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把亲娘变成了保姆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书香小说网 www.shuxiang.la】,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12月25日新商报载,见很多同学都有专车接送上下学,某小学一年级的小男孩开始恳求做生意的姑姑开车来送自己上学。要求得到满足后,小男孩再不许自己的父母来接送自己,并跟同学们介绍说送他的姑姑是自己的妈妈,以前来送自己的妈妈其实是保姆。
时下,学生之间的攀比确实很普遍,甚至已形成了一种“攀比文化”新闻中的小男孩称自己的妈妈是保姆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代表性案件。作为家长,笔者也曾有过类似的经历。同样也是读小学的儿子曾经问我:“爸爸,我们家是不是很穷?”乍一听到这句话,我感到很震惊。于是,我问儿子为什么会这么说,他告诉我,有同学笑他的书包与文具盒太旧了,并说自己一学期换了几个书包。我给儿子解释说,一个学期换几个书包并不值得炫耀,那只是浪费,你的书包又没坏,为什么要换呢?家里有没有钱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爸爸妈妈都很爱你,而且,家里有钱也不值得骄傲,因为那是爸爸妈妈挣的,又不是你自己挣的。从那以后,儿子便再也没有问过我类似的问题。
作为父亲,我理解儿子的心理——不管是大人还是儿童,都有获得他人尊重的需要。象这位小男孩之所以称自己的妈妈是保姆,无非也就是想得到同学们的尊重,但他生活于其中的学校环境使他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给他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因为自己的父母没有车,他受到了周围同学的嘲笑。人的本性是忍受不了别人的长期嘲笑的,被轻视和被蔑视的感觉、不安全感和自卑感总是会唤醒人登攀高一级目标的愿望,以获得补偿和臻于完美。由于儿童的认知能力与心理调适能力有限,为了改善自己在学校里的处境,缓和或消除自己的心理自卑感,他选择了一条阻力最小的心理路径,即声称有车的姑姑是自己的妈妈,而以前来送自己的妈妈其实是保姆。
因此,当发生类似的学生间攀比事件时,我们不应该过多地责怪小孩,甚至那些嘲笑别人的小孩——他们同样也是受害者,他们嘲笑别人同样也是为了获得别人的尊重和某种心理上的优越感,虽然这种方式是不道德的。我们应该追问,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攀比现象?心理学家阿德勒在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中说“学校只是孩子早期家庭教育弊端暴露的场所而已。”儿童不可能天生就有这种攀比心理,将这种不健康的心理传染给他们的只可能是我们的社会——更有可能的是——他们的父母。
与儿童一样,成人的攀比心理也是出于获得他人尊重的需要。但是,攀比却是一种弱者的心理,产生于个体深深的无能感、自卑感和不安全感。需要的另一面即意味着匮乏,比较而言,那些有着稳定社会地位的社会强势群体对于优越感的需要相对弱一些。一般来说,在社会的转型期,当那些原来处于弱势的社会群体的经济地位上升时,他们便会要求重新分配社会地位资源以重建他们的自我身份认同,攀比的现象就特别容易发生——炫耀自己在经济上的成功或贬低那些在经济地位上不如他们的人是重建他们的自我形象的最常用的手段,因为除此以外,他们往往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东西——在此意义上,攀比是一种“暴发户心理”这种心理不可避免地会地影响到他们的孩子,并通过他们的孩子与同辈群体之间的交往而传播开来,间接地影响到其他的儿童,从而毒化了孩子们的幼小的心灵。
自然,面对儿童的攀比,学校负有教育和校正的责任,但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成人世界需要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深深的反省和反思——当我们明白了攀比产生的心理原因及其对儿童心理产生的不良影响时,或许我们会有所警醒并自觉抵制潜伏在自己身上的攀比倾向。
12月25日新商报载,见很多同学都有专车接送上下学,某小学一年级的小男孩开始恳求做生意的姑姑开车来送自己上学。要求得到满足后,小男孩再不许自己的父母来接送自己,并跟同学们介绍说送他的姑姑是自己的妈妈,以前来送自己的妈妈其实是保姆。
时下,学生之间的攀比确实很普遍,甚至已形成了一种“攀比文化”新闻中的小男孩称自己的妈妈是保姆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代表性案件。作为家长,笔者也曾有过类似的经历。同样也是读小学的儿子曾经问我:“爸爸,我们家是不是很穷?”乍一听到这句话,我感到很震惊。于是,我问儿子为什么会这么说,他告诉我,有同学笑他的书包与文具盒太旧了,并说自己一学期换了几个书包。我给儿子解释说,一个学期换几个书包并不值得炫耀,那只是浪费,你的书包又没坏,为什么要换呢?家里有没有钱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爸爸妈妈都很爱你,而且,家里有钱也不值得骄傲,因为那是爸爸妈妈挣的,又不是你自己挣的。从那以后,儿子便再也没有问过我类似的问题。
作为父亲,我理解儿子的心理——不管是大人还是儿童,都有获得他人尊重的需要。象这位小男孩之所以称自己的妈妈是保姆,无非也就是想得到同学们的尊重,但他生活于其中的学校环境使他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给他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因为自己的父母没有车,他受到了周围同学的嘲笑。人的本性是忍受不了别人的长期嘲笑的,被轻视和被蔑视的感觉、不安全感和自卑感总是会唤醒人登攀高一级目标的愿望,以获得补偿和臻于完美。由于儿童的认知能力与心理调适能力有限,为了改善自己在学校里的处境,缓和或消除自己的心理自卑感,他选择了一条阻力最小的心理路径,即声称有车的姑姑是自己的妈妈,而以前来送自己的妈妈其实是保姆。
因此,当发生类似的学生间攀比事件时,我们不应该过多地责怪小孩,甚至那些嘲笑别人的小孩——他们同样也是受害者,他们嘲笑别人同样也是为了获得别人的尊重和某种心理上的优越感,虽然这种方式是不道德的。我们应该追问,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攀比现象?心理学家阿德勒在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中说“学校只是孩子早期家庭教育弊端暴露的场所而已。”儿童不可能天生就有这种攀比心理,将这种不健康的心理传染给他们的只可能是我们的社会——更有可能的是——他们的父母。
与儿童一样,成人的攀比心理也是出于获得他人尊重的需要。但是,攀比却是一种弱者的心理,产生于个体深深的无能感、自卑感和不安全感。需要的另一面即意味着匮乏,比较而言,那些有着稳定社会地位的社会强势群体对于优越感的需要相对弱一些。一般来说,在社会的转型期,当那些原来处于弱势的社会群体的经济地位上升时,他们便会要求重新分配社会地位资源以重建他们的自我身份认同,攀比的现象就特别容易发生——炫耀自己在经济上的成功或贬低那些在经济地位上不如他们的人是重建他们的自我形象的最常用的手段,因为除此以外,他们往往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东西——在此意义上,攀比是一种“暴发户心理”这种心理不可避免地会地影响到他们的孩子,并通过他们的孩子与同辈群体之间的交往而传播开来,间接地影响到其他的儿童,从而毒化了孩子们的幼小的心灵。
自然,面对儿童的攀比,学校负有教育和校正的责任,但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成人世界需要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深深的反省和反思——当我们明白了攀比产生的心理原因及其对儿童心理产生的不良影响时,或许我们会有所警醒并自觉抵制潜伏在自己身上的攀比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