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小说网 > 淡菊如烟文集 > 捍卫母语我们义不容辞

捍卫母语我们义不容辞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书香小说网 www.shuxiang.la】,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母语,是民族的命脉,是民族的凝聚力,也是民族独立的象征。正如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国家汉办兼职副主任杨光所说:“语言是文化传承和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自己的语言,一个国家的语言发展对民族的发展、文化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的基础作用。中国也不例外。传播广泛的语言也是强国的标志。中国语言的发展,需要和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相称。”

    可以说,母语是根植于民族灵魂与血液间的文化符号,她不仅是一种表达工具,也跟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密切相关,真实记录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踪迹,成为延续历史与未来的血脉。对于所有的中国人来说,我们的母语是民族精神的载体与表现形式,延续着五千年的文化命脉,是中华文化永远不可丢弃的家园。所以,不管社会怎样发展、国际交往怎样频繁,母语绝不能丢,因为语言与民族的关系是唇齿相依、鱼水共存的关系。丢弃了母语、冷落了母语,就会让中华民族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我们以及我们的后人都将会愧对列祖列宗,成为千古罪人!

    所以,捍卫母语,纯洁汉语,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作为语文老师,更是义不容辞!

    为捍卫母语,我们需要营造智慧课堂,重塑魅力语文。

    我们必须清晰的知道,语文教学不是字词句篇基础知识的不断灌输,也不是听说读写能力的反复训练,学习的方法不是记忆,学习的目的不是应试;我们更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语文教学不仅要关注语文的“工具性”更要彰显“人文性”培养孩子的对祖国语言文字的阅读感悟能力,提升语文素养,激发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智慧的课堂要让想象放飞出精彩。

    “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我们都知道,瓦特正是有了“为什么蒸汽能把壶盖顶起来”的思考,才有了后来蒸汽时代的到来;莱特兄弟正是有了“人能否长上翅膀,像鸟一样在天空中飞翔”的异想,才有了人类飞翔天空的现实

    任何一个孩子都是极具想象力的天才。我们都有一种体会,在孩子未上学的时候显得异常聪明,思维活跃,富于想象,有时说出来的话竟然会让大人自愧不如。想象力在没有任何约束的情况下发展得很好。可是入了学后,尤其是随着年级的升高就愈发不善言表,似乎更缺乏想象力。这是个普遍的问题,也是一个可怕的问题,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是谁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呢?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在某个学校的考试中,有这么一个问题:“雪化了是什么?”这个问题对于稍微有点常识的人来说,是很简单的,但是老师在后来的阅卷中发现,有一个孩子给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答案:“雪化了是春天。”然而,这个别出心裁的答案被打上了一个鲜红的“叉”号,至于原因,自然是因为跟标准答案不符。所以,很多时候,标准答案是磨掉孩子想象力的锉刀,定性思维成了孩子想象力的杀手。

    所以作为老师的我们,所要做的不是培养孩子的想象力而是呵护孩子的想象力,让想象放飞出精彩!我们可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角色体验,想象场景;可以抓住课题,启发学生质疑,想象情节;可以指导朗读,促进阅读感悟,引导想象文字背后的画面;可以巧设练习,鼓励学生想象故事的后续等等,让我们的学生在课堂里永远可以驾驭想象的翅膀,从语文文字出发,飞向精彩的世界。

    智慧课堂要让阅读走进心灵。

    可以说,阅读教学就是一种引领,引领学生以一种虔诚的态度慢慢地品味,认真地与文本展开对话,用自己的体验去汇兑作者的经验,用自己的内心去体验文本中人物的内心,从而凸显语文学习重情感、重体验和重感悟的特点。真正的阅读是心与心的交汇,是灵魂与灵魂的告白。所以,语文教学中,教者要匠心建构课堂,精心设计问题,选择有效教学手段,教师要引领学生抓住课文的关键词、句,通过静心品味,在脑海中展开想象,再现课文情景,感受蛰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获取精神享受。通过角色体验,走进文本中人物的内心;通过想象揣摩,走进作者的内心;通过感情催生,走进学生的内心。在阅读、体验、感悟中把文本化入自己的精神和生命,在课堂里完成一段难忘的智慧之旅、情感之旅和精神之旅。这,才是智慧的课堂的课堂,美丽的语文!

    智慧的课堂要留下永远的感动。

    常常觉得,在这个人们日益被物化被功利化的世界上,感动别人和被别人感动已不再是轻而易举的事了。难得感动的人并非拒绝这种感受,而是感动的能力在长久的功利矛盾中钝化或蜕化了。很多时候,盲目的机械的抄写、背诵,让我们的学生不再为语言文字动容、动心,专注于字词句篇的概念式的理解,很少能够去触摸文字的冷暖,语文学习有些麻木,语文课堂有些冷漠。我们今天的语文课堂,给予学生头脑的灌输太多、太多,而给予人心灵的震撼太少、太少!所以作为老师,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感动,是以激情感染学生,是以生活中的书本中的真、善、美去触动学生的灵魂,帮助学生找到自己与书本、生活的情感契合点,培养学生对生活敏锐的感知能力,让学生学会感动,懂得爱,懂得感恩,培养学生对家庭、对社会、对生活、对生命的责任感,从而使学生学会怎样做一个真正意义的人。我们努力要做的是在学生心中留下永远的感动。

    魅力语文要让学生享受诗意的课堂。

    语文课就应该像一首诗!所谓“诗”是指课堂上师生互动产生的绽放、闪光,乃至激荡。教者要以深厚的生活和精妙的阅读为基础,创造出入情入境的诗意,作为语文课精致的美学追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能力发展。”当我们能以诗的心情对待学习,春日的鲜花、夏日的小溪、秋天的明月、冬天的残阳,都将以更加美好的风姿走进我们日臻完满的生活。当我们在生活中充分享受这些东西时,那不就是一种诗意的生活吗?那么这种学习也就变成了诗意的学习。

    魅力语文要张扬学生的个性。

    我们都知道,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塑造人,而是为了发展人。而几千年来,中国的教师一直在扮演着一个“雕塑者”的角色。古人用“玉不琢不成器”“朽木不可雕”来比喻教育现象,而现在我们教师更在套用“三好学生”“四有新人”“五育并进”“全面发展”等模式去塑造着一个个社会主义接班人,教育目标理想化,教育活动形式化,于是我们培养出来的都是一些只有共性没有个性,不懂创新,缺乏实践能力的人。所以我们要确立正确的教育观——教育不是塑造人,而是开发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我们当本着“人之初,性本善”的观念“以人为本”以校为本,把视线从课本、教参、分数、名次上转向学生,去关注学生的生活状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文化视野,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我们要收拾起陈旧的老套的方法,收藏起那唯一评价的尺子---分数,收敛住苛刻的目光和严厉的表情,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创设一个探究学习的氛围,为学生留一片自由发展的天地,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

    魅力语文要让学生在体验中快乐生成。

    我们都知道,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无非是教学生学会学习。学知识、学本领、学道理,自古以来学习本身没有什么对错优劣,差别在于学习的方式。教师的教学的方式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很久以来,老师们可能更多地关注了学习的结果,关注了知识掌握的程度,关注了考试的分数,却不经意地忽略了学习的过程,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享受的情感的体验。事实上学习的快乐来自体验,知识的建构、能力的形成、情感的丰润从体验中得来更鲜活、更生动、更深刻。因为学习的快乐来自体验!

    所以我们要让体验教学深入课堂。角色模拟、情境对话、想象体验、实验操作,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体验中感悟、习得、成长。

    为捍卫母语,我们需要开展综合活动,构建大语文环境。

    语文学习,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之内,课堂之外更有一片语文学习的天地。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开展语文综合活动,构建大语文环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大自然中学习语文,让语文走进孩子的心灵。

    首先,语文教学要亲近生活。

    语文教学要关注生活,说简单了就是不要死教教材,不要盯着字词句篇不放,不要揪着听说读写拼命。我们要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的目光变得敏锐,让学生的心变得敏感,让学生的情感变得细腻,让学生更善于捕捉和感受生活的变化,激发一种对生活对生命的蓬勃热情。

    其次,语文教学要亲近自然。

    很多时候,我们离自然太远了,当我们在教室里欣赏赞美春天的诗文时,我们却把青光挡在教室外面;我们在课堂里指导学生写风霜雨雪、鸟兽虫鱼,我们却将生命万物拒之门外;我们常常教学生缘木求鱼、闭门造车春花秋月、日月星辰、鸟语花香、蝶舞芬芳、蛙声一片等等,什么时候起早已成了寂寞的文字和无边的想象。我们的课堂与自然间隔着太多的门啊!

    我们的教学要亲近自然,是指语文课堂要质朴、要和谐,要有一种田园的味道。我们要引领儿童回归生活,走向大地,体验温情,释放生命灵性,建设精神家园。马克思说过:未来的理想社会是“完成了的自然主义”我们的语文教学要亲近自然,要营造一个宽松和谐,能让思维激活,让心灵解放,让情感奔流的环境。像孔子游春里,孔子带着学生在泗水河边,沐浴着青光,以水论人,畅谈志向,其乐融融,该是怎样的教育境界?唯有我们的孩子亲近自然、热爱自然、尊重自然规律、保护自然环境,他们的生命才能在自然中,与自然和谐相生,生命才更加圆融与丰满。

    再次,语文教学要亲近道德。

    我们所教育的对象是社会的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文以载道、文道结合”

    是多年来语文教学的必然遵循的规律。我想,今天的语文教学依然要坚守这块阵地,引导学生在对语言文字、故事情节中理解中感悟人物、陶冶情操、感染精神。当然,这种道德教育,不能死搬硬套,教条主义,而是要不着痕迹,追求水到渠成、润物无声的效果。

    为捍卫母语,我们需要加强课外阅读,促进文化积淀。

    朱永新教授曾经在全国政协会议上讲了一段耐人寻味的话,他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他主张:要“营造书香校园”要求“图书馆应随时随地向孩子敞开”他还说“什么时候我们的社会不把读书、学习看成是负担,不把读书、学习看成是一种为得到某种荣誉的途径和工具,而仅仅作为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我们才算是进入了学习型社会。”

    提起课外阅读,说起它的好处,我们教师总会谈及两点:一是拓展知识面,二是提高阅读写作能力。此话固然没错,可我总觉得课外阅读仅仅是为了丰富知识,提高写作能力,似乎还远远不够。古今中外许多名人名家都爱读书。高尔基将书籍看作“人类进步的阶梯”他看到书就像“饥饿的人扑到面包上”一样;托尔斯泰把“理想的书籍”看作是“智慧的钥匙”;歌德认为:“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谈话”;我们的古人更觉得“最是书香能致远,阅读之乐乐无穷。”我想,在他们眼中,书不只文字的堆砌,不只是知识的积累,更是生活的再现,智慧的化身;读书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是一种精神的成长,是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阅读是快乐的,是一种精神享受,是一段愉快的生命旅程。因而,真正意义的课外阅读,应该让学生感受到精神的愉悦,感受到祖国语言的魅力,感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让孩子在自觉的个性化的阅读中丰富知识,开拓视野,活跃思维,陶冶情操。

    现在,有许多地方,许多学校,将课外阅读教材新人文读本以及诸多经典书目的内容纳入考试的范畴,将课外阅读与考级捆为一体,为考级而阅读,为阅读而阅读。其实,一旦课外阅读烙上“应试”的痕迹,一旦课外阅读肩负起“夺分”的重任,那么,课外书中生动的语言,有趣的情节,丰富的情感,深刻的道理,文化的气息等等都将化作一道道判断题、选择题,化作一条条填空一个个知识点。不知道,当我们的学生反复背默着这一道道冷漠的试题的时候,他们是否还能亲近母语?是否还能感受到汉字的优美,汉语的动听,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厚博大与辉煌灿烂?所以,我真的真的很希望,希望我们老师把课外阅读读得时间还给学生,课外阅读能成为儿童成长的心灵鸡汤,让我们每个教师守住一方净土,将永恒的东西——母语所蕴含的魅力、情感、精神、文化等,植根于儿童的心灵深处,让儿童用心灵去拥抱语言,亲近母语,去获取最真切的感受,让孩子快乐地读书,幸福地成长。

    捍卫母语,作为语文老师,我们义不容辞!但是我要说,中华母语的强盛就是中华民族的强盛,中华母语的发展就是中华民族的发展。所有的中国人,请讲母语吧!请热爱母语吧!请捍卫我们民族的语言吧!

    如果我们自己对母语都不看重、不爱护,怎能期望外人尊重、向往呢?谁轻视、贬低、亵渎、践踏她,谁就是损我中华文化长城。爱护母语,就是爱我中华;维护汉语,就是维护文明古国的文化底蕴。这才是提升我国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这才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让我们记住大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话:“语言是万物之所以存在的家。”其实,保家卫国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维护好母语的纯洁性,捍卫好母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