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节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书香小说网 www.shuxiang.la】,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当“年”提着元宵节的灯笼悄然远去,母亲就一直盼望着春天花开,盼望着二月二的到来。
“二月二带闺女”是我们当地的风俗。二月二这天女儿要回娘家吃饭,跟父母团聚,于是二月二被称作“女儿节”至于这是哪朝哪代流传下来的习俗,便不得可知。至于回不回娘家有什么讲究也不必去追究。对我而言,二月二又可以跟父母、哥嫂团聚,又可以吃上父母做的饭菜,倒是件开心的事。母亲在元宵节的晚上就查看了日历,为二月二恰逢周日而欣喜无比。母亲把过年多下来的咸鱼咸肉香肠什么的都冻在冰箱里,留着二月二吃。前些日子,我送回去两条大鲳鱼,让父亲趁新鲜煮着吃了,父亲却是果断地把鱼塞进了冰箱里,他说等二月二大家回来一起吃。
父母期盼的目光是一根绵长的线哪,扯着日子的脚步,二月二很快就到了眼前。头一天是周六,上午九点光景,母亲估摸着我们都已起床,送来一大包油绿的青菜,特地来跟我提醒一下。
“明天是二月二了,你们回家吃中饭还是吃晚饭。”母亲扶着门框跟我商量。
“吃中饭吧,白天有太阳晒,暖和。”我不假思索地答道。
“那好,我明天就不上街了,你们早点来,我再去你哥哥家说一声。”母亲没进屋就推着电瓶车出了巷子,留下一串熟悉的电瓶车喇叭声。
母亲每次来,车子到了巷子外就按几声喇叭,我们就赶紧开门出去拿妈妈送来的蔬菜、鸡蛋什么的。有时候,我们在睡懒觉,或者不在家,母亲就把东西从围墙的铁栅栏缝隙里把东西扔在院子的花坛里,然后响着喇叭离开。
二月二,天有些阴沉,间或飘着零星小雨。上午八点多,母亲那熟悉的车铃声从院外传来。
打开门,母亲拿着一把钢锯站在门口,等着我打开院子的铁栅栏门,那笑容挤皱了眼角的鱼尾纹。
“妈妈,你不是说今天不上街的吗?”我有些诧异。
“今天你们不上班,我来把门口的树锯一下,你看这些树枝快把电线撑断了。锯好了树枝,我再去市场买点新鲜的菜,冰箱里的东西你们可能不爱吃。”母亲说着,便从车棚里搬出长凳,准备锯树。
这是一棵香樟树。房子刚建好的那年春天,它从花坛里钻出来,细细弱弱的,新辟的花坛因之有了一份绿意。我们不知道它是什么树,以为是扔在花坛里的梨核发芽了,便留着它。没想到,它蹿起来很快,不到一年就长得一层楼房高,每当枝杈横弋的时候,母亲就带着锯子来锯。每锯一次,树就长得更快了。如今,八九年过去了,这棵树已近三层楼房高,褐绿的树干比中碗的口还粗,树干自下而上留着一串串“截枝”后的疮疤。我们从来没给树施过肥,浇水也是偶尔为之,它却一年四季葱葱郁郁,秋天会落下不少黄绿的叶子,但树始终是绿意盎然的。我甚至会奇怪,它到底是不是落叶的树木呢?有了这棵树,便有了满院的生机。清晨,我们从欢快的鸟鸣声中醒来,那没有节奏,没有伴奏的阵阵鸟鸣,穿过玻璃,撞击耳膜,给生命注入朝霞般的活力与色彩。儿子的书桌正对着繁密的树冠,每一次我坐在书桌旁看儿子读书、写字,满目青翠叫人心旷神怡。
为了让它长得更直更高,母亲每年都要给它“截枝”将下面的枝杈锯掉,让上面的枝叶朝着天空疯长。
树长得很高了,站在板凳上,举着锯子也碰不到最低的枝杈。母亲把凳子的一头支在铁栅栏下的围墙肚子上,让我双手端着另一头。我用力扶着凳子,心里却有些忐忑,站上去的应该是我,而我却站在地上。母亲一手扶着铁栅栏的尖顶,一手举着钢锯,呼啦呼啦地锯开了,淡黄的木屑携着樟木的清香飘飘洒洒,伴着若有若无的雨丝,如雪花落在我的身上、头发上穿越飘洒的木屑,我看到母亲的脚随着手臂的用力,在凳子上轻轻晃动,脚上穿的还是我前年买的雪地鞋,鞋面已变形,布满尘土,母亲身上的棉衣也是我几年前买的,显得那么单薄,忽地心里有些酸
“妈,我给你买件新棉衣吧。”我有些歉疚。
“衣服有得穿,今天特地穿的旧衣服来给你锯树的,新衣服穿着做事不方便。”母亲是个节俭的人,我去年买给她的羽绒服就大年初一穿了一天,便被收在箱子了。
那个压着电线的大树枝还在上面,母亲踮起脚,举着锯子,极力地向上够,长凳在我的手掌里上下晃动着,母亲拉直了平日微佝的腰,头颈仰得高高的,花白的头发上粘了星星木屑还是够不着那个高高的树杈,母亲弃了凳子,攀在铁栅栏上,左脚点着一根横栏,轻轻踮起右脚,试探了一下栅栏的承受力。
“妈,下来吧,太高了,危险。”我央求母亲下来。
“没事的,妈妈属猴的,从小会爬树。”母亲边说边将身子俯向门垛,手臂竭力地撑起身子,右腿缓缓抬起,攀住门垛的顶部,半个身子趴上去,然后左脚也提上去了。母亲微微发福的身子蹲在四米多高的门垛上,汗津津的脸上展露孩子般自豪的笑容,那一刻,一种莫名的感动与感慨涌上心头。母亲六十八岁了,已不再身轻如燕、健步如飞了,可她依然为儿女默默操持、劳作而今,站在高高墙头挥舞锯子的应该是我,站在地上用爱抚的目光,仰首观望的应该是母亲。而我竟是百无一用的书痴!
木屑无声飘飞如雪,枝叶晃动摇曳生姿,母亲半蹲的侧影在零星的雨点下定格成一幅油画,装裱在我的心里。
那个压着电线的树杈终于被锯下来,母亲又匍匐着下到地面,一脸满足,一脸汗水。她一边推车,一边给我讲着她小时候爬树掏鸟、下河摸鱼的陈年往事,那番自豪的神情仿佛又回到青春年少。
等我们赶回娘家的时候,已是中午。雨早已停了,似乎看见太阳在云层背后的光影。父亲坐在灶膛前,火光映红了爬满皱纹的脸膛,目光比锅膛里的火还要温暖。锅里嘟嘟地冒着热气,冷菜已摆上桌了,孩子们爱喝的花生奶也烫好了,我赶紧系上围裙帮妈妈炒菜。
“二月二,带女儿;挑蒿儿,搭饼儿。”每次约好回家吃饭,父亲、母亲都像过节似的忙乎好几天,每次吃完又得大包小包往回带。女儿节前一天,父亲去河滩渠边挖了许多野蒿,做了好些蒿儿团。一个个青绿的糯米团子外面沾着芝麻,里面包着桂花糖拌的炒芝麻,还没有吃,就已闻到野蒿的清香。循着游丝般的清香,我仿佛看到父亲踏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在沟渠边细细寻觅,寻觅刚刚冒出头来的野蒿嫩芽,一次次弯腰,一次次抬头,俯仰之间将爱注满心头;我仿佛看看父亲颤颤巍巍从井里提着满桶的水,那裂着口子的手和野蒿一同泡在水里;我仿佛看到父亲在灶台边上上下下小心地炒着芝麻,芝麻哔剥哔剥的欢畅流淌在心底
想到这些,我愈加愧疚了。无论韶华远去、年事高来;无论曾经现在、过去未来,儿女总是父母心中不变的牵挂,而我们做子女的却理所当然地享受着这份绵长深厚的爱,却常常忘了该为父母担当了有人曾说:“这世上最不能等的莫过于孝敬父母。”我还在等什么呢?我一把夺过父亲手中的碗:“让我来洗吧,你去歇着。”
这是一个难忘的女儿节,我知道内心的感动、感慨都不如行动。
当“年”提着元宵节的灯笼悄然远去,母亲就一直盼望着春天花开,盼望着二月二的到来。
“二月二带闺女”是我们当地的风俗。二月二这天女儿要回娘家吃饭,跟父母团聚,于是二月二被称作“女儿节”至于这是哪朝哪代流传下来的习俗,便不得可知。至于回不回娘家有什么讲究也不必去追究。对我而言,二月二又可以跟父母、哥嫂团聚,又可以吃上父母做的饭菜,倒是件开心的事。母亲在元宵节的晚上就查看了日历,为二月二恰逢周日而欣喜无比。母亲把过年多下来的咸鱼咸肉香肠什么的都冻在冰箱里,留着二月二吃。前些日子,我送回去两条大鲳鱼,让父亲趁新鲜煮着吃了,父亲却是果断地把鱼塞进了冰箱里,他说等二月二大家回来一起吃。
父母期盼的目光是一根绵长的线哪,扯着日子的脚步,二月二很快就到了眼前。头一天是周六,上午九点光景,母亲估摸着我们都已起床,送来一大包油绿的青菜,特地来跟我提醒一下。
“明天是二月二了,你们回家吃中饭还是吃晚饭。”母亲扶着门框跟我商量。
“吃中饭吧,白天有太阳晒,暖和。”我不假思索地答道。
“那好,我明天就不上街了,你们早点来,我再去你哥哥家说一声。”母亲没进屋就推着电瓶车出了巷子,留下一串熟悉的电瓶车喇叭声。
母亲每次来,车子到了巷子外就按几声喇叭,我们就赶紧开门出去拿妈妈送来的蔬菜、鸡蛋什么的。有时候,我们在睡懒觉,或者不在家,母亲就把东西从围墙的铁栅栏缝隙里把东西扔在院子的花坛里,然后响着喇叭离开。
二月二,天有些阴沉,间或飘着零星小雨。上午八点多,母亲那熟悉的车铃声从院外传来。
打开门,母亲拿着一把钢锯站在门口,等着我打开院子的铁栅栏门,那笑容挤皱了眼角的鱼尾纹。
“妈妈,你不是说今天不上街的吗?”我有些诧异。
“今天你们不上班,我来把门口的树锯一下,你看这些树枝快把电线撑断了。锯好了树枝,我再去市场买点新鲜的菜,冰箱里的东西你们可能不爱吃。”母亲说着,便从车棚里搬出长凳,准备锯树。
这是一棵香樟树。房子刚建好的那年春天,它从花坛里钻出来,细细弱弱的,新辟的花坛因之有了一份绿意。我们不知道它是什么树,以为是扔在花坛里的梨核发芽了,便留着它。没想到,它蹿起来很快,不到一年就长得一层楼房高,每当枝杈横弋的时候,母亲就带着锯子来锯。每锯一次,树就长得更快了。如今,八九年过去了,这棵树已近三层楼房高,褐绿的树干比中碗的口还粗,树干自下而上留着一串串“截枝”后的疮疤。我们从来没给树施过肥,浇水也是偶尔为之,它却一年四季葱葱郁郁,秋天会落下不少黄绿的叶子,但树始终是绿意盎然的。我甚至会奇怪,它到底是不是落叶的树木呢?有了这棵树,便有了满院的生机。清晨,我们从欢快的鸟鸣声中醒来,那没有节奏,没有伴奏的阵阵鸟鸣,穿过玻璃,撞击耳膜,给生命注入朝霞般的活力与色彩。儿子的书桌正对着繁密的树冠,每一次我坐在书桌旁看儿子读书、写字,满目青翠叫人心旷神怡。
为了让它长得更直更高,母亲每年都要给它“截枝”将下面的枝杈锯掉,让上面的枝叶朝着天空疯长。
树长得很高了,站在板凳上,举着锯子也碰不到最低的枝杈。母亲把凳子的一头支在铁栅栏下的围墙肚子上,让我双手端着另一头。我用力扶着凳子,心里却有些忐忑,站上去的应该是我,而我却站在地上。母亲一手扶着铁栅栏的尖顶,一手举着钢锯,呼啦呼啦地锯开了,淡黄的木屑携着樟木的清香飘飘洒洒,伴着若有若无的雨丝,如雪花落在我的身上、头发上穿越飘洒的木屑,我看到母亲的脚随着手臂的用力,在凳子上轻轻晃动,脚上穿的还是我前年买的雪地鞋,鞋面已变形,布满尘土,母亲身上的棉衣也是我几年前买的,显得那么单薄,忽地心里有些酸
“妈,我给你买件新棉衣吧。”我有些歉疚。
“衣服有得穿,今天特地穿的旧衣服来给你锯树的,新衣服穿着做事不方便。”母亲是个节俭的人,我去年买给她的羽绒服就大年初一穿了一天,便被收在箱子了。
那个压着电线的大树枝还在上面,母亲踮起脚,举着锯子,极力地向上够,长凳在我的手掌里上下晃动着,母亲拉直了平日微佝的腰,头颈仰得高高的,花白的头发上粘了星星木屑还是够不着那个高高的树杈,母亲弃了凳子,攀在铁栅栏上,左脚点着一根横栏,轻轻踮起右脚,试探了一下栅栏的承受力。
“妈,下来吧,太高了,危险。”我央求母亲下来。
“没事的,妈妈属猴的,从小会爬树。”母亲边说边将身子俯向门垛,手臂竭力地撑起身子,右腿缓缓抬起,攀住门垛的顶部,半个身子趴上去,然后左脚也提上去了。母亲微微发福的身子蹲在四米多高的门垛上,汗津津的脸上展露孩子般自豪的笑容,那一刻,一种莫名的感动与感慨涌上心头。母亲六十八岁了,已不再身轻如燕、健步如飞了,可她依然为儿女默默操持、劳作而今,站在高高墙头挥舞锯子的应该是我,站在地上用爱抚的目光,仰首观望的应该是母亲。而我竟是百无一用的书痴!
木屑无声飘飞如雪,枝叶晃动摇曳生姿,母亲半蹲的侧影在零星的雨点下定格成一幅油画,装裱在我的心里。
那个压着电线的树杈终于被锯下来,母亲又匍匐着下到地面,一脸满足,一脸汗水。她一边推车,一边给我讲着她小时候爬树掏鸟、下河摸鱼的陈年往事,那番自豪的神情仿佛又回到青春年少。
等我们赶回娘家的时候,已是中午。雨早已停了,似乎看见太阳在云层背后的光影。父亲坐在灶膛前,火光映红了爬满皱纹的脸膛,目光比锅膛里的火还要温暖。锅里嘟嘟地冒着热气,冷菜已摆上桌了,孩子们爱喝的花生奶也烫好了,我赶紧系上围裙帮妈妈炒菜。
“二月二,带女儿;挑蒿儿,搭饼儿。”每次约好回家吃饭,父亲、母亲都像过节似的忙乎好几天,每次吃完又得大包小包往回带。女儿节前一天,父亲去河滩渠边挖了许多野蒿,做了好些蒿儿团。一个个青绿的糯米团子外面沾着芝麻,里面包着桂花糖拌的炒芝麻,还没有吃,就已闻到野蒿的清香。循着游丝般的清香,我仿佛看到父亲踏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在沟渠边细细寻觅,寻觅刚刚冒出头来的野蒿嫩芽,一次次弯腰,一次次抬头,俯仰之间将爱注满心头;我仿佛看看父亲颤颤巍巍从井里提着满桶的水,那裂着口子的手和野蒿一同泡在水里;我仿佛看到父亲在灶台边上上下下小心地炒着芝麻,芝麻哔剥哔剥的欢畅流淌在心底
想到这些,我愈加愧疚了。无论韶华远去、年事高来;无论曾经现在、过去未来,儿女总是父母心中不变的牵挂,而我们做子女的却理所当然地享受着这份绵长深厚的爱,却常常忘了该为父母担当了有人曾说:“这世上最不能等的莫过于孝敬父母。”我还在等什么呢?我一把夺过父亲手中的碗:“让我来洗吧,你去歇着。”
这是一个难忘的女儿节,我知道内心的感动、感慨都不如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