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小说网 > 丹江诺儿文集 > 沉睡在河底的故事

沉睡在河底的故事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书香小说网 www.shuxiang.la】,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李官桥”这个地名,恐怕大家现在翻烂中国地图也找不到它了,可是它曾经的辉煌却影响了大半个中国,我对它的模糊印象也是从老人们的叙述中得知,而我也一直认为我和它毫无关系,因为它离我太遥远了,那湛蓝湛蓝的丹江水,幽深幽深的水库深底,是那样的遥遥而不可及,可是,今天和八十高龄的爷爷聊天却深深地震撼了我,那尘封的往事在爷爷的眉头一点点的舒展,浑浊的眼睛透露着对那片土地的向往

    李官桥,该地古称顺阳,西汉置县,晋置郡,宋曾被洪水淹没,以后复建,明成化六年(1470)河南淅川自内乡分出置县时,此地已经形成集镇,因此属于淅川的四大古镇之一。

    李官桥位于淅川,内乡,邓县,光化,均县五县的交界地区,南北两地面平坦,自镇北直镇南长达20多公里,为丹江冲积平原,有“四十五里顺阳川”之谓,距离今天的淅川县城75公里左右,在旧社会被划为“区”解放以后则被划为“镇”

    爷爷说,李官桥土地相当的肥沃,庄稼都不敢使用粪,因为只要多用一点土粪庄稼就会歪倒,反而减产,不用施肥的庄稼足以见证它的土地有多么得肥沃。黑土地造就了李官桥,物产丰富,商业繁盛,俗语“桥半县”之称,意思是说李官桥的粮食生产和一切工业、商业收入是整个淅川县城收入的一半。商贾富豪连成一片,当地的农民生活之富足在全国也是首屈一指。

    李官桥最热闹和摩肩接踵之地则是水旱码头,每天,河埠头上人群熙攘,挑担的,拉车的,还有步行的,各路人马在此交接货物,人声鼎沸。而此码头也是豫鄂陕三省贸易往来的主要枢纽。交通极为便利,是河南,湖北五县组成的重要的货物集散地之一。

    也许,这里风水很旺,从楚时遗留下来的城墙、城门、碉堡、炮楼子都保存完好无损的程度来看。楚国之都丹阳就距此地,也许这里的土地太金贵,所以历来成为兵家争夺之地,可能就是因为这里太富裕,外来打家劫舍的土匪也应运而生了,东南部的邓县就流窜着一个特大土匪“张大仙”带领着手下几百号喽罗,虎视眈眈地盯着李官桥,而李官桥周边的村子就不停的遭受着这股土匪的袭击。

    我家就曾经饱受土匪的祸害,爷爷苍老的眼睛里盈满泪水,记忆把他带回了那个可怕的年代“土匪来了,打家劫舍,烧杀抢掠,见到什么抢什么,我的老奶奶和两个姑奶奶,还有二爷爷,以及家里的驴子,骡子均被抢走,分别被土匪卖掉,家里卖房卖地四处寻找被抢走的人,凄惨的是只有几岁的二爷爷被土匪扔到路上,差点摔死,幸好亏被邻村的人捡到,送了回来,我的老奶奶以及两个姑奶奶,还好她们被土匪卖的不远,都又赎了回来,可怕的土匪让爷爷至今想起还胆寒。。

    当时的李官桥,也是多方组织的中心,其中最为活跃的是民团,而民团之首则是来自内乡的“曹中山”人称曹团长,曹团长为人正直,关爱百姓,与土匪抗衡,保卫着李官桥,深得民心。后来这帮土匪在各方势力的围攻下,终于被冲散,老百姓总算去掉了一个心头大患。

    “李官桥”这片富饶的土地,在那个年代,国军,共军,民团混乱一片,终年遭受着战乱,它的经济也一度滑坡,处于萧条状态。

    如今,在烟波浩淼的丹江水库下,埋藏着祖辈太多的故事。缠缠绵勉的爱情,悲戚动人,各股势力的较劲,混乱不堪;土匪的凶残,心有余悸,河埠头成了祖辈永远无法磨灭的记忆。也成了我们心中永远的谜底,太多的好奇却不知怎么去发掘,李官桥成了一个遥远的故事;不知道再过许多年后还有没有人用笔来记叙它。

    今天,我聆听爷爷讲那过去的事情。用稚嫩的笔尖记叙一点点爷爷的人生历程。

    爷爷说:“李官桥,在我今天故乡的正西方二十里之处,我们是地地道道的李官桥后人,而他的少年读书生涯就在那个地方,爷爷有三兄弟,他为长,中国自古以来注重长子,我的家族相当大,加之爷爷聪明好学,自然就得到了家族的重视,而爷爷也没有辜负家人光耀门楣的重托,成绩优秀,而那所正规的军编学校也不收爷爷任何的费用,他只用安心地读书就成,就在爷爷踌躇满志的时候,日寇垂死挣扎,大举侵略,一路烧杀抢劫到李官桥。

    那是一个冬天的早晨,凛冽的寒风呼啸地刮着,爷爷正和他的同学准备转移到安全的地方,日军的枪炮轰来了,子弹在他和同学们的耳边艘艘地响,同学们陆陆续续地转移走了,就在爷爷要转身的那一刻,从老家冒着枪林弹雨赶来的老爷爷,(爷爷的父亲)一把拉住了将要继续求学的爷爷,一直把他拉到嫁在南山的大姑奶奶家,在那里守着他,不让他动,(害怕鬼子的子弹不认人,)整整蛰伏了半年,终于安全了,十五岁的爷爷也结束了他的读书生涯,走进了他人生的第二个旅程,洞房花烛!李官桥也成了他心底永远的痛!

    解放了,新中国成立了,地大物博的李官桥迎来了又一个崭新的春天,但同时也迎来了它的末年。

    1950年开始,爷爷陪同地质队一起勘探测量,任区上会计,同时,丹江大坝也开始兴建,这就预示这片土地将很快沉寂与河底,1958年,李官桥的居民开始迁移,1961年,李官桥附近的百姓全部迁移完毕,离水较远的村子后靠。我们村属于后靠范围。1967年,李官桥镇全部淹没,这座繁华一时的古镇便沉睡在苍茫的丹江水库下。

    李官桥淹没之后,爷爷随之去湖北的丹江工作,依然任某公司的会计,对待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生活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四十年的会计生涯,爷爷履行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职责,上对得起天,下对得起地,他赢得了一个闪亮的口碑。

    爷爷今年82岁了,岁月在他的头顶没留下一丝寸发,唯有眉头那几根白色的长长的眉毛见证着他的一生,慈祥的面孔,驼背的身躯,深陷的眼睛流露着对那片富饶的土地的牵挂,爷爷不善言辞,唯我提起李官桥,他才打开了话匣子,侃侃而谈,慢丝条理的叙说着那尘封的往事,谁言他乡好,月是故乡圆,爷爷奔波漂流了50年,最终落叶归根,回到了生养他的河埠头,我们的家乡。

    沉睡河底的李官桥,你是我祖辈心中永远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