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三文鱼(续)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书香小说网 www.shuxiang.la】,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下午,彭蠡湖畔鄱口,无论是码头还是街道,依旧如往日般热闹,
街道一隅,新开张的“大鲇彭”食肆生意火爆,许多过往商旅慕名而来,要尝尝最近兴起的竹筒鱼饭,还有鱼丸、鱼卷,然后启程赶往下一个目的地。
“大鲇彭”食肆和别的食肆不同,肆内没有多少座位,伙计们在柜台出售食物,食客们带着食物就走,没多少人在肆内用餐。
门口处,画着鲶鱼咬竹筒的招幌迎风飘扬,光顾的客人熙熙攘攘;食肆后院,同样人声鼎沸。
有人推着车从后门进入院子,车上木桶里装着鱼。
有人忙着给鱼称重,有人忙着将称过的鱼往旁边放,院里鱼腥味、血腥味弥漫,宛若屠宰场。
大量刚过称的鱼,被人送到旁边杀鱼的场地,几个男子手拿尖刀杀鱼,忙得满头大汗。
他们都是杀鱼工,伸手从桶里拿出活蹦乱跳的鱼儿,麻利的去鳞、去内脏,然后剁掉鱼头,用水清洗。
最后将鱼剖成两半,放到一旁的木桶中。
杀鱼工剁好的半边鱼块,被人送到房间里,那里放着几台装置,每台装置如箩筐大小,大体上呈矩形,由一人操作,反复推拉装置的上半截器械。
在这之前,要将半边鱼从装置的入口处放入,其鱼尾向前。
旁边,站着两个“总角”,却是“大鲇彭”的东主彭均,还有“技术指导”李笠。
两人看着面前这台装置是如何把半边鱼“吞进肚子”,然后将鱼肉和鱼刺、鱼皮分离。
鱼块在这器械的“反复”刨、刮之下,渐渐变薄,鱼刺(鱼骨)、鱼皮和肉分离,变成一堆残骸。
这就是李笠“发明”的“鱼肉去骨(刺)器”,类似于木工刨,不过这个时代似乎还没出现木工刨,所以是“独创发明”。
鱼肉去骨器,原理和木工刨差不多,又类似于后世常见的瓜果刨丝刀,只不过刨的是鱼肉而不是瓜果,可以制作鱼糜。
那一世,他见过处理鱼肉的鱼肉去骨机,又称“鱼糜制造机”,所以将其“发明”出来。
但手头材料有限,制作工艺也不行,所以他发明出来的“鱼肉去骨器”,其实是“直刨刀版”。
后世商品化的鱼肉去骨机,电动动力,刨刀应给是带孔滚筒刨,处理鱼肉、制作鱼糜的效率很高,但目前李笠做不到。
却可以借助水力驱动,省去人工,能将鱼糜的制作成本进一步降低,但受地形限制,所以李笠发明的“鱼肉去骨器”,需要人力操作。
但即便如此,用“鱼肉去骨器”来制作鱼糜,比起传统方式要强很多倍,省事又节约成本,这才是降成本的“秘技”。
有了鱼肉去骨器,可以有效降低鱼糜制作成本,这才是“大鲇彭”食摊压制其他竞争者的“秘密武器”。
李笠之前为彭均设计的“创业方案”,让彭均“创业”成功,如今彭均根据李笠的建议,在鄱口开了分店,发展势头不错。
但光靠竹筒鱼饭不行,所以李笠建议彭均增加食品花样,那就是鱼丸、鱼卷等花样。
这些新花样想要热卖并且赚钱,售价不能高,成本要低,用价格(成本)门槛,将竞争者挡在门外。
所以,用“先进”的鱼肉去骨器来制作低成本鱼糜,再制作鱼丸、鱼卷、鱼糕,是必胜法宝。
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用、磨合,“大鲇彭”食摊的鱼丸、鱼卷,成功做到了每份三文的售价下味道和分量合适,销量不错,还有得赚。
这种价格门槛策略,李笠命名为“三文鱼”,即:三文一份竹筒鱼饭,三文一份鱼丸,三文一份鱼卷,将来还有三文一份的鱼糕。
正常情况下,其他食肆、食摊想要学着做竹筒鱼饭并不难,鱼丸、鱼卷、鱼糕也是如此,但难的是把每份食物的成本降到三文以下。
同样的成本,比不上“大鲇彭”食物的分量和味道,或者同样的分量和味道,比“大鲇彭”的售价高。
如此一来,价格门槛就能把绝大多数效仿者挡在门外,“大鲇彭”的生意越来越好,无论鄱阳店还是鄱口店,生意都不错。
而食摊,也变成了食肆,前后不到半年。
彭均见着新开张的鄱口店生意不错,心中对于过快开分店的担心,也就烟消云散了。
此刻,李笠就向彭均打气:“你不要担心,鄱口人气很旺,越早开分店,你‘大鲇彭’的名气,才能在别人心中占下位置。”
“在鄱口把名气打响,过往商旅才会把你‘大鲇彭’的名字传到南昌、湓城,才会让大家牢牢记住‘三文鱼’。”
“只要让大家记住‘大鲇彭’的‘三文鱼’,那么即便在豫南昌、湓城或寻阳有人卖竹筒鱼饭,却做不到‘三文一份、好吃又便宜’,将来你的分店就有机会在那里立足。”
“啊,三郎,这...我没想那么多,开分店这种事....”彭均有些底气不足的说着,“开分店,开在鄱口就好了,太多了,我管不过来。”
“管不过来?你的几个好兄弟是做什么的?”李笠拉着彭均往外走,一个伙计经过,热情的向他俩打招呼。
此人姓潘名宝,十五岁年纪,荆州江陵人,自幼随长辈寓居鄱阳,在鄱阳长大,最初跟着彭均在鱼市卖鱼。
因为怕被其他少年当做外地人排挤,潘宝不向外人透露籍贯,但彭均和李笠知道。
李笠和潘宝说了几句,继续往外走,等身边只有彭均,问:“你没想过,让潘宝他们做分店的掌柜?还是只想着自家人来做?”
“彭郎,你要记着,你在鱼市苦撑的时候,是这些兄弟跟着你,现在又跟着你做食摊,辛辛苦苦把生意做得红火,食摊变食肆...”
“你发达了,不想拉兄弟们一把?”
彭均当然想拉几个好兄弟一起发财,将来再开分店,让兄弟们也当掌柜,但是他有苦衷,因为阿耶觉得还是让自家人掌管分店比较好。
对此,彭均觉得左右为难,有些烦恼。
李笠见着如今时候不到,不打算就这个问题多说,便转到另一个话题:“我先前说的,你觉得如何?彭伯觉得如何?”
彭均听到这里,来了兴致:“嗯,这件事,等我阿耶张罗好了,过几日,就和几位东主详细说说...”
“那就好,打铁要趁热,做买卖吃独食,容易遭人嫉恨,这事情得赶紧定下来...”李笠一边说,一边走。
“只要有一两家的东主愿意合作,买你的鱼糜,那就是成功,因为只要这些东主得了甜头,其他人必然坐不住。”
“所以,你们不要急,不要为了把买卖谈好,不停的让利,这是饮鸩止渴...”
“李郎,饮蒸止渴是什么?蒸是什么汤水?”
“呃,这是一个成语,鸩,是一种.....唉,改日再跟你细说。”
鱼肉去骨器,是提高生产效率的生产工具,可以大幅提升鱼糜的产量,但鱼糜产量大幅提升后,大鲇彭食肆消化不了,甚至只能消化其中一小部分。
若全都做成鱼丸、鱼卷、鱼糕,当天卖不完,没有冰柜冷藏,只会浪费。
对此,李笠以鱼肉去骨器为“起点”,为彭均策划了一个“新项目”,那就是兼营食材供应:向鄱阳、鄱口的食肆、酒肆甚至大户人家提供鱼糜,做“食材供应商”。
他要履行自己的承诺,答谢彭均的救命之恩,所以,要授人以渔。
下午,彭蠡湖畔鄱口,无论是码头还是街道,依旧如往日般热闹,
街道一隅,新开张的“大鲇彭”食肆生意火爆,许多过往商旅慕名而来,要尝尝最近兴起的竹筒鱼饭,还有鱼丸、鱼卷,然后启程赶往下一个目的地。
“大鲇彭”食肆和别的食肆不同,肆内没有多少座位,伙计们在柜台出售食物,食客们带着食物就走,没多少人在肆内用餐。
门口处,画着鲶鱼咬竹筒的招幌迎风飘扬,光顾的客人熙熙攘攘;食肆后院,同样人声鼎沸。
有人推着车从后门进入院子,车上木桶里装着鱼。
有人忙着给鱼称重,有人忙着将称过的鱼往旁边放,院里鱼腥味、血腥味弥漫,宛若屠宰场。
大量刚过称的鱼,被人送到旁边杀鱼的场地,几个男子手拿尖刀杀鱼,忙得满头大汗。
他们都是杀鱼工,伸手从桶里拿出活蹦乱跳的鱼儿,麻利的去鳞、去内脏,然后剁掉鱼头,用水清洗。
最后将鱼剖成两半,放到一旁的木桶中。
杀鱼工剁好的半边鱼块,被人送到房间里,那里放着几台装置,每台装置如箩筐大小,大体上呈矩形,由一人操作,反复推拉装置的上半截器械。
在这之前,要将半边鱼从装置的入口处放入,其鱼尾向前。
旁边,站着两个“总角”,却是“大鲇彭”的东主彭均,还有“技术指导”李笠。
两人看着面前这台装置是如何把半边鱼“吞进肚子”,然后将鱼肉和鱼刺、鱼皮分离。
鱼块在这器械的“反复”刨、刮之下,渐渐变薄,鱼刺(鱼骨)、鱼皮和肉分离,变成一堆残骸。
这就是李笠“发明”的“鱼肉去骨(刺)器”,类似于木工刨,不过这个时代似乎还没出现木工刨,所以是“独创发明”。
鱼肉去骨器,原理和木工刨差不多,又类似于后世常见的瓜果刨丝刀,只不过刨的是鱼肉而不是瓜果,可以制作鱼糜。
那一世,他见过处理鱼肉的鱼肉去骨机,又称“鱼糜制造机”,所以将其“发明”出来。
但手头材料有限,制作工艺也不行,所以他发明出来的“鱼肉去骨器”,其实是“直刨刀版”。
后世商品化的鱼肉去骨机,电动动力,刨刀应给是带孔滚筒刨,处理鱼肉、制作鱼糜的效率很高,但目前李笠做不到。
却可以借助水力驱动,省去人工,能将鱼糜的制作成本进一步降低,但受地形限制,所以李笠发明的“鱼肉去骨器”,需要人力操作。
但即便如此,用“鱼肉去骨器”来制作鱼糜,比起传统方式要强很多倍,省事又节约成本,这才是降成本的“秘技”。
有了鱼肉去骨器,可以有效降低鱼糜制作成本,这才是“大鲇彭”食摊压制其他竞争者的“秘密武器”。
李笠之前为彭均设计的“创业方案”,让彭均“创业”成功,如今彭均根据李笠的建议,在鄱口开了分店,发展势头不错。
但光靠竹筒鱼饭不行,所以李笠建议彭均增加食品花样,那就是鱼丸、鱼卷等花样。
这些新花样想要热卖并且赚钱,售价不能高,成本要低,用价格(成本)门槛,将竞争者挡在门外。
所以,用“先进”的鱼肉去骨器来制作低成本鱼糜,再制作鱼丸、鱼卷、鱼糕,是必胜法宝。
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用、磨合,“大鲇彭”食摊的鱼丸、鱼卷,成功做到了每份三文的售价下味道和分量合适,销量不错,还有得赚。
这种价格门槛策略,李笠命名为“三文鱼”,即:三文一份竹筒鱼饭,三文一份鱼丸,三文一份鱼卷,将来还有三文一份的鱼糕。
正常情况下,其他食肆、食摊想要学着做竹筒鱼饭并不难,鱼丸、鱼卷、鱼糕也是如此,但难的是把每份食物的成本降到三文以下。
同样的成本,比不上“大鲇彭”食物的分量和味道,或者同样的分量和味道,比“大鲇彭”的售价高。
如此一来,价格门槛就能把绝大多数效仿者挡在门外,“大鲇彭”的生意越来越好,无论鄱阳店还是鄱口店,生意都不错。
而食摊,也变成了食肆,前后不到半年。
彭均见着新开张的鄱口店生意不错,心中对于过快开分店的担心,也就烟消云散了。
此刻,李笠就向彭均打气:“你不要担心,鄱口人气很旺,越早开分店,你‘大鲇彭’的名气,才能在别人心中占下位置。”
“在鄱口把名气打响,过往商旅才会把你‘大鲇彭’的名字传到南昌、湓城,才会让大家牢牢记住‘三文鱼’。”
“只要让大家记住‘大鲇彭’的‘三文鱼’,那么即便在豫南昌、湓城或寻阳有人卖竹筒鱼饭,却做不到‘三文一份、好吃又便宜’,将来你的分店就有机会在那里立足。”
“啊,三郎,这...我没想那么多,开分店这种事....”彭均有些底气不足的说着,“开分店,开在鄱口就好了,太多了,我管不过来。”
“管不过来?你的几个好兄弟是做什么的?”李笠拉着彭均往外走,一个伙计经过,热情的向他俩打招呼。
此人姓潘名宝,十五岁年纪,荆州江陵人,自幼随长辈寓居鄱阳,在鄱阳长大,最初跟着彭均在鱼市卖鱼。
因为怕被其他少年当做外地人排挤,潘宝不向外人透露籍贯,但彭均和李笠知道。
李笠和潘宝说了几句,继续往外走,等身边只有彭均,问:“你没想过,让潘宝他们做分店的掌柜?还是只想着自家人来做?”
“彭郎,你要记着,你在鱼市苦撑的时候,是这些兄弟跟着你,现在又跟着你做食摊,辛辛苦苦把生意做得红火,食摊变食肆...”
“你发达了,不想拉兄弟们一把?”
彭均当然想拉几个好兄弟一起发财,将来再开分店,让兄弟们也当掌柜,但是他有苦衷,因为阿耶觉得还是让自家人掌管分店比较好。
对此,彭均觉得左右为难,有些烦恼。
李笠见着如今时候不到,不打算就这个问题多说,便转到另一个话题:“我先前说的,你觉得如何?彭伯觉得如何?”
彭均听到这里,来了兴致:“嗯,这件事,等我阿耶张罗好了,过几日,就和几位东主详细说说...”
“那就好,打铁要趁热,做买卖吃独食,容易遭人嫉恨,这事情得赶紧定下来...”李笠一边说,一边走。
“只要有一两家的东主愿意合作,买你的鱼糜,那就是成功,因为只要这些东主得了甜头,其他人必然坐不住。”
“所以,你们不要急,不要为了把买卖谈好,不停的让利,这是饮鸩止渴...”
“李郎,饮蒸止渴是什么?蒸是什么汤水?”
“呃,这是一个成语,鸩,是一种.....唉,改日再跟你细说。”
鱼肉去骨器,是提高生产效率的生产工具,可以大幅提升鱼糜的产量,但鱼糜产量大幅提升后,大鲇彭食肆消化不了,甚至只能消化其中一小部分。
若全都做成鱼丸、鱼卷、鱼糕,当天卖不完,没有冰柜冷藏,只会浪费。
对此,李笠以鱼肉去骨器为“起点”,为彭均策划了一个“新项目”,那就是兼营食材供应:向鄱阳、鄱口的食肆、酒肆甚至大户人家提供鱼糜,做“食材供应商”。
他要履行自己的承诺,答谢彭均的救命之恩,所以,要授人以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