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五章 寻常人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书香小说网 www.shuxiang.la】,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安南国的雨季还没过去,东关城经常下雨,叫人们觉得、道路很少有干燥的时候,而且天气还很热。明军在东关附近的人马,大多都在城里和屯堡里,以减少病疫发生。据说,叛军已经占据了东关下游的各个城池。
之前派往安南国的朝廷使节刘鸣,这时住在东关感觉十分沮丧,且进退两难。
皇帝让他来招安陈季扩叛军,显然没能办成。朝中也没有圣旨或公文,命令他回国。刘鸣只能在此地、寻访各种人打听消息。这阵子与他来往比较密切的,便是一个安南人、东关府知府阮智。
府衙后院有个天井,四面的屋檐正流淌着雨帘,砖石缝隙里杂草茂盛。刘鸣在府衙里已有一阵子了,但先前忽然又下起了大雨,他便继续逗留,等雨稍停再走。
俩人已说完了刘鸣打听的公事,便闲谈了起来。
坐在茶案一旁的阮智转头,看着外面的光景,忽然叹了一口气道:“刘使君回京之后,请不要太怪罪阮银河。他以叛军武将的身份,仍去警示了刘使君,算是有心了;没有出手相救,或许只是因为畏惧。怕被其他叛军武将知道,找他算账。”
刘鸣道:“这么说来,黎利的胆子更大。”
阮智点头道:“野心越大的人,胆子越大,黎利应该就是那种人。但寻常人总会害怕。”他说到这里,露出了自嘲的苦笑,“实不相瞒,在下以前是胡氏麾下的武将,当时带兵上阵也怕得要死,正因畏惧、才投降了当今圣上。”
刘鸣点了点头,“胡氏叛贼不得人心,阮兄不过是弃暗投明。”
阮智接着道:“圣上是挺会用人,他没有让我继续带兵,而是给了我一个更擅长的差事。我便稀里糊涂立了功,受到了赏识。后来我觉得,那些想得到大权的安南人,把安南国搞得一团糟,不见得比明朝人好。我为甚么不向着赏识自己的人?”
刘鸣听罢,感觉阮智的话算是推心置腹了。或许因为刘鸣是汉人、且不会在安南国呆得太久,阮智反而不用掩饰太多?
阮智叹了一口气道:“常感一世很短,能做的事实在不多,咱们一个人、一世能做好一件事,就算不错了。古今有几人能救天下万民?”他摇了摇头,说道:“刘使君请茶。”
刘鸣抿了一口,这种草叶茶味道奇怪,入口稍苦、后有清凉的香味。今日谈话的气氛影响了刘鸣,他也觉得对这个安南人说话、反而能轻松不少。刘鸣沉吟片刻,便开口道:“我现在的父亲不姓刘,而去世的生父才姓刘。”
“那刘使君家的亲戚,怕不高兴罢?”阮智有点惊讶道。
刘鸣道:“后父同意的,他还有别的儿子。我大概十二三岁的时候,便有过阮兄那样的想法,觉得人世太短,做不了多少事。”
阮智抱拳道:“佩服。”
刘鸣回忆了一会儿,说道:“当年家母带了一些嫁妆,我得以到私塾里读书。不知怎地、忽然想到这个道理;那时正见到后父、在自家田里做着甚么事,便与他说起了感悟。
年少不知事、我说了许多古怪的话,大概说的是,因为一个人能做的事太少了,那些富贵人家多半经过了几辈人积攒,每个人都要尽力、才能建立家业……或许想得到后父夸赞有志气?我已经忘了当时怎么想的了。”
阮智道:“刘使君知事得早。”
刘鸣摇头道:“不过是突发奇想、想到无头无尾的浅薄道理而已。我记得,那时后父十分恼火,骂了我一顿,差点就棍棒招呼了。当年我也不明白怎么回事。
直到长大成人了,偶尔想起此事,才有点困惑。不知后父是觉得他不够尽力,还是认为我不是那个家族的人?抑或有别的理由。他为何那么恼怒哩?”
俩人忽然沉默下来,屋檐上流淌的积水打在天井里,“噼啪”的声音似乎骤然变大了。
阮智想了想道:“他不是在田里劳作么?”
刘鸣勉强地笑道:“按部就班地做着眼前熟知的事,虽也辛劳,但不用克服担忧、畏惧、不明前路的感受,我倒觉得算不上尽力。”
阮智陪笑道:“我认识不少人,连眼下的本分、也是不愿意做好的。”
刘鸣收住笑容,沉声道:“在下去清化时,身边的人全死了,那时我才忽然觉得很怕、很担心家中的儿子。我不能拒绝黎利,算是苟且偷生罢?”
他们再次安静下来,不再继续谈论往事。这时大雨渐渐变小了,刘鸣便告辞而出,带着一个随从、打着伞回到了居住的行馆。
刘鸣听说朝廷正在调兵前来增援,也明知招安失败,不久会诉诸武力。朝中的刑部尚书薛岩等、不日将快马抵达东关,刘鸣便决定、继续在东关住一阵子。
等到朝廷大臣到了,他要先禀报了当地情况;这段时间他没干成多少事,却也从各个衙门里、打听到了许多消息,或许对大臣们有用。
……
安南国的雨季,一直要持续要中秋节前后。
等到秋季之后,炎热天气才会渐渐下凉,雨水也将大幅减少。历朝历代从中原王朝过来的军队,发动攻势的季节最好就在那时,相对比较干燥凉爽。否则湿|热的气候、多发的病疫,以及泥泞难行的道路,不用当地人反抗,也会让中原军队不堪忍受行军。
这阵子的湿|热气候,同样会给安南军造成困难,不过他们显然比明军更适应环境。
陈季扩麾下的各路人马,已经完全占领了闷海口(南定省)以南的所有地区,并建立了郡县官府统|治。黄江(红河下游)沿岸南北,到处都是“大越军”的军寨。
安南国的明军、以及汉人官吏,现在龟缩于升龙城附近、以及与广西靠近的谅山地区。明军在永乐时期占领的地方,因为国内的问题、几乎已被放弃得差不多了,直到现在驻军还没恢复元气。
形势对陈季扩一片大好,“大越军”收复了大半土地。
此时的清化,却因此正在乱糟糟地争执。当着“皇帝”陈季扩的面,许多武将请命,把升龙围困之后,剿灭明朝在安南国的所有人,让他们畏惧“大越”;同时可以让大越皇帝的威望震慑天下。
但也有一些人,认为应该趁机与明国谈判,只要明国承认“大越皇帝”;便以释放升龙汉人作为回报,从此相安无事。
两边武将各执理由,争得不可开交。
就在这时,武将之一的黎利却劝说道:“大事没那么容易。明军弃守了黄江南北的所有沃土,却在谅山、京泰河等地设置屯堡军寨;必定是为明国援军入大越固守道路,数月之后应有大战。
我朝应早作准备,以‘诱敌设伏、且战且退’的方略,避其锋芒,消耗敌军、拖延时间。如此一来,大越军至少不会败得太快。只要把战事拖到雨季,可叫明国人马不战而退。”
不料,陈季扩顿时龙颜大怒,说道:“朕有将士百万(号称),已将汉人围在升龙,大势将定,你竟口出狂言!明国人劳师远征,兵马疲敝,他们是三头六臂么?”
众将纷纷附和,指责黎利胆小怕事。
黎利只好叩拜退下,不再多言。陈季扩的目光随着黎利的身影,狠狠地瞪了他一眼。若非黎利一族实力不小,陈季扩怕不会那么容易轻饶了他。
这时一个叫黎康的武将站了出来,上前说道:“皇上乃陈朝宗室,身份高贵,顺应天命,万民拥戴。若非明国插手,皇上早已定鼎天下,故不能无视明国朝廷。他们会不会增兵大越?皇上不可不防。”
黎康虽然姓黎,但与黎利不是一个家族的人,各自在家乡起事、有着不同的势力。黎康的话、要实在不少,大伙儿容易接受,纷纷附和起来,商议猜测着明军会不会继续增兵。
不多时,黎康趁机又提出了“围城击援”的方略。便是以一部人马将升龙城围困,再派兵从闷海口(南定省)向黄江北岸进发,屯兵于北江郡;等待明国援军过了谅山、立足未稳,大越军便先攻灭其援军,再图升龙。
黎康认为明国援军会从广西来,与黎利的看法有类似之处,因为明军屯堡多设于东线谅山;西线芹站(老街)那边是云南布政使司进入大越的通道,却兵力空虚。
此计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大将阮帅要求,采用此计之后,将来要把盘踞升龙的汉人全部杀掉。
互有让步之后,各方“义军”首领终于大致说到了一起。于是略定“围困升龙、剿灭援军”,大越皇帝陈季扩对大将阮帅夸赞有加。
一时间临时设立的“皇宫大殿”里,一片称颂之声,称陈季扩是大越开国皇帝,功盖千秋。
混在武将们里面的黎利,却看着殿外的雨幕,神情隐约有点沉重,没有半点激动。....
安南国的雨季还没过去,东关城经常下雨,叫人们觉得、道路很少有干燥的时候,而且天气还很热。明军在东关附近的人马,大多都在城里和屯堡里,以减少病疫发生。据说,叛军已经占据了东关下游的各个城池。
之前派往安南国的朝廷使节刘鸣,这时住在东关感觉十分沮丧,且进退两难。
皇帝让他来招安陈季扩叛军,显然没能办成。朝中也没有圣旨或公文,命令他回国。刘鸣只能在此地、寻访各种人打听消息。这阵子与他来往比较密切的,便是一个安南人、东关府知府阮智。
府衙后院有个天井,四面的屋檐正流淌着雨帘,砖石缝隙里杂草茂盛。刘鸣在府衙里已有一阵子了,但先前忽然又下起了大雨,他便继续逗留,等雨稍停再走。
俩人已说完了刘鸣打听的公事,便闲谈了起来。
坐在茶案一旁的阮智转头,看着外面的光景,忽然叹了一口气道:“刘使君回京之后,请不要太怪罪阮银河。他以叛军武将的身份,仍去警示了刘使君,算是有心了;没有出手相救,或许只是因为畏惧。怕被其他叛军武将知道,找他算账。”
刘鸣道:“这么说来,黎利的胆子更大。”
阮智点头道:“野心越大的人,胆子越大,黎利应该就是那种人。但寻常人总会害怕。”他说到这里,露出了自嘲的苦笑,“实不相瞒,在下以前是胡氏麾下的武将,当时带兵上阵也怕得要死,正因畏惧、才投降了当今圣上。”
刘鸣点了点头,“胡氏叛贼不得人心,阮兄不过是弃暗投明。”
阮智接着道:“圣上是挺会用人,他没有让我继续带兵,而是给了我一个更擅长的差事。我便稀里糊涂立了功,受到了赏识。后来我觉得,那些想得到大权的安南人,把安南国搞得一团糟,不见得比明朝人好。我为甚么不向着赏识自己的人?”
刘鸣听罢,感觉阮智的话算是推心置腹了。或许因为刘鸣是汉人、且不会在安南国呆得太久,阮智反而不用掩饰太多?
阮智叹了一口气道:“常感一世很短,能做的事实在不多,咱们一个人、一世能做好一件事,就算不错了。古今有几人能救天下万民?”他摇了摇头,说道:“刘使君请茶。”
刘鸣抿了一口,这种草叶茶味道奇怪,入口稍苦、后有清凉的香味。今日谈话的气氛影响了刘鸣,他也觉得对这个安南人说话、反而能轻松不少。刘鸣沉吟片刻,便开口道:“我现在的父亲不姓刘,而去世的生父才姓刘。”
“那刘使君家的亲戚,怕不高兴罢?”阮智有点惊讶道。
刘鸣道:“后父同意的,他还有别的儿子。我大概十二三岁的时候,便有过阮兄那样的想法,觉得人世太短,做不了多少事。”
阮智抱拳道:“佩服。”
刘鸣回忆了一会儿,说道:“当年家母带了一些嫁妆,我得以到私塾里读书。不知怎地、忽然想到这个道理;那时正见到后父、在自家田里做着甚么事,便与他说起了感悟。
年少不知事、我说了许多古怪的话,大概说的是,因为一个人能做的事太少了,那些富贵人家多半经过了几辈人积攒,每个人都要尽力、才能建立家业……或许想得到后父夸赞有志气?我已经忘了当时怎么想的了。”
阮智道:“刘使君知事得早。”
刘鸣摇头道:“不过是突发奇想、想到无头无尾的浅薄道理而已。我记得,那时后父十分恼火,骂了我一顿,差点就棍棒招呼了。当年我也不明白怎么回事。
直到长大成人了,偶尔想起此事,才有点困惑。不知后父是觉得他不够尽力,还是认为我不是那个家族的人?抑或有别的理由。他为何那么恼怒哩?”
俩人忽然沉默下来,屋檐上流淌的积水打在天井里,“噼啪”的声音似乎骤然变大了。
阮智想了想道:“他不是在田里劳作么?”
刘鸣勉强地笑道:“按部就班地做着眼前熟知的事,虽也辛劳,但不用克服担忧、畏惧、不明前路的感受,我倒觉得算不上尽力。”
阮智陪笑道:“我认识不少人,连眼下的本分、也是不愿意做好的。”
刘鸣收住笑容,沉声道:“在下去清化时,身边的人全死了,那时我才忽然觉得很怕、很担心家中的儿子。我不能拒绝黎利,算是苟且偷生罢?”
他们再次安静下来,不再继续谈论往事。这时大雨渐渐变小了,刘鸣便告辞而出,带着一个随从、打着伞回到了居住的行馆。
刘鸣听说朝廷正在调兵前来增援,也明知招安失败,不久会诉诸武力。朝中的刑部尚书薛岩等、不日将快马抵达东关,刘鸣便决定、继续在东关住一阵子。
等到朝廷大臣到了,他要先禀报了当地情况;这段时间他没干成多少事,却也从各个衙门里、打听到了许多消息,或许对大臣们有用。
……
安南国的雨季,一直要持续要中秋节前后。
等到秋季之后,炎热天气才会渐渐下凉,雨水也将大幅减少。历朝历代从中原王朝过来的军队,发动攻势的季节最好就在那时,相对比较干燥凉爽。否则湿|热的气候、多发的病疫,以及泥泞难行的道路,不用当地人反抗,也会让中原军队不堪忍受行军。
这阵子的湿|热气候,同样会给安南军造成困难,不过他们显然比明军更适应环境。
陈季扩麾下的各路人马,已经完全占领了闷海口(南定省)以南的所有地区,并建立了郡县官府统|治。黄江(红河下游)沿岸南北,到处都是“大越军”的军寨。
安南国的明军、以及汉人官吏,现在龟缩于升龙城附近、以及与广西靠近的谅山地区。明军在永乐时期占领的地方,因为国内的问题、几乎已被放弃得差不多了,直到现在驻军还没恢复元气。
形势对陈季扩一片大好,“大越军”收复了大半土地。
此时的清化,却因此正在乱糟糟地争执。当着“皇帝”陈季扩的面,许多武将请命,把升龙围困之后,剿灭明朝在安南国的所有人,让他们畏惧“大越”;同时可以让大越皇帝的威望震慑天下。
但也有一些人,认为应该趁机与明国谈判,只要明国承认“大越皇帝”;便以释放升龙汉人作为回报,从此相安无事。
两边武将各执理由,争得不可开交。
就在这时,武将之一的黎利却劝说道:“大事没那么容易。明军弃守了黄江南北的所有沃土,却在谅山、京泰河等地设置屯堡军寨;必定是为明国援军入大越固守道路,数月之后应有大战。
我朝应早作准备,以‘诱敌设伏、且战且退’的方略,避其锋芒,消耗敌军、拖延时间。如此一来,大越军至少不会败得太快。只要把战事拖到雨季,可叫明国人马不战而退。”
不料,陈季扩顿时龙颜大怒,说道:“朕有将士百万(号称),已将汉人围在升龙,大势将定,你竟口出狂言!明国人劳师远征,兵马疲敝,他们是三头六臂么?”
众将纷纷附和,指责黎利胆小怕事。
黎利只好叩拜退下,不再多言。陈季扩的目光随着黎利的身影,狠狠地瞪了他一眼。若非黎利一族实力不小,陈季扩怕不会那么容易轻饶了他。
这时一个叫黎康的武将站了出来,上前说道:“皇上乃陈朝宗室,身份高贵,顺应天命,万民拥戴。若非明国插手,皇上早已定鼎天下,故不能无视明国朝廷。他们会不会增兵大越?皇上不可不防。”
黎康虽然姓黎,但与黎利不是一个家族的人,各自在家乡起事、有着不同的势力。黎康的话、要实在不少,大伙儿容易接受,纷纷附和起来,商议猜测着明军会不会继续增兵。
不多时,黎康趁机又提出了“围城击援”的方略。便是以一部人马将升龙城围困,再派兵从闷海口(南定省)向黄江北岸进发,屯兵于北江郡;等待明国援军过了谅山、立足未稳,大越军便先攻灭其援军,再图升龙。
黎康认为明国援军会从广西来,与黎利的看法有类似之处,因为明军屯堡多设于东线谅山;西线芹站(老街)那边是云南布政使司进入大越的通道,却兵力空虚。
此计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大将阮帅要求,采用此计之后,将来要把盘踞升龙的汉人全部杀掉。
互有让步之后,各方“义军”首领终于大致说到了一起。于是略定“围困升龙、剿灭援军”,大越皇帝陈季扩对大将阮帅夸赞有加。
一时间临时设立的“皇宫大殿”里,一片称颂之声,称陈季扩是大越开国皇帝,功盖千秋。
混在武将们里面的黎利,却看着殿外的雨幕,神情隐约有点沉重,没有半点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