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村庄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书香小说网 www.shuxiang.la】,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母亲来电话说,村子里又要征地了,这一次家里的地都要收去起高楼。电话那头,母亲显得很焦急而无奈,面临即将失去的土地,母亲的心情隔着电话我也能触摸到那份不舍与哀伤。
当我顶着烈日赶回村子,已是中午时分了。两个月没回娘家了,这个生活了近二十年的村子,在我的面前显得越发地陌生与遥远了。集居点的楼房盖了一幢又一幢,大幅的家居装饰广告牌已树到村口的桥边。田野在萎缩,绿色在流逝,楼房和水泥路像装甲车似的挺进村子。那些琉璃瓦和钢窗在阳光下折射出刺眼的光芒,一直刺到我的心里
离开村子,离开母亲生活已经十多年了,可故乡的小村庄一直是我魂牵梦绕的风景。每隔一两个月总要回去一趟,看看老爸老妈,看看那片熟悉的土地,呼吸一下乡野青青的气息。一条大河穿过村子,大河就在母亲家的屋后。小时候,我总爱趴在窗口看大河里来往的船只,偶尔看到装满嫁妆的红船便会冲出去,追着船跑很远、很远
母亲坐在门口的矮凳子上,视线停留在屋前的那亩庄稼地上,目光摩挲着油绿的大豆枝叶。那些大豆长势真好,几场雨后枝叶腾腾地往上窜,上次回来是还是匍匐在地面的小矮苗,如今有些已开出灰紫的小花来。微风过处,摇曳生姿,绿波荡漾,煞是好看。
母亲告诉我,新农村集居点要扩建了,这一次要建十几幢小高层,家里的一亩三分地保不住了。其实,母亲已经六十多岁了,早就让她把地让了给别人种,可她愣是不肯。她说没田了,米呀、油呀都要买太费钱了,再说买的没有家里种的放心、好吃。母亲和退休的父亲把这点土地守得很好,一熟稻子,一熟油菜,房前屋后拾掇出的小块地都种上瓜果蔬菜,玉米、红薯、豌豆、赤豆什么的也是少不了的,因为他们知道我爱吃这些杂粮呢。父亲是煤矿工人退休,而母亲做了一辈子农民,土地总能在她的经营下源源不断地奉献出果实来,一年四季,我和哥哥家都能吃到父母种的新鲜的果蔬,哥哥家的粮油也是他们从田里收上来送去的。因为有田地,父亲、母亲难得闲着。早晨,父亲一起床,脸都不洗就会趿着拖鞋在田边转悠几圈,什么也不做,就是看看田货,仿佛是每天与庄稼的约会。母亲是个劳碌的人,一睁开眼就开始劳作了,因着母亲的勤劳,家里的庄稼总长得比人家的壮实,田地也收拾得特别的清爽。母亲常说:“孩子是自己家的好,田货也要人家傲。”(“傲”是我们的方言,是“夸奖”的意思。)在她眼里,土地和孩子一样重要,一样可亲。
村干部来了,向我们宣传着新农村建设的意义,传达着政府的规划。原来,大河北面的大片土地已被开发,引进项目,要开工厂。其实,工厂早就开了好多家了。只是村民们守着剩余的一点土地不愿离开而已。这一次,那些坚守的村民都要纳入“失地农民”的行列了,他们必须拆迁搬到大河的南边来住了。当我问及先前起的单门独院的连体别墅有多少农民搬进去住了,村主任愣了一下,答道:“住不住是他们自己的事,卖不卖也是他们自己的事。”我笑了,因为我知道没有几个地道的农民住得起,他们拿到房子基本是转卖了,撰上三四万,依旧守着老屋过着旧日子。我问村官,那些大河北面的村民,那些世世代代土生土长的农民,要他们离开土地搬到高楼里去住,他们愿意吗?他们家的钉耙锄头、缸缸坛坛、鸡鸭猪狗怎么办?村主任苦笑一番,那表情很是复杂和难懂,他说:“这个问题我们早就考虑到了,早就反映了,可是政府的建设重要啊!”我知道,他说这话有些违心,但他必须这么说。我不想去反驳他的冠冕之词,我知道他们这些村干部早已焦头烂额,征地、搬迁,许多困难已折磨他们很痛苦了。可是,我不得不为和我母亲一样的已经失去和即将失去土地的村民们担忧了。虽然,一亩地政府一次性补贴两万多元钱,可是这些钱之于土地每一季、每一年的收获,又算得了什么呢?或许年轻的可以去城里打工,可是那些习惯了田间劳作的中老年该怎么去面对新的生活呢?他们必须要搬到高楼里,像笼中的鸟儿一样在阳台上眺望蓝天吗?
乡民们习惯着从前的生活。春天,村里的人爱约着一起耕地、播种,挥洒汗水、谈笑风生,把丰收的展望挂在灿烂的笑容里;夏天,村里的人爱赶着鸭子回家,爱把桌子摆在外面吃晚饭,爱端着饭碗在邻家的菜碗里夹上几筷子爱吃的菜,爱摇着蒲扇在大树下乘凉、聊天;秋天,到了收割的季节,邻里相亲会自发地组成帮扶队,挨家挨户一同收割、脱粒,小脱粒机的轰鸣总也盖不住村民嘹亮的劳动号子;冬天,农闲了,邻里们爱东家走走,西家串串,聚在某家避风的门前晒太阳,或打上几圈长牌,喝上几碗自酿的米酒。勤劳、和睦的村民们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他们不太在乎房子的大小、高低,守着小瓦屋一样自足自乐;他们不追求衣裳的精美华丽,两件白汗衫能穿一个夏天,一双拖鞋足以踏遍整个村子;他们喜欢听狗吠鸡鸣、家长里短,喜欢鸡窝里刚下的鸡蛋的温热,喜欢浸在水井里的西瓜的凉爽,喜欢在茅房里看猪吃食时的狼狈,喜欢将钉耙锄头耍得潇洒自如这就是他们的乡村田园生活!住进了高楼大厦,那铁桶式的屋子,那不占泥巴却打滑的地,那比脸盆还干净的抽水马桶他们还适应吗?会喜欢吗?他们还能吃到自己种的黄瓜、番茄吗?他们还能为孩子在灶膛里烤红薯、烧玉米吗?我不知道为什么要替他们担心,但我看到西家婶婶在村干部屡次登门后,揣着“三十年政策不变”的土地证病倒在凉榻上了。我知道,对于像母亲,像邻家婶婶等许多的村民,他们害怕失去的不仅仅是土地和经济损失,更怕失去的是几十年的生活方式和劳动习惯。对于种了一辈子的地和用一辈子的财富建造的老屋,他们将割舍的是精神的寄托和生命的寓所。可是,在经济建设一马当先的社会,在招商引资为大计,项目要做大做强的今天,谁愿意去关注老百姓的精神归宿和心灵寄托呢?他们会说,新农村建设就是要改善农民的住房条件,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让乡村集镇化,让农村城市化,不是有句口号叫“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吗?钢筋水泥的丛林代替了绿树青苗,高楼大厦挤占了田地庄稼,繁华喧嚣驱走悠闲宁静,还有热电厂的噪音和浓烟、尘埃,还有这家厂、那家厂的废水、废气,村民们是有必要搬进全封闭的高层楼房里喽!
我没有办法说服村干部去改变政策,我唯有安慰母亲失落的心。我只能说,年纪大了地也种不动了,丢就丢了吧,反正我们会养你的老,会照顾你的生活。我知道,用不上几天,邻里相亲都会无奈地用拿了一辈子钉耙锄头的粗糙的手,在合同书上歪歪扭扭地签上自己名字,然后用大拇指颤抖地摁上指纹。我相信,质朴、厚道的乡亲们不会做“钉子户”他们一向是那么听政府的话,那么拥戴自己的父母官啊!可是,谁来体谅他们失落的、无奈的、恐惧的内心呢?
故乡的村子越来越小,越来越闹了。故乡的小河越来越少了,那条我曾经摸过螺蛳、河蚌,划过小船的小河只剩一段了,枯竭得如同一个垂暮的老人,肤色枯槁,形容憔悴,令我目不忍睹了。那些累着鸟窝的大树,那片散发着桑果味的胡桑,那一丛丛春天里冒笋芽儿的竹林,那些住着蜜蜂的土屋早已镶在童年发黄的记忆画册里了;而今,那棵歪脖子苦楝树下纳凉的人影,那些“听取蛙声一片”的稻田,那些婆娑起舞的大豆,那个散发着泥土气息的村子,都将变成昨日的风景,萦绕在乡民们的魂梦里
故乡的小村,一块失落的田园,最终会是乡野村民的失乐园。怀想童年的乡村,面对即逝的田园,看着相邻变化了的表情,我只能用一篇文章,一段文字来记录此刻的心情。我知道,我只能在梦回故乡时找回这个失落的美丽村庄了。时代的进步,我们还将失落多少田园、村庄呢?还有多少人愿意和我一起追寻那渐行渐远的乡村田园的宁静美丽呢?
2010年7月19日
母亲来电话说,村子里又要征地了,这一次家里的地都要收去起高楼。电话那头,母亲显得很焦急而无奈,面临即将失去的土地,母亲的心情隔着电话我也能触摸到那份不舍与哀伤。
当我顶着烈日赶回村子,已是中午时分了。两个月没回娘家了,这个生活了近二十年的村子,在我的面前显得越发地陌生与遥远了。集居点的楼房盖了一幢又一幢,大幅的家居装饰广告牌已树到村口的桥边。田野在萎缩,绿色在流逝,楼房和水泥路像装甲车似的挺进村子。那些琉璃瓦和钢窗在阳光下折射出刺眼的光芒,一直刺到我的心里
离开村子,离开母亲生活已经十多年了,可故乡的小村庄一直是我魂牵梦绕的风景。每隔一两个月总要回去一趟,看看老爸老妈,看看那片熟悉的土地,呼吸一下乡野青青的气息。一条大河穿过村子,大河就在母亲家的屋后。小时候,我总爱趴在窗口看大河里来往的船只,偶尔看到装满嫁妆的红船便会冲出去,追着船跑很远、很远
母亲坐在门口的矮凳子上,视线停留在屋前的那亩庄稼地上,目光摩挲着油绿的大豆枝叶。那些大豆长势真好,几场雨后枝叶腾腾地往上窜,上次回来是还是匍匐在地面的小矮苗,如今有些已开出灰紫的小花来。微风过处,摇曳生姿,绿波荡漾,煞是好看。
母亲告诉我,新农村集居点要扩建了,这一次要建十几幢小高层,家里的一亩三分地保不住了。其实,母亲已经六十多岁了,早就让她把地让了给别人种,可她愣是不肯。她说没田了,米呀、油呀都要买太费钱了,再说买的没有家里种的放心、好吃。母亲和退休的父亲把这点土地守得很好,一熟稻子,一熟油菜,房前屋后拾掇出的小块地都种上瓜果蔬菜,玉米、红薯、豌豆、赤豆什么的也是少不了的,因为他们知道我爱吃这些杂粮呢。父亲是煤矿工人退休,而母亲做了一辈子农民,土地总能在她的经营下源源不断地奉献出果实来,一年四季,我和哥哥家都能吃到父母种的新鲜的果蔬,哥哥家的粮油也是他们从田里收上来送去的。因为有田地,父亲、母亲难得闲着。早晨,父亲一起床,脸都不洗就会趿着拖鞋在田边转悠几圈,什么也不做,就是看看田货,仿佛是每天与庄稼的约会。母亲是个劳碌的人,一睁开眼就开始劳作了,因着母亲的勤劳,家里的庄稼总长得比人家的壮实,田地也收拾得特别的清爽。母亲常说:“孩子是自己家的好,田货也要人家傲。”(“傲”是我们的方言,是“夸奖”的意思。)在她眼里,土地和孩子一样重要,一样可亲。
村干部来了,向我们宣传着新农村建设的意义,传达着政府的规划。原来,大河北面的大片土地已被开发,引进项目,要开工厂。其实,工厂早就开了好多家了。只是村民们守着剩余的一点土地不愿离开而已。这一次,那些坚守的村民都要纳入“失地农民”的行列了,他们必须拆迁搬到大河的南边来住了。当我问及先前起的单门独院的连体别墅有多少农民搬进去住了,村主任愣了一下,答道:“住不住是他们自己的事,卖不卖也是他们自己的事。”我笑了,因为我知道没有几个地道的农民住得起,他们拿到房子基本是转卖了,撰上三四万,依旧守着老屋过着旧日子。我问村官,那些大河北面的村民,那些世世代代土生土长的农民,要他们离开土地搬到高楼里去住,他们愿意吗?他们家的钉耙锄头、缸缸坛坛、鸡鸭猪狗怎么办?村主任苦笑一番,那表情很是复杂和难懂,他说:“这个问题我们早就考虑到了,早就反映了,可是政府的建设重要啊!”我知道,他说这话有些违心,但他必须这么说。我不想去反驳他的冠冕之词,我知道他们这些村干部早已焦头烂额,征地、搬迁,许多困难已折磨他们很痛苦了。可是,我不得不为和我母亲一样的已经失去和即将失去土地的村民们担忧了。虽然,一亩地政府一次性补贴两万多元钱,可是这些钱之于土地每一季、每一年的收获,又算得了什么呢?或许年轻的可以去城里打工,可是那些习惯了田间劳作的中老年该怎么去面对新的生活呢?他们必须要搬到高楼里,像笼中的鸟儿一样在阳台上眺望蓝天吗?
乡民们习惯着从前的生活。春天,村里的人爱约着一起耕地、播种,挥洒汗水、谈笑风生,把丰收的展望挂在灿烂的笑容里;夏天,村里的人爱赶着鸭子回家,爱把桌子摆在外面吃晚饭,爱端着饭碗在邻家的菜碗里夹上几筷子爱吃的菜,爱摇着蒲扇在大树下乘凉、聊天;秋天,到了收割的季节,邻里相亲会自发地组成帮扶队,挨家挨户一同收割、脱粒,小脱粒机的轰鸣总也盖不住村民嘹亮的劳动号子;冬天,农闲了,邻里们爱东家走走,西家串串,聚在某家避风的门前晒太阳,或打上几圈长牌,喝上几碗自酿的米酒。勤劳、和睦的村民们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他们不太在乎房子的大小、高低,守着小瓦屋一样自足自乐;他们不追求衣裳的精美华丽,两件白汗衫能穿一个夏天,一双拖鞋足以踏遍整个村子;他们喜欢听狗吠鸡鸣、家长里短,喜欢鸡窝里刚下的鸡蛋的温热,喜欢浸在水井里的西瓜的凉爽,喜欢在茅房里看猪吃食时的狼狈,喜欢将钉耙锄头耍得潇洒自如这就是他们的乡村田园生活!住进了高楼大厦,那铁桶式的屋子,那不占泥巴却打滑的地,那比脸盆还干净的抽水马桶他们还适应吗?会喜欢吗?他们还能吃到自己种的黄瓜、番茄吗?他们还能为孩子在灶膛里烤红薯、烧玉米吗?我不知道为什么要替他们担心,但我看到西家婶婶在村干部屡次登门后,揣着“三十年政策不变”的土地证病倒在凉榻上了。我知道,对于像母亲,像邻家婶婶等许多的村民,他们害怕失去的不仅仅是土地和经济损失,更怕失去的是几十年的生活方式和劳动习惯。对于种了一辈子的地和用一辈子的财富建造的老屋,他们将割舍的是精神的寄托和生命的寓所。可是,在经济建设一马当先的社会,在招商引资为大计,项目要做大做强的今天,谁愿意去关注老百姓的精神归宿和心灵寄托呢?他们会说,新农村建设就是要改善农民的住房条件,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让乡村集镇化,让农村城市化,不是有句口号叫“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吗?钢筋水泥的丛林代替了绿树青苗,高楼大厦挤占了田地庄稼,繁华喧嚣驱走悠闲宁静,还有热电厂的噪音和浓烟、尘埃,还有这家厂、那家厂的废水、废气,村民们是有必要搬进全封闭的高层楼房里喽!
我没有办法说服村干部去改变政策,我唯有安慰母亲失落的心。我只能说,年纪大了地也种不动了,丢就丢了吧,反正我们会养你的老,会照顾你的生活。我知道,用不上几天,邻里相亲都会无奈地用拿了一辈子钉耙锄头的粗糙的手,在合同书上歪歪扭扭地签上自己名字,然后用大拇指颤抖地摁上指纹。我相信,质朴、厚道的乡亲们不会做“钉子户”他们一向是那么听政府的话,那么拥戴自己的父母官啊!可是,谁来体谅他们失落的、无奈的、恐惧的内心呢?
故乡的村子越来越小,越来越闹了。故乡的小河越来越少了,那条我曾经摸过螺蛳、河蚌,划过小船的小河只剩一段了,枯竭得如同一个垂暮的老人,肤色枯槁,形容憔悴,令我目不忍睹了。那些累着鸟窝的大树,那片散发着桑果味的胡桑,那一丛丛春天里冒笋芽儿的竹林,那些住着蜜蜂的土屋早已镶在童年发黄的记忆画册里了;而今,那棵歪脖子苦楝树下纳凉的人影,那些“听取蛙声一片”的稻田,那些婆娑起舞的大豆,那个散发着泥土气息的村子,都将变成昨日的风景,萦绕在乡民们的魂梦里
故乡的小村,一块失落的田园,最终会是乡野村民的失乐园。怀想童年的乡村,面对即逝的田园,看着相邻变化了的表情,我只能用一篇文章,一段文字来记录此刻的心情。我知道,我只能在梦回故乡时找回这个失落的美丽村庄了。时代的进步,我们还将失落多少田园、村庄呢?还有多少人愿意和我一起追寻那渐行渐远的乡村田园的宁静美丽呢?
2010年7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