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雨水情结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书香小说网 www.shuxiang.la】,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喜欢听雨,因为雨声是温馨的,也是最有韵致的;期盼下雨,因为“雨露滋润禾苗壮”而且雨水能荡涤尘埃污秽,淹没功名利禄和灯红酒绿的喧嚣。我之所以对雨水独有情钟,更因为内心从小就烙下了雨水的情结。
三年困难时期,我出生在十年九旱的川北山区,从小听得最多的词汇也许就是“抗旱”;见得最多的场景当属全村人昼夜在老井前排队等水;还时常见到饥民逃荒的愁容,听到流浪小贩“乱头发换针啊”的那凄凉的吆喝声。
正因为少雨缺水,山里人活得很苦、很累也很小心,大人常告诫我们:“不要高言低语的,得罪了龙王爷怎么办?”他们几乎每年都要背着积存的麦秆、柴草到山顶上去“烧山头”说这样能下雨,哪怕老天变个脸也是一种安慰。可老天爷就是不买账,使其大多成了无奈的单相思。
读小学时,父亲外出做木匠手艺,有病在床的母亲叫我去等水。干巴巴的老井里,一点一滴的流速,让排着长龙的人等得心焦。我自作主张到山下来坝子里去挑水,好不容易上到半山腰,人矮桶大前撞后碰,连人带水摔倒了,是一位民办老教师把我扶起,帮我挑一担水回家。我哭了,母亲也哭了。
在上学的山路上,我和小伙伴们坚持为打井放炮瞎了双眼的单身汉抬水;在放学的途中冒雨给“大寨田”蓄水,这些还成了全公社师生“活学活用”表彰会上的典型材料。因雨而忧也因水而荣,从此更强化了我对雨水的偏爱。
下雨天,我们住在连环大院里的人,虽大多只吃两顿饭,但没有休假待遇的农村人就可不出工干活,我们才有机会看小伙子们下棋打牌的悠闲,欣赏姑娘们扎花绣朵的手艺,领略中年人搓绳索、编背篓的娴熟,听老爷爷讲从前的故事,也才能盼到母亲做的那双过冬布鞋。
好不容易盼到下雨了,家家户户都拿出所能盛水的器具,接纳直泻而下的屋檐水;搬出一切需要清洗的物品,让雨水冲涮尘埃,也让雨水驱散愁云。
雨过天晴,头顶一弯彩虹,伴着鸟叫蛙鸣,爬到老桑树上去摘几片泡胀的“桑耳”( 一种形似木耳的菌类物质)洗尽放盐后,那滋味绝不亚于当今的“串串香”妇女、老人也成群结队上山捡拾地姆儿(也是一种形似木耳的菌类物质),既可做一道不错的“山珍”也可在饥荒时补粮菜之差。
雨后的瀑布挂满山间,溪流的音符沁人心扉。小伙伴们常聚在小溪边,用小手搬泥筑小“堤坝”摘个油桐果插上小竹片做成小水车放水冲转后,拍着小手自诩是世上最能干的人。
高考离家已三十年了,而当初被绷紧的雨水神经却没有多少松驰。无论是写信、打电话,或遇到家乡的熟人,首先问的总是“今年雨水如何,天旱吗?”身在异乡,每遇“夜来风雨声”首先关心的不是“花落知多少”而是“老家也在下雨吗”?
我敢说,我的家乡人人都绝对算得上节水的高手,尽管“人定胜天”写满了村头,但在无情的旱魔面前,他们又绝对都是弱者。“文革中”我们盼来又送走一批又一批灌溉渠规划者,但几乎成了纸上谈兵。直到目前,四川农网改造、实行城乡同网同价,才使山里响起了灌溉的马达声,无疑也是润泽家乡的充满希望的甘露。
如今,虽人到中年,也生活在一个并不缺水的环境里,但恋雨的情结痴心不改,因为雨声是无字的歌谣,与心共鸣,滋润万物也滋润心情。恰到好处的及时雨,能化解自己的愁绪,抚平童年的创伤,拯救家乡的生灵。
喜欢听雨,因为雨声是温馨的,也是最有韵致的;期盼下雨,因为“雨露滋润禾苗壮”而且雨水能荡涤尘埃污秽,淹没功名利禄和灯红酒绿的喧嚣。我之所以对雨水独有情钟,更因为内心从小就烙下了雨水的情结。
三年困难时期,我出生在十年九旱的川北山区,从小听得最多的词汇也许就是“抗旱”;见得最多的场景当属全村人昼夜在老井前排队等水;还时常见到饥民逃荒的愁容,听到流浪小贩“乱头发换针啊”的那凄凉的吆喝声。
正因为少雨缺水,山里人活得很苦、很累也很小心,大人常告诫我们:“不要高言低语的,得罪了龙王爷怎么办?”他们几乎每年都要背着积存的麦秆、柴草到山顶上去“烧山头”说这样能下雨,哪怕老天变个脸也是一种安慰。可老天爷就是不买账,使其大多成了无奈的单相思。
读小学时,父亲外出做木匠手艺,有病在床的母亲叫我去等水。干巴巴的老井里,一点一滴的流速,让排着长龙的人等得心焦。我自作主张到山下来坝子里去挑水,好不容易上到半山腰,人矮桶大前撞后碰,连人带水摔倒了,是一位民办老教师把我扶起,帮我挑一担水回家。我哭了,母亲也哭了。
在上学的山路上,我和小伙伴们坚持为打井放炮瞎了双眼的单身汉抬水;在放学的途中冒雨给“大寨田”蓄水,这些还成了全公社师生“活学活用”表彰会上的典型材料。因雨而忧也因水而荣,从此更强化了我对雨水的偏爱。
下雨天,我们住在连环大院里的人,虽大多只吃两顿饭,但没有休假待遇的农村人就可不出工干活,我们才有机会看小伙子们下棋打牌的悠闲,欣赏姑娘们扎花绣朵的手艺,领略中年人搓绳索、编背篓的娴熟,听老爷爷讲从前的故事,也才能盼到母亲做的那双过冬布鞋。
好不容易盼到下雨了,家家户户都拿出所能盛水的器具,接纳直泻而下的屋檐水;搬出一切需要清洗的物品,让雨水冲涮尘埃,也让雨水驱散愁云。
雨过天晴,头顶一弯彩虹,伴着鸟叫蛙鸣,爬到老桑树上去摘几片泡胀的“桑耳”( 一种形似木耳的菌类物质)洗尽放盐后,那滋味绝不亚于当今的“串串香”妇女、老人也成群结队上山捡拾地姆儿(也是一种形似木耳的菌类物质),既可做一道不错的“山珍”也可在饥荒时补粮菜之差。
雨后的瀑布挂满山间,溪流的音符沁人心扉。小伙伴们常聚在小溪边,用小手搬泥筑小“堤坝”摘个油桐果插上小竹片做成小水车放水冲转后,拍着小手自诩是世上最能干的人。
高考离家已三十年了,而当初被绷紧的雨水神经却没有多少松驰。无论是写信、打电话,或遇到家乡的熟人,首先问的总是“今年雨水如何,天旱吗?”身在异乡,每遇“夜来风雨声”首先关心的不是“花落知多少”而是“老家也在下雨吗”?
我敢说,我的家乡人人都绝对算得上节水的高手,尽管“人定胜天”写满了村头,但在无情的旱魔面前,他们又绝对都是弱者。“文革中”我们盼来又送走一批又一批灌溉渠规划者,但几乎成了纸上谈兵。直到目前,四川农网改造、实行城乡同网同价,才使山里响起了灌溉的马达声,无疑也是润泽家乡的充满希望的甘露。
如今,虽人到中年,也生活在一个并不缺水的环境里,但恋雨的情结痴心不改,因为雨声是无字的歌谣,与心共鸣,滋润万物也滋润心情。恰到好处的及时雨,能化解自己的愁绪,抚平童年的创伤,拯救家乡的生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