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印象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书香小说网 www.shuxiang.la】,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质朴醇厚巧手勤劳
父亲在世,觉得他很普通,很平凡,从没有认真地去总结他的生平,也没有深刻地去思考他的人生观;一旦他老人家过世,从乡亲们的只言片语中感悟到,一件件小事尽管平凡,但坚持成为一生不变的原则,就会变成高贵的品质;追忆许多往事链接起来一看,他的形象豁然高大起来
父亲从小受苦,节俭成癖。因为爷爷娶过两房妻室,大房奶奶不生育,生下伯父和父亲的二房奶奶本分懦弱,当不了家;前面有个大伯做哥哥,同样是二奶奶所生,但一直由大奶奶带着;父亲一出生就要危机到大奶奶带着的伯父会被抽壮丁;所以当着家的大奶奶就维护着伯父不准养活父亲。二奶奶不舍后人饿死,偷偷喂奶水饭食留下父亲一条性命。父亲就一直在大奶奶的歧视下活着,8岁前没穿过衣服,以流浪乞讨为生。偶尔靠二奶奶与爷爷以及伯父留藏着的饭食救济性命,有时迫不得已偷食一些残汤剩羹,还要遭大奶奶的毒打。8岁开始光着脚为财主家放牛砍柴,借以糊口混取穿衣。直到14岁新中国成立了,他才被伯父领回家穿上鞋子。所以,父亲一生脾性虽坏却始终不骂共产党。“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能吃饱穿暖就是好社会!”这是他教育我们的口头禅。也基于此,父亲非常节俭,火炉中烧熟的土豆、红薯,他吹打过草木灰就吃,从不舍的剥皮吃;饭桌上撒落的饭粒,他总是用手指粘起放到嘴里,从来不会让抹布带走米粒,他的饭碗吃过很难再看见汤汁遗留在碗里;要说我与父亲最大的矛盾焦点,就是他老人家常常数落我花钱大手大脚,我却始终不赞同和接受他的生活习性,致使我们爷儿俩在一起没有多少共同语言,几至于后来无话可说。。
父亲14岁开始拜师学艺,17岁出师走江湖卖艺为生。擅长做圆筒状家具与圈椅,木盆、水桶、木柖做的精细合缝不漏水,圈椅不用丁子链接不散架;老屋装修、嫁妆、房架、桌椅、板凳样样精通;竹编、砌墙、漆匠、剃头也能拿出手,特别是一手二胡拉的委婉缠绵,如泣如诉,荡气回肠,给我们的童年增加不少乐趣。因为他本来性急,给别人家做工,习惯起早贪黑赶时间,所以外传他是“快手木匠”其实他只是干活踏实,撵的时间比别人紧些;加上他算工钱只取七八折,从不收全价,他的习惯说法是“乡里乡亲的拣一半丢一半,钱咋能挣得完?”就是这种醇厚仁义,所以他常年预约的木工活总是做不完。父亲为人非常讲究自尊自爱。宁可吃苦、吃亏、受累,也不愿求乞别人;自己能作的活路从不请人帮忙;记得老家的房屋十多间的屋基,都是他一人利用晚上月亮夜挖出来的上万方土石方;猪圈、羊圈、牛圈、鸡圈的砌墙石头、缮房石板、柱头柃架都是他一人开挖,一人搬运;他扛行李“驮一回算一回”从不避重就轻,尽自己最大力气选材料,所以别人请工换工却都喜欢请他做,他干活换工不亏人。
父亲为人讲究“忍为先”的中庸之道,他的晚辈侄孙们有时因生活琐事,闹起误会辱骂予他,他总能忍气吞声不还口,以“骂人不折钱”自嘲自慰息事宁人;他经常教育我们“忍是忍,饶是饶,忍字总比饶字高”不放任我们争强斗胜;自小我们兄弟几人在外受气打架,回家从不敢声张,一旦说出来他知道了总是不问青红皂白,都是没头没脑的爱批评我们;他的辈份高侄孙在外工作的不少,有副厅级、县处级领导以及国企老总。他在人前,从不喜欢炫耀这些,也不给这些后辈揽闲事,添麻烦;别人求到他时,就以“家有家法,行有行规”来推托。历来主张靠自己的一双手谋生路,对于违反政策“走后门”投机取巧的一些行为,从来都是不屑于顾的。
对土地的依恋
父亲的少年时代是在旧社会度过的。靠着流浪乞讨为生,饿饭的滋味刻骨铭心。所以他对土地有着特殊的情感与眷恋,及近于成为癖好。他外出回家从来不空手,随身习惯于一个背篓,路边的干牛粪自不必说,新鲜的牛粪、猪粪他会毫不顾忌的伸手去拣,然后放进背篓带回家用厕所里的污水一和,添浇给地里的菜苗;小孩子问他怕賍不,他总是不在意的笑笑,说牲畜是吃草的不賍。一有空闲,哪怕是等饭时间他就会含着旱烟袋,蹲在菜园地里拔拔草,松松土,挑拣石头、碴子;他看见绿油油的庄稼苗子那种发亮的眼神,好似我们欣赏泳装模特表演时惬意的神情。
早在大集体农业学大寨时间,因为他的吃苦耐劳,踏实肯干被大队任用为“常年基建队”队长,任务就是集中全大队青年劳力专门修梯地,从一队修到五队一年四季不间断、不放假,我依稀记得那是他一生最为辉煌的时期。一干子回乡知识青年被他调教的嗷嗷叫,整天欢声笑语干劲冲天。他把公社每次广播评比修田造地的名次,始终保持在前列。
夏天,他穿一双草鞋,戴一顶破草帽,光着乌黑的脊梁,把大大小小的石块砌进石坎里;冬天,他裹一身旧棉袄,戴一双烂手套在冰冻的土层上甩开膀子挖,地上结了冰凌,他的头上却冒着热气。歇晌时他拿出自制的土二胡,拉几段道清、名歌曲子,眯起眼睛咏唱那一出出神秘、撩人的古老情歌;逗得青年人时而感叹神往,时而开怀大笑。
土地到户后,他还是刹不住修田造地的那股热情的惯性,农闲季节别人出去打工,他就背着干粮水壶到瘠薄的坡地里去修田。后来老人家耕种的口粮田,都是他利用集体打给农户的等外地、饲料地改造修成的水平梯地;承包合同上的耕地全部退给务农的儿子们去种了。他生命不息,修田不止,直到去年冬天实在修不动了,他才收拾修田的家什,放到了楼上妥善保存起来。
父亲一生没有离开过土地半步,他每年有一次进城走亲串友的活动,尽管精心计划、悉心筹备,但是到城里也只是住一个晚上就回家,他说离开那片田地心理就不踏实,吃不香、睡不稳,心理空得慌。
爱党却未入党的人
父亲念念不忘在旧社会所经受的苦难岁月,他把解救自己脱离苦海的共产党,始终记在心底。每年春节写对联儿,总是要交代写一副“不忘党的恩情”主题的对联儿贴在门上,方才觉得吃年饭心里踏实。在他眼里共产党就是恩人,各级拿工资的领导以及村组干部就是党的代表,他们的话就是党的话,他们安排的事情就是党的事情。虽然脾气不好且很倔犟,但是从来没听到他骂政府的领导,骂村组干部。只要是上面安排的大大小小的事情、任务,从来不打折扣,不讨价还价。
在整理他老人家的遗物时,我意外发现一个旧匣子里装满条据,翻开一看让我吃惊--都是50元至1000元的小额临时贷款票据。我知道父亲不是主张举债的人,他一生卖艺为主,收入虽说不大,但手头零用钱从来不是很缺,怎么会有这末多的临时贷款?母亲解释说:“从土地到户后每年上缴的各种名目的税费、合同款、集资建校、拉电、修公路、捐款修桥、退耕还林树苗款项目多如牛毛。只要干部来收钱,他老人家总是最积极,从来都不让干部跑第二趟,有现钱就交了,手头没有现钱就立据贷款,事后补还信用社。如果拖欠一天他就会吃不香睡不安。所以留下这整摞的贷款、还款票据。
除了那些票据剩下的都是集体与政府的收据,唉--好厚的一打!我展开来看:1984年的农业税37、8元,1985年的合同款192、5元,1987年的教育附加13、6元,1989年的农业税54、3元,1998年的林业特产税11、8元,2003年的城建附加费18、4元,2002年的农业税74、2元,1995年的屠宰税5元,1991年的屠宰税3元
翻着翻着,我的鼻子酸了,眼泪也抑制不住默默流了下来。父亲呀,我们拿的工资薪水里,就是你这样成千上万的普通农民,几元到几十元点点滴滴积累起来的呀!解放初期几十年的时间,共和国薄弱的财政积累,就是靠你们这些农民默默燃烧着自己的生命,奉献着微薄而又伟大的力量,辛辛苦苦地支撑着国家建设。如今国家富裕税费减免了,你没有了负重,该是轻轻松松过好日子的时候,你却反而这莫早就倒下了。
从容辞世
父亲的身体历来强健,虽然是年过古稀,一直不停地劳作,庄稼地里的活计除开重体力活儿外,一般年轻人还耐不过他。亲友若询问到老人家身体,我们都会自豪地说:“还行,硬朗着哪!”我们都为他健壮的体魄引以为荣。去年冬天他老人家来城里看我,说是顺便看看病,只是说胃里泛酸,吃干饭消化不好,有些胸闷。一个60多岁的农村老赤脚医生是我朋友,恰好当天进城办事也来我家,巧遇着父亲在我家里,就用中医手法诊断脉搏,煞有介事地说是胃病,吃几副中药保管好转。父亲生平本来不喜欢打针吃药,一听说中药简单,不用打针就愿意吃中药就治,坚持不再去医院检查。抓回去的十五副中药,父亲吃过十副还剩几副没吃完,他就说:
“行了,能吃饭、能消化就算好了。”我们都粗心大意,以为没有什么大病。今年春天他终于躺下了,大哥送他来城里医院就医,才作了全面的检查:失血性贫血、糜烂性胃炎、肺气肿、胆囊炎。他本性刚毅强悍,极其好动。经过一周治疗稍有好转,能起床走动后,他坚决要求回家,拔掉氧气、针管,吵吵嚷嚷不愿在医院活受罪。我们只好顺其意志送他回老家养病。他自己尚有几千元的积蓄,几个兄弟应急借用去绝大部分,手头现金只有1100来元。他坚持不再要子女出钱看病,胃病本来是要将息饮食的,可他就是强脾气,喜欢吃酸辣味道,不吃甜食、稀饭。谁说他就跟谁急:
“该死四更天活不到五更去,七十多岁也活够了,该吃就吃,能喝就喝,早死早托生!”这样以来胃痛稍微抬头了就吃些药压一压,好些了就抓紧吃自己喜欢的饭菜,谁也说服不了他。反反复复不消几个月,1100元的现金花去近800元。这半年时间他拉扯闲话时有意无意地提到一些身后事,隔三差五偶尔交代一两件,什么坟地啦,老衣啦,母亲的后事啦,里里外外的一些家务,连他自己存着的自制老柿子酒,都舍不得让前来探病的客人喝,说是留着给送他上山的出力人喝。半个月前老亲家去世,他拖着病体去“闹夜”还畅畅快快唱了一宿的丧葬民歌、道清。回来的路上,他与同行的侄儿侄孙说闲话:老亲家卧床两年,受够了罪孽,硬是疼死的;外爷半身不髓躺了三年多;大舅临死也活受罪几年。明确流露出他将来不要这样的死法!
父亲虽然有病,当时尚能行动自如,谁能把遥远的死亡与他联系起来,有时对于他的话根本没在意那就是“遗言”;其实对于他老人家来说在思想上,已经做好从容赴死的精神准备了,这是辞世后我们才省悟的。阴历9月16日是我的生日,17日是小孙子的生日,21日是三弟的生日,他着意选在13日(周五)的傍晚;一般地说没有特殊事情,我们可能会回老家团聚的。就在那个秋末--皇历上的上好吉日良辰,星月高照、不冷不热的傍晚,他安排母亲去侄孙家看电视,因为他需要安静养神。母亲像往常一样说说笑笑去邻居家串门,他竟自穿戴整齐,采用安乐法从容无畏地离开了人世
父亲在世从来不喜欢求人,不愿意欠别人恩情。人前人后提起我们兄弟姊妹总是夸奖子女怎样的孝敬,不像别的老人逢人总唠叨后辈不孝,他极尽维护子女的名声。这一点可能是他老人家终生最为得意的口碑之一。他自己积攒的钱、粮还能够母亲一人吃用三年。他的辞世,主要源于自己对疾病失去了控制能力,不愿拖到长期卧床,忍受病痛折磨的原因;自以为让子女床前孝敬徒劳无益,不如洒洒脱脱走个消停。
父亲的死讯传于外地做学问的堂兄,他悲痛之余赞叹父亲“坚强地活着,刚烈地离世!”这是一个多么平凡而又伟大的父亲,用视死如归的悲壮形色,谱写了一曲空前绝后的、完美的生命之歌。他雄浑、饱满的坚强品格,已经成为我们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质朴醇厚巧手勤劳
父亲在世,觉得他很普通,很平凡,从没有认真地去总结他的生平,也没有深刻地去思考他的人生观;一旦他老人家过世,从乡亲们的只言片语中感悟到,一件件小事尽管平凡,但坚持成为一生不变的原则,就会变成高贵的品质;追忆许多往事链接起来一看,他的形象豁然高大起来
父亲从小受苦,节俭成癖。因为爷爷娶过两房妻室,大房奶奶不生育,生下伯父和父亲的二房奶奶本分懦弱,当不了家;前面有个大伯做哥哥,同样是二奶奶所生,但一直由大奶奶带着;父亲一出生就要危机到大奶奶带着的伯父会被抽壮丁;所以当着家的大奶奶就维护着伯父不准养活父亲。二奶奶不舍后人饿死,偷偷喂奶水饭食留下父亲一条性命。父亲就一直在大奶奶的歧视下活着,8岁前没穿过衣服,以流浪乞讨为生。偶尔靠二奶奶与爷爷以及伯父留藏着的饭食救济性命,有时迫不得已偷食一些残汤剩羹,还要遭大奶奶的毒打。8岁开始光着脚为财主家放牛砍柴,借以糊口混取穿衣。直到14岁新中国成立了,他才被伯父领回家穿上鞋子。所以,父亲一生脾性虽坏却始终不骂共产党。“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能吃饱穿暖就是好社会!”这是他教育我们的口头禅。也基于此,父亲非常节俭,火炉中烧熟的土豆、红薯,他吹打过草木灰就吃,从不舍的剥皮吃;饭桌上撒落的饭粒,他总是用手指粘起放到嘴里,从来不会让抹布带走米粒,他的饭碗吃过很难再看见汤汁遗留在碗里;要说我与父亲最大的矛盾焦点,就是他老人家常常数落我花钱大手大脚,我却始终不赞同和接受他的生活习性,致使我们爷儿俩在一起没有多少共同语言,几至于后来无话可说。。
父亲14岁开始拜师学艺,17岁出师走江湖卖艺为生。擅长做圆筒状家具与圈椅,木盆、水桶、木柖做的精细合缝不漏水,圈椅不用丁子链接不散架;老屋装修、嫁妆、房架、桌椅、板凳样样精通;竹编、砌墙、漆匠、剃头也能拿出手,特别是一手二胡拉的委婉缠绵,如泣如诉,荡气回肠,给我们的童年增加不少乐趣。因为他本来性急,给别人家做工,习惯起早贪黑赶时间,所以外传他是“快手木匠”其实他只是干活踏实,撵的时间比别人紧些;加上他算工钱只取七八折,从不收全价,他的习惯说法是“乡里乡亲的拣一半丢一半,钱咋能挣得完?”就是这种醇厚仁义,所以他常年预约的木工活总是做不完。父亲为人非常讲究自尊自爱。宁可吃苦、吃亏、受累,也不愿求乞别人;自己能作的活路从不请人帮忙;记得老家的房屋十多间的屋基,都是他一人利用晚上月亮夜挖出来的上万方土石方;猪圈、羊圈、牛圈、鸡圈的砌墙石头、缮房石板、柱头柃架都是他一人开挖,一人搬运;他扛行李“驮一回算一回”从不避重就轻,尽自己最大力气选材料,所以别人请工换工却都喜欢请他做,他干活换工不亏人。
父亲为人讲究“忍为先”的中庸之道,他的晚辈侄孙们有时因生活琐事,闹起误会辱骂予他,他总能忍气吞声不还口,以“骂人不折钱”自嘲自慰息事宁人;他经常教育我们“忍是忍,饶是饶,忍字总比饶字高”不放任我们争强斗胜;自小我们兄弟几人在外受气打架,回家从不敢声张,一旦说出来他知道了总是不问青红皂白,都是没头没脑的爱批评我们;他的辈份高侄孙在外工作的不少,有副厅级、县处级领导以及国企老总。他在人前,从不喜欢炫耀这些,也不给这些后辈揽闲事,添麻烦;别人求到他时,就以“家有家法,行有行规”来推托。历来主张靠自己的一双手谋生路,对于违反政策“走后门”投机取巧的一些行为,从来都是不屑于顾的。
对土地的依恋
父亲的少年时代是在旧社会度过的。靠着流浪乞讨为生,饿饭的滋味刻骨铭心。所以他对土地有着特殊的情感与眷恋,及近于成为癖好。他外出回家从来不空手,随身习惯于一个背篓,路边的干牛粪自不必说,新鲜的牛粪、猪粪他会毫不顾忌的伸手去拣,然后放进背篓带回家用厕所里的污水一和,添浇给地里的菜苗;小孩子问他怕賍不,他总是不在意的笑笑,说牲畜是吃草的不賍。一有空闲,哪怕是等饭时间他就会含着旱烟袋,蹲在菜园地里拔拔草,松松土,挑拣石头、碴子;他看见绿油油的庄稼苗子那种发亮的眼神,好似我们欣赏泳装模特表演时惬意的神情。
早在大集体农业学大寨时间,因为他的吃苦耐劳,踏实肯干被大队任用为“常年基建队”队长,任务就是集中全大队青年劳力专门修梯地,从一队修到五队一年四季不间断、不放假,我依稀记得那是他一生最为辉煌的时期。一干子回乡知识青年被他调教的嗷嗷叫,整天欢声笑语干劲冲天。他把公社每次广播评比修田造地的名次,始终保持在前列。
夏天,他穿一双草鞋,戴一顶破草帽,光着乌黑的脊梁,把大大小小的石块砌进石坎里;冬天,他裹一身旧棉袄,戴一双烂手套在冰冻的土层上甩开膀子挖,地上结了冰凌,他的头上却冒着热气。歇晌时他拿出自制的土二胡,拉几段道清、名歌曲子,眯起眼睛咏唱那一出出神秘、撩人的古老情歌;逗得青年人时而感叹神往,时而开怀大笑。
土地到户后,他还是刹不住修田造地的那股热情的惯性,农闲季节别人出去打工,他就背着干粮水壶到瘠薄的坡地里去修田。后来老人家耕种的口粮田,都是他利用集体打给农户的等外地、饲料地改造修成的水平梯地;承包合同上的耕地全部退给务农的儿子们去种了。他生命不息,修田不止,直到去年冬天实在修不动了,他才收拾修田的家什,放到了楼上妥善保存起来。
父亲一生没有离开过土地半步,他每年有一次进城走亲串友的活动,尽管精心计划、悉心筹备,但是到城里也只是住一个晚上就回家,他说离开那片田地心理就不踏实,吃不香、睡不稳,心理空得慌。
爱党却未入党的人
父亲念念不忘在旧社会所经受的苦难岁月,他把解救自己脱离苦海的共产党,始终记在心底。每年春节写对联儿,总是要交代写一副“不忘党的恩情”主题的对联儿贴在门上,方才觉得吃年饭心里踏实。在他眼里共产党就是恩人,各级拿工资的领导以及村组干部就是党的代表,他们的话就是党的话,他们安排的事情就是党的事情。虽然脾气不好且很倔犟,但是从来没听到他骂政府的领导,骂村组干部。只要是上面安排的大大小小的事情、任务,从来不打折扣,不讨价还价。
在整理他老人家的遗物时,我意外发现一个旧匣子里装满条据,翻开一看让我吃惊--都是50元至1000元的小额临时贷款票据。我知道父亲不是主张举债的人,他一生卖艺为主,收入虽说不大,但手头零用钱从来不是很缺,怎么会有这末多的临时贷款?母亲解释说:“从土地到户后每年上缴的各种名目的税费、合同款、集资建校、拉电、修公路、捐款修桥、退耕还林树苗款项目多如牛毛。只要干部来收钱,他老人家总是最积极,从来都不让干部跑第二趟,有现钱就交了,手头没有现钱就立据贷款,事后补还信用社。如果拖欠一天他就会吃不香睡不安。所以留下这整摞的贷款、还款票据。
除了那些票据剩下的都是集体与政府的收据,唉--好厚的一打!我展开来看:1984年的农业税37、8元,1985年的合同款192、5元,1987年的教育附加13、6元,1989年的农业税54、3元,1998年的林业特产税11、8元,2003年的城建附加费18、4元,2002年的农业税74、2元,1995年的屠宰税5元,1991年的屠宰税3元
翻着翻着,我的鼻子酸了,眼泪也抑制不住默默流了下来。父亲呀,我们拿的工资薪水里,就是你这样成千上万的普通农民,几元到几十元点点滴滴积累起来的呀!解放初期几十年的时间,共和国薄弱的财政积累,就是靠你们这些农民默默燃烧着自己的生命,奉献着微薄而又伟大的力量,辛辛苦苦地支撑着国家建设。如今国家富裕税费减免了,你没有了负重,该是轻轻松松过好日子的时候,你却反而这莫早就倒下了。
从容辞世
父亲的身体历来强健,虽然是年过古稀,一直不停地劳作,庄稼地里的活计除开重体力活儿外,一般年轻人还耐不过他。亲友若询问到老人家身体,我们都会自豪地说:“还行,硬朗着哪!”我们都为他健壮的体魄引以为荣。去年冬天他老人家来城里看我,说是顺便看看病,只是说胃里泛酸,吃干饭消化不好,有些胸闷。一个60多岁的农村老赤脚医生是我朋友,恰好当天进城办事也来我家,巧遇着父亲在我家里,就用中医手法诊断脉搏,煞有介事地说是胃病,吃几副中药保管好转。父亲生平本来不喜欢打针吃药,一听说中药简单,不用打针就愿意吃中药就治,坚持不再去医院检查。抓回去的十五副中药,父亲吃过十副还剩几副没吃完,他就说:
“行了,能吃饭、能消化就算好了。”我们都粗心大意,以为没有什么大病。今年春天他终于躺下了,大哥送他来城里医院就医,才作了全面的检查:失血性贫血、糜烂性胃炎、肺气肿、胆囊炎。他本性刚毅强悍,极其好动。经过一周治疗稍有好转,能起床走动后,他坚决要求回家,拔掉氧气、针管,吵吵嚷嚷不愿在医院活受罪。我们只好顺其意志送他回老家养病。他自己尚有几千元的积蓄,几个兄弟应急借用去绝大部分,手头现金只有1100来元。他坚持不再要子女出钱看病,胃病本来是要将息饮食的,可他就是强脾气,喜欢吃酸辣味道,不吃甜食、稀饭。谁说他就跟谁急:
“该死四更天活不到五更去,七十多岁也活够了,该吃就吃,能喝就喝,早死早托生!”这样以来胃痛稍微抬头了就吃些药压一压,好些了就抓紧吃自己喜欢的饭菜,谁也说服不了他。反反复复不消几个月,1100元的现金花去近800元。这半年时间他拉扯闲话时有意无意地提到一些身后事,隔三差五偶尔交代一两件,什么坟地啦,老衣啦,母亲的后事啦,里里外外的一些家务,连他自己存着的自制老柿子酒,都舍不得让前来探病的客人喝,说是留着给送他上山的出力人喝。半个月前老亲家去世,他拖着病体去“闹夜”还畅畅快快唱了一宿的丧葬民歌、道清。回来的路上,他与同行的侄儿侄孙说闲话:老亲家卧床两年,受够了罪孽,硬是疼死的;外爷半身不髓躺了三年多;大舅临死也活受罪几年。明确流露出他将来不要这样的死法!
父亲虽然有病,当时尚能行动自如,谁能把遥远的死亡与他联系起来,有时对于他的话根本没在意那就是“遗言”;其实对于他老人家来说在思想上,已经做好从容赴死的精神准备了,这是辞世后我们才省悟的。阴历9月16日是我的生日,17日是小孙子的生日,21日是三弟的生日,他着意选在13日(周五)的傍晚;一般地说没有特殊事情,我们可能会回老家团聚的。就在那个秋末--皇历上的上好吉日良辰,星月高照、不冷不热的傍晚,他安排母亲去侄孙家看电视,因为他需要安静养神。母亲像往常一样说说笑笑去邻居家串门,他竟自穿戴整齐,采用安乐法从容无畏地离开了人世
父亲在世从来不喜欢求人,不愿意欠别人恩情。人前人后提起我们兄弟姊妹总是夸奖子女怎样的孝敬,不像别的老人逢人总唠叨后辈不孝,他极尽维护子女的名声。这一点可能是他老人家终生最为得意的口碑之一。他自己积攒的钱、粮还能够母亲一人吃用三年。他的辞世,主要源于自己对疾病失去了控制能力,不愿拖到长期卧床,忍受病痛折磨的原因;自以为让子女床前孝敬徒劳无益,不如洒洒脱脱走个消停。
父亲的死讯传于外地做学问的堂兄,他悲痛之余赞叹父亲“坚强地活着,刚烈地离世!”这是一个多么平凡而又伟大的父亲,用视死如归的悲壮形色,谱写了一曲空前绝后的、完美的生命之歌。他雄浑、饱满的坚强品格,已经成为我们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