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的教育变革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书香小说网 www.shuxiang.la】,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据说,有个楚国人坐船过江,一个不小心,心爱的宝剑掉到水里去了。于是,他在船身上刻了一道杠,说:“我的剑是从这里掉下去的。”船靠岸以后,他就从刻了记号的船边下水打捞宝剑。自然,宝剑是没法捞着的,因为船已走了,而剑却没走。
谈到文化变革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刻舟求剑正是我们人类的缩影——由于我们的精神总是滞后于我们生活于其中的技术主导或引领的物质世界的变化,当我们回顾过去的历史时,或许会惊异于为什么几乎在每一个重要的历史关头,人们总会做出现在看来是明显错误的或荒谬的选择?殊不知后之视今尤今之视昔。时代变了,但我们的意识总是喜欢停留在过去,我们总是不能很好地理解我们的下一代的行为和他们的思想。这也难怪,因为人是一种追求意义的动物,对于新生的事物,人们往往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描述它,以便做出比较理性的文化应答——这对意义的建构是极其重要的,为了避免无法解释新生事物而带来的混沌感与焦虑感,人们不得不采取“驼鸟政策”——将头埋在沙堆里,或麻痹自己的脑神经,以免直面环境的变化——当然,这是人类天生的自我保护的心理机制,靠着这种机制,新生事物的心理和社会影响被压抑在无意识的水平,人的意识层面则维持着某种平衡而不至于崩溃;此外,由于新环境在初露端倪时很难被一般人所发现,人们只能意识到这个新环境以前的老环境。即便有大智慧者出,能见时代的变化于未萌、将萌或初萌之时,且著书立说或大声疾呼,也未必能为一般人所接受。因此,先知先觉者总是不能被理解于当时。
自20世纪40年代计算机进入人类社会以来,当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的电子媒介取代作为视觉的延伸印刷媒介和作为其他人体其他个别器官的延伸的机械媒介时,我们同样要面对上述的困境。由于人们所由生长、所受教育、所养成的习惯等等,都来自于分类数据和分割肢解的机械技术时代,但他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却是一个由电子媒介所形成的整合任务和整合知识的新环境。如西方传播学巨匠马歇尔•麦克卢汉所言,人类从远古至今经历了一个部落化——非部落化——重新部落化的过程,因为任何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将改变人类感知世界的方式。在游徏不定、采猎为生的洪荒时代,人类感知世界的方式是整体的、直观的把握,人的技艺是全面、多样发展的。那时的人既不会分析事物,也不会只专精一门,即那时的人是整体的人,是部落人,而不是被分割肢解的、专于一门的人。由于劳动分工的出现和拼音文字的发明,人学会了分析,同时使自己成为被分裂切割的、残缺不全的非部落人。机械印刷术和工业化则把人推向了非部落化的极端。电子时代来临之后,人再不能只专精一门,人的感知系统不再偏重视觉;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不再偏重视觉、文字和线性结构,一言以蔽之,人不再是分裂切割、残缺不全的人——这是更高层次上的重新部落化过程。
由于在旧的机械媒介主导的社会里长大的一代人对新的认知世界方式的不适应,为了纾解由此而产生的或由紧张繁忙的现代城市生活所产生的焦虑感,他们往往将新生事物当成了很多社会问题的“替罪羊”如将网络或电子游戏“妖魔化”视为洪水猛兽,认为这些劳什子毒害了青少年。他们没有意识到诞生于由电脑和信息技术建构的数字化环境下一代的认知世界的方式和学习的方式已和他们有了根本的差别——这两代人之间存在着亟需填平的数字化“代沟”他们没有意识到如同书籍、电影等任何一种媒体一样,网络或电子游戏可以用来承载性与暴力,也可以用来传播信息和教育心灵。此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大地推动了全球化的进程,地球已成为一个小小的“环球村”信息化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共同趋势,并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将作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成为新世纪的人才规格标准之一。2000年7月22日,八国首脑在日本冲绳发布了全球信息社会冲绳宪章,其中提出了两个核心概念,即数字机遇和数字鸿沟。这两个概念表明,能否充分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捕获数字机遇将影响到综合国力的国际竞争,而数字鸿沟——即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利用的差距将引起新的两极分化和新的国际不平等,与“文化霸权”一样,也存在“信息霸权”的问题。对时代变革的麻木与时代的飞速发展形成的巨大张力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因为教育不但要培养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的个体,而且负载着推动社会和时代进步的使命。
显然,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教育愈来愈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信息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以及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将促使传统教育发生彻底变革。这种变革最初发生在教育的结构、内容和方式上。自1982年将中小学计算机课作为选修课进行实验以来,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近几年又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积极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以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1999年6月13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为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任务:(一)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二)国家支持建设以中国教育科研网和卫星视频系统为基础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三)加强经济实用型终端平台系统和校园网络或局域网络的建设;(四)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各种音像手段,继续搞好多样化的电化教育和计算机辅助教学;(五)在高中阶段的学校和有条件的初中、小学普及计算机操作和信息技术教育;(六)使教育科研网络进入全部高等学校骨干中等职业学校,逐步进入中小学;(七)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开发优秀的教育教学软件;(八)运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为社会成员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为农村和边远地区提供适合当地需要的教育。
在此前教育部于1998年12月24日制定、国务院于1999年1月13日批转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以更大的篇幅(50条中占6条,比例很大)对“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做出更为详细的说明,具体地描绘了面向21世纪的“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蓝图。其具体内容如下:
(一)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有效地发挥我国现有的教育资源的优势,是在我国教育资源短缺的条件下办好大教育的战略措施,要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加大建设力度。(二)以现有的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示范网卫星视频传输系统为基础,进一步扩大中国教育科研网的传输容量和联网规模。建立全国大学生招生远程录取、计算机学籍管理、毕业生远程就业服务一体化的信息系统。(三)继续发挥卫星电视教育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作用,改造现有广播电视教育传输网络,建设中央站,并与中国教育科研网进行高速连接,进行部分远程办学点的联网改造。2000年,争取使全国农村绝大多数中小学都能收看教育电视节目。要运用优秀师资力量和现代教育手段,把教育电视节目办好,重点满足边远、海岛、深山、林牧等地区的教育需求。(四)开发高质量教育软件,重点建设全国远程教育资源库和若干个教育软件开发生产基地。(五)教育部对全国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归口管理,负责组织制订全国“现代远程教育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为推动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按国际惯例对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运行费用实行优惠。(六)建立和完善继续教育制度,适应终身党性和知识更新的需要。依托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拓展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机会。
然而,仅仅将信息技术引入教育还是远远不够的——这至多只是引起了局部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变,不过是信息时代的教育变革的第一步。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一步上,无异于新瓶装旧酒,不能不说只是对时代巨变的被动适应,且对这种时代巨变缺乏充分的认识——这是一种变向的自恋和“僵尸迷恋”不会给新时代的教育带来任何新的东西和实质性的进步,——仅仅技术的介入并不会使学校发生真正的变化,即使学校更大规模地购买计算机、光盘,甚至与卫星网络相联,也不会自动地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产生教育改革者所设想的变化。如麦克卢汉所言“预见和控制媒介的能力主要在于避免潜在的自恋昏迷状态”如果不更新观念、改变模式,教育技术的应用不仅不会提高效益,而且还会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此外,过分相信教育信息技术将会给我们的教育带来新的负面影响。笔者认为,缺乏现代化的观念是阻碍现代进程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可否认,将信息技术引入教育确实非常重要,也很有必要,但更重要的却是树立适应信息时代教育和社会发展的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即要“重估一切价值”对我们传统的教育观念体系、教学评价体系乃至整个教育体制应进行全盘的反思,大胆地扬弃传统教育中不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部分,继承和发展传统教育中的合理部分,有选择地吸取国外教育能整合进我国教育实践中去的精华,重建我国新时代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制。至于具体的操作模式,我想,各个地区或各个学校不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指导精神却只有一个,即“实事求是,以人为本”
据说,有个楚国人坐船过江,一个不小心,心爱的宝剑掉到水里去了。于是,他在船身上刻了一道杠,说:“我的剑是从这里掉下去的。”船靠岸以后,他就从刻了记号的船边下水打捞宝剑。自然,宝剑是没法捞着的,因为船已走了,而剑却没走。
谈到文化变革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刻舟求剑正是我们人类的缩影——由于我们的精神总是滞后于我们生活于其中的技术主导或引领的物质世界的变化,当我们回顾过去的历史时,或许会惊异于为什么几乎在每一个重要的历史关头,人们总会做出现在看来是明显错误的或荒谬的选择?殊不知后之视今尤今之视昔。时代变了,但我们的意识总是喜欢停留在过去,我们总是不能很好地理解我们的下一代的行为和他们的思想。这也难怪,因为人是一种追求意义的动物,对于新生的事物,人们往往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描述它,以便做出比较理性的文化应答——这对意义的建构是极其重要的,为了避免无法解释新生事物而带来的混沌感与焦虑感,人们不得不采取“驼鸟政策”——将头埋在沙堆里,或麻痹自己的脑神经,以免直面环境的变化——当然,这是人类天生的自我保护的心理机制,靠着这种机制,新生事物的心理和社会影响被压抑在无意识的水平,人的意识层面则维持着某种平衡而不至于崩溃;此外,由于新环境在初露端倪时很难被一般人所发现,人们只能意识到这个新环境以前的老环境。即便有大智慧者出,能见时代的变化于未萌、将萌或初萌之时,且著书立说或大声疾呼,也未必能为一般人所接受。因此,先知先觉者总是不能被理解于当时。
自20世纪40年代计算机进入人类社会以来,当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的电子媒介取代作为视觉的延伸印刷媒介和作为其他人体其他个别器官的延伸的机械媒介时,我们同样要面对上述的困境。由于人们所由生长、所受教育、所养成的习惯等等,都来自于分类数据和分割肢解的机械技术时代,但他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却是一个由电子媒介所形成的整合任务和整合知识的新环境。如西方传播学巨匠马歇尔•麦克卢汉所言,人类从远古至今经历了一个部落化——非部落化——重新部落化的过程,因为任何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将改变人类感知世界的方式。在游徏不定、采猎为生的洪荒时代,人类感知世界的方式是整体的、直观的把握,人的技艺是全面、多样发展的。那时的人既不会分析事物,也不会只专精一门,即那时的人是整体的人,是部落人,而不是被分割肢解的、专于一门的人。由于劳动分工的出现和拼音文字的发明,人学会了分析,同时使自己成为被分裂切割的、残缺不全的非部落人。机械印刷术和工业化则把人推向了非部落化的极端。电子时代来临之后,人再不能只专精一门,人的感知系统不再偏重视觉;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不再偏重视觉、文字和线性结构,一言以蔽之,人不再是分裂切割、残缺不全的人——这是更高层次上的重新部落化过程。
由于在旧的机械媒介主导的社会里长大的一代人对新的认知世界方式的不适应,为了纾解由此而产生的或由紧张繁忙的现代城市生活所产生的焦虑感,他们往往将新生事物当成了很多社会问题的“替罪羊”如将网络或电子游戏“妖魔化”视为洪水猛兽,认为这些劳什子毒害了青少年。他们没有意识到诞生于由电脑和信息技术建构的数字化环境下一代的认知世界的方式和学习的方式已和他们有了根本的差别——这两代人之间存在着亟需填平的数字化“代沟”他们没有意识到如同书籍、电影等任何一种媒体一样,网络或电子游戏可以用来承载性与暴力,也可以用来传播信息和教育心灵。此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大地推动了全球化的进程,地球已成为一个小小的“环球村”信息化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共同趋势,并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将作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成为新世纪的人才规格标准之一。2000年7月22日,八国首脑在日本冲绳发布了全球信息社会冲绳宪章,其中提出了两个核心概念,即数字机遇和数字鸿沟。这两个概念表明,能否充分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捕获数字机遇将影响到综合国力的国际竞争,而数字鸿沟——即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利用的差距将引起新的两极分化和新的国际不平等,与“文化霸权”一样,也存在“信息霸权”的问题。对时代变革的麻木与时代的飞速发展形成的巨大张力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因为教育不但要培养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的个体,而且负载着推动社会和时代进步的使命。
显然,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教育愈来愈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信息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以及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将促使传统教育发生彻底变革。这种变革最初发生在教育的结构、内容和方式上。自1982年将中小学计算机课作为选修课进行实验以来,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近几年又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积极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以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1999年6月13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为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任务:(一)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二)国家支持建设以中国教育科研网和卫星视频系统为基础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三)加强经济实用型终端平台系统和校园网络或局域网络的建设;(四)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各种音像手段,继续搞好多样化的电化教育和计算机辅助教学;(五)在高中阶段的学校和有条件的初中、小学普及计算机操作和信息技术教育;(六)使教育科研网络进入全部高等学校骨干中等职业学校,逐步进入中小学;(七)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开发优秀的教育教学软件;(八)运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为社会成员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为农村和边远地区提供适合当地需要的教育。
在此前教育部于1998年12月24日制定、国务院于1999年1月13日批转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以更大的篇幅(50条中占6条,比例很大)对“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做出更为详细的说明,具体地描绘了面向21世纪的“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蓝图。其具体内容如下:
(一)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有效地发挥我国现有的教育资源的优势,是在我国教育资源短缺的条件下办好大教育的战略措施,要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加大建设力度。(二)以现有的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示范网卫星视频传输系统为基础,进一步扩大中国教育科研网的传输容量和联网规模。建立全国大学生招生远程录取、计算机学籍管理、毕业生远程就业服务一体化的信息系统。(三)继续发挥卫星电视教育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作用,改造现有广播电视教育传输网络,建设中央站,并与中国教育科研网进行高速连接,进行部分远程办学点的联网改造。2000年,争取使全国农村绝大多数中小学都能收看教育电视节目。要运用优秀师资力量和现代教育手段,把教育电视节目办好,重点满足边远、海岛、深山、林牧等地区的教育需求。(四)开发高质量教育软件,重点建设全国远程教育资源库和若干个教育软件开发生产基地。(五)教育部对全国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归口管理,负责组织制订全国“现代远程教育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为推动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按国际惯例对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运行费用实行优惠。(六)建立和完善继续教育制度,适应终身党性和知识更新的需要。依托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拓展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机会。
然而,仅仅将信息技术引入教育还是远远不够的——这至多只是引起了局部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变,不过是信息时代的教育变革的第一步。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一步上,无异于新瓶装旧酒,不能不说只是对时代巨变的被动适应,且对这种时代巨变缺乏充分的认识——这是一种变向的自恋和“僵尸迷恋”不会给新时代的教育带来任何新的东西和实质性的进步,——仅仅技术的介入并不会使学校发生真正的变化,即使学校更大规模地购买计算机、光盘,甚至与卫星网络相联,也不会自动地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产生教育改革者所设想的变化。如麦克卢汉所言“预见和控制媒介的能力主要在于避免潜在的自恋昏迷状态”如果不更新观念、改变模式,教育技术的应用不仅不会提高效益,而且还会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此外,过分相信教育信息技术将会给我们的教育带来新的负面影响。笔者认为,缺乏现代化的观念是阻碍现代进程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可否认,将信息技术引入教育确实非常重要,也很有必要,但更重要的却是树立适应信息时代教育和社会发展的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即要“重估一切价值”对我们传统的教育观念体系、教学评价体系乃至整个教育体制应进行全盘的反思,大胆地扬弃传统教育中不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部分,继承和发展传统教育中的合理部分,有选择地吸取国外教育能整合进我国教育实践中去的精华,重建我国新时代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制。至于具体的操作模式,我想,各个地区或各个学校不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指导精神却只有一个,即“实事求是,以人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