石工极其精致。有人说这是汉朝昌邑哀王墓,不知是否属实。东南方有范巨卿墓,还留有遗物。范巨卿,名式,山阳金乡人,是汉时荆州刺史。他和汝南张韵,长河陈平,字子石,交谊很深,号称死友。黄水又往东南流经任城郡亢父县旧城西面,任城县在老城以北,原是夏后氏的任国。王莽时叫延寿亭。汉章帝元和元年( 84 )分置为任城国。县里有诗亭,就是 春秋 的诗国,王莽改名为顺父,按 地理志 ,是东平郡的属县。世祖建武二年(26 ) ,把这里封给刘隆,立为侯国。这里的水称为桓公沟,南流到方与县,注入菏水- ,菏水又往东流经秦梁,两岸堆积了二丈高的石堆,长达一里,据说是秦始皇东巡时所造,因此名秦梁。
菏水又往东流过湖陆县南面,东流注人泅水。
菏水是泽水流积而成的。 尚书 说:在淮2 伙、洒水航行,到达菏水。 东观汉记 说:苏茂杀了淮阳太守,取书寻了他所辖的郡,兴建起广乐堡。大司马吴汉包围了苏茂,苏茂书声领精兵冲出包围圈来到湖陵,与刘永在济阴山阳相汇合,兵士‘就在此处渡水。又往东南流过沛县东北,
济水与泅水相互横穿而过,所以济水也就与洒水互可通称了。 东观汉记 安平侯 盖延传 说:盖一延当了虎牙大将军,与刘永等打仗,刘永的军队回头逃跑,半数厂在水中溺死,又打了一仗,接连把他打败,于是就平定了沛郡、楚二郡及临淮也都投降了。盖延命令沛郡修建高祖庙,设置音夫、祝宰、乐人,于是斋戒沐浴,祭祀了高祖庙。
又往东南流过蜜县北面,留县老城靠近泅济,是宋国协城邑。 春秋左传 说到侵入宋国的吕、留二地,留,就是留县。所以繁休伯 避地赋 说:早上我从泅洲动身,傍晚我住宿在留乡。张良就是从这里开始投奔汉高祖的,最后也被封在这里。城内有张良庙。
又往东流过彭城县北面,获水欺西方流来注人。
济水又往南流经彭城县老城东北角,不从东边流过。获水从西边流来,注人济水,县城北临水滨。济水又往南流经彭城县老城东南,不从城北流过。 水经 却弄错了。
又往东南流过徐县北面, 地理志 说:临淮郡是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 )所置,治所在徐县,王莽改郡名为淮平,县叫徐调,原是旧时徐国地方。 春秋 昭公三十年(前512 ) ,吴子拘留了钟吾子,就去攻打徐国,拦截山水来淹城,于是就灭了徐国,徐子就逃到楚国。楚国赶去救援徐国,但己来不及了,只得在夷筑城,来安顿徐子。张华 博物志 记载著作令史茅温 。刘成国 徐州地理志 谈到徐堰王的奇事,说是徐君的宫人怀孕生了个肉蛋,以为不祥,就把它丢在水边。孤独母有‘一条狗,名叫鹊仓,在水边寻找猎物,看到那个肉蛋,就把它衔回家来。孤独母觉得这东西很稀奇,把它盖起来保暖,于是就变成一个婴儿,生时堰卧,所以名叫惬。徐君在宫中听到这消息,于是又手思他收留了。孩子长大后又聪明又仁厚,继承徐国国君之位。后来飞鹊仓临死时,头上长角,并有九条尾巴,原来是条黄龙。堰王把它葬在徐中,现在还可以看到这座狗坟。堰王治理国家,以仁义闻空、,他想乘船到上国,于是在陈蔡之间开通一条渠道,开渠时掘得;红色的弓箭,以为是上天的祥瑞之征,于是就以自己名字取号,自称徐堰王,江淮诸侯三十六国都依附他。周王听到这消息,就派使者到楚国去,命令楚国出兵讨伐。堰王爱惜百姓,不肯叫他们去拚死打仗,于是就被楚打败,往北逃到彭城武原县东山下,百姓跟着他走的数以万计。因此后来把那座山叫徐山,在山上建了石室庙,很有灵验,人们都去那里祈祷。按照文字记载,与实事相印证,似乎有相符之处,但时代久远,已很难考了。现在徐城外面,有徐君墓,从前延陵季子在坟前解下佩剑,所谓心里已经答应的事决不违背。
又往东流到下那唯陵县南面。注人淮水。
济水与洒水前波后浪相混,往东南奔流,到了角城,一同注入淮水。 水经 却说到达唯陵,是搞错了。
又东至乘氏县西,分为二,春秋左传傅公三十一年,分曹地东傅,于济。济水自是东北流,出巨泽。
其一水东南流,其一水从县东北流,入巨野泽。南为菏水,北为济读,径乘氏县与济渠、濮渠合。北济自济阳县北,东北径煮枣城南。郡国志曰:冤朐县有煮枣城。即此也。汉高祖十二年,封革朱为侯国。北济又东北径冤朐县故城北,又东北径吕都县故城南,王莽更名之曰祁都也。又东北径定陶县故城北。汉景帝中六年,以济水出其北,东注分梁于定陶,置济阴国,指北济而定名也。又东北与濮水合。水上承济水于封丘县,即地理志所谓濮渠水首受济者也。阚駰曰:首受别济,即北济也。其故渎自济东北流,左迤为高梁陂,方三里。濮水又东径匡城北。孔子去卫适陈,遇难于匡者也。又东北,左会别濮,水受河于酸枣县。故杜预云:濮水出酸枣县,首受河。竹书纪年曰:魏襄王十年十月,大霖雨疾风,河水溢酸枣郛。汉世塞之,故班固云文堙枣野,今无水。其故读东北径南、北二棣城间。左传襄公五年,楚子囊伐陈,公会于城棣以救之者也。濮渠又东北径酸枣县故城南,韩国矣。圈称曰:昔天子建国名都,或以令名,或以山林,故豫章以树氏郡,酸枣以棘名邦,故曰酸枣也。汉官仪曰:旧河堤谒者居之城西,有韩王望气台,孙子荆故台赋叙曰:酸枣寺门外,夹道左右有两故台,访之故老云:韩王听讼观台,高十五仞,虽楼榭泯灭,然广基似于山岳。召公大贤,犹舍甘棠,区区小国,而台观隆崇,骄盈于世,以鉴来今,故作赋曰:蔑丘陵之逦迤,亚五岳之嵯峨。言壮观也。城北韩之市地也。聂政为濮阳严仲子刺韩相侠累,遂皮面而死,其姊哭之于此。城内有后汉酸枣令刘孟阳碑。濮水北积成陂,陂方五里,号曰同池陂。又东径胙亭东注。故胙国也。富辰所谓邢茅昨祭周公之胤也。濮渠又东北径燕城南。故南燕始姓之国也。有北燕,故以南氏县。东为阳青湖,陂南北五里,东西三十里,亦曰燕城湖,径桃城南,即战国策所谓酸枣、虚桃者也。汉高帝十二年,封刘襄为侯国。而东注于濮,俗谓之朝平沟。濮渠又东北,又与酸水故渎会。酸渎首受河于酸枣县,东径酸枣城北、延津南,谓之酸水。竹书纪年曰:秦苏胡率师代郑,韩襄败秦苏胡于酸水者也。酸渎水又东北径燕城北,又东径滑台城南,又东南径瓦亭南。春秋定公八年,公会晋师于瓦,鲁尚执羔,自是会始也。又东南会于濮,世谓之百尺沟。濮渠之侧有漆城。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六年,邯郸伐卫,取漆富丘城之者也。或亦谓之宛濮亭。春秋:宁武子与卫人盟于宛濮。杜预曰:长垣西南,近濮水也。京相璠曰:卫地也,似非关究,而不知其所。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五年,公子景贾率师伐郑,韩明战于阳,我师败遭。泽北有坛陵亭。亦或谓之大陵城,非所究也。又有桂城。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七年,齐田期伐我东鄙,战于桂阳,我师败逋。亦曰桂陵。案史记:齐威王使田忌击魏,败之桂陵,齐于是强,自称为王,以今天下。濮渠又东径蒲城北,故卫之蒲邑。孔子将之卫,子路出于蒲者也。韩子曰:鲁以仲夏起长沟,子路为蒲宰,以私粟馈众。孔子使子贡毁其器焉。余按家语,言仲由为邱宰,修沟读,与之箪食瓢饮,夫子令赐止之,无鲁字。又人其境,三称其善,身为大夫,终死卫难。濮渠又东径韦城南,即白马县之韦乡也。史迁记曰:夏伯豕韦之故国矣。城西出而不方,城中有六大井,皆隧道下,俗谓之江井也。有驰道,自城属于长垣。濮渠东绝驰道,东径长垣县故城北。卫地也,故首垣矣。秦更从今名,王莽改为长固县。陈留风俗传曰:县有防垣,故县氏之。孝安帝以建光元年封元舅宋俊为侯国。县有祭城,濮渠径其北。郑大夫祭仲之邑也。杜预曰:陈留长垣县东北有祭城者也。圈称又言长垣县有罗亭,故长罗县也,汉封后将军常惠为侯国。地理志曰:王莽更长罗为惠泽,后汉省并。长垣有长罗泽,即吴季英牧猪处也。又有长罗冈、蘧伯玉冈。陈留风俗传曰:长垣县有蘧伯乡,一名新乡,有蘧亭伯玉祠、伯玉冢。曹大家东征赋曰:到长垣之境界兮,察农野之居民;睹蒲城之丘墟兮,生荆棘之蓁蓁。蘧氏在城之东南兮,民亦向其丘坟;惟令德之不朽兮,身既没而名存。昔吴季札聘上国,至卫,观典府宾亭父畴,以卫多君子也。濮渠又东分为二渎,北濮出焉。濮渠又东径须城北。卫诗云:思须与曹也。毛云:须,卫邑矣。郑云:自卫而东径邑,故思。濮渠又北径襄丘亭南。竹书纪年曰:襄王七年,韩明率师伐襄丘。九年,楚庶章率师来会我,次于襄丘者也。濮水又东径濮阳县故城南。昔师延为纣作靡靡之乐,武王伐纣,师延东走,自投濮水而死矣。后卫灵公将之晋,而设舍于濮水之上,夜闻新声,召师涓受之于是水也。濮水又东径济阴离狐县故城南,王莽之所谓瑞狐也。郡国志曰:故属东郡。濮水又东径霞密县故城北。竹书纪年:元公三年,鲁季孙会晋幽公于楚丘,取葭密,遂城之。濮水又东北径鹿城南。郡国志曰:济阴乘氏县有鹿县乡,春秋僖公二十一年,盟于鹿上。京、杜并谓此亭也。濮水又东与句渎合,读首受濮水枝渠于句阳县东南,径句阳县故城南。春秋之谷丘也。左传以为句渎之丘矣。县处其阳,故县氏焉。又东入乘氏县,左会濮水与济同入巨野,故地理志曰:濮水自濮阳南入巨野,亦经所谓济水自乘氏县两分,东北人于巨野也。济水故渎又北,右合洪水。水上承巨野薛训渚,历泽西北,又北径闞乡城西。春秋桓公十有一年,经书公会宋公于阚。郡国志曰:东平陆有阚亭。皇览曰:量尤冢在东郡寿张县阚乡城中,冢高七尺,常十月祠之,有赤气出如绛,民名为蚩尤旗。十三州志曰:寿张有蚩尤祠。又北与济渎合,自渚迄于北口百二十里,名曰洪水。桓温以太和四年率众北人,掘渠通济。至义熙十二年,刘武帝西入长安,又广其功。自洪口已上,又谓之桓公渎,济自是北注也。春秋庄公十八年,经书夏公追戎于济西。京相瑶曰:济水自巨野至济北是也。
又东北过寿张县西界,安民亭南,汶水从东北来注之。济水又北,汶水注之,戴延之所谓清口也。郭缘生述证记曰:清河首受洪水,北注济。或谓清即济也。禹贡:济东北会于汶。今枯渠注巨泽,巨泽北则清口,清水与汶会也。李钦曰:汶水出太山莱芜县,西南入济是也。济水又北径梁山东,袁宏北征赋曰:背梁山,截汶波。即此处也。刘澄之引是山以证梁父,为不近情矣。山之西南有吕仲悌墓。河东岸有石桥,桥本当河,河移,故厕岸也。古老言,此桥东海吕母起兵所造也。山北三里有吕母宅,宅东三里即济水。济水又北径须朐城西,城临侧济水,故须朐国也。春秋傅公二十一年,子鱼曰:任、宿、须朐、颛臾,风姓也。实司太皞,与有济之祀。杜预曰须朐在须昌县西北,非也。地理志曰:寿张西北有朐城者是也。济水西有安民亭,亭北对安民山,东临济水,水东即无盐县界也。山西有冀州刺史工纷碑,汉中平四年立。济水又北径微乡东。春秋庄公二十八年,经书冬筑郿。京相瑶曰:公羊传谓之微。东平寿张县西北三十里,有故微乡,鲁邑也。杜预曰:有微子冢。济水又北分为二水,其枝津西北出,谓之马颊水者也。
又北过须昌县西,京相璠曰:须朐,一国二城两名。盖迁都须昌,朐是其本。秦以为县,汉高帝十一年,封赵衍为侯国。济水于县,赵沟水注之。济水又北径鱼山东,左合马颊水。水首受济,西北流,历安民山北,又西流,赵沟出焉,东北注于济。马颊水又经桃城东。春秋桓公十年,经书公会卫侯于桃丘,卫地也。社预曰:济北东阿县东南有桃城,即桃丘矣。马颊水又东北流径鱼山南。山,即吾山也。汉武帝瓠子歌所谓吾山平者也。山上有柳舒城,魏东阿王曹子建每登之,有终焉之志。及其终也,葬山西,西去东阿城四十里。其水又东注于济,谓之马颊口也。济水自鱼山北径清亭东。春秋隐公四年,公及宋公遇于清。京相瑶曰:今济北东阿东北四十里有故清亭,即春秋所谓清者也。是下济水,通得清水之目焉。亦水色清深,用兼厥称矣。是故燕王曰:吾闻齐有清济,浊河以为固。即此水也。
又北过谷城县西,济水侧岸有尹卯垒,南去鱼山四十余里,是谷城县界。故春秋之小谷城也。齐桓公以鲁庄公二十三年城之,邑管仲焉,城内有夷吾井。魏土地记曰:县有谷城山,山出文石,阳各之地。春秋,齐侯、宋公会于阳谷者也。县有黄山台。黄石公与张子房期处也。又有狼水,出东南大槛山狼溪,西北径谷城西。又北有西流泉,出城东近山,西北径谷城北,西注狼水,以其流西,故即名焉。又西北人济水。城西北三里,有项王羽之冢,半许毁坏,石碣尚存,题云项王之墓。皇览云冢去县十五里,谬也。今彭城谷阳城西南,又有项羽冢,非也。余按史迁记,鲁为楚守,汉王示羽首,鲁乃降,遂以鲁公礼葬羽于谷城,宁得言彼也。济水又北径周首亭西。春秋文公十有一年,左丘明云:襄公二年,王子成父获长狄侨如弟荣如,埋其首于周首之北门,即是邑也。今世谓之卢子城,济北郡治也。京相瑶曰:今济北所治卢子城,故齐周首邑也。
又北过临邑县东,地理志曰:县有济水祠。王莽之谷城亭也。水有石门,以石为之,故济水之门也。春秋隐公五年,齐、郑会于石门,郑车偾济即于此也。京相璠曰:石门,齐地。今济北卢县故城西南六十里,有故石门,去水三百步,盖水渎流移,故侧岸也。济水又北径平阴城西。春秋襄公十八年,晋侯沉玉济河,会于鲁济,寻湨梁之盟,同伐齐,齐侯御诸平阴者也。杜预曰城在卢县故城东北,非也。京相璠曰:平阴,齐地也。在济北卢县故城西南十里。平阴城南有长城,东至海,西至济,河道所由,名防门,去平阴三里。齐侯堑防门,即此也。其水引济,故渎尚存。今防门北有光里,齐人言广,音与光同,即春秋所谓守之广里者也。又云,巫山在平阴东北,昔齐侯登望晋军,畏众而归。师旷、邢伯闻鸟乌之声,知齐师潜遁。人物咸沦,地理昭著,贤于杠氏东北之证矣。今巫山之上有石室,世谓之孝子堂。济水右迤,遏为湄湖,方四十余里。济水又东北径垣苗城西,故洛当城也。伏韬北征记曰:济水又与清河合流,至洛当者也。宋武帝西征长安,令垣苗镇此,故俗又有垣苗城之称。河水自四渎口东北流而为济。魏土地记曰:盟津河别流十里与清水合,乱流而东,径洛当城北,黑白异流,泾渭殊别,而东南流注也。
又东北过卢县北,济水东北与湄沟合,水上承湄湖,北流注济。尔雅曰:水草交曰湄,通谷者微。犍为舍人曰:水中有草木文合也。郭景纯曰:微,水边通谷也。释名曰:湄,眉也,临水如眉临目也。济水又径卢县故城北,济北郡治也。汉和帝永元二年,分泰山置,盖以济水在北故也。济水又径什城北。城际水湄,故邸阁也。祝阿人孙什,将家居之,以避时难,因谓之什城焉。济水又东北与中川水合,水东南出山在县之分水岭,溪一源两分,泉流半解,亦谓之分流交。半水南出大山人位,半水出山在县,西北流径东太原郡南,郡治山炉固,北与宾溪水合。水出南格马山宾溪谷,北径卢县故城北、陈敦戍南,西北流与中川水合,谓之格马口。其水又北径卢县故城东,而北流入济,俗谓之为沙沟水。济水又东北,右会玉水。水导源太山朗公谷,旧名琨瑞溪。有沙门竺僧朗,少事佛图澄,硕学渊通,尤明气纬,隐于此谷,因谓之朗公谷。故车频秦书云:符坚时,沙门竺僧朗,尝从隐士张巨和游,巨和常穴居,而朗居琨瑞山,大起殿舍,连楼累阁,虽素饰不同,并以静外致称。即此谷也。水亦谓之琨瑞水也。其水西北流径玉符山,又曰玉水。又西北径猎山东,又西北枕祝阿县故城东,野井亭西。春秋昭公二十五年,经书齐侯唁公于野井是也。春秋襄公十九年,诸侯盟于祝柯,左传所谓督阳者也。汉兴,改之曰阿矣。汉高帝十一年,封高邑为侯国,王莽之安成者也。故俗谓是水为祝阿涧水,北流注于济。建武五年,耿弇东击张步,从朝阳桥济渡兵,即是处也。济水又东北,泺水入焉。水出历城县故城西南,泉源上奋,水涌若轮。春秋桓公十八年,公会齐侯于泺是也。俗谓之为娥姜水,以泉源有舜妃娥英庙故也。城南对山,山上有舜祠,山下有大穴,谓之舜井,抑亦茅山禹井之比矣。书,舜耕历山,亦云在此,所未详也。其水北为大明湖,西即大明寺,寺东北两面侧湖,此水便成净他也。池上有客亭,左右楸桐,负日俯仰,目对鱼鸟,水木明瑟,可谓濠梁之性,物我无违矣。湖水引渎,东入西郭,东至历城西而侧城北注,陂水上承东城,历把下泉,泉源竞发。其水北流径历城东,又北,引水为流杯池,州僚宾燕,公私多萃其上。分为二水,右水北出,左水西径历城北,西北为陂,谓之历水,与泺水会。又北,历水枝津。首受历水于历城东,东北径东城西而北出郭,又北注泺水。又北,听水出焉。泺水又北流注于济,谓之泺口也。济水又东北,华不注山单椒秀泽,不连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刺天。青崖翠发,望同点黛。山下有华泉,故京相璠春秋土地名曰:华泉,华不注山下泉水也。春秋左传成公二年,齐顷公与晋郤克战于鞍,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逢丑父与公易位,将及华泉,骖絓于木而止。丑父使公下,如华泉取饮,齐侯以免。韩厥献丑父,郤子将戮之。呼曰: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为戮矣。郤子曰: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乃免之。即华水也。北绝听渎二十里,注于济。
又东北过台县北,巨合水南出鸡山西北,北径巨合故城西。耿弇之讨张步也,守巨里。即此城也。三面有城,西有深坑,坑西即弇所营也,与费邑战,斩邑于此。巨合水又北合关卢水,水导源马耳山,北径博亭城西,西北流至平陵城,与武原水合。水出谭城南平泽中,世谓之武原渊。北径谭城东,俗谓之布城也。又北径东平陵县故城西。故陵城也,后乃加平,谭国也。齐桓之出过谭,谭不礼焉,鲁庄公九年即位,又不朝,十年灭之。城东门外有乐安任照先碑,济南郡治也,汉文帝十六年,置为王国,景帝二年为郡,王莽更名乐安。其水又北径巨合城东,汉武帝以封城阳顷王子刘发为侯国。其水合关卢水,西出注巨合水。巨合水西北径台县故城南。汉高帝六年,封东郡尉戴野为侯国,王莽之台治也。其水西北流,白野泉水注之,水出台城西南白野泉北,径留山西北流,而右注巨合水。巨合水又北,听水注之;水上承泺水,东流北屈,又东北流,注于巨合水,乱流又北入于济。济水又东北,合芹沟水,水出台县故城东南,西北流,径台城东,又西北入于济水。
又东北过管县南。
济水东径县故城南。汉文帝四年,封齐悼惠王子罢军为侯国。右纳百脉水,水出土鼓县故城西,水源方百步,百泉俱出,故谓之百脉水。其水西北流,径阳丘县故城中。汉孝文帝四年,以封齐悼惠王子刘安为阳丘侯,世谓之章丘城,非也。城南有女郎山,山上有神祠,俗谓之女郎祠,左右民祀焉。其水西北出城,北径黄巾固。盖贼所屯,故固得名焉。百脉水又东北流注于济。济水又东,有杨渚沟水,出逢陵故城西南二十里,西北径土鼓城东,又西北径章丘城东,又北径宁戚城西,而北流注于济水也。
又东过梁邹县北,陇水南出长城中,北流至般阳县故城西,南与般水会,水出县东南龙山,俗亦谓之为左阜水,西北径其城南。王莽之济南亭也。应劭曰:县在般水之阳,故资名焉。其水又南屈,西人陇水。陇水北径其县,西北流至萌水口,水出西南甲山,东北径萌山西,东北入于陇水。陇水又西北至梁邹东南,与鱼子沟水合,水南出长白山东柳泉口。山,即陈仲子夫妻之所隐也。盂子曰:仲子,齐国之世家,兄戴禄万钟,仲子非而不食,避兄离母,家于于陵,即此处也。其水又径于陵县故城西,王莽之于陆也。世祖建武十五年,更封则乡侯侯霸之子昱为侯国。其水北流注于陇水,陇水,即古袁水也。故京相瑶曰:济南梁邹县有袁水者也。陇水又西北径梁邹县故城南,又北屈径其城西。汉高祖六年,封武虎为侯国,其水北注济。城之东北,又有时水西北注焉。 又东北过临济县南,县,故狄邑也,王莽更名利居。汉记,安帝永初二年,改从今名,以临济故。地理风俗记云:乐安太守治。晏谟齐记曰:有南北二城隔济水,南城即被阳县之故城也,北枕济水。地理志曰:侯国也。如淳曰:一作疲,音罢,军之罢也。史记。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曰:汉武帝元朔四年,封齐孝上子敬侯刘燕之国也。今渤海侨郡治。济水又东北,迆为渊诸,谓之平州。漯沃县侧有平安故城,俗谓之会城,非也。按地理志,千乘郡有平安县,侯国也,王莽曰鸿睦也。应劭曰:博昌县西南三十里有平安亭,故县也。世尚存平州之名矣。济水又东北径高昌县故城西。案地理志,千乘郡有高昌县,汉宣帝地节四年,封董忠为侯国。世谓之马昌城,非也。济水又东北径乐安县故城南。伏琛齐记曰:博昌城西北五十里有南、北二城,相去三十里,隔时、济二水。指此为博昌北城,非也。乐安与博昌、薄姑分水,俱同西北,薄姑去齐城六十里,乐安越水差远,验非尤明。班固曰:千乘郡有乐安县。应劭曰:取休令之名矣。汉武帝元朔五年,封李蔡为侯国。城西三里有任光等冢,光是宛县人,不得为博昌明矣。济水又径薄姑城北。后汉郡国志曰:博昌县有薄姑城。地理书曰:吕尚封于齐郡薄姑。薄姑故城在临淄县西北五十里,近济水。史迁曰:献公徙薄姑。城内有高台。春秋昭公二十年,齐景公饮于台上,曰:古而不死,何乐如之。晏平仲对曰:昔爽鸠氏始屠之,季萴因之,有逢伯陵又因之,薄姑氏又因之,而后太公因之。臣以为古若不死,爽鸠氏之乐,非君之乐。即于是台也。济水又东北径狼牙固西而东北流也。
又东北过利县西,地理志,齐郡有利县,王莽之利治也。晏谟曰:县在齐城北五十里也。
又东北过甲下邑,入于河。
济水东北至甲下邑南,东历琅槐县故城北。地理风俗记曰:博昌东北八十里有琅槐乡,故县也。山海经曰:济水绝巨野注渤海,入齐琅槐东北者也。又东北,河水枝津注之,水经以为入河,非也。斯乃河水注济,非济入河。又东北入海。郭景纯曰:济自荣阳至乐安博昌入海。今河竭,济水仍流不绝,经言入河,二说并失。然河水于济、漯之北,别流注海。今所辍流者,惟漯水耳,郭或以为济注之,即实非也。寻经脉水,不如山经之为密矣。
其一水东南流者,过乘氏县南,菏水分济于定陶东北,东南右合黄沟枝流,俗谓之界沟也。北径已氏县故城西,又北径景山东。卫诗所谓景山与京者也。毛公曰:景山,大山也。又北径楚丘城西。郡国志曰:成武县有楚丘亭。杜顶云,楚丘在成武县西南,卫懿公为狄所灭,卫文公东徙渡河,野处曹邑,齐桓公城楚丘以迁之。故春秋称邢迁如归,卫国忘亡。即诗所谓升彼虚矣,以望楚矣,望楚与堂,景山与京。故郑玄言,观其旁邑及山川也。又东北径成武城西,又东北径郈城东。疑郈徙也,所未详矣。又东北径梁丘城西。地理志曰:昌邑县有梁丘乡。春秋庄公三十二年,宋人、齐人会于梁丘者也。杜预曰:高平昌邑县西南有梁丘乡。又东北于乘氏县西而北注菏水,菏水又东南径乘氏县故城南。县,即春秋之乘丘也。故地理风俗记曰:济阴乘氏县,故宋乘丘邑也。汉孝景中五年,封梁孝王子买为侯国也。地理志曰:乘氏县,泗水东南至唯陵入淮。郡国志曰:乘氏有泗水。此乃菏泽也。尚书有导菏泽之说,自陶丘北,东至于菏,无泗水之文。又曰:导菏泽,被孟猪。孟猪在睢阳县之东北。阚駰十三州记曰:不言入而言被者,明不常入也。水盛,方乃覆被矣。泽水淼漫,俱钟淮泗,故志有睢陵入淮之言,以通苞泗名矣。然诸水注泗者多不止此,可以终归泗水,便得擅通称也。或更有泗水亦可是水之兼其目,所未详也。
又东过昌邑县北,菏水又东径昌邑县故城北。地理志曰:县,故梁也。汉景帝中六年,分梁为山阳国,武帝天汉四年,更为昌邑国,以封昌邑王髆,贺废,国除,以为山阳郡,王莽之巨野郡也。后更为高平郡,后汉沇州治。县令王密,怀金谒东莱太守杨震,震不受,是其慎四知处也。大城东北有金城,城内有杭州刺史河东薛季像碑,以郎中拜判令,甘露降园。熹平四年迁州,明年甘露复降殿前树,从事冯巡、主簿华操等相与褒树,表勒棠政。次西有沇州刺史茂陵杨叔恭碑,从事孙光等以建宁四年立,西北有东太山成人班孟坚碑,建和十年,尚书右丞拜沇州刺史从事秦闰等,刊石颂德政,碑咸列焉。
又东过金乡县南,郡国志曰:山阳有金乡县。菏水径其故城南,世谓之故县城北有金乡山也。
又东过东绢县北,菏水又东径汉平狄将军扶沟侯淮阳朱鲔冢。墓北有石庙。菏水又东径东缗具故城北,故宋地。春秋僖公二十三年,齐侯伐宋围缗。十三州记曰:山阳有东缗县,邹衍曰:余登缗城以望宋都者也。后汉世祖建武十一年,封冯异长子璋为侯国。
又东过方与县北,为菏水。 菏水东径重乡城南,左传所谓臧文仲宿于重馆者也。菏水又东径武棠亭北,公丰以为济上邑也。城有台,高二丈许,其下临水,昔鲁侯观鱼于棠,谓此也。在方与县故城北十里。经所谓菏水也。菏水又东径泥母亭北。春秋左传僖公七年,秋,盟于宁母,谋伐郑也。菏水又东与巨野黄水合,菏泽别名也。黄水上承巨泽诸陂,泽有蒙淀、盲陂。黄湖水东流,谓之黄水,又有薛训诸水,自渚历薛村前,分为二流,一水东注黄水,一水西北入泽,即洪水也。黄水东南流,水南有汉荆州刺史李刚墓。刚字叔毅,山阳高平人,裹平元年卒。见其碑。有石阙、祠堂、石室三间,椽架高丈余,镂石作椽瓦屋,施平天造,方井侧荷梁柱,四壁隐起,雕刻为君臣、官属,龟龙、鳞凤之文,飞禽、走兽之像,作制工丽,不甚伤毁。黄水又东径巨野县北。何承天曰,巨野湖泽广大,南通洙、泗,北连清、济,旧县故城正在泽中,故欲置戍于此城,城之所在,则巨野泽也。衍东北出为大野矣,昔西狩获鳞于是处也。皇览曰:山阳巨野县有肩髀冢,重聚大小,与髀冢等。传言蚩尤与黄帝战,克之于涿鹿之野,身体异处,故别葬焉。黄水又东径咸亭北。春秋桓公七年,经书焚咸丘者也。水南有金乡山,县之东界也。金乡数山,皆空中穴口,谓之隧也。戴延之西征记曰:焦氏山北数里,汉司隶校尉鲁峻穿山得白蛇、白兔,不葬,更葬山南,凿而得金,故曰金乡山。山形峻峭,篆前有石祠、石庙,四壁皆青石隐起,自书契以来,忠臣、孝子、贞妇、孔子及弟子七十二人形像,像边皆刻石记之,文字分明,又有石床,长八尺,磨莹鲜明,叩之声闻远近。时太尉、从事中郎傅珍之咨议参军周安穆拆败石床,各取去,为鲁氏之后所讼,二人并免官。焦氏山东即金乡山也,有冢,谓之秦王陵,山上二百步得冢口,堑深十丈,两壁峻峭,广二丈,入行七十步,得埏门,门外左右皆有空,可容五六十人,谓之白马空,埏门内二丈,得外堂,外堂之后,又得内堂,观者皆执烛而行,虽无他雕镂,然治石甚精,或云是汉昌邑哀王冢,所未详也。东南有范巨卿冢,名件犹存。巨卿名式,山阳之金乡人,汉荆州刺史,与汝南张劭、长沙陈平子石交,号为死友矣。黄水又东南径任城郡之亢父县故城西,夏后氏之任国也。汉章帝元和元年,别为任城在北,王莽之延就亭也。县有诗亭,春秋之诗国也,王莽更之曰顺父矣。地理志,东平属县也。世祖建武二年,封刘隆为侯国。其水谓之桓公沟,南至方与县,入于菏水。菏水又东径秦梁,夹岸积石一里,高二丈,言秦始皇东巡所造,因以名焉。菏水又东过湖陆县南,东入干泗水。
泽水所钟也。尚书曰:浮于淮、泗,达于菏是也。东观汉记曰:苏茂杀淮阳太守,得其郡,营广乐,大司马吴汉围茂,茂将其精兵突至湖陵,与刘永相会,济阴山阳济兵于此处也。
又东南过沛县东北,济与泗乱,故济纳互称矣。东观汉记。安平侯盖延传曰:延为虎牙大将军,与永等战,永军反走,溺水者半,复与战,连破之,遂平沛、楚,临淮悉降。延令沛修高祖庙,置啬夫、祝宰、乐人,因斋戒祠高庙也。
又东南过留县北,留县故城,翼佩泗、济,宋邑也,春秋左传所谓侵宋吕留也。故繁休伯避地赋曰:朝余发乎泗洲,夕余宿于留乡者也。张良委身汉祖,始自此矣,终亦取封焉。城内有张良庙也。 又东过彭城县北,获水从西来注之。
济水又南径彭城县故城东北隅,不东过也。获水自西注之,城北枕水湄。济水又南径彭城县故城东,不径其北也,盖经误证。
又东南过徐县北,地理志曰:临淮郡,汉武帝元狩五年置,治徐县,王莽更之曰淮平,县曰徐调,故徐国也。春秋昭公三十年,吴子执钟吾子,遂伐徐,防山以水之,遂灭徐。徐子奔楚,楚救徐弗及,遂城夷以处之。张华博物志录著作令史茅温所为送。刘成国徐州地理志云:徐偃王之异言,徐君宫人娠而生卵,以为不祥,弃之于水滨。孤独母有犬,名曰鹄仓,猎于水侧,得弃卵,衔以来归,孤独母以为异,覆暖之,遂成儿,生时偃,故以为名。徐君宫中闻之,乃更录取,长而仁智,袭君徐国。后鹄仓临死,生角而九尾,实黄龙也。僵王葬之徐中,今见有狗垄焉。偃王治国,仁义著闻,欲舟行上国,乃通沟陈、蔡之间。得朱弓矢,以得天瑞,遂因名为号,自称徐偃王,江、淮诸侯服从者三十六国。周王闻之,遣使至楚,令伐之,偃王爱民不斗,遂为楚败,北走彭城武原县东山下,百姓随者万数。因名其山为徐山,山上立石室庙,有神灵,民人请祷焉。依文即事,似有符验,但世代绵远,难以详矣。今徐城外有徐君墓,昔延陵季子解剑于此,所谓不违心许也。
又东至下邳睢陵县南,入于淮。
济水与泗水,浑涛东南流,至角城,同入淮。经书睢陵,误耳。
<b>译文</b>
又往东流到乘氏县西,分为两条:
春秋左传 :嘻公三十一年(前629 ) ,分割了曹国的土地,东边直到济水。济水从这里往东北流,从巨泽流出去。一条往东南流,一条从乘氏县往东北流,注人巨野泽。
南边的一条是菏水;北边的一条是济水,流经乘氏县,与济渠淮渠相汇合。北济水从济阳县北面往东北流经煮枣城南面。 郡国志 说:冤胸县有煮枣城,就是此城。汉高祖十二年(前1 95 ) ,把这地方封给革朱,立为侯国。北济水又往东北流经冤胸县老城北面,又往东北流经吕都县老城南面,王莽改名为祁都。又往东北流经定陶县老城北面。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 44 ) ,因济水经城北东流,于是分割梁国土地,在定陶设置济阴国,这个王国是按北济水命名的。又往东北流,与淮水汇合。淮水上流在封丘县承接济水,就是 地理志 所说的淮渠上口接纳济水。阐胭说:上口接纳别济水,就是北济水。旧河道从济水往东北流,向左分流,积成高梁破,方圆三里。淮水又往东流经匡城北面。孔子离开卫国去陈国,在匡遭到被扣之难。又往东北流,左边汇合了别蹼,这条水在酸枣县承接河水。所以杜预说:蹼水出自酸枣县,上口承接河水。 竹书纪年 说:魏襄王十年(前309 )十月,狂风暴雨,河水泛滥冲进酸枣城墙。汉时堵住决口,所以班固说:文帝填补酸枣溃堤,淮水现在已经无水了。旧河道往东北通过南棣城与北棣城之间。 左传 襄公五年(前568 ) ,楚子囊攻陈,襄公会师于棣城,前来援救。淮渠又往东北流经酸枣老城南面。这是韩国地方。圈称说:从前天子建国,给国都命名时,有的选择美好的名字,有的按照山林,所以豫章以大樟(章)树作郡名,酸枣以多刺的枣树为名号, 汉官仪 说:过去河堤渴者就驻在这里。城西有韩王望气台,孙子荆 故台赋叙 说:酸枣寺门外,道路两边有两座古台,访问老人们,说是韩王听讼观台,高十五切,虽然楼榭都已荡然无存了,但宏伟的台基还像山岳一样高大。召公是大贤,还在甘棠树下住宿;而小小的韩国,却造了这么宏伟的台观,韩王的骄奢为举世瞩目,可以作为后人的鉴戒。所以作赋说:逃迹的丘陵微不足道,磋峨的五岳也低了一截,极言其壮观。城北是韩国市场的所在地,聂政为淮阳严仲子刺杀韩国承相侠累,接着就用刀割裂自己的面皮自杀了。他姐姐就在这里为他哀哭。城内有后汉酸枣令刘孟阳碑。淮水北流,积储成阪塘,破塘方圆五里,叫同池破;又东经肺亭往东流奔,这里原是从前的昨国,富辰所说的邢、茅、炸、祭,都是周公的后裔― 炸就指这里。淮渠又往东北流经燕城南面。这是旧时南燕姑姓的封国。因为有个北燕,所以这里以南燕作县名。东边是阳清湖,此湖南北五里,东西三十里,又叫燕城湖。淮渠流经桃城以南。 战国策 中说的酸枣、虚、桃― 桃,就是桃城。汉高帝十二年(前195 ) ,把这地方封给刘襄,立为侯国。湖水东流注入淮渠,俗称朝平沟。淮渠又往东北流,与酸水旧河道汇合。酸读水上口在酸枣县承接河水,往东流经酸枣城以北,延津以南,称为酸水。 竹书纪年 说:秦国苏胡率兵攻打郑国,韩襄王在酸水打败秦国苏胡。酸读水又往东北流经燕城北,又往东流经滑台城南,又往东南流经瓦亭南。 春秋 :定公八年(前502 ) ,定公在瓦与晋国军队相会,鲁国崇尚在会见时手执羔羊,就是从这次会见开始的。读水又往东南流与淮渠汇合,世人称为百尺沟。淮渠旁有漆城。 竹书纪年 :梁惠成王十六年(前354 ) ,邯郸进攻卫国,夺取了漆国的富丘,在那里筑城。也有人叫它宛淮亭。 春秋 :宁武子与卫人在宛淮会盟。杜预说:宛淮在长垣西南,邻近淮水。京相瑶说:宛淮是卫国地方。看来似乎不合,但不知道究竟在哪里。 竹书纪年 :梁惠成王五年(前365 ) ,公子景贾率兵攻打郑国,韩明在阳打了一仗,我军败逃。泽北有坛陵亭,也有人叫大陵城,这也弄不清楚。又有桂城。 竹书纪年 :梁惠成王十七年(前353 ) ,齐国田期进攻我国东部边境,在桂阳打了一仗,我军败逃。那地方也叫桂陵。按 史记 ,齐威王派田忌去打魏国,在桂陵打败魏军,齐国于是强大起来,自称为王,号令天下。淮渠又往东流经蒲城北面,就是旧时卫国的蒲邑。孔子将要去卫国,路过蒲邑。 韩子 说:鲁国在夏天造长沟,子路在蒲当长官,拿他个人的米分给民工们。孔子派了子贡去砸了他的器皿。我按 家语 里说,仲由在鄙当长官,修建沟渠。他拿着茶饭给民工们吃,夫子叫赐去阻止他,文中并未提到是鲁国。又进入他的辖境,三次称颂他的政绩。子路身为大夫,最后死于卫国的国难。淮渠又往东流经韦城南面,韦城就是白马县的韦乡。 史记 说:韦城是夏伯泵韦的故国。韦城向西突出,不成方形,城中有六口大井,都有隧道通到下面,俗称江井。有驰道,从韦城通到长垣。蹼渠东流穿过驰道,往东流经长垣县老城北面,这里是卫国地方,旧时叫首垣。秦时改为今名,王莽又改为长固县。 陈留风俗传 说:县里有防垣所以就作为县名。孝安帝于建光元年(121 )把这地方封给他的大舅宋俊,立为侯国。县里有祭城,淮渠流经城北,这是郑大夫祭仲的采邑。杜预说:陈留长垣县东北有祭城。圈称又说长垣县有罗亭,是旧时的长罗县,汉时把这地方封给后将军常惠,立为侯国。 地理志 说:王莽把长罗改名为惠泽,后汉时撤县,把它并入长垣县。县里有长罗泽,就是吴季英牧猪的地方。又有长罗冈,蓬伯玉冈。 陈留风俗传 说:长垣县有蓬伯乡,又名新乡,有蓬亭、伯玉祠、伯玉墓。曹大家 东征赋 说:到了长垣县境以内,察看乡野农村的居民,眺望蒲城的丘冈,荆棘长得正茂盛。蓬氏葬在城的东南,人民也都向慕他的坟莹,美德万世永垂不朽,其人虽逝而令名永存。从前吴季札访问上国,到了卫国,参观了藏书楼和客舍,会见父老们,以为卫国有很多才德出众的人士。蹼渠又东流,分为两条,北蹼于是分出。淮渠又往东流经项城北面。 卫诗 说:思念着须和曹。毛亨说:须是卫国的城邑。郑玄说:自卫东行,要经过此城,所以思念它。淮水又往北流经襄丘亭南面。 竹书纪年 说:襄王七年(前312 ) ,韩明领兵去攻打襄丘;九年楚国庶章领兵来与我、军会师,驻扎在襄丘。蹼水又往东流经淮阳县老城南面。从前师延为封王作淫靡的音乐,武王讨伐封王时,师延逃往东方,最后投入淮水而死。以后卫灵公将去晋国,下榻于淮水上,夜里听到新奇的音乐,就把师涓叫来,在这条水上学会这支乐曲。蹼水又东流,经济阴离狐县老城南面。这就是王莽所谓的瑞狐。 郡国志 说:离狐县,原属东郡。蹼水又往东流经霞密县老城北面。 竹书纪年 :元公三年,鲁季孙在楚丘会见晋幽公,取得霞密,于是就去那里筑城。淮水又往东北流经鹿城南面。 郡国志 说:济阴乘氏县有鹿县乡。 春秋 :嘻公二十一年(前639 ) ,在鹿上会盟。京相潘、杜预都说就是此亭。蹼水又东流,与句读汇合。句读上口在句阳县东南承接淮水支渠,流经句阳县老城南面,就是 春秋 中的谷丘。 左传 则以为是句读之丘。句阳县在水北,所以就以读取名。又往东流入乘氏县境,左边汇合了淮水,与济水一同流入巨野泽。所以 地理志 说:蹼水从淮阳往南流入巨野泽。 水经 也说:济水从乘氏县分为两条,往东北流入巨野泽。济水旧渠又往北流,在右边汇合了洪水。洪水上流承接巨野的薛训清,经沼泽往西北流,又往北流经阐乡城西面。 春秋 :桓公十一年(前701 ) , 经 文记载:桓公在阐会见宋公。 郡国志 说:东平陆有阐亭。 皇览 说:蛋尤墓在东郡寿张县阐乡城中,墓高七尺,常在十月间祭祀;墓上有赤色雾气冉冉升起,就像红绸一样,人们称为蛋尤旗。 十三州志 说:寿张有蛋尤祠。又北流与济读汇合。’从薛训诸到北口共一百二十里,名叫洪水。桓温于太和四年(369 ) 率领大军北上,开了一条渠道与济水相通。到了义熙十三年( 417 ) ,刘武帝西入长安,又拓宽了渠道。从洪口起的上流一段,又叫桓公读,济水就是从这里往北流的。 春秋 :庄公十八年(前676 ) , 经 文载,夏天,庄公在济水西追击戎人。京相潘说:济水从巨野流到济北。
又往东北流过寿张县西界。安民亭以南,泣水从东北流来注人。济水又北流,坟水注入。汇流处就是戴延之所谓清口。郭缘生 述征记 说:清河上口接纳洪水,北流注入济水,也有人说清河就是济水。 禹贡 :济水往东北流,与坟水汇合。现在枯渠注入巨泽,巨泽以北是清口,就是清水与坟水汇合的地方。李钦说:汉水发源于太山莱芜县,往西南流入济水。济水又往北流经梁山东面。袁宏 北征赋 说:背靠梁山,横截坟水波涛,就是这地方。刘澄之引梁山来论证梁父山,这是不近情理的。山的西南边有吕仲梯墓。河水东岸有一座石桥,本来在河上,以后河道移徙,于是桥就在岸边了。据老人们说,这座桥是东海吕母起兵时所造。山北三里有吕母的住宅,东边三里就是济水。济水又北流,经过须胸城西面。城在济水旁边,就是旧时的须胸国。 春秋 :嘻公二十一年(前639 ) ,子鱼说:任、宿、须胸、撷臾,都姓风,主持太睁和济水的祭祀事宜。杜预说:须胸在须昌县西北,不对。 地理志 说:寿张西北有胸城,指的就是须胸。济水西岸有安民亭,北与安民山相望,东濒济水,东岸就是无盐县边界。山的西边有冀州刺史王纷碑,立于汉中平四年(187 )。济水又往北流经微乡东边。 春秋 :庄公二十八年(前666 ) , 经 文记载,冬天,在郡筑城。京相潘说:郡, 公羊传 称为微。东平郡寿张县西北三十里,有旧微乡,是鲁国的城邑。杜预说:微乡有微子墓,济水又北流,分为两条,支流往西北流出,称为马颊水。
又往北流过须昌县西面,
京相蟠说:须胸,一国二城而有两个名字,这是因为该国迁都于须昌,而胸城则是本来的都城。秦时设置为县,汉高帝十一年(前196 )把它封给赵衍,立为侯国。济水到了须昌县,有赵沟水注入。济水又往北流经鱼山东,左边汇合了马颊水。马颊水上口接纳了济水,往西北流经安民山北,又西流,有赵沟分出,往东北注入济水。马颊水又流经桃城东面。 春秋 桓公十年(前702 ) , 经 文记载:桓公在桃丘会见卫侯― 桃丘是卫国地方。杜预说:济北郡东阿县东南有桃城,就是桃丘。马颊水又往东北流经鱼山南。鱼山就是吾山。汉武帝 瓤子歌 中说的吾山被掘平,就是这座山。山上有柳舒城,魏东阿王曹子建每次登山,心头就会浮起在这里长眠的念头;待到死后,就葬在山的西麓,西距东阿城四十里。马颊水又东流,注入济水,汇流处叫马颊口。济水从鱼山往北流经清亭东面。 春秋 :隐公四年(前719 ) ,隐公与宋公在清相遇。京相潘说:现在济北郡东阿县东北四十里,有旧清亭,就是 春秋 中所说的清。从这里起,济水下流也通称清水了。水色确也很清深,这也是兼有此名的原因。所以燕王说:我听说齐国有清济、浊河可以坚守,说的就是这条水。又往北流过谷城县西面,
济水岸边有尹卯垒,南离鱼山四十余里,在谷城县境内,就是从前 春秋 中的小谷城。齐桓公于鲁庄公二十三年(前671 ) 在这里筑城,作为管仲的采邑。城内有夷吾井。 魏土地记 说:县里有谷城山,山上出产文石。阳谷这地方就是 春秋 中说的齐侯、宋公会晤处的阳谷。县里有黄山台,是黄石公与张子房约见的地方。又有狼水,出自东南大槛山的狼溪,往西北流经谷城西面。又北流有西流泉,发源于城东邻近的山间,往西北流经谷城北面,西流注入狼水,因为它往西流,所以叫西流泉。又往西北流,注入济水。城的西北三里,有项羽墓,一半已经毁坏,但石竭还在,上面写着:项王之墓。 皇览 说:坟墓离城十五里,不对。现在彭城谷阳城西南又有项羽墓,其实不是。我按 史记 说,鲁人为楚而守城,汉王拿了项羽的头颅让他们看,鲁人才投降了,于是把项羽以鲁公的身分葬在谷城,怎么能说是在谷阳城呢:济水又往北流经周首亭西。 春秋 文公十一年(前616 ) ,左丘明说:襄公二年(前571 )王子成父俘获长狄侨如的弟弟荣如,把他的头埋在周首的北门,说的就是此城。现在人们叫卢子城,是济北郡的治所。京相潘说:现在济北郡治所卢子城,就是旧时齐国的周首城。
又往北流过临邑县东面,
地理志 说:临邑县有济水祠。临邑就是王莽的谷城亭。济水上有石门,用石块筑成,原是济水的门户。” 春秋 :隐公五年(前718 ) ,齐、郑在石门会盟,郑伯在济水边翻车,就是这里。京相瑶说:石门是齐国地方。现在济北卢县老城西南六十里有古时的石门,离水三百步,这是因为水道移徙,所以石门也在岸边了。济水又往北流往平阴城西面。 春秋 :襄公十八年(前555 ) ,晋侯沉玉祭河后渡水在鲁济会合,想照涅梁的盟约,和鲁一同攻打齐国,齐侯在平阴拒守。杜预说:城在卢县老城东北,不对。京相潘说:平阴是齐国地方,在济北卢县老城西南十里。平阴城南有长城,东到大海,西到济水;河道从长城通过处,名叫防门,离平阴三里。齐侯在防门掘壕,就是这地方。壕水是由济水引过来的,旧河道还存在。现在防门北边有个光里,齐语广字与光字读音相同, 春秋 说的在广里防守,广里就是光里。又说:巫山在平阴东北,从前齐侯登山观望晋军,看到晋军这么多,心中害怕起来,就回去了。师旷、邢伯听到乌鸦叫,知道齐军已偷偷逃走了。当时的人物早已逝去了,但地理情况还是清清楚楚,这些都比杜预认为城在卢县老城东北的说法要有力得多。现有巫山上有个石洞,人们称为孝子堂。济水从右岸分流,截流蓄水形成嵋湖,方圆四十余里。济水又往东北流经垣苗城西面,就是旧时的洛当城。伏韬 北征记 说:济水又与清河合流,到洛当。宋武帝西征长安,命令垣苗镇守此城,所以民间又有垣苗城一名。河水从四读口往东北流,就是济水。 魏土地记 说:盟津河分流十里与清水汇合,往东乱流,从洛当城北面流过,径渭分明,往东南奔去。
又往东北流过卢县北面。
济水往东北与循沟汇合。循沟上流承接循湖,北流注入济水。 尔雅 说:水与草相交叫泥,水边与山谷相通叫微。键为舍人说:循就是水中有草木相交会。郭景纯说:微就是水边与山谷相通。 释名 说:嵋就是眉,靠近水边,有如眉毛靠近眼睛。济水又流经卢县老城北面,这是济北郡的治所。汉和帝永元二年( 90 ) ,从泰山郡划地另置该郡,因在济水以北,所以叫济北。济水又流经什城北,此城靠近水边,是旧时的仓库。祝阿人孙什,带了一家人住在这里避难,所以叫什城。济水又往东北流,与中川水汇合。中川水发源于东南方山往县的分水岭。溪流的源头一分为二,分水处也称分流交,一条南流出太山后注入汉水,另一条出了山在县,经西北流经东太原郡南― 郡治在山炉固― 北流与宾溪水汇合。宾溪水发源于南格马山宾溪谷,往北流经卢县老城以北、陈敦戍以南,往西北流,与中川水汇合,汇流处叫格马口。水又往北流经卢县老城东面,北流注入济水,俗称沙沟水。济水又往东北流,右边与玉水汇合。玉水发源于太山朗公谷,旧名馄瑞溪。有个僧人叫竺僧朗,少年时拜佛图澄为师,学间渊博精通,对气和俄纬之学尤其有研究。这山谷他曾隐居过,因此叫朗公谷。所以车频 秦书 说:符坚时,和尚竺僧朗曾与隐士张巨和同游,张巨和时常住在山洞里,但竺僧朗却住在馄瑞山,大规模兴建殿宇房舍,山间建起连片楼阁。他们两人虽然一个尚素朴,一个重华饰,生活作风迥然不同,但都以能与外界隔绝,闭门静修而受人称道。他们同游处就是此谷,水也叫现瑞水。水往西北流经玉符山,又叫玉水。又往西北流经猎山以东,又往西北流经祝阿县旧城以东,野井亭以西。 春秋 昭公二十五年(前517 ) , 经 文记载:齐侯在野井慰问昭公。 春秋 :襄公十九年(前554 ) ,诸侯会盟于祝柯,也就是 左传 所说的督阳。汉朝建国后,改名为阿。汉高帝十一年(前196 ) ,把这地方封给高邑,立为侯国,也就是王莽的安成。所以民间把这条水叫祝阿涧水,北流注入济水。建武五年(29 )耿弃向东攻击张步,从朝阳架桥以供军队过河,就是这地方。济水又往东北流,烁水注入。烁水发源于历城县老城西南面,源泉上涌,水头滚滚有如车轮。 春秋 :桓公十八年(前694 ) ,桓公在烁会见齐侯,就指此水。俗称娥姜水,这里因为有舜的妃子娥皇女英庙的缘故,此城南面向山,山上有舜祠,山下有个大石洞,叫舜井,或许也是茅山禹井之类。按 尚书 舜在历山耕种,也说是在这里,不大清楚。水往北流就是大明湖,西边接近大明寺,寺院东北两面临湖,这一乱湖水就成了净池了。池上有客亭,两边揪桐茂密,繁荫遮住阳光,仰视树上的小鸟,俯视水底的游鱼,湖水与岸树相照映,明净极了,秀丽极了。身临此境,真有如庄子在壕梁上那样,与整个自然环境和谐地融成一片了。湖水循着渠道支流,东流进入西边的城郭,往东到历城西面,沿城边往北注入破塘。破水上流承接东城历祠下的泉水,源泉从地下泊泊涌出,流势强劲。此水往北流经历城东面,又往北流,引水蓄成流杯池,州郡官吏设宴款待宾客,常常都在这里会聚。水分为两条:右边一条往北,左边一条往西流经历城北面。西北有一片破塘,称为历水,与冻水汇合。又北流,这里有一条历水的支流,上口在历城东边承接历水,往东北流经东城西面,然后北流出城,又北流注入冻水;又北流,分出听水。涯水又北流,注入济水,汇流处称为烁口。济水又往东北流,华不注山冈峦秀丽光润,不与丘陵相连而独自高起,孤峰峭峻耸峙,有如虎牙矗立,刺向天空。青苍的石崖翠色郁然怒发,远望就像点上青黛似的。山下有华泉,所以京相潘 春秋土地名 说:华泉是华不注山下的泉水。 春秋左传 :成公二年(前589 ) ,齐顷公与晋国部克在鞍打仗,齐军败走,谷终克随后追击,绕着华不注山接连兜了三个圈子。丑父与顷公交换位置,快到华泉时,驾车的马被树绊住,停了下来。丑父叫顷公下车,去华泉打水,因此齐侯得以逃脱。韩厥抓了逢丑父献给那克,爷卜克想要杀他。逢丑父高叫道:从今以后,不会再有人替他的君主受难了。这里有了一个,就要被杀了!爷转克说:别人为君主免祸而毅然赴死,我把他杀了也是不好,不如饶了他,以勉励忠于君主的人吧。于是就放了他。这里说到的华泉,就是华水。华水北流,穿过听读二十里,注入济水。
又往东北流过台县北面,
巨合水发源于南边的鸡山西北,往北流经巨合老城西面。耿弃讨伐张步,驻守在巨里,就是此城。巨合三面都有城墙,西边是深坑,西面就是耿弃扎营的地方。他与费邑打仗,就在这地方杀了费邑。巨合水又北流,汇合了关卢水。关卢水发源于马耳l 一臼。往北流经博亭城西面,往西北流到平陵城,与武源水汇合。武原水发源于谭城南面的平泽中,世大称为武原渊。往北流经谭城东面,俗称此城为布城。又往北流经东平陵老城西面,这里就是旧时的陵城,后来才加上平字,称为平陵。谭是个小国。齐桓公流亡时,经过谭国,谭国对他怠慢无礼。鲁庄公九年(前685 ) ,桓公即位,谭又不去朝见他,到了十年,桓公就把谭灭了。老城东门外,有乐安任照先碑。东平陵是济南郡的治所,汉文帝十六年(前164 )在这里设置王国,景帝二年(前155 )设郡,王莽改名乐安。武原水又往北流经巨合城东面,汉武帝把这地方封给城阳顷王的儿子刘发,立为侯国。此水与关卢水汇合后,西流注入巨合水。巨合水往西北流经台县老城南面。汉高帝六年(前201 )把这地方封给东郡尉戴野,立为侯国,就是王莽的台治。水往西北流,白野泉水注入。白野泉水发源于台城西南的白野泉,往北流经留山,往西北流,然后往西注入巨合水;巨合水又北流,听水注入。听水上流承接烁水,往东流,折向北方,又往东北流,注入巨合水,然后乱流往北注入济水。济水又往东北流,汇合了芹沟水。沟水发源于台县老城东南,往西北流经台城东面,又往西北流,注入济水。
又往东北流过营县南面,
济水往东流经营县老城南面。汉文帝四年(前176 ) ,把这地方封给齐悼惠王的儿子罢军,立为侯国。济水右岸接纳了百脉水,此水发源于土鼓县老城西面,水源方圆百步,百道泉流一起滚滚涌出,所以叫百脉水。水往西北流经阳丘县老城内。汉孝文帝四年,把这地方封给齐悼惠王的儿子刘安,称为阳丘侯,世人称为章丘城是不对的。城南有女郎山,山上有神祠,俗称女郎祠,邻近一带人都去那里祭祀。百脉水往西北流出城外,北经黄巾固,因为黄巾贼曾在这里驻扎过,所以得名。百脉水又往东北流,注入济水。济水又东流,有杨诸沟水发源于逢陵老城西南二十里,往西北流经土鼓城东面,又往西北流经章丘城东面,又往北流经宁戚城西面,然后北流,注入济水。
又往东流过梁邹县北面,
陇水从南边长城中流出,往北流到般阳县老城西南,与般水汇合。般水发源于般阳县东南的龙山,民间也叫左阜水,往西流经城南,就是王莽的济南亭。应肋说:县城在般水的北边,所以取名般阳。水又向南转弯,西流注入陇水。陇水往北流经县城,往西北流到萌水口。萌水发源于西南的甲山,往东北流经萌山西面,往东北注入陇水。陇水又往西北流,到了梁邹县东南,与鱼子沟水汇合。鱼子沟水发源于南方长白山东麓的柳泉口。此山就是陈仲子夫妻隐居的地方。 孟子 说:陈仲子出身于齐国的仕宦之家,他的哥哥名戴,傣禄万钟,陈仲子以为不正当不肯吃他的饭,于是离开了母亲和哥哥,在于陵安下了家,就是这地方。水又流经于陵县老城西面,就是王莽的于陆。世祖建武十五年(39 ) , 把这地方改封给则乡侯侯霸的儿子侯星,立为侯国。水往北流,注入陇水― 陇水也就是古时的袁水。所以京相播说:济南梁邹县有袁水。陇水又往西北流经梁邹县老城南面,又北转流经城西。汉高祖六年(前201 )把这地方封给武虎,立为侯国。陇水往北注入济水。县城东北又有时水往西北流去。-
又往东北流过临济县南面,
临济县,就是旧时的狄邑,王莽改名为利居。按 汉记 ,安帝永初二年(108 )改为今名,这是因为此城濒临济水的缘故。 地理风俗记 说:临济是乐安太守的治所。晏漠 齐记 说:济水南北两岸有二城隔水相望,南城就是被阳县旧城,北边靠近济水。 地理志 说:这是个侯国。如淳说:被字也有写作疲字的,读作疲兵的疲。 史记- 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 说:汉武帝元朔四年(前125 ) ,这里是封给齐孝王的儿子敬侯刘燕的封国。现在是勃海侨郡治所。济水又往东北流,分支流出,积成一片深潭,叫平州沉。漂沃县旁有座平安老城,俗称会城。这不对。按 地理志 ,千乘郡有平安县,是个侯国,王莽叫鸿睦。应助说:博昌县西南三十里有平安亭,是个旧县城,世间还留有平州的这地名。济水又往东北流经高昌县旧城西面。按 地理志 ,千乘郡有高昌县,汉宣帝地节四年(前“) ,把这里封给董忠,立为侯国。世人称为马昌城是不对的。济水又往东北流经乐安县老城南。伏深 齐记 说:博昌城西北五十里,有南北二城,相距三十里,中间隔着时水和济水。把乐安当作博昌北城却弄错了。乐安与博昌、薄姑中间有水分隔,都在西北,薄姑则离齐城六十里,乐安过去还要远些,由实一地来验证,尤其清楚地看出这不是博昌。班固说:千乘郡有乐安县。应肋说:取了个美好的县名。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 ) ,把这留里封给李蔡,立为侯国。城西三里有任光等墓。任光是宛县人,那末乐安不是博昌也就十分明白了。济水又流经薄姑城北面。 后汉书- 郡国志 说:博昌县有薄姑城。 地理书 说:吕尚封于齐郡的薄姑。薄姑旧城在临淄县西北五十里,邻近济水。史迁说:献公迁移到薄姑。城内有高台。 春秋 :昭公二十年(前522 ) ,齐景公在台上饮酒,说:老了假如能不死,多么快乐啊!晏平仲道:从前爽鸡开始住在这里,季蓟接着他,有逢伯陵又接着住在这里,薄姑氏又接着住在这里,以后又传到了太公。我想,人老了假如不死,那享受快乐的该是爽鸿氏,不会是您了。他们这些话就是在这台上谈的。济水又往东北流经狼牙固以西,然后向东北流去。
又往东北流过利县西面,
据 地理志 ,齐郡有利县,就是王莽的利治。晏漠说:利县在齐城以北五十里。
又往东北流过甲下邑,注人河水。
济水往东北流,到甲下邑南面,往东流经琅槐县老城北面。 地理风俗记 说:博昌东北八十里有琅槐乡,是个旧县址。 山海经 说:济水穿过巨野,注入渤海。在这一段流程中,进入齐境,流过琅槐东北。又往东北流,河水支流注入。 水经 以为济水流入大河,其实不是。事实上是河水注入济水,而不是济水流进河水。又往东北就流进大海了。郭景纯说:济水从荣阳到乐安博昌入海。现在河水已枯竭,而济水仍长流不断。而 水经)却说济水入河,与郭景纯一样都搞错了。但河水另有一支在济水、漂水以北注入大海。现在断流的只有漂水罢了,郭景纯也许以为济水注入河水,但从实地验证并非如此。考察水脉的具体情况,都不如 山海经 说得贴切了。
其中一条水往东南流过乘氏县南面,
菏水在定陶东北从济水分出,往东南流,右边汇合了黄沟支流― 俗称界沟― 往北流经已氏县老城西面,又往北流经景山东面, 卫诗 里说的景山和京冈,就指这地方。毛公说:景山是大山。又往北流经楚丘城西面。 郡国志 说:成武县有个楚丘亭。杜预说:楚丘在成武西南。卫露公被狄所灭,卫文公东迁渡过大河,住在曹邑村野里,齐桓公在楚丘筑城,把他迁到那里去。所以 春秋 说:刑人离乡背井他迁,就像回家一样,卫人有了安身之地,忘了亡国之痛。 诗经 说:爬到那边的高丘上,向着楚丘眺望,眺望那楚丘和堂水,眺望那景山和京冈。所以郑玄说:观望旁近的城邑和山川。又往东北流经成武城西面,又往东北流经邸城东面,推想起来是郡邑所迁的地方,但不大清楚。又往东北流经梁丘城西面。 地理志 说:昌邑县有梁丘乡。 春秋 :庄公三十二年(前662 ) ,宋人、齐人在梁丘会盟。杜预说:高平昌邑县西南有梁丘乡。又往东北流,在乘氏县西面往北注入菏水。菏水又往东南流经乘氏县老城南面,就是 春秋 的乘丘。所以 地理风俗记 说:济阴乘氏县,就是旧时宋国的乘丘邑。汉孝景帝中五年(前145 ) ,把这里封给梁孝王的儿子买,立为侯国。 地理志 说:乘氏县有泅水往东南流到唯陵,注入淮水。 郡国志 说:乘氏县有洒水。就是菏泽。 尚书 有疏导菏泽的说法,从陶丘以北,东到菏泽,但没有说到泅水。又说疏导菏泽淹没孟猪。孟猪在唯阳县东北。阐驹 十三州志 说:不说流入,而说淹没,这是表示不是经常有水流入,水大时方才能淹没。泽中的水浩浩茫茫,都注入淮水和洒水。古书有从唯注入淮水的话,而把洒水也包括在内了。但注入洒水的水很多,并不止这一条,不能因为最后流入洒水,就可以滥用通称的。或者另外还有一条洒水子那还可说,但此水为何兼有泅水之名,却弄不清楚了。
又往东流过昌邑县北面,
菏水又往东流经昌邑县老城北面。 地理志 说:昌邑县就是旧时的梁国。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 ) ,分梁地立山阳国。武帝天汉四年(前97 ) ,改为昌邑国,封给昌邑王刘膊,他的儿子贺被废后,封国也就撤消了,设为山阳郡,就是王莽的巨野郡。后来改为高平郡,后汉时是沈州的治所。县令王密,怀里藏着金子去拜望东莱太守杨震,杨震不受,这就是他表示要警惕“四知”的地方。大城东北有金城,城内有沈州刺史河东薛季像碑。薛季以郎中的身份被任命为郊县县令,甘露降于他的园内。熹平四年( 175 )调到州里,次年,甘露又落在殿前树上。从事冯巡、主簿华操等一同立碑颂扬他的德政。稍往西,有坑州刺史茂陵杨叔恭碑,是建宁四年(171 )从事孙光等所立。西北有东太山成人班孟坚碑。班孟坚于建和十年,以尚书右垂出任沈州刺史。从事秦闰等刻碑颂扬他的德政。这些都还存在。
又往东流过金乡县南面, 郡国志 说:山阳有金乡县,菏水流经旧城南面,世人称为老县城。北边有金乡山。
又往东流过东络县北面,菏水又往东流经汉平狄将军扶沟侯淮阳朱鳍墓。墓北有石庙。菏水又往东流经东绪县旧城北面,从前原是宋国地方。 春秋 :禧公二十三年(前637 ) ,齐侯攻宋,包围了络。 十三州记 说:山阳有东绪县。邹衍说:我登上络城,遥望着宋都。后汉世祖建武十一年(35 ) ,把这里封给冯异的长子冯璋,立为侯国。又往东流过方与县北面,就是菏水。
菏水往东流经重乡城南, 左传 说的减文仲宿于重馆,就指这地方。菏水又往东流经武棠亭北面, 公羊传 称为济上邑。城中有台,高二丈左右,台下临水。从前鲁侯在棠观鱼,就指这地方,在方与县老城以北十里。这就是 水经 所说的菏水。菏水又往东流经泥母亭北面。 春秋左传 :嘻公七年(前653 )秋天,在宁母会盟,是、为了策划攻打郑国。菏水又东流,与巨野黄水汇合,这是菏泽的别名。黄水上流承接巨泽的那些破塘,其中有檬淀,盲破、黄湖。水往东流,称为黄水。又有薛训诸水,自此诸流经薛村前,分为两条:一条往东注入黄水,一条往西北流入沼泽,这就是洪水。黄水往东南流,南岸有汉朝荆州刺史李刚墓。- 李刚字叔毅,山阳高平人,死于熹平元年(172 ) ,事迹见碑上所载。还有石墓网、祠堂、石屋三间,簿架高丈余,用石材雕成椽瓦形状,屋内顶上衬以平整的天花板,建成藻井,两侧的石柱支承着梁栋,四壁的雕刻隐约突起,镂成君臣官属、龟龙麟凤、飞禽走兽等像,工艺十分精致优美,没有受到多少破坏。黄水又往东流经巨野县北面。何承天说:巨野泽湖面广阔,南通沫水、洒水,北连清水、济水,从前的老县城正在湖中,所以想在这座城中设防驻军。城所在处是巨野泽,向东北延伸就是大野了,从前往西方狩猎,捕捉到一头麒麟,就在这地方。 皇览 说:山阳巨野县有肩脾墓,堆土的大小与阐乡城蛋尤墓一样。传说蛋尤与黄帝打仗,在琢鹿之野战败被杀,肢体被割裂,抛散在各处,所以就地分别埋葬。黄水又往东流经咸亭北面。 春秋 :桓公七年(前705 ) , 经文 记载,纵火焚烧咸丘。南岸有金乡山,在金乡县东部边界。金乡的几座山,里面都是空的,外面有洞口,称为隧洞。戴延之 西征记 说:焦氏山以北数里,有汉朝司隶校尉鲁峻墓。在山上掘墓穴时,掘出了白蛇、白龟,因而不在这里安葬,而改葬山南,掘山时却掘出了金子,所以就把山叫金乡山。山势很峻峭,墓前有石祠、石庙,四壁都是青石,石上隐约有浮雕,记载从契以来的忠臣、孝子、贞妇,还有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像边都刻有题记,字迹清楚。又有石床,长八尺,磨得晶莹光洁,敲击时会发出清越的声音,远近都可听到。当时太尉从事中郎傅珍之,诸议参军周安穆,拆毁石床,各人都拿去一部分,鲁氏后代控告了他们,二人都被革职。焦氏山东面就是金乡山,山上有墓,叫秦王陵。山上二百步有个通到墓内的洞口,掘了一道深达十丈的深沟,两壁峻峭,宽二丈,进洞走了七十步,就到墓道的门口。门外左右两侧都有挖空的洞厅,可以容纳五六十人,称为白马空诞。墓道门口二丈有外堂,外堂后面又有内堂。参观的人都拿着蜡烛进去,虽然没有什么雕刻,但石工极其精致。有人说这是汉朝昌邑哀王墓,不知是否属实。东南方有范巨卿墓,还留有遗物。范巨卿,名式,山阳金乡人,是汉时荆州刺史。他和汝南张韵,长河陈平,字子石,交谊很深,号称死友。黄水又往东南流经任城郡亢父县旧城西面,任城县在老城以北,原是夏后氏的任国。王莽时叫延寿亭。汉章帝元和元年( 84 )分置为任城国。县里有诗亭,就是 春秋 的诗国,王莽改名为顺父,按 地理志 ,是东平郡的属县。世祖建武二年(26 ) ,把这里封给刘隆,立为侯国。这里的水称为桓公沟,南流到方与县,注入菏水- ,菏水又往东流经秦梁,两岸堆积了二丈高的石堆,长达一里,据说是秦始皇东巡时所造,因此名秦梁。
菏水又往东流过湖陆县南面,东流注人泅水。
菏水是泽水流积而成的。 尚书 说:在淮2 伙、洒水航行,到达菏水。 东观汉记 说:苏茂杀了淮阳太守,取书寻了他所辖的郡,兴建起广乐堡。大司马吴汉包围了苏茂,苏茂书声领精兵冲出包围圈来到湖陵,与刘永在济阴山阳相汇合,兵士‘就在此处渡水。又往东南流过沛县东北,
济水与泅水相互横穿而过,所以济水也就与洒水互可通称了。 东观汉记 安平侯 盖延传 说:盖一延当了虎牙大将军,与刘永等打仗,刘永的军队回头逃跑,半数厂在水中溺死,又打了一仗,接连把他打败,于是就平定了沛郡、楚二郡及临淮也都投降了。盖延命令沛郡修建高祖庙,设置音夫、祝宰、乐人,于是斋戒沐浴,祭祀了高祖庙。
又往东南流过蜜县北面,留县老城靠近泅济,是宋国协城邑。 春秋左传 说到侵入宋国的吕、留二地,留,就是留县。所以繁休伯 避地赋 说:早上我从泅洲动身,傍晚我住宿在留乡。张良就是从这里开始投奔汉高祖的,最后也被封在这里。城内有张良庙。
又往东流过彭城县北面,获水欺西方流来注人。
济水又往南流经彭城县老城东北角,不从东边流过。获水从西边流来,注人济水,县城北临水滨。济水又往南流经彭城县老城东南,不从城北流过。 水经 却弄错了。
又往东南流过徐县北面, 地理志 说:临淮郡是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 )所置,治所在徐县,王莽改郡名为淮平,县叫徐调,原是旧时徐国地方。 春秋 昭公三十年(前512 ) ,吴子拘留了钟吾子,就去攻打徐国,拦截山水来淹城,于是就灭了徐国,徐子就逃到楚国。楚国赶去救援徐国,但己来不及了,只得在夷筑城,来安顿徐子。张华 博物志 记载著作令史茅温 。刘成国 徐州地理志 谈到徐堰王的奇事,说是徐君的宫人怀孕生了个肉蛋,以为不祥,就把它丢在水边。孤独母有‘一条狗,名叫鹊仓,在水边寻找猎物,看到那个肉蛋,就把它衔回家来。孤独母觉得这东西很稀奇,把它盖起来保暖,于是就变成一个婴儿,生时堰卧,所以名叫惬。徐君在宫中听到这消息,于是又手思他收留了。孩子长大后又聪明又仁厚,继承徐国国君之位。后来飞鹊仓临死时,头上长角,并有九条尾巴,原来是条黄龙。堰王把它葬在徐中,现在还可以看到这座狗坟。堰王治理国家,以仁义闻空、,他想乘船到上国,于是在陈蔡之间开通一条渠道,开渠时掘得;红色的弓箭,以为是上天的祥瑞之征,于是就以自己名字取号,自称徐堰王,江淮诸侯三十六国都依附他。周王听到这消息,就派使者到楚国去,命令楚国出兵讨伐。堰王爱惜百姓,不肯叫他们去拚死打仗,于是就被楚打败,往北逃到彭城武原县东山下,百姓跟着他走的数以万计。因此后来把那座山叫徐山,在山上建了石室庙,很有灵验,人们都去那里祈祷。按照文字记载,与实事相印证,似乎有相符之处,但时代久远,已很难考了。现在徐城外面,有徐君墓,从前延陵季子在坟前解下佩剑,所谓心里已经答应的事决不违背。
又往东流到下那唯陵县南面。注人淮水。
济水与洒水前波后浪相混,往东南奔流,到了角城,一同注入淮水。 水经 却说到达唯陵,是搞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