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小说网 > 抗战之血色战旗 > 第六百九十三章东北风云

第六百九十三章东北风云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花娇绝色总裁的贴身兵王韩娱之临时工女神的超能守卫无敌悍民

一秒记住【书香小说网 www.shuxiang.la】,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曾克林还谈到:到苏联学习的义勇军干部大部分已经回到东北。

    在抚顺、本溪、鞍山有八路军被俘人员2万多人,他们已经组织了游击队。国民党的地下人员也从监狱里出来了,到处活动,挂起牌子招收人马。我们已经禁止国民党的活动,但是现在我们的大批干部还没到,处处缺乏干部。

    曾克林还汇报了一批苏军在东北的情况。他指出:红军士兵生活艰苦,衣衫破烂不堪,纪律很坏,强jiān妇女的事很多,我每天都去红军政治部报告苏军违犯纪律的事件。他们政治部主任说,这些部队是从西线调来的,对法西斯十分痛恨。强jiān日本女人不好管,政治部已经下令枪毙了20人,扣押了380多人,还是无法维持。

    整个汇报使中共中央政治局成员们都很兴奋。

    在一个多小时的汇报中,刘少奇说:“东北是战略要地,北靠苏联,集接朝鲜,西邻蒙古,有山区,有大平原,进便于攻,退便于守,可以成为我国萃命的重要战略地区。东北交通便利,物产丰富,工业发达。国民党十四年前出卖了东北,现在人民斗争胜利了,他们一定不会死心,会抢占东北,夺取胜利果实。我们要和他们针锋相对,力争这个战略地区。我们的部队先进去了,就站住了脚,就可以控制东北,我们掌握了东北,就能为毛主席、周副主席在重庆谈判创造有利地位。我们有了东北,就可以加速中国萃命的进程。抗日战争开始时,毛主席就预料日本帝国主义是能够战胜的最后胜利一定属于中国人民,现在抗战胜利了,只要我们继续战斗下去一个和平民主的新中国一定会建立起来。”

    朱德告诫曾克林说:“东北人民受了日本侵略者十几年压迫,要使他们感到我们党的温暖,感到党和人民的草队是他们的靠山,使党的影响深人人心,你们是第一批进入东北的部队,责任更是重大。”

    这次会议,使中共中央政治局进一步了解苏军在东北只占领中长路沿线的大城市许多中小城市及广大乡村或为真空地区,或为匪伪盘踮。苏军虽碍于中苏条约不允许八路军在其撤退前进入东北,但不用八路军番号即可得到默许。人民自治军在东北扩兵极容易,每一号召都有数百人参加,极有利于军队发展。

    在这次会议期间,政治局以刘少奇名义给在重庆谈判的毛泽东、周恩来发出了电报。电文指出:今天下午,有马林bsp;当天晚上,中央政治局继续开会,并就东北局势和中共的政策展开讨论。政治局成员一致认为东北的条件太好了,蒋介石还没有来得及进入东北,这是我党占领东北的天赐良机。

    朱德兴奋地说:“冲央要迅速派人到东北去,要准备40万至50

    万军队。”

    刘少奇拟组建中共中央东北局的想法已有多时,曾克林的汇报促使他定下了决心。经过集体讨论,通过了两项决议:(一)立即成立东北局以彭真为书记,陈云、程子华。林枫、伍修权为委员,马上随苏军飞机去沈阳。“东北局全权代表中央指导东北一切党的组织及党员活动东北一切党的组织和党员必须接受其领导。”

    (二)从华中、华北派遣100个团的干部去东北。“不带武器,穿便衣作为劳工到满洲找东北局。”在进入满洲边境时绝不可被红军及英、美、国民党人发现,绝不要经过有红军驻扎的地方,并且一旦进入满洲境内,即须使用满洲本地番号,消灭八路军原有的证件。

    “只有用东北地方部队的名义和非共产党的面目,才有可能得到红军的帮助。

    在这次会议上,刘少奇强调说:“目前我党对东北的任务,就是要迅速地、坚决地争取东北,在东北发展我党的强大力量。”并指出:“这是千载一时之机。”为了加强东北的力量,完成控制东北的任务,中央改变南下意图,并将原来计划从延安等地派到中南华东的部队和干部一律改派东北:并准备从各解放区抽调10万主力部队和两万干部到东井。

    关于苏方的要求,政治局会议决定按照中苏条约处理,撤出单个部队,一部分转人农村。会上,张闻天、李富春、高岗也纷纷请战,要求去东北工作。会议直到深夜才结束。

    立即组成东北局是经营黑土地的当务之急,为此口月15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成立东北局的决定。全文如下:中央决定成立东北中央局,以彭真、陈云、程子华、伍修权、林枫为委员,并以彭真为书记,他们已在奉天之沈阳城市设立机关(对外不公开),各地到东北干部及党员,可到沈阳城南街张作霜公信卫戍司令部找司令曾克林(党员)即可找到东北局接头。东北局全权代表中央指导东北一切党的组织及党员活动。东北一切党的组织和党员必须接受其领导。

    中共中央还决定彭真、陈云、叶季壮、伍修权、段子俊。莫春和6人乘苏军的飞机离开延安。

    由于考虑到苏方实行军衔制,而中共方面则没有军衔,为便于开展工作,在彭真一行离开延安时,中共中央决定,以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的名义,授予彭真、陈云、叶季壮中将军衔:授予伍修权少将军衔:授予段子俊、莫春和上校军衔。并用中俄两种文字书写了任命书。

    中共中央政治局及主持中央工作的刘少奇还于当天将上述重要情况通报各中央局,并向毛泽东作了报告。该报告如下:各中央局:我冀东军区16军分区司令员曾克林奉命率15

    00人于日寇投降后向东北前进,曾配合红军打下山海关、兴城。绥中、锦州、北镇等城市。8月12日进入沈阳城并被红军委为沈阳卫戍司令。昨随红军代表飞低延安据曾报称东北情况如下:(一)曾克林部队已发展到二万余人,全为新式武器,从山海关到沈阳各城均驻有曾部曾率四个连到沈阳,一星期即发展成4000人,并改编保安队万余人。

    (二)原在东北做苦工之我八路军被俘人员一二万人,已组织八路军游击队若干股,并进入长春。

    (三)国民党人员从监狱释放者甚多,甚为活跃,到处成立国民党部。

    (四)在沈阳及各地埠积之各种轻重武器及资材甚多,无人看管,随便可以拿到,曾克林已看守沈阳各重要工厂及仓库,据说有枪1

    0万支,大炮数千门及弹药、布匹粮食无数,武器资材落在民间者甚多。

    (五)扩兵极容易每一号召即有数千人,羊有大批伪组织武装均待改编。

    (六)红军只驻大城市及要道,各中小城市及城乡无人管理,秩序混乱,伪组织等待交代或畏罪潜逃土匪兴起,并占领若干小城市。

    中央1945年9月15日9月17日,彭真、陈云、伍修权、

    叶季壮等乘苏军到延安的飞机一同去沈阳。但飞到山海关时,飞机出了故障,降落时,彭真、叶季壮、伍修权、段子俊、莫春和、曾克林都受了伤。

    飞机是不能再坐了第二天只好续乘火车。

    9月18日,巧得很,正是东北沦陷19周年的日子中共中央东北局的领导成员回到了“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地东北最大的城市沈阳。

    当天晚上,彭真、陈云等立即在当年张作霜的大帅府安营扎寨正式开始了中共中央东北局的各项工作,担当起这片黑土地上的中共党政军领导之责。第二天,东北局在大帅府的西楼召开了第一次扩大会议。

    会上,彭真、陈云传达了中共中央的决心和指示,确定了东北局的主要任务,是力争控制全东北,组织部队接管城市,控制交通线,迎接中央派来东北的大批干部和部队。

    毛、刘、周、朱、任等为代表的中共中央领导核心确实较蒋介石计高一筹。他们充分估计到,由于国民党的军事力量较为强大,这就决定了对东北的争取和发展绝对不是短期的和顺利的。因此,继续加强共产党在东北的政治、军事实力是支撑东北已有的局面和发展共产党强大力量的决定因素。

    9月6日,中共中央军垂就迅速和隐蔽地开展东北工作发出了接示。

    9月10日,中共中央在得知八路军、新四军可以自治军名义进入东北后,再次电示山东、冀鲁豫、晋察冀各解放区,决定除原调之四个团外,再拍出1500人到2000人的团10个开赴东尖。

    9月女日,中共中央根据山东分局派往东北侦察人员的报告,又两次电示山东分局,指出:为利用国民党军尚未到达东北之前的时机迅速发展我之力量,争取我在东北之巩固地位,中央决定从山东抽调四个师12个团,共2,5万人进入东北活动,并派萧华统一指挥。还要求部队首先进入乡村和中小城市,发动群众,建立地方政权,消灭并改编伪军,组织地方武装,壮大我军力量,改善群众生活,出版报纸,发动民主运动。同时,从各区抽调的大批行政、教育、技术干部组成干部团加紧送往东北。

    一贯执行中共中央意图最坚决的刘少奇于9月15日,为中共中央起草了向各中央局的指示,该指示提出:“目前我党对东北的任务就是要迅速地坚决地争取东北,在东北发展我党强大的力量。”“山东、

    晋察冀、冀鲁豫及太行准备开人东北之部队,应迅速继续前进,但在进入满洲边界时绝不可被红军及英美国民党人发现决不要经过有红军驻扎的地方,并且一进入满洲境内即须使用满洲本地番号。”“现在最需要的是派遣大批军事干部到东北。华北华中应派遣一百个团的干部迅速陆续起身前去。从班长、哥班长、排连营团长及事务人员、政治工作人员均配齐,不带武器穿便衣作为劳工到满洲找东北局,再行发展和装备。其他炮兵、工兵、骑兵、化学、教育等技术人员亦应派去。100个团干部的分配,中央提议华中20个团,山东30个团,晋察冀25个团,晋冀鲁豫25个团。各地准备去东北之部队在外,晋绥及陕北亦在外。此数是否可能望考虑电复。其他到东北能做司令、市长、专员、经济、文教工作的干部亦望尽可能派去。干部集中一批即走一批,不要等齐,各自寻找最迅速到达的路线前进。”

    为了与苏联方面达成进一步协同行动及其相互了解的协议,刘少奇、朱德、任弼时还致电苏军马林>

    在重庆的毛泽东和周恩来也完全赞同刘少奇的这些部署,致电延安:“各电均悉,甚为欣慰。这里友人和我们意见完全一致,希望力争东北时机要紧,万勿失机。”“除完全同意你们的部署及东北局组织外,请考虑吕正操率一至二个团兼程北进。”

    有毛泽东、周恩来的全力赞同和支持,刘少奇等延安领导人心里就更有底了,其抢占东北的部署遂越来越紧力度也越来越大了。

    面对东北这一“真空”地带,尤其这块“真空”又是块非同一般的战略基地,蒋介石此时也不敢再掉以轻心了,国民党军在美国的帮助之下,正加紧从数千里外的西南运兵前往东北的数十万伪军没有放下武器,打算同国民党合流。时机越来越迫切了!刘少奇和朱德等也没有丝毫的松懈”正在计划集中共产党的主力全力同国民党来一场关东大角逐。

    值得一书的是中共高层领导骨干中,不乏独具慧眼的杰出人才。

    而中共中央候补委员、新四军第3师师长兼政治委员黄克诚就是其中的一位。9月有日,当黄克诚获悉苏军已占领东北,各军区也开始调动少数部队去东北的情况,遂致电中共中央”提出了具有真知灼见。黄克诚向中央的建议是经华中局电台发出的,在该建议中,黄克诚主要说,我军数量虽大,但精干坚强的主力不多,占领地区大,主力分散,除山东外,突击力量均很薄弱,各根据地内都有敌顽据点,被控制了铁路及大城市,很难独立长期支持大规模战争。为了取得连成一片的大战略根据地,有利于进行长期斗争,军事上应集中主力决战,向东北派出大部队并派有威望的军事领导人去主持,迅速创建总根据地,支援关内战争:并以晋、绥、察三地为关内第一战略根据地,集中10万主力:以山东为关内第二战略根据地,集中15万主力。其他各地区成为两大战略根据地的卫星。东北既能派部队去,应尽量多派,至少5万人,能去10万最好。为执行上述方针,黄克诚认为山东应调3

    至5万人去东北,华中应调3到6万人去山东:在河南及平原主力的一部应调山西:江南(新四军)一个师的主力应调回江北。

    黄克钱的大胆设想与刘少奇考虑多日的战略构想可以说是不谋而合。

    9月15日,在重庆进行和平谈判的毛泽东,依据谈判进行情况,致电主持中央工作的刘少奇,提出准备将浙异、苏南、皖南部队在适当时机撤到江北和八路军南下支队与新四军第5师靠拢的意见。

    黄克诚的进言,毛泽东、周恩来的南方战略收缩意见,表明战后中共战略发展方向已有重大变化,这就进一步促使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刘少奇加快了思考。

    9月17日。刘少奇将一个酝酿了十多天的战略构想,通过这一文电,电告正在重庆谈判的毛泽东和周恩来。刘少奇指出:东北为我势所必争”热、察两省必须完全控制。红军在东北现已开始撤退”据说在12月初将撤完。内蒙红军即将撤退,已三次要求我接防德王府、百灵庙一线。傅作义尚未遇到我之打击,胡宗南在敌人掩护下完全可能进入平津”冀东尚有伪满军五个旅及本地伪军共约5万人,华北、

    华中、山东伪军尚多。在此情况下,我之战略部署须立即加以考虑。

    刘少奇在全面分析全国局势后,提出必须确定“向北推进、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和部队大规模调动的部署,这个“向北推进,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就是“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最初提法。刘少奇的主张是:我们必须在冀东、热河控制重兵,除现在派去东北部队外,并须屯集至少5万军队在冀东,以备红军撤退时能抢先进入东北。因此,现在必须立即计划1调集10万至15万军队到冀东、热河一带。

    否则将会来不及,对东北与热河的控制,均将没有保障。为了实现这一计划,我们全国战略必须确定向北推进、向南防御的方针。否则我之主力分散,地区太大,处处陷于被动。因此,我们意见,新四军江南主力部队立即转移到江北”并调华东新四军主力10万人到冀东,或调新四军主力到山东,再从山东、冀鲁豫抽调10万人到冀东、热河一带。而华东根据地则以剩余力量加以扩大去坚持。

    为了加强冀热辽地区工作,应即成立冀热辽中央局,派高岗、富春、康生等去工作,并须组织强有力的军事指挥机关,以陈毅或林彪或徐向前去担任。

    9月18日,刘少奇起草的中共中央向中共谈判代表团的通报电文中还反映了饶漱石和黄克诚的建议。该电文主要内容如下:(一)

    西安确息,英美高级人员向国民党高级人员说:如果此时共产党控制张家口、承德、山海关一带,并利用苏联掩护控制满洲,则英美将来在和平会议上对国共问题不能不采取折衷办法”如果中共此时没有实行此着,则中鼻问题不难解决云。

    (三)满洲四周连接苏联势力,南面旅大又系苏联军事管制地带,故我们如能控制热、察及冀东,在满洲沿海又配置数万兵力,即可阻止蒋军进入满洲,控制东北,此着关系极大,昨电抽调10万至15万兵力的部署望速考虑。又饶漱石提议从新四军调数万兵力到山东,以便山东兵力能迅速进入东北。黄克诚提议陇海以南兵力北调,以热、

    察、东北为第一全国战略根据地,以山东、太行为第二战略根据地,其余为卫星,他认为如此,可长期坚持,一切不怕。

    在这份电报中,刘少奇对黄克诚的建议的概括稍有出人,但基本反映出了其向北推进和发展的思想。

    9月19日,毛泽东就刘少奇、朱德17日电复电表示完全同意,并寄予了高度的信任。毛泽东指出:完全同意提出筠电所提战略部署,苏南、浙东、皖南主力迅速即开,冀东屯兵五万,并成立冀热辽中央局及军事领导机关,人选请你们考虑。建议由政治局形成决议,在此工作紧张时期内,全权委托书记处及中央主席及代主席行使政治局职权。

    接到毛泽东电示后,刘少奇立即召开政治局会议,在延安的重要领导人共十八人参加了会议,主要是讨论将原来中共中央决定的“向北防御,向南发展”的战略方针改变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

    刘少奇首先让大家传阅毛、周的电报。接着指出我们今天的方针应确定,这是最重要关头。方针即刚才这一电报上所说的力求控制热察两省,控制东北。搞得好,苏也可掩护我们。仅有苏联帮助,不成功。要我们有决心,有坚决行动,舍得把其他地方丢了,以保障这一块,才有可能。是否有危险性“两头塌,?可能。但赶快动作,利用时机,还可能实现。因此,我们要当着全军全党的任务提出,完成这样的计划。现在问题就是快的问题,一刻千金。大缺点就是没有飞机,时间太迫促干部走得慢。因此可能做到,但保证难说。危险有一点,但只要搞到了冀东与满洲劣势总比无势好。因此我们应向北发展,南面可采取防御。”

    这次会议将战略方针的提法确定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根据这个战略方针和毛泽东的安排,刘少奇提出调整全国兵力部署的具体计划:苏南主力撤退,王震部回来:山东第一步调6万兵出来,3万去东北,3万去冀东。派李富春为冀热辽中央局书记林彪为司令,萧劲光。李运昌为副司令,罗荣桓调东北。新四军到山东,陈毅、饶漱石到山东成立华东局:华中由邓子恢、谭震林等人成立分局去坚持,归华东局领导。东北局现已去了,再派5万军队去,在东北内部再组织20万武装。

    会议同意刘少奇的报告并通过毛泽东、周恩来提出的关于组织问题的建议,决定:“在工作紧张时期内,书记副书记行使政治局职权。

    同日夜,刘少奇代中共中央起草向各中央局发出(目前任务和战略部署)的指示电指出:目前全党全军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打击敌伪完全控制热、察两省,发展东北我之力量并争取控制东北,以便依靠东北和热、察两省,加强全国各解放区及国民党地区人民的斗争,争取和平民主及国共谈判的有利地位。

    全国战略方针走向北发展,向南防御。只要我能控制东北及热、察两省并有全国各解放区及全国人民配合斗争,即能保障中国人民的胜利。

    至此,刘少奇代表中共中央正式确定了在全国的战略方针是“向北发展向南防御”并具体阑述了这一方针的内容和部署。

    “向北发展”就是大力发展东北、华北共产党及其军事力量,力争控制热耳、察哈尔两省,建立巩固的萃命根据地,以便依靠东北和热。

    察两省,支持全国各解放区及国民党统治区人民的斗争。

    “向南防御”就是收缩战线,集中力量对付国民党军队的大举进攻,保证共产党军队主力芜成向北发展的任务。

    这个“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的主要部署是:卜)晋察冀滁冀东外)和晋绥两区现有力量,坚决打击傅作义、马占山向察哈尔、张家口的进攻,完全保障察哈尔全境、绥远大部、山西北部及河北一部,使之成为以张家口为中心的基本战略根据地之一。

    (二)山东主力部队和大部分干部迅速向冀东及东北出动。先由山东调3万兵力到冀东,协助冀热辽军区肃清伪军,开辟热河工作,完全控制冀东、锦州、热河。由山东调3万兵力进入东北发展。

    (三)华东新四军(除5师外)调8万兵力到山东和冀东,保障与发展山东根据地及冀热辽地区。浙东部队向苏南撤退,苏南、皖南主力撤返江北。

    (四)成立冀热辽中央局,并扩大冀热辽军区,以李富春为书记,林彪为司令员。罗荣桓到东北工作。将山东局改为华东局”陈毅、饶漱石到山东工作。现在的华中局改变为分局,受华东局指挥。

    (五)晋冀鲁豫军区,竭力阻滞并打击顽军北上部队,准备3万兵力,在11月内调到冀东和进入东北。

    (六)全国战略方针走向北发展、向南防御,只要我能控制东北及热、察两省,并有全国各解放区及全国人民配合斗争,即能保障中国人民的胜到。

    由“向南发展”到“向北发展”完成这一举足轻重的战略转移,中共中央用了40多天。这首先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领袖们集体智慧的结晶。在这数十日内,作为这一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之一的刘少奇则适时把握住了中国萃命形势所出现的这一“千载一时之机”能动地执行了中共中央关于迅速争取东北的决策,高瞻远瞩,多谋善断,抓住稍纵即逝的有利时机,并在这一战略方针的形成、制定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向北发展,向南防御”这一战略方针的形成以及延安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号令的下达,从各个解放区抽调的部队和干部立即像潮水一般涌向东北,形成了有史以来少见的10万大军闯关东的壮观景象。

    闯关东是旧中国的老百姓特别是山东、河北一带穷苦人民的习俗。当人们在自己的家乡活不下去的时候,不得不离乡背井,去关外谋生企图找一条活路。尽管确有不少人在东北找到了一碗饭吃,但更多的人所得到的,却是梦幻的破灭。因此,在受苦百姓的心目中“闯关东”并不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名词,它包含着说不尽的血和泪。

    如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萃命军队也闯上了关东其意义已大不相同,这完全是为了争取人民的解放和萃命的胜利,因此,凡是参加这次大军闯关东的人,无不充满着信心和自豪感。

    在闯关东中,走在头里的并起着领导作用的是那些中共中央委员、

    候补委员们。

    为了建立东北大根据地,中共中央急需派出赴东北的最高负责干部去进行领导工作。考虑到东北缺少领导骨干还在9月11日,在延安工作的政治局委员康生、高岗均表示愿去东北工作。

    9月13日,中共中央决定彭真、康生前去东北,并拟定中央候补委员程子华亦去东北。

    继中央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彭真、陈云等首先飞往东北后,许多奉命赴东北的中共中央委员、候补委员纷纷行动起来运用各种方式迅速进入东北。

    然而,东北战场上的军事统帅至此仍未明确。9月19日,中共中央委员林彪以及候补中央委员萧劲光一行抵达河南,此时中共中央及刘少奇并没有考虑让他俩去东北。从延安出发时,毛泽东原准备先让他俩分别担任山东军区的司令员和副司令员的,原因是山东军区的老底子是八路军115师发展起来的而林彪则是这支大部队的指挥员。

    林彪因抗战初期遭国民党军阎锡山所部用枪误伤后,健康受到很大损害。后到苏联养病,健康仍难已恢复平时面色苍白,但是打仗却不含糊。这一次毛泽东把山东军区交给他管他当然十分满意,当在晋南与刘伯承、郊小平握别后,便与萧劲光昼夜兼程地向山东进发,就在口月19日这一天,他才收到中共中央令他转赴冀东负责冀热辽军事工作的指示。

    林彪与毛泽东同为抓枪杆子起家的苏区干部,关系非常深厚。在井冈山时期,就是毛泽东的手下。20多岁当上了红一军团军团长。

    又曾毕业于黄埔第4期,有一定的军事水平,很能打仗。在党内几次关键的是非问题上,他基本上支持的是毛泽东,因此毛泽东一直十分器重林彪。1942年10月,林彪由重庆返回延安。毛泽东得悉后特地起了个大早,亲自下山迎接。

    而毛泽东以往甚至连周恩来、朱德、任弼时远途归来时,也不曾有过如此举动。所以毛泽东麾下那么多战将却偏爱林彪,绝非偶然。

    9月25日,林彪等率部北上冀东,10月17日才奉命开赴东北,于10月28日到锦州,29日到达沈阳。

    实际上真正能打硬仗的要数中共中央候补委员黄克诚的新四军第3

    师。“黄3师”(走进军东北部队中人数最多,战斗力最强的一支。

    也是闯关东的过程中,最辛苦的一支了。

    黄克诚是湖南永兴县人,生于190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第二年,他又参加北伐战争,从此开始了戎马生涯。

    1928年,黄克诚参加了湘南起义。红军时期,他的最高职务是军政治部主任和红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长。

    长征结束、抗战开始后,他担任八路军115师344旅政委。

    不久,为支援华中抗战,黄克诚奉命率领所部南下,转战江苏北部地区。1940年,他配合新四军陈毅的部队打开了苏北的抗日局面,并创建了苏北抗日根据地。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华中各地的抗日武装统一整编,当时,黄克诚率领的八路军第5纵队被改编为新四军第3师,他被任命为师长兼政委。以后,他又兼任中共苏北区党委书记、苏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他是朱德、陈毅的部下,与彭德怀共事多年。极善独立思考,为人刚正不阿,敢说真话,好办实事。当他于口月初闻讯八路军先头部队已进入东北后,立即向中共中央华中局书记、新四军政治委员饶漱石建议,给中央发报。要求派大部队去东北。饶漱石则不以为然,认为这不属于新四军和华中局管辖范围的事,不同意发电。为阑明自己的观点,黄克诚以个人名义,于13日向中共中央发出了那份著名的建立东北总根据地的电报。当9月23日黄克诚接到中共中央命令要他率部新四军第3师4个主力旅、3个特务团共35

    万人开赴东北后,他首先想到了几万人长途跋涉,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必须井好充分准备。为此,黄克诚作了周密的考虑。

    黄克诚用最短的时间做好了北上准备后,便与哥师长兼参谋长洪学智、政治部主任吴法宪暨全师大部踏上了千里征途。由于临行前,黄夹诚坚持部队要全哥武装,因为他实在放不下心来,不太情愿按照中共中央通报办理,由此招来一些非议。当3师经过山东时,新四军军部又要求他协助山东部队作战,黄克诚又一次“抗命”并直接获得中央军委的批准,未在山东担负战斗任务。全师以3000减员的代价,历尽千辛万苦,由苏北淮阴,经山东、承德,出冷口,于同年11月10日到达河北玉田境内,11月25日到达锦州附近地再。

    罗荣桓和毛泽东也是同乡,湖南衡山人。大萃命失败前夕”他先后加入了共青团和共产党。1927年口月,他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湘鄂边界秋收起义,失败后即跟随毛泽东上了井冈山。三湾改编时,毛泽东首倡将支部建在连上,并在连一级设党代表,罗荣桓也被分配到一个连里担任党代表,从此开始了他在萃命军队里做政治工作的漫长生涯。

    此后,罗荣桓历任营、纵队、军、军团的党代表、政委或政治部主任。抗战开始后,又担任过115师政治部主任、政委兼代师长。

    总之,做政治工作,他走出了名的。

    1939年,罗荣桓奉命率领八路军n师开到山东后,对山东根据地的建设作出了不小的贡献。在山东工作期间,他独当一面,把山东这块重要的敌后解放区搞得有声有色,因而受到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赞赏。

    这一次,延安既然下了决心要大力经营东北,当然需要得力干部,而罗荣桓又最熟悉这些部队,中央理所当然地选中了他,让他率领山东主力挺进东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