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的落榜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书香小说网 www.shuxiang.la】,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凡写纪念1977年参加高考的人,大多以亲身经历证明恢复高考进入高校学习而改变人生,也论证知识能改变命运。但我却要说,1977年我高考落榜了,而且分数都不知道,但我的感激之情却至今没有减褪。
恢复高考,是我国科学教育和招生考试现代化史上的光辉开篇,是十年动乱后拨乱反正的大事件。1977年5月24日,第三次复出的邓小平发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讲话,暗示着被废除了10年的高考有重新开科的可能。据说中央有关部门经过44天的争论,教育部终于在当年的10月,拿出可行性方案:“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
1977年,当恢复高考从向往变为现实的时候,我所在的区(县的派出机构)中学,主动把全区愿意参加高考的历届高中生召集回校进行集中辅导。在两个多月的辅导中,学校没有收一分钱的补习费,还免费给往届毕业生提供住宿等条件,那时的学校更没有什么奖金、补课费、代课费、晚自习费等概念,也不知道什么叫高考排名与功利挂钩,有的只是对山区农家子弟的的关爱。许多出身大城市,文革初期毕业于名牌院校的毕业生被”发配”到我所在的戴帽高中任教。不仅全心全意地讲授知识,同时也现身说法介绍他们文革前如何参加高考的经验,有的老师还悉心照顾困难学生的生活。
学校不仅召回愿意参加高考的往届高中生回校复习,同时还组织了一批高中一年级的“尖子生”参考(那时农村高中只读两年),我有幸破格报名参加文革后的第一次高考,也从所在的高中一年级抽出来参加了学校组织的高考复习班。当时根本没有高考应试经验也没有高考参考资料,学校组织一位老师和两名学生写范文(示范作文),其中我也被点了将。记得我写的是题为“忠诚教育事业的好老师”的记叙文,被校革委主任(那时相当于校长)亲自在礼堂兼食堂的复习大课堂上讲评,经主任一番赞赏后,还安排老师抄大贴在礼堂兼食堂的墙上,大多数学生还摘抄传阅。在当时缺乏书籍资料的年代,我的作文也成了饿不择食的重要参考资料。
1977年12月10日,我走进了高考考场。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在我所在的区场上开设了高考场。组织高考成为我所在的区场上严肃而纯洁的,甚至是神圣的头等大事。记得第一场考语文,有位老师在监考时无意中拿起一份多余的试卷正在看时,被一群巡视领导当场训斥警告。我在公社小学附设初中读书时的入团介绍人(一位比较走红的老师)因受重用抽调到区上来监考,却因抽空抄作文题目被当场驱赶回去,据他自己后来对我说:“从此以后我一直倒霉不顺”
那年,我们区考了好几个大学生,但我作为“尖子生”却榜上无名,还是1978年才正式考上大学。后来我从老婆处得知,她与我一样在川南一所中学也作为高一学生参加了高考,也不知道考分,更没有被录取,同样也是1978年再次高考后才成为了我的同窗。后来我从更多的人那里知道,1977年组织高一的“尖子生”参加高考,不是哪一个学校的行为,也不是哪一个区,哪一个县的行为,而是当时四川省教育系统的统一安排,目的是让象我一样的高一学生提前感受高考氛围,提前积累经验。足见当时经过十年文革内乱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良苦用心。所以我至今感到感激不已。后来时兴办重点中学以后,我崇拜的老师们,纷纷被调往地、县重点中学任教,有的人还担任了地、县重要领导职务。这也证明了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举的中国社会,对知识对人才的需求是何等的迫切。
凡写纪念1977年参加高考的人,大多以亲身经历证明恢复高考进入高校学习而改变人生,也论证知识能改变命运。但我却要说,1977年我高考落榜了,而且分数都不知道,但我的感激之情却至今没有减褪。
恢复高考,是我国科学教育和招生考试现代化史上的光辉开篇,是十年动乱后拨乱反正的大事件。1977年5月24日,第三次复出的邓小平发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讲话,暗示着被废除了10年的高考有重新开科的可能。据说中央有关部门经过44天的争论,教育部终于在当年的10月,拿出可行性方案:“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
1977年,当恢复高考从向往变为现实的时候,我所在的区(县的派出机构)中学,主动把全区愿意参加高考的历届高中生召集回校进行集中辅导。在两个多月的辅导中,学校没有收一分钱的补习费,还免费给往届毕业生提供住宿等条件,那时的学校更没有什么奖金、补课费、代课费、晚自习费等概念,也不知道什么叫高考排名与功利挂钩,有的只是对山区农家子弟的的关爱。许多出身大城市,文革初期毕业于名牌院校的毕业生被”发配”到我所在的戴帽高中任教。不仅全心全意地讲授知识,同时也现身说法介绍他们文革前如何参加高考的经验,有的老师还悉心照顾困难学生的生活。
学校不仅召回愿意参加高考的往届高中生回校复习,同时还组织了一批高中一年级的“尖子生”参考(那时农村高中只读两年),我有幸破格报名参加文革后的第一次高考,也从所在的高中一年级抽出来参加了学校组织的高考复习班。当时根本没有高考应试经验也没有高考参考资料,学校组织一位老师和两名学生写范文(示范作文),其中我也被点了将。记得我写的是题为“忠诚教育事业的好老师”的记叙文,被校革委主任(那时相当于校长)亲自在礼堂兼食堂的复习大课堂上讲评,经主任一番赞赏后,还安排老师抄大贴在礼堂兼食堂的墙上,大多数学生还摘抄传阅。在当时缺乏书籍资料的年代,我的作文也成了饿不择食的重要参考资料。
1977年12月10日,我走进了高考考场。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在我所在的区场上开设了高考场。组织高考成为我所在的区场上严肃而纯洁的,甚至是神圣的头等大事。记得第一场考语文,有位老师在监考时无意中拿起一份多余的试卷正在看时,被一群巡视领导当场训斥警告。我在公社小学附设初中读书时的入团介绍人(一位比较走红的老师)因受重用抽调到区上来监考,却因抽空抄作文题目被当场驱赶回去,据他自己后来对我说:“从此以后我一直倒霉不顺”
那年,我们区考了好几个大学生,但我作为“尖子生”却榜上无名,还是1978年才正式考上大学。后来我从老婆处得知,她与我一样在川南一所中学也作为高一学生参加了高考,也不知道考分,更没有被录取,同样也是1978年再次高考后才成为了我的同窗。后来我从更多的人那里知道,1977年组织高一的“尖子生”参加高考,不是哪一个学校的行为,也不是哪一个区,哪一个县的行为,而是当时四川省教育系统的统一安排,目的是让象我一样的高一学生提前感受高考氛围,提前积累经验。足见当时经过十年文革内乱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良苦用心。所以我至今感到感激不已。后来时兴办重点中学以后,我崇拜的老师们,纷纷被调往地、县重点中学任教,有的人还担任了地、县重要领导职务。这也证明了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举的中国社会,对知识对人才的需求是何等的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