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的格式和范文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花娇、绝色总裁的贴身兵王、韩娱之临时工、女神的超能守卫、无敌悍民
一秒记住【书香小说网 www.shuxiang.la】,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模式一:单角度评析
题目:主标题
——副标题(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或者艺术手法)
第一段:电影风格(30字)+电影梗概(150字)+中心论点(20字)
第二段:分论点一
第三段:分论点二
第四段:总结(升华主题,并联系现实,提出个人思考)
模式二:多角度评析
题目:主标题
——副标题(不用提出角度,只需要点出评什么电影就可以了)
第一段:电影风格(30字)+电影梗概(150字)
第二段:评主题思想(看不出准确的主题思想,可以用感受来代替,但一定要结合电影情节,不要写成纯观后感)
第三段:评人物形象(可以评一个,也可以评多个)
第四段:评艺术手法(镜头、音乐、台词、画面、色彩等等)
第五段:总结,提出一个总体的评价(弥补开始第一段的中心论点缺失)
模式三:散评式
题目:主标题
——副标题
也可以只用一个题目:比如说“评电影花火”
全文自由分段,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可以评价电影的任何一个部分或细节。
注意不要写成观后感,也不要写成电影简介,要注意“叙”“析”“评”相结合。
本模式例文可以参考影视传媒专业高考指南一书中139页:“黑暗中的花火——评析北野武花火
我的眼里只有你
——徐静蕾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主题思想之浅析
一个陌生女人来信是继我和爸爸之后,老徐导演的第二部作品,与后者不同的是,这部作品改编自大家耳熟能详的茨葳格的同名小说,这便被赋予了博大的精神内涵。那么老徐是否能够传神地演绎这段故事呢?答案是肯定的,在一段清脆的古典音乐中,电影以民国北平作为时代地域背景展开了这段凄美的爱情故事,整个影片的色调始终是灰暗的,像是由一张张泛黄的茶色相片拼接而成,时光的碎片就这样一览无余地展现在观者眼前,造成一种老照片的感觉。在昏黄的灯光下,悲凉的音乐中,作家男人坐在黑暗中看信,一封信引起了所有的故事,由那位弥死女人娓娓道来。女人用她的一生向我们阐述了一个神圣伟大的主题——那份独一无二的纯粹的炽热的爱情。
我爱你,与别人无关。专偷大宅院的飞贼被通缉队逮着了,一个作家搬了进来。这时候男人还没有出场,但扑面而来的是他的气息,一箱箱书籍摆在院子里,管家谦虚礼貌,房间内传出了京剧声和笑语声,于是,神秘与猜测笼罩着这个女孩,青春的涌动在心头荡漾,少女的情怀在期待中成长。终于一天,她正在门口玩耍,作家男人出现了,骑着摩托车,又像是王子的白马,就这样出现了,这是他和她的第一次见面,她着了魔似的被他吸引住了,男人一下子占据了少女的全部空间。他和她的第二见面又是在门口,她奔跑出去的同时撞上了正要进门的他。四目交投,她几乎要融化了。他看了她一眼,那眼光温暖、柔和、深情,活象是对她的爱抚。他冲着她一笑,只说了一句话:sorry。而她的心却已经属于他了。“从这一秒钟起,我就爱上了你。我知道,女人们经常向你这个娇纵惯了的人说这句话。可是请你相信我,没有一个女人象我这样死心塌地地爱过你,我对你从不变心,过去是这样,这么多年过去了一直是这样。因为在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比得上一个孩子,暗中怀有的不为人所觉察的爱情。因为这种爱情不抱希望,低声下气,曲意逢迎,委身屈从,热情奔放。这和一个成年妇女的那种欲火炽烈、不知不觉中贪求无厌的爱情完全不同。只有孤独的孩子才能把全部热情集聚起来。”在母亲那儿,女孩成为一个倔强叛逆的丫头;在外人看来,她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在管家看来,她也许是个乖巧的孩子然而,“只有孤独的孩子才能把全部热情集聚起来”,女孩爱得专心,爱得痴迷,爱得纯粹,她爱那个男人,与利益无关,与外物无关,与距离无关,更与别人无关。
我爱你,与你无关。歌德曾有这样一句话“我爱你,但与你无关”,我爱你,爱得超凡脱俗,并不在乎你对我的感受,并不在乎你对我怎样,甚至也不在乎你和其他女人的来往。电影一开始,男人一进家门,就问管家,蔡小姐朱小姐来过没有,我们就知道这个男人是过的什么样的生活。当男人走进女孩生活的开始,男人身边就没断过女人。女孩在巷子中驻定,每天都守侯着男人,哪怕看到的仅仅是他匆匆而过的背影,她的心也是那么那么的甜蜜。有一天,女孩和男人擦肩,却得到这样的擦肩,男人牵引着他的女人,滑滚轴时绕过了女孩。女孩终于知道,无论她是如何的爱他,却始终没有走进他的视野,也走不进他的生活。可是,爱并不为此而停止,相反却更加热烈而奔放。终于有一天,男人终于注意到她了。她远远的看男人向自己过来,越来越近了。可是马路很窄,不可能通过两辆黄包车。男人选择了让她先走,男人那漫不经心的目光不由自主地向她身上一扫而过,立刻变成了那种专门对付女人的目光。这种目光从前第一次把她唤醒,使她一下子从孩子变成了女人,变成了恋人。她过去后男人还回过头来看,但没有认出她来。他带她去了小饭馆吃饭,又“顺理成章”的带她回到了自己的家。那个北屋,那个多少次让她魂萦梦牵的地方。他向她发出邀请的时候,
她不假思索的答应了。一夜过后,他使她已经从女孩,变成了女人。然而,男人要关心战争,
关心时事,才几天,男人就说他要去外地一段时间,还说回来会找她。可是男人回来了,也就再也记不起了她。“不久,我发现有了你的孩子。我决定搬走,你叫我怎么告诉你呢。你是永远也不会相信,一个少女她曾经也将一直对你这个并不忠实的人坚贞不虞。你也永远不会坦然无疑地承认这孩子是你亲生子。你也许还会觉得我另有企图,你会对我疑心,在你我之间会存在一片阴影,一片淡淡的怀疑的阴影。而我是有自尊心的,我要你一辈子想到我的时候心里没有忧愁。我宁可独自承担一切后果,也不愿成为你的一个累赘。我希望你想起我来,总是怀着爱情怀着感动。在这一点上,我愿意在你结交的所有女人中成为独一无二的。当然你从来没有想到我,你已经把我忘得一干二净。”就这样,女人主动离开了男人,尽管她有充足的理由选择留下,她可以去找男人,让男人承当应该承担的责任,让男人照顾自己,但她还是决定离开了,不是因为爱的消失,而是因为保持爱的纯粹,演绎了歌德的那句名言“我爱你,却与你无关”。
我爱你,与我无关。女主角迫于现实生活沦落风尘中,然而即使投入别的男人的怀抱,但心却依然属于作家男人,她出卖肉体,却坚持爱情,她的身体可以被不同的男人玩弄,但她的精神世界却保持着永恒不变的爱。女人在四川江边的一个小镇生下了孩子,八年后,她的孩子已经长得楚楚动人。女人漂亮的孩子在舞池中穿过,在一个白色的柱子前面停了下来,他喝着汽水,小眼睛望着躁动的舞池,而女人用她的肉体交换着孩子的幸福,可怜的女人,可怜的母亲。她有一些有钱的男朋友,阔气的情人,“我不愿意、更不愿意让我的孩子、我那聪明可爱的孩子在陋巷的垃圾堆中,在肮脏的空气中长大成人。不能让他那娇嫩的嘴唇去说那些粗俚的语言,不能让他那白净的身体穿着破旧的衣衫——你的孩子应该拥有一切,拥有和你相等的生活,所以我和别人在一起,跟那些可以给我提供这样生活的人在一起。不管是年轻的还是老的。”女人在舞厅里,面对这个深爱着而又深伤着自己的作家男人,干脆爽快地答应他的风流请求,“朋友算什么?自尊算什么?下一次我还会这样,你的声音有一种神秘的力量,让我无法抗拒”女人的爱,已经脱离肉体,深入灵魂。我的爱在灵魂深处,又与我的肉体何干?
如果说现代歌曲里唱的“我的眼里只有你”是传递出一种坚定不移的专一爱情,如果说歌德的那句“我爱你,但与你无关”诠释了一种汹涌难挡的炽热爱情,那么电影主题表达的爱情则不仅是坚定不移的专一,不仅是汹涌难挡的炽热,而且是神圣伟大的独一无二的纯粹的爱情。对于男人来说,少女的擦肩而过可以忘记,青春女性的含苞欲放也可以忘记,风尘女子的激情缠绵统统可以忘记,他阅历无数女人的身体,他感性的细胞也仅仅会在刹那间的怀疑似曾相识;而对于一个女人来说,从少女怀春到青春邂逅,再到风尘沦落,最后黯然离别,却始终执著地坚持着那份独一无二的爱情。当女人再次离开男人那间屋子时,管家那句“早啊,小姐”,见证了岁月的沧桑,更见证了爱情的弥久
穿城而过·心灵伤痛
——王小帅电影十七岁的单车中小贵评析
十七岁的单车是王小帅导演的一部电影作品。小贵是一个从农村来到城市打工的一个男孩,做了一份快递员的工作。但是,在将要把自行车拿到手的时候,却把谋生的车子给丢了,然后就开始寻找,在找寻丢失的自行车时,发现他的自行车被另外一个城市的男孩小坚骑着,于是一辆自行车,把他们两个身份不同却拥有某种共同的东西的年轻人联系在了一起。一辆自行车负载着两颗被灼伤的心灵,影片着重刻画了两个男孩内心成长的心灵创痛。小贵是一个努力融入城市,却不断受到伤害的年轻人形象。
首先,小贵在内心深处渴望融入这座城市,得到生存的机会。自行车对他来说已经超出一个交通工具的范畴,更是一种寄托。当小贵寻找到自行车后,便决定骑上“溜走”,面对小坚的穷追不舍,他拼命逃窜。但是自行车还是被小坚和他那帮朋友拦下。于是他却没有放弃,继续追踪小坚,并到小坚家里偷回来了自行车。当他抱着自行车躺在快递公司的门口,当经理决定把他留下时,小贵终于得到了继续在这所公司工作的机会。
但是好景不长,自行车又被小坚和伙伴们抢走,但小贵却直接告诉了小坚的的父亲,通过小坚的父亲要回来。然而,小坚和他的哥们也没有罢休,继续追踪。当小坚和哥们要把自行车再次抢走时,小贵抱住自行车,发出嚎叫,那种撕心裂肺,锥心刺骨的喊叫,让人感觉到小坚失去的不是一辆自行车,而是他身体的一块骨肉,是他坚守在这个城市的一块精神阵地,没有了自行车就意味着他的工作机会丧失殆尽,他也就无法与这个城市融合,为了不失去这个城市,他必须有一种“秋菊打官司”的拧劲。小贵那揪心的哭喊,让小坚和哥们不得不罢手和他商量如何解决。他们最终达成了一条协议:一个人用一天自行车。
小贵是一个倔强、执着的孩子,在常人眼里找丢了的自行车是一件几乎不可能事,但是小贵却执着的寻找着,一次次的失败并没有让他停止。他的倔强、执着来自于内心深处对融入这座城市,得到生存的机会的渴求。
其次,小贵在融入这座城市的过程中却遭受了漠视和伤害。小贵的伤害有来自这个陌生化的城市对他心灵的无意侵蚀,在影片开始,镜头里的那群来自农村的小伙子,是未经现代文明“污染”的孩子,他们在镜头前显得十分朴愣、憨厚。画外招聘人员的一种近似乎逼问的语气,以及速递公司经理的出场,以及小贵向会计刘姐要工资时,刘姐对他不搭理,却跟另外一女的谈论傍大款的问题,突显出都市人对外乡文化闯入者这样的弱势群体的一种漠视。
在沐浴中心,进去之前是一群扭秧歌的老太太在门前手舞足蹈,一位老头在擂动着一面大鼓。从他进洗浴中心时鼓声就开始伴随在画外空间,直到他洗完澡,没钱付帐被强行抓住受凌辱时,鼓声时强时弱地响着。逃跑被两个保安强行抓回后见到张先生时,也只是从后背拍了张先生的局部镜头,在画面里,我们看不到张先生的脸部表情。最后他出了洗浴中心,发现自行车被盗。这让我们感觉到这个城市似乎和小贵格格不入,一边是锣鼓喧天,手舞足蹈的热闹场面,一边却是胆战心惊,受到侮辱,而后发现自行车被偷时的惶恐不安。在胡同里边,这群青少年追逐斗殴,残暴而猛烈。而同时,镜头里常常出现十分安宁的场景,有打太极拳的,逗小孩的,唠家常的,下棋的。导演努力捕捉或寻找一些详和、静谧的画面,这样使得与青少年内心躁动甚至残忍的世界形成一种反衬与对比,流露出人们近乎冷漠的一种感觉。
影片末尾,小贵看到他的自行车被无情地砸烂时,他的心灵受到最严重的伤害,这种伤害是最为尖锐而且十分地沉痛,因为那不是简单的在砸一辆自行车,而是对他的理想,生存机会的打击。当别人对他的身体进行伤害时,他没有反抗。可是,他的自行车被无情地砸烂时,小贵毅然捡起板儿砖狠力地朝砸车的人拍去。小贵这个被伤害最深的人也成了具有一个悲剧色彩人物。最后,他扛着心爱的自行车走在北京的大街上,他的身影在人头汹涌的都市里显得十分地落寞与苍凉,我们此时感到一种怜悯。
王小帅在这部影片里,强调了对小贵这样底层人的关注,在镜头语言的选择上明显地流露出导演心目中一种很健康的人文关怀。在镜头的运用和空间的选择上,对这群“异乡人”是抱有一种尊重和理解的心态。当拍摄这群来自异乡的应聘者时,导演选择的是平视的正面机位,让他们在镜头前有一种自我审视的尊严感。城市对农村来的年轻人来说,也许是匆匆过客,也许是最后的归宿,但无论如何,在融入这座城市的过程中,总会受到各种伤害,这种伤害印象深刻,难以抚平。
黑暗中的花火
——评析北野武花火
很多人谈到花火时,提到很多次的一个词是:“暴力”。是的,从“暴力”说起,但,更吸引我的,是暴力中的温情。
花火的故事并不复杂:警官西佳的妻子得了白血病,医生告诉他无药可救。在一次行动中,西佳去医院看望妻子,搭档崛部被匪徒击伤,成为终生残疾。两个同事在行动中一死一伤。西退出了警局。西佳打劫了一家银行,他用这些钱,救济殉职同事的妻子,买了画具送给崛部,还了高利贷,然后带着妻子来到了乡村。陪她度过生命最后一段时光。山口组追踪而至,他杀死了追杀他的所有黑社会成员。在大海边,妻子的生命快到尽头,他从前的同事也追来,西佳要他们等一小会儿,和妻子坐在海边,最后看了一次海之后,开枪自杀了。
暴力的情节始终是突如其来的,没有仇视、谩骂、叫嚣或是威胁的“前奏”,干净俐落的一拳、一颗子弹或是瞬间的爆裂声,展现了生活中或是导演心目中的一种发泄。这样的暴力不同于天生杀人狂中的狂野与发泄;同样的写实,却也不似黑暗中的舞者那般沉闷压抑,影片中的暴力情景在俯拍的镜头下充溢着无奈的爆发和寂寞的悲哀。
然而在这样残酷冷漠的生命的逝去中,我们并没有逝去温暖的感知。导演在向我们展现一个惨烈悲壮而又希望尚存的世界,即使有暴力与死亡的威胁和侵袭,生命与温情却依然在每个人心中蔓延。一块引人莞尔一笑的蛋糕,一种夫妻间猜扑克牌的小把戏,一声恶作剧般敲响的寺钟,一段烧焦的“意大利式烤鱼”,一副拼图,一张被驶过的汽车破坏的合影,一束依旧换水的枯萎的花生命,理应如此平淡而又坚强所以,当西佳的妻子轻轻说出那句她唯一的台词“谢谢你,谢谢你为我所做的一切”时,温馨和希望在瞬间被放大,即使随后不久的是两声无情的枪响。
同样,这种希望的温情更明显地体现在崛部身上。故事中两条平行线的另一条的主人公崛部,受伤后妻子女儿离他而去,在生活中消沉下去的他却逐渐从绘画中找到了生的痕迹。两条分开的平行线由崛部看到的画,由他手下的画交汇在了一起,也再次分开走向了相悖的方向。
我其实很难解释北野武的那些画有什么意义,但它们却是整个电影中留给我最深印象的,或许是色彩,或许是反差,总之有一种震撼感。从一只白马,头是一朵金灿灿的葵花,到两只蝙蝠,头是水红色的兰花,甚至猫眼,也是白色的马蹄莲花,还有绽放在黑色夜空里的,灿烂的焰火,反复出现的樱花主题,碧蓝的河水边的樱花,以及最为人津津乐道的那张画,在粉红色的樱花深处,一个穿着灰绿色衣服的人的背影,在这个人的身边,一把短刀插在泥土里。甚至是那张“雪”和“光”的字样上刺眼的鲜红的“自觉”,都带有一种强烈的生命感。
导演北野武的画,或许也正是车祸后的他的心理写照,从毁灭求死的那一端摆回到了求生的这一端;同时,我们也就从崛部的表演中,寻到曾陷入死亡绝境的北野武的影子。
影片中很多崛部凝望大海的镜头,那时候我总在猜他心中会想些什么。他个人的生活没有语言,是什么让他点燃了生活希望的刹那,让他的画和西佳的生活在错位后又联系在一起。最简单的答案是导演,或者是导演的意愿。“艺术家可以并应该做到的一点就是:让人感到活着至少还有点意思”。应该正是处于对生的感悟中,北野武镜头中残暴的或是落寞的人生才并没有让人感到绝望。而这些时候画面湛蓝的主色调和平静凝固的镜头也传达着一种和谐与安宁,如同对于生活、生命的一种旁观,冷静而让人沉思。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很难说清除崛部和西佳谁是悲剧人物谁是喜剧人物,亦或二者同悲同喜。
对西佳,虽然最终“死”的结局是悲,但无疑我们并没有从他人生最后的一段路程中感到更外露的痛苦。他的脸很少有表情——我只记得在拍照时汽车过后他和妻子的一次对笑。很多人说因为西佳是主动的——“找死”也好,“主动选择”也好,尽管最后会如烟花般消逝,却拥有绽开时难忘的绚烂。
西佳所选择的路其实让我感到有些不可思议。我曾经分析是什么逻辑或是理由让西佳选择了这样一条极端的路。而其实,且不谈日本社会、文化等等因素,人做许多事是没有推理逻辑可讲的。平时的生活、性格风格、突发事件甚至是一时冲动都可能会促使人去做各种事情。然而,在影片中,原因似乎并不重要,只要是西佳选择了,他所做的每一件事,所走的每一步便有了价值。
而对于崛部,原本幸福的他被离弃后沉入孤寂绝望的深渊,“等死”的他却又在已成悲剧的定局中找到了寄托。有人说,“电影的题目应该分开来读,花和火分别象征着两种生活状态,一种是像火一样的花——静态,被动,充满向往且无奈的,一种是像花一样的火——动态,主动,正在体验且热情的。”崛部自然是前者,无奈毕竟有些可悲,而活着也不见得幸福。
因此相较之下,生活是否应该像西佳一样?不,没有那么极端。只是生活再怎么艰难总会有希望所在,只要你选择去寻找,即便这种温暖如烟花的灿烂转瞬即逝,即便最终的结局如烟花般很快凋零。
花火的音乐也别具特色。久石让的音乐向来以舒缓悠扬让人难忘,而在这部影片中也贴切地表现出画面的情感。
影片中有很多静止或是缓慢的镜头,使影片有种画展的感觉。影片中没有特别的镜头手法,一切电影语言都是很平实的:山田陪妻子在静静的小河旁垂钓,以及在钟声响起时的寺院大门,画面空灵而寂静,如同一幅使生命定格的照片;人物之间的对话也并不多,静静地坐着,沉静或是一言不发,而音乐则恰时地表达了人物的内心。初听音乐的时候偶尔会觉得奇怪,总觉得和画面或是人物情绪不符。而最终恰恰是音乐的张力让我在混乱的叙事方式中重新体会到画面背后的情感,深沉的、跳跃的或是灵动的,如同人生无常,如同结束和轮回。
模式一:单角度评析
题目:主标题
——副标题(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或者艺术手法)
第一段:电影风格(30字)+电影梗概(150字)+中心论点(20字)
第二段:分论点一
第三段:分论点二
第四段:总结(升华主题,并联系现实,提出个人思考)
模式二:多角度评析
题目:主标题
——副标题(不用提出角度,只需要点出评什么电影就可以了)
第一段:电影风格(30字)+电影梗概(150字)
第二段:评主题思想(看不出准确的主题思想,可以用感受来代替,但一定要结合电影情节,不要写成纯观后感)
第三段:评人物形象(可以评一个,也可以评多个)
第四段:评艺术手法(镜头、音乐、台词、画面、色彩等等)
第五段:总结,提出一个总体的评价(弥补开始第一段的中心论点缺失)
模式三:散评式
题目:主标题
——副标题
也可以只用一个题目:比如说“评电影花火”
全文自由分段,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可以评价电影的任何一个部分或细节。
注意不要写成观后感,也不要写成电影简介,要注意“叙”“析”“评”相结合。
本模式例文可以参考影视传媒专业高考指南一书中139页:“黑暗中的花火——评析北野武花火
我的眼里只有你
——徐静蕾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主题思想之浅析
一个陌生女人来信是继我和爸爸之后,老徐导演的第二部作品,与后者不同的是,这部作品改编自大家耳熟能详的茨葳格的同名小说,这便被赋予了博大的精神内涵。那么老徐是否能够传神地演绎这段故事呢?答案是肯定的,在一段清脆的古典音乐中,电影以民国北平作为时代地域背景展开了这段凄美的爱情故事,整个影片的色调始终是灰暗的,像是由一张张泛黄的茶色相片拼接而成,时光的碎片就这样一览无余地展现在观者眼前,造成一种老照片的感觉。在昏黄的灯光下,悲凉的音乐中,作家男人坐在黑暗中看信,一封信引起了所有的故事,由那位弥死女人娓娓道来。女人用她的一生向我们阐述了一个神圣伟大的主题——那份独一无二的纯粹的炽热的爱情。
我爱你,与别人无关。专偷大宅院的飞贼被通缉队逮着了,一个作家搬了进来。这时候男人还没有出场,但扑面而来的是他的气息,一箱箱书籍摆在院子里,管家谦虚礼貌,房间内传出了京剧声和笑语声,于是,神秘与猜测笼罩着这个女孩,青春的涌动在心头荡漾,少女的情怀在期待中成长。终于一天,她正在门口玩耍,作家男人出现了,骑着摩托车,又像是王子的白马,就这样出现了,这是他和她的第一次见面,她着了魔似的被他吸引住了,男人一下子占据了少女的全部空间。他和她的第二见面又是在门口,她奔跑出去的同时撞上了正要进门的他。四目交投,她几乎要融化了。他看了她一眼,那眼光温暖、柔和、深情,活象是对她的爱抚。他冲着她一笑,只说了一句话:sorry。而她的心却已经属于他了。“从这一秒钟起,我就爱上了你。我知道,女人们经常向你这个娇纵惯了的人说这句话。可是请你相信我,没有一个女人象我这样死心塌地地爱过你,我对你从不变心,过去是这样,这么多年过去了一直是这样。因为在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比得上一个孩子,暗中怀有的不为人所觉察的爱情。因为这种爱情不抱希望,低声下气,曲意逢迎,委身屈从,热情奔放。这和一个成年妇女的那种欲火炽烈、不知不觉中贪求无厌的爱情完全不同。只有孤独的孩子才能把全部热情集聚起来。”在母亲那儿,女孩成为一个倔强叛逆的丫头;在外人看来,她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在管家看来,她也许是个乖巧的孩子然而,“只有孤独的孩子才能把全部热情集聚起来”,女孩爱得专心,爱得痴迷,爱得纯粹,她爱那个男人,与利益无关,与外物无关,与距离无关,更与别人无关。
我爱你,与你无关。歌德曾有这样一句话“我爱你,但与你无关”,我爱你,爱得超凡脱俗,并不在乎你对我的感受,并不在乎你对我怎样,甚至也不在乎你和其他女人的来往。电影一开始,男人一进家门,就问管家,蔡小姐朱小姐来过没有,我们就知道这个男人是过的什么样的生活。当男人走进女孩生活的开始,男人身边就没断过女人。女孩在巷子中驻定,每天都守侯着男人,哪怕看到的仅仅是他匆匆而过的背影,她的心也是那么那么的甜蜜。有一天,女孩和男人擦肩,却得到这样的擦肩,男人牵引着他的女人,滑滚轴时绕过了女孩。女孩终于知道,无论她是如何的爱他,却始终没有走进他的视野,也走不进他的生活。可是,爱并不为此而停止,相反却更加热烈而奔放。终于有一天,男人终于注意到她了。她远远的看男人向自己过来,越来越近了。可是马路很窄,不可能通过两辆黄包车。男人选择了让她先走,男人那漫不经心的目光不由自主地向她身上一扫而过,立刻变成了那种专门对付女人的目光。这种目光从前第一次把她唤醒,使她一下子从孩子变成了女人,变成了恋人。她过去后男人还回过头来看,但没有认出她来。他带她去了小饭馆吃饭,又“顺理成章”的带她回到了自己的家。那个北屋,那个多少次让她魂萦梦牵的地方。他向她发出邀请的时候,
她不假思索的答应了。一夜过后,他使她已经从女孩,变成了女人。然而,男人要关心战争,
关心时事,才几天,男人就说他要去外地一段时间,还说回来会找她。可是男人回来了,也就再也记不起了她。“不久,我发现有了你的孩子。我决定搬走,你叫我怎么告诉你呢。你是永远也不会相信,一个少女她曾经也将一直对你这个并不忠实的人坚贞不虞。你也永远不会坦然无疑地承认这孩子是你亲生子。你也许还会觉得我另有企图,你会对我疑心,在你我之间会存在一片阴影,一片淡淡的怀疑的阴影。而我是有自尊心的,我要你一辈子想到我的时候心里没有忧愁。我宁可独自承担一切后果,也不愿成为你的一个累赘。我希望你想起我来,总是怀着爱情怀着感动。在这一点上,我愿意在你结交的所有女人中成为独一无二的。当然你从来没有想到我,你已经把我忘得一干二净。”就这样,女人主动离开了男人,尽管她有充足的理由选择留下,她可以去找男人,让男人承当应该承担的责任,让男人照顾自己,但她还是决定离开了,不是因为爱的消失,而是因为保持爱的纯粹,演绎了歌德的那句名言“我爱你,却与你无关”。
我爱你,与我无关。女主角迫于现实生活沦落风尘中,然而即使投入别的男人的怀抱,但心却依然属于作家男人,她出卖肉体,却坚持爱情,她的身体可以被不同的男人玩弄,但她的精神世界却保持着永恒不变的爱。女人在四川江边的一个小镇生下了孩子,八年后,她的孩子已经长得楚楚动人。女人漂亮的孩子在舞池中穿过,在一个白色的柱子前面停了下来,他喝着汽水,小眼睛望着躁动的舞池,而女人用她的肉体交换着孩子的幸福,可怜的女人,可怜的母亲。她有一些有钱的男朋友,阔气的情人,“我不愿意、更不愿意让我的孩子、我那聪明可爱的孩子在陋巷的垃圾堆中,在肮脏的空气中长大成人。不能让他那娇嫩的嘴唇去说那些粗俚的语言,不能让他那白净的身体穿着破旧的衣衫——你的孩子应该拥有一切,拥有和你相等的生活,所以我和别人在一起,跟那些可以给我提供这样生活的人在一起。不管是年轻的还是老的。”女人在舞厅里,面对这个深爱着而又深伤着自己的作家男人,干脆爽快地答应他的风流请求,“朋友算什么?自尊算什么?下一次我还会这样,你的声音有一种神秘的力量,让我无法抗拒”女人的爱,已经脱离肉体,深入灵魂。我的爱在灵魂深处,又与我的肉体何干?
如果说现代歌曲里唱的“我的眼里只有你”是传递出一种坚定不移的专一爱情,如果说歌德的那句“我爱你,但与你无关”诠释了一种汹涌难挡的炽热爱情,那么电影主题表达的爱情则不仅是坚定不移的专一,不仅是汹涌难挡的炽热,而且是神圣伟大的独一无二的纯粹的爱情。对于男人来说,少女的擦肩而过可以忘记,青春女性的含苞欲放也可以忘记,风尘女子的激情缠绵统统可以忘记,他阅历无数女人的身体,他感性的细胞也仅仅会在刹那间的怀疑似曾相识;而对于一个女人来说,从少女怀春到青春邂逅,再到风尘沦落,最后黯然离别,却始终执著地坚持着那份独一无二的爱情。当女人再次离开男人那间屋子时,管家那句“早啊,小姐”,见证了岁月的沧桑,更见证了爱情的弥久
穿城而过·心灵伤痛
——王小帅电影十七岁的单车中小贵评析
十七岁的单车是王小帅导演的一部电影作品。小贵是一个从农村来到城市打工的一个男孩,做了一份快递员的工作。但是,在将要把自行车拿到手的时候,却把谋生的车子给丢了,然后就开始寻找,在找寻丢失的自行车时,发现他的自行车被另外一个城市的男孩小坚骑着,于是一辆自行车,把他们两个身份不同却拥有某种共同的东西的年轻人联系在了一起。一辆自行车负载着两颗被灼伤的心灵,影片着重刻画了两个男孩内心成长的心灵创痛。小贵是一个努力融入城市,却不断受到伤害的年轻人形象。
首先,小贵在内心深处渴望融入这座城市,得到生存的机会。自行车对他来说已经超出一个交通工具的范畴,更是一种寄托。当小贵寻找到自行车后,便决定骑上“溜走”,面对小坚的穷追不舍,他拼命逃窜。但是自行车还是被小坚和他那帮朋友拦下。于是他却没有放弃,继续追踪小坚,并到小坚家里偷回来了自行车。当他抱着自行车躺在快递公司的门口,当经理决定把他留下时,小贵终于得到了继续在这所公司工作的机会。
但是好景不长,自行车又被小坚和伙伴们抢走,但小贵却直接告诉了小坚的的父亲,通过小坚的父亲要回来。然而,小坚和他的哥们也没有罢休,继续追踪。当小坚和哥们要把自行车再次抢走时,小贵抱住自行车,发出嚎叫,那种撕心裂肺,锥心刺骨的喊叫,让人感觉到小坚失去的不是一辆自行车,而是他身体的一块骨肉,是他坚守在这个城市的一块精神阵地,没有了自行车就意味着他的工作机会丧失殆尽,他也就无法与这个城市融合,为了不失去这个城市,他必须有一种“秋菊打官司”的拧劲。小贵那揪心的哭喊,让小坚和哥们不得不罢手和他商量如何解决。他们最终达成了一条协议:一个人用一天自行车。
小贵是一个倔强、执着的孩子,在常人眼里找丢了的自行车是一件几乎不可能事,但是小贵却执着的寻找着,一次次的失败并没有让他停止。他的倔强、执着来自于内心深处对融入这座城市,得到生存的机会的渴求。
其次,小贵在融入这座城市的过程中却遭受了漠视和伤害。小贵的伤害有来自这个陌生化的城市对他心灵的无意侵蚀,在影片开始,镜头里的那群来自农村的小伙子,是未经现代文明“污染”的孩子,他们在镜头前显得十分朴愣、憨厚。画外招聘人员的一种近似乎逼问的语气,以及速递公司经理的出场,以及小贵向会计刘姐要工资时,刘姐对他不搭理,却跟另外一女的谈论傍大款的问题,突显出都市人对外乡文化闯入者这样的弱势群体的一种漠视。
在沐浴中心,进去之前是一群扭秧歌的老太太在门前手舞足蹈,一位老头在擂动着一面大鼓。从他进洗浴中心时鼓声就开始伴随在画外空间,直到他洗完澡,没钱付帐被强行抓住受凌辱时,鼓声时强时弱地响着。逃跑被两个保安强行抓回后见到张先生时,也只是从后背拍了张先生的局部镜头,在画面里,我们看不到张先生的脸部表情。最后他出了洗浴中心,发现自行车被盗。这让我们感觉到这个城市似乎和小贵格格不入,一边是锣鼓喧天,手舞足蹈的热闹场面,一边却是胆战心惊,受到侮辱,而后发现自行车被偷时的惶恐不安。在胡同里边,这群青少年追逐斗殴,残暴而猛烈。而同时,镜头里常常出现十分安宁的场景,有打太极拳的,逗小孩的,唠家常的,下棋的。导演努力捕捉或寻找一些详和、静谧的画面,这样使得与青少年内心躁动甚至残忍的世界形成一种反衬与对比,流露出人们近乎冷漠的一种感觉。
影片末尾,小贵看到他的自行车被无情地砸烂时,他的心灵受到最严重的伤害,这种伤害是最为尖锐而且十分地沉痛,因为那不是简单的在砸一辆自行车,而是对他的理想,生存机会的打击。当别人对他的身体进行伤害时,他没有反抗。可是,他的自行车被无情地砸烂时,小贵毅然捡起板儿砖狠力地朝砸车的人拍去。小贵这个被伤害最深的人也成了具有一个悲剧色彩人物。最后,他扛着心爱的自行车走在北京的大街上,他的身影在人头汹涌的都市里显得十分地落寞与苍凉,我们此时感到一种怜悯。
王小帅在这部影片里,强调了对小贵这样底层人的关注,在镜头语言的选择上明显地流露出导演心目中一种很健康的人文关怀。在镜头的运用和空间的选择上,对这群“异乡人”是抱有一种尊重和理解的心态。当拍摄这群来自异乡的应聘者时,导演选择的是平视的正面机位,让他们在镜头前有一种自我审视的尊严感。城市对农村来的年轻人来说,也许是匆匆过客,也许是最后的归宿,但无论如何,在融入这座城市的过程中,总会受到各种伤害,这种伤害印象深刻,难以抚平。
黑暗中的花火
——评析北野武花火
很多人谈到花火时,提到很多次的一个词是:“暴力”。是的,从“暴力”说起,但,更吸引我的,是暴力中的温情。
花火的故事并不复杂:警官西佳的妻子得了白血病,医生告诉他无药可救。在一次行动中,西佳去医院看望妻子,搭档崛部被匪徒击伤,成为终生残疾。两个同事在行动中一死一伤。西退出了警局。西佳打劫了一家银行,他用这些钱,救济殉职同事的妻子,买了画具送给崛部,还了高利贷,然后带着妻子来到了乡村。陪她度过生命最后一段时光。山口组追踪而至,他杀死了追杀他的所有黑社会成员。在大海边,妻子的生命快到尽头,他从前的同事也追来,西佳要他们等一小会儿,和妻子坐在海边,最后看了一次海之后,开枪自杀了。
暴力的情节始终是突如其来的,没有仇视、谩骂、叫嚣或是威胁的“前奏”,干净俐落的一拳、一颗子弹或是瞬间的爆裂声,展现了生活中或是导演心目中的一种发泄。这样的暴力不同于天生杀人狂中的狂野与发泄;同样的写实,却也不似黑暗中的舞者那般沉闷压抑,影片中的暴力情景在俯拍的镜头下充溢着无奈的爆发和寂寞的悲哀。
然而在这样残酷冷漠的生命的逝去中,我们并没有逝去温暖的感知。导演在向我们展现一个惨烈悲壮而又希望尚存的世界,即使有暴力与死亡的威胁和侵袭,生命与温情却依然在每个人心中蔓延。一块引人莞尔一笑的蛋糕,一种夫妻间猜扑克牌的小把戏,一声恶作剧般敲响的寺钟,一段烧焦的“意大利式烤鱼”,一副拼图,一张被驶过的汽车破坏的合影,一束依旧换水的枯萎的花生命,理应如此平淡而又坚强所以,当西佳的妻子轻轻说出那句她唯一的台词“谢谢你,谢谢你为我所做的一切”时,温馨和希望在瞬间被放大,即使随后不久的是两声无情的枪响。
同样,这种希望的温情更明显地体现在崛部身上。故事中两条平行线的另一条的主人公崛部,受伤后妻子女儿离他而去,在生活中消沉下去的他却逐渐从绘画中找到了生的痕迹。两条分开的平行线由崛部看到的画,由他手下的画交汇在了一起,也再次分开走向了相悖的方向。
我其实很难解释北野武的那些画有什么意义,但它们却是整个电影中留给我最深印象的,或许是色彩,或许是反差,总之有一种震撼感。从一只白马,头是一朵金灿灿的葵花,到两只蝙蝠,头是水红色的兰花,甚至猫眼,也是白色的马蹄莲花,还有绽放在黑色夜空里的,灿烂的焰火,反复出现的樱花主题,碧蓝的河水边的樱花,以及最为人津津乐道的那张画,在粉红色的樱花深处,一个穿着灰绿色衣服的人的背影,在这个人的身边,一把短刀插在泥土里。甚至是那张“雪”和“光”的字样上刺眼的鲜红的“自觉”,都带有一种强烈的生命感。
导演北野武的画,或许也正是车祸后的他的心理写照,从毁灭求死的那一端摆回到了求生的这一端;同时,我们也就从崛部的表演中,寻到曾陷入死亡绝境的北野武的影子。
影片中很多崛部凝望大海的镜头,那时候我总在猜他心中会想些什么。他个人的生活没有语言,是什么让他点燃了生活希望的刹那,让他的画和西佳的生活在错位后又联系在一起。最简单的答案是导演,或者是导演的意愿。“艺术家可以并应该做到的一点就是:让人感到活着至少还有点意思”。应该正是处于对生的感悟中,北野武镜头中残暴的或是落寞的人生才并没有让人感到绝望。而这些时候画面湛蓝的主色调和平静凝固的镜头也传达着一种和谐与安宁,如同对于生活、生命的一种旁观,冷静而让人沉思。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很难说清除崛部和西佳谁是悲剧人物谁是喜剧人物,亦或二者同悲同喜。
对西佳,虽然最终“死”的结局是悲,但无疑我们并没有从他人生最后的一段路程中感到更外露的痛苦。他的脸很少有表情——我只记得在拍照时汽车过后他和妻子的一次对笑。很多人说因为西佳是主动的——“找死”也好,“主动选择”也好,尽管最后会如烟花般消逝,却拥有绽开时难忘的绚烂。
西佳所选择的路其实让我感到有些不可思议。我曾经分析是什么逻辑或是理由让西佳选择了这样一条极端的路。而其实,且不谈日本社会、文化等等因素,人做许多事是没有推理逻辑可讲的。平时的生活、性格风格、突发事件甚至是一时冲动都可能会促使人去做各种事情。然而,在影片中,原因似乎并不重要,只要是西佳选择了,他所做的每一件事,所走的每一步便有了价值。
而对于崛部,原本幸福的他被离弃后沉入孤寂绝望的深渊,“等死”的他却又在已成悲剧的定局中找到了寄托。有人说,“电影的题目应该分开来读,花和火分别象征着两种生活状态,一种是像火一样的花——静态,被动,充满向往且无奈的,一种是像花一样的火——动态,主动,正在体验且热情的。”崛部自然是前者,无奈毕竟有些可悲,而活着也不见得幸福。
因此相较之下,生活是否应该像西佳一样?不,没有那么极端。只是生活再怎么艰难总会有希望所在,只要你选择去寻找,即便这种温暖如烟花的灿烂转瞬即逝,即便最终的结局如烟花般很快凋零。
花火的音乐也别具特色。久石让的音乐向来以舒缓悠扬让人难忘,而在这部影片中也贴切地表现出画面的情感。
影片中有很多静止或是缓慢的镜头,使影片有种画展的感觉。影片中没有特别的镜头手法,一切电影语言都是很平实的:山田陪妻子在静静的小河旁垂钓,以及在钟声响起时的寺院大门,画面空灵而寂静,如同一幅使生命定格的照片;人物之间的对话也并不多,静静地坐着,沉静或是一言不发,而音乐则恰时地表达了人物的内心。初听音乐的时候偶尔会觉得奇怪,总觉得和画面或是人物情绪不符。而最终恰恰是音乐的张力让我在混乱的叙事方式中重新体会到画面背后的情感,深沉的、跳跃的或是灵动的,如同人生无常,如同结束和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