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美力学为何能改造人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书香小说网 www.shuxiang.la】,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一)
在我的那篇长文往来书里,我自况为另一个“贾宝玉”而且是一个十分强悍的修真得道了的“贾宝玉”时至今日我的故交们他们应该都是非常认可我这句话的,也应该是对我青埂石对我多情累折服了的。
刘再复先生所著的混沌儿的赞歌(贾宝玉论续篇)此文很好地阐明了“贾宝玉”的人格和精神境界。
我写的那篇往来书也是列了个副标题的,是谓之读哲印哲,浅论“美力学”为何能改造人性此文也应该属于读哲印哲系列。以下是刘再复先生混沌儿的赞歌一文里的一些精妙的珠玑:
大体上“圣人”多用于政治语境“神人”多用于宇宙语境“真人”“至人”则多用于哲学语境精神语境道德语境。列子御风而行而抵达“道通为一”的逍遥境界。但这还不是最高境界,因为列子虽能御风而行,却仍然有所持,即受制于自然风的法则。比这更高的境界因该是“无所持”而是以自己的大智慧与天地独往来“与天地齐一”从而把握天地人根本意义的真人境界至人境界神人境界。处于这种最高境界者,便是理想人格,卓越人格。
我们通常把庄子与“禅”连成一体,称作“庄禅”思想。这两者既有相通之处,也是有区别的。最大的区别是庄子有理想人格的追求,而禅则没有,禅重在瞬间的神秘体验,能“明心见性”就好,不管他是什么人。禅最后的理想是返回平常心做“平常人”而非真人至人圣人神人等。在现代社会庄子的“理想人格”可能有两种发展,一种是不断扩张而走向尼采式的超人,另一种是不断修炼而成为拥有高境界的“平常人”尼采鼓吹得到后做“超人”惠能主张得道后仍做“平常人”这就是东西方的两种不同的精神取向。
“宝玉”属于东方世界,他既是庄,又是禅。从思想文化史上说,由印度传入的佛教经过老庄(道家文化)的洗礼,而老庄也受禅的洗礼而变得更人间化与生活化。
贾宝玉这个“真人”便是庄与禅交融而成的日常生活化了的“真人”这个“真人”表现“圣人”时并非儒家尧舜似的“圣王”理想人格,而是道家许由似的“不王”理想人格,表现为“神人”时,他则不是神仙似的虚无缥缈的非人状态,而是有血有肉出污泥而不染的脱俗性格;表现为至人时,则是“真”的极致“诚”的极致“善”的极致“美”的极致。他不仅没有仇恨嫉妒贪婪算计等多种生存技能,而且是一个不知有目的(功利目的)有手段(生存策略),有敌人有坏人有假人的特殊生命存在。
应当强调的是,贾宝玉是庄子式的理想人格,不是儒家式的理想人格。不是尧舜式的“圣王”人格,而是许由式的“真”“至”人格。贾宝玉是一个进入了社会但未被社会所同化所异化而保持自然天性的道家理想人格。在庄子的定义里“真人”最重要的特征是“自然”不是“意志”不是“强求”而是“无为”是不为“物”奴役,不为物所遮蔽,不为物所支配的大自由之自我即抗拒物化异化的大逍遥之我。
庄子保持混沌状态的思想,与老子的“绝圣弃智”思想相通。在道家先驱看来,人因为有了私智,便利用私智作为器
具而进行各种布满心机的功利谋略活动,结果便远离了自然妙道,丧失本来就有的淳朴自由与安宁。
宝玉之“卤”(混沌不开窍),表现在各个方面。除了对“生存技巧”永不开窍而没有常人常有的嫉妒贪婪撒谎等机能之外,贾宝玉还有一种最大的“不开窍”也是最让贾政最生气最感绝望的“混沌”这就是对人人开窍人人向往的“荣华富贵”和“飞黄腾达”他竟然没有感觉,没有兴趣,没有追求的热情。不仅没有,他还鄙薄鄙视蔑视。
读红楼梦可以有千百种读法,此时我们把它读作“混沌”的赞歌,给予“不开窍”一种积极的理解,那么贾宝玉这个形象的精神内涵就会更深刻地展现出来。
贾宝玉还有另一个巨大的“不开窍”这就是他永远不知道所作所为的所谓“目的”庄子认为,远古的浑朴之人,便是没有目的的幸福的人,他们“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尽管从历史主义的角度看,这是返回原始状态的空想,但从伦理主义的角度上说,这种“不知目的”却是对“机心”的拒绝。贾宝玉虽然没有这种思维逻辑,但他天然地扬弃了“目的论”他通灵而经历人间生活,一切语言行为都没有预设的目的。他为读书而读书,他为诗歌而诗歌,为爱恋而爱恋。他恋爱,但恋爱仅止于审美与高兴,并不是占有;他生活,但不追求生活的奢侈享乐;他读书,但并不是为了进入科场谋取功名;他写诗,只因为快乐就在写作中,并不是为了谋取任何桂冠。
贾宝玉人生中的快乐源泉有两样:一是写诗,二是恋爱。如果说他是为诗而诗,那么也可以说,他是为爱而爱。欢乐全在写诗与恋爱的过程中,也可以说他是为爱而爱。欢乐全在写诗与恋爱的过程中,并无“得奖”与“结婚”等世俗目的,属于“泛爱者”而这些恋爱,他都没有“占有”的目的,对所有对象止于欣赏,止于倾慕。他不仅自己为恋爱而恋爱,扬弃“占有”或婚姻目的,而且希望少女们也如此。在他的潜意识里,显然认为女子嫁给男人从而踏进男人的功利污浊世界是个致命的错误。
宝玉往往不求道而得道。他身上的“不争之德”不仅是“德”更是“道”他的不争,包括不争夺(不谋权利财富功名)不争辩(不争是非)不争宠等。老子在道德经中首提“不争之德”但他的“不争”却带有策略性,所以才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就如尧舜退让不争,便赢得天下心,别人就无法与之相比。这其实就是“术”(策略)不是道。
在文学艺术领域里,可以废弃是非判断的政治法庭,也可以废弃善恶判断的道德法庭,但不可以废弃美丑判断的审美法庭。没有审美判断,就没有文学艺术。而在世俗生活领域里,因人间是非各有不同的尺度,所以不可以轻易地把人群划分为好人坏人,许多是需要时间与历史的检验,而在更高的精神层面,作家不仅需要理解“好人”也需要理解“恶人”这才有所谓大悲悯。但是信奉不二法门的佛教,它还是要讲究“净”“染”之分。曹雪芹大概是受其影响,也把世界分为以少女为主体的“净水”世界和以男人为主体的“泥浊世界”这种划分,乃是超功利的审美判断。贾宝玉在尊重一切人宽恕一切人的襟怀下,也作此鲜明的划分。他对庄子的质疑,说明他并非浑浊一团漆黑一片。该“混沌”之处,他混沌;该开窍之处,他比别人更开窍。因为有美丑净杂判断,他才成为一个诗人。
然而,林黛玉批评贾宝玉“无见识”即未能充分理解庄子,也有道理。她也许知道,庄子的哲学正是美学,正是超是非判断(政治法庭)善恶判断(道德法庭)的审美形而上。庄子关心的不是政治道德,而是个体存在的境界问题。他不计利害是非功利,消除物我主客人己,不是毁灭,而是保护美,即让美与天地并存。庄子讲“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知北游),讲“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刻意),都在说明唯有超越世俗的功利判断而对人生采取审美态度才能赢得“至乐”贾宝玉未能认识到这一层,误以为庄子美丑不分,错断了南华经的真意。其实,贾宝玉本身采取的正是庄子式的审美态度。其人生境界正是高于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的审美境界。林黛玉乃是引导贾宝玉精神提升的“女神”
我曾说过,宝玉是个准基督准释迦,并说释迦牟尼出家前大约就是贾宝玉这个样子。贾宝玉出家后会走向释迦还是走向审美?如果释迦是中国的释,那就是禅,而庄禅是可以统一起来的。庄的立身态度是审美观照态度,禅也是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走向释迦也可以说是走向审美。但庄禅毕竟不同。禅只重“心”而庄则既重“心”又重“身”贵性灵也贵性情。相比之下,庄比禅更重生,尽管庄有“泯生死”的宣告(但又有“保生全身”和“安时处顺”的意念。)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喜散不喜聚”不同,他更爱热闹,更爱生活,属于“喜聚不喜散”宝玉和宝钗的“冷人”性格不同,他浑身都是热,是彻头彻尾的“热心人”因此,虽是“闲人”又可称之为“无事忙”这种立身态度从根本上来说完全不同于佛教那种否定和厌弃人生的体系观念。这种根本区别折射到情感上,更显出很大的差别。佛教要求消灭情欲,而宝玉却对人生生命充满眷念。他的这种情感状态更接近“儒”但也不是反庄。庄子固然看透生死,但他并不否定人生,所以才有“与物争春”(德符篇)“万物复情”(天地篇)“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天道篇)等接近儒家“人与天地合”的情感表述。
从上述这些思路,也许可以说,贾宝玉出走后虽然会走向释迦,但恐怕不是传统的原始的释迦,而是中国化的释迦,即慧能似的释迦,而且又是“我与万物合而为一”的庄子,也可以说,不是走向宗教,而是走向审美;不是佛化,而是自化‘不是宗教性解脱,而是审美式超越。这倒是庄子所向往的“真人”“至人”,又是慧能式的平常人平常心。可惜,这也只是曹雪芹的“梦”而已,况且是永远“圆”不了的梦。
(二)
以上之文具为我索引的学界前辈刘再复先生混沌儿的赞歌(贾宝玉论续篇)里的精华。
那么,在此我想对刘先生说一句,刘先生的结论是有误的。曹雪芹的那个梦是圆了的,因我青埂石因我多情累的横空出世而圆了那个梦!
我青埂石的确不是走向宗教性的解脱,倒也不完全是审美性的超越,我青埂石即是审美性的超越又是力的超越,我这个当代贾宝玉比曹雪芹所梦中的那个贾宝玉要厉害得多!也比那个贾宝玉的境界要高超得多!恐怕我才真正是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千古风流人物!
因为我还创立了我自己的哲学流派“美力学”“生命可以如此之美力,美力可以如此之流畅”
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青埂石是中国的国宝。
我青埂石我多情累无论是在文学上还是在哲学上才刚刚发力,所谓一匹不世出的千里马,虽然已经得到了某些高人的
提携和关注,可时至今日,我还得为生计的事情烦扰,而耽搁了学术的完善和推广,孰大孰小,明理的人都是知道的!
国家是不是能从那么多外援里掉一点渣滓怜惜一下国家的宝呢?!
我青埂石我多情累说话向来是非常地直接。
当然,国家也可以不把自己国家的宝当宝,弃美玉于沟渠,叫国宝遗失于红尘。中国的人才流失得是很厉害的,国家是不是能够关照一下我青埂石这个人才中的人才呢?!
那么,接下来我再来阐述我这篇读哲印哲系列文章之二的要义——“美力学”为何能改造人性。
冯友兰的那本境界里曾讲过,只有心地善良,热爱大自然之人方能顿悟成佛成圣,才有可能做到求得一太极一大全,才有可能和宇宙同一。
我的“美力学”的要义是讲在力的推动下的流畅之美的,人不向善则无法识得天地之大美,识得天地之大美之人必然是体恤弱小良善的遇善更善之人,因为达到我现在所能够达到之境界的人,是已经能够做到“在力的推动之下的流畅之美的”众所周知,流体在某种管道里初遇狭隘之处时力和流畅是将受阻的,在那个初遇的瞬间流体所产生的压强骤然增大!遇狭隘之处前流体流畅的速度越强,那么在初遇狭隘之处的那一瞬间骤然增高的压强也越强,那两者是成正比的关系。
我所说的狭隘之处,必然是有一阻碍物的。这样的理论放之于人生现实来说的话,那一阻碍物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恶”遇“恶”更“恶”之性的生成出于此理。
我所开创的“美力学”能够改造人性,这并非虚妄之言!
2013-10-7于宜昌“美力学”道场
(一)
在我的那篇长文往来书里,我自况为另一个“贾宝玉”而且是一个十分强悍的修真得道了的“贾宝玉”时至今日我的故交们他们应该都是非常认可我这句话的,也应该是对我青埂石对我多情累折服了的。
刘再复先生所著的混沌儿的赞歌(贾宝玉论续篇)此文很好地阐明了“贾宝玉”的人格和精神境界。
我写的那篇往来书也是列了个副标题的,是谓之读哲印哲,浅论“美力学”为何能改造人性此文也应该属于读哲印哲系列。以下是刘再复先生混沌儿的赞歌一文里的一些精妙的珠玑:
大体上“圣人”多用于政治语境“神人”多用于宇宙语境“真人”“至人”则多用于哲学语境精神语境道德语境。列子御风而行而抵达“道通为一”的逍遥境界。但这还不是最高境界,因为列子虽能御风而行,却仍然有所持,即受制于自然风的法则。比这更高的境界因该是“无所持”而是以自己的大智慧与天地独往来“与天地齐一”从而把握天地人根本意义的真人境界至人境界神人境界。处于这种最高境界者,便是理想人格,卓越人格。
我们通常把庄子与“禅”连成一体,称作“庄禅”思想。这两者既有相通之处,也是有区别的。最大的区别是庄子有理想人格的追求,而禅则没有,禅重在瞬间的神秘体验,能“明心见性”就好,不管他是什么人。禅最后的理想是返回平常心做“平常人”而非真人至人圣人神人等。在现代社会庄子的“理想人格”可能有两种发展,一种是不断扩张而走向尼采式的超人,另一种是不断修炼而成为拥有高境界的“平常人”尼采鼓吹得到后做“超人”惠能主张得道后仍做“平常人”这就是东西方的两种不同的精神取向。
“宝玉”属于东方世界,他既是庄,又是禅。从思想文化史上说,由印度传入的佛教经过老庄(道家文化)的洗礼,而老庄也受禅的洗礼而变得更人间化与生活化。
贾宝玉这个“真人”便是庄与禅交融而成的日常生活化了的“真人”这个“真人”表现“圣人”时并非儒家尧舜似的“圣王”理想人格,而是道家许由似的“不王”理想人格,表现为“神人”时,他则不是神仙似的虚无缥缈的非人状态,而是有血有肉出污泥而不染的脱俗性格;表现为至人时,则是“真”的极致“诚”的极致“善”的极致“美”的极致。他不仅没有仇恨嫉妒贪婪算计等多种生存技能,而且是一个不知有目的(功利目的)有手段(生存策略),有敌人有坏人有假人的特殊生命存在。
应当强调的是,贾宝玉是庄子式的理想人格,不是儒家式的理想人格。不是尧舜式的“圣王”人格,而是许由式的“真”“至”人格。贾宝玉是一个进入了社会但未被社会所同化所异化而保持自然天性的道家理想人格。在庄子的定义里“真人”最重要的特征是“自然”不是“意志”不是“强求”而是“无为”是不为“物”奴役,不为物所遮蔽,不为物所支配的大自由之自我即抗拒物化异化的大逍遥之我。
庄子保持混沌状态的思想,与老子的“绝圣弃智”思想相通。在道家先驱看来,人因为有了私智,便利用私智作为器
具而进行各种布满心机的功利谋略活动,结果便远离了自然妙道,丧失本来就有的淳朴自由与安宁。
宝玉之“卤”(混沌不开窍),表现在各个方面。除了对“生存技巧”永不开窍而没有常人常有的嫉妒贪婪撒谎等机能之外,贾宝玉还有一种最大的“不开窍”也是最让贾政最生气最感绝望的“混沌”这就是对人人开窍人人向往的“荣华富贵”和“飞黄腾达”他竟然没有感觉,没有兴趣,没有追求的热情。不仅没有,他还鄙薄鄙视蔑视。
读红楼梦可以有千百种读法,此时我们把它读作“混沌”的赞歌,给予“不开窍”一种积极的理解,那么贾宝玉这个形象的精神内涵就会更深刻地展现出来。
贾宝玉还有另一个巨大的“不开窍”这就是他永远不知道所作所为的所谓“目的”庄子认为,远古的浑朴之人,便是没有目的的幸福的人,他们“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尽管从历史主义的角度看,这是返回原始状态的空想,但从伦理主义的角度上说,这种“不知目的”却是对“机心”的拒绝。贾宝玉虽然没有这种思维逻辑,但他天然地扬弃了“目的论”他通灵而经历人间生活,一切语言行为都没有预设的目的。他为读书而读书,他为诗歌而诗歌,为爱恋而爱恋。他恋爱,但恋爱仅止于审美与高兴,并不是占有;他生活,但不追求生活的奢侈享乐;他读书,但并不是为了进入科场谋取功名;他写诗,只因为快乐就在写作中,并不是为了谋取任何桂冠。
贾宝玉人生中的快乐源泉有两样:一是写诗,二是恋爱。如果说他是为诗而诗,那么也可以说,他是为爱而爱。欢乐全在写诗与恋爱的过程中,也可以说他是为爱而爱。欢乐全在写诗与恋爱的过程中,并无“得奖”与“结婚”等世俗目的,属于“泛爱者”而这些恋爱,他都没有“占有”的目的,对所有对象止于欣赏,止于倾慕。他不仅自己为恋爱而恋爱,扬弃“占有”或婚姻目的,而且希望少女们也如此。在他的潜意识里,显然认为女子嫁给男人从而踏进男人的功利污浊世界是个致命的错误。
宝玉往往不求道而得道。他身上的“不争之德”不仅是“德”更是“道”他的不争,包括不争夺(不谋权利财富功名)不争辩(不争是非)不争宠等。老子在道德经中首提“不争之德”但他的“不争”却带有策略性,所以才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就如尧舜退让不争,便赢得天下心,别人就无法与之相比。这其实就是“术”(策略)不是道。
在文学艺术领域里,可以废弃是非判断的政治法庭,也可以废弃善恶判断的道德法庭,但不可以废弃美丑判断的审美法庭。没有审美判断,就没有文学艺术。而在世俗生活领域里,因人间是非各有不同的尺度,所以不可以轻易地把人群划分为好人坏人,许多是需要时间与历史的检验,而在更高的精神层面,作家不仅需要理解“好人”也需要理解“恶人”这才有所谓大悲悯。但是信奉不二法门的佛教,它还是要讲究“净”“染”之分。曹雪芹大概是受其影响,也把世界分为以少女为主体的“净水”世界和以男人为主体的“泥浊世界”这种划分,乃是超功利的审美判断。贾宝玉在尊重一切人宽恕一切人的襟怀下,也作此鲜明的划分。他对庄子的质疑,说明他并非浑浊一团漆黑一片。该“混沌”之处,他混沌;该开窍之处,他比别人更开窍。因为有美丑净杂判断,他才成为一个诗人。
然而,林黛玉批评贾宝玉“无见识”即未能充分理解庄子,也有道理。她也许知道,庄子的哲学正是美学,正是超是非判断(政治法庭)善恶判断(道德法庭)的审美形而上。庄子关心的不是政治道德,而是个体存在的境界问题。他不计利害是非功利,消除物我主客人己,不是毁灭,而是保护美,即让美与天地并存。庄子讲“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知北游),讲“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刻意),都在说明唯有超越世俗的功利判断而对人生采取审美态度才能赢得“至乐”贾宝玉未能认识到这一层,误以为庄子美丑不分,错断了南华经的真意。其实,贾宝玉本身采取的正是庄子式的审美态度。其人生境界正是高于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的审美境界。林黛玉乃是引导贾宝玉精神提升的“女神”
我曾说过,宝玉是个准基督准释迦,并说释迦牟尼出家前大约就是贾宝玉这个样子。贾宝玉出家后会走向释迦还是走向审美?如果释迦是中国的释,那就是禅,而庄禅是可以统一起来的。庄的立身态度是审美观照态度,禅也是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走向释迦也可以说是走向审美。但庄禅毕竟不同。禅只重“心”而庄则既重“心”又重“身”贵性灵也贵性情。相比之下,庄比禅更重生,尽管庄有“泯生死”的宣告(但又有“保生全身”和“安时处顺”的意念。)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喜散不喜聚”不同,他更爱热闹,更爱生活,属于“喜聚不喜散”宝玉和宝钗的“冷人”性格不同,他浑身都是热,是彻头彻尾的“热心人”因此,虽是“闲人”又可称之为“无事忙”这种立身态度从根本上来说完全不同于佛教那种否定和厌弃人生的体系观念。这种根本区别折射到情感上,更显出很大的差别。佛教要求消灭情欲,而宝玉却对人生生命充满眷念。他的这种情感状态更接近“儒”但也不是反庄。庄子固然看透生死,但他并不否定人生,所以才有“与物争春”(德符篇)“万物复情”(天地篇)“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天道篇)等接近儒家“人与天地合”的情感表述。
从上述这些思路,也许可以说,贾宝玉出走后虽然会走向释迦,但恐怕不是传统的原始的释迦,而是中国化的释迦,即慧能似的释迦,而且又是“我与万物合而为一”的庄子,也可以说,不是走向宗教,而是走向审美;不是佛化,而是自化‘不是宗教性解脱,而是审美式超越。这倒是庄子所向往的“真人”“至人”,又是慧能式的平常人平常心。可惜,这也只是曹雪芹的“梦”而已,况且是永远“圆”不了的梦。
(二)
以上之文具为我索引的学界前辈刘再复先生混沌儿的赞歌(贾宝玉论续篇)里的精华。
那么,在此我想对刘先生说一句,刘先生的结论是有误的。曹雪芹的那个梦是圆了的,因我青埂石因我多情累的横空出世而圆了那个梦!
我青埂石的确不是走向宗教性的解脱,倒也不完全是审美性的超越,我青埂石即是审美性的超越又是力的超越,我这个当代贾宝玉比曹雪芹所梦中的那个贾宝玉要厉害得多!也比那个贾宝玉的境界要高超得多!恐怕我才真正是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千古风流人物!
因为我还创立了我自己的哲学流派“美力学”“生命可以如此之美力,美力可以如此之流畅”
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青埂石是中国的国宝。
我青埂石我多情累无论是在文学上还是在哲学上才刚刚发力,所谓一匹不世出的千里马,虽然已经得到了某些高人的
提携和关注,可时至今日,我还得为生计的事情烦扰,而耽搁了学术的完善和推广,孰大孰小,明理的人都是知道的!
国家是不是能从那么多外援里掉一点渣滓怜惜一下国家的宝呢?!
我青埂石我多情累说话向来是非常地直接。
当然,国家也可以不把自己国家的宝当宝,弃美玉于沟渠,叫国宝遗失于红尘。中国的人才流失得是很厉害的,国家是不是能够关照一下我青埂石这个人才中的人才呢?!
那么,接下来我再来阐述我这篇读哲印哲系列文章之二的要义——“美力学”为何能改造人性。
冯友兰的那本境界里曾讲过,只有心地善良,热爱大自然之人方能顿悟成佛成圣,才有可能做到求得一太极一大全,才有可能和宇宙同一。
我的“美力学”的要义是讲在力的推动下的流畅之美的,人不向善则无法识得天地之大美,识得天地之大美之人必然是体恤弱小良善的遇善更善之人,因为达到我现在所能够达到之境界的人,是已经能够做到“在力的推动之下的流畅之美的”众所周知,流体在某种管道里初遇狭隘之处时力和流畅是将受阻的,在那个初遇的瞬间流体所产生的压强骤然增大!遇狭隘之处前流体流畅的速度越强,那么在初遇狭隘之处的那一瞬间骤然增高的压强也越强,那两者是成正比的关系。
我所说的狭隘之处,必然是有一阻碍物的。这样的理论放之于人生现实来说的话,那一阻碍物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恶”遇“恶”更“恶”之性的生成出于此理。
我所开创的“美力学”能够改造人性,这并非虚妄之言!
2013-10-7于宜昌“美力学”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