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五、基本统一了北方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书香小说网 www.shuxiang.la】,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建安十年(205)10月,曹操回到了邺县。
此次出征历时整一年,但收获颇丰,攻下了南皮,扫荡了幽州残敌,将袁熙、袁尚赶到了塞外,原来袁绍控制地区的北方四个州中,冀州、青州、幽州已全部占领,加上并州的高幹已经投降,扫平北方的目标看来实现了。
但是出了意外,就在曹操回师邺县时,并州刺史高幹发起了叛乱。这有点儿不太好理解,袁氏势力尚在时不叛乱,现在却要叛乱,高幹不知道是怎么打算的。
高幹不是弱智,也许这里面另有隐情,比如他投降曹操时会不会有约定,要曹操保证袁氏兄弟的安全,曹操杀了袁谭,赶跑了袁熙和袁尚,还把袁熙的妻子给自己当了儿媳妇,所有这些,让高幹无法忍受。
所以,在时机选择上高幹也没有太多考虑,他如果早有预谋,就不会选择在建安十年(205)10月起兵,因为这时曹操率主力已经回师到邺县。真想大干一场的话,应该在曹军主力激战于南皮时动手,或者最少也应该比现在提前两三个月,在曹操率主力打到现如今的北京市密云水库一带时动手。
把叛乱的时间定在这个时候,注定不会有什么奇迹发生。
并州刺史部的范围约相当于今山西省大部、陕西省北部地区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的河套一带,现在的太原、大同、呼和浩特、包头、榆林、延安都在其内,治所是太原郡的晋阳县,即今山西省太原市。由太原郡向东是上党郡,上党郡与邺县所在的冀州刺史部魏郡之间只隔着一座太行山。
上党郡太守是曹操的人,高幹把他抓了起来,之后进军并占领了太行山中的军事要塞壶关,妄图以太行山为依托抵挡曹军的进攻。
壶关,太行山里的一个山口,也称壶关口或壶口关,位于今山西省壶关县,属长治市,北有百谷山,南有双龙山,两山夹峙,中间空断,山形像一把壶,所以称为壶关。
曹操派乐进和李典为前锋进击壶关,随后他亲率大军赶到,于建安十一年(206)正月把壶关围住,高幹留下部将夏昭、邓升守城,自己前往南匈奴单于那里求救。
袁熙、袁尚投奔的是蹋顿乌桓人,除此之外,袁氏的传统盟友里还有一支少数民族武装是南匈奴,南匈奴单于于扶罗跟袁绍关系密切,官渡之战时南匈奴也派兵为袁绍助战。
现在于扶罗已经死了,他的兄弟呼厨泉继位,呼厨泉看到曹操势力日益强大,不敢与他为敌,对于高幹的请求,呼厨泉不予理睬。
高幹无奈,只得带着几名随从前往荆州刺史部,要找刘表搬救兵,但路上被一支地方武装截住,高幹就这样被杀了。
这支类似于民兵或民团的武装组织首领叫王琰,是上洛都尉。上洛是哪里不详,或许与洛阳有关,因为高幹由并州南下荆州有可能路过河洛一带,而都尉相当于县公安局局长。
王琰把高幹的首级呈送给曹操,立即被封了侯,受到大家的羡慕。只有一个人高兴不起来,整天待在屋里哭,她就是王琰的妻子。因为王琰从此将要富贵,就会娶更多的小妾,从而会夺走对自己的爱。
没有高幹,壶关这场仗按说不用打了,但结果不是。
夏昭、邓升却很顽强,加上壶关城很坚固,曹军久攻不下。曹操火了,发布军令:“城池攻破后,把他们全部活埋!”
但是又打了三个月,还是没有攻下。这就是冷兵器时代的攻城战,易守难攻,从之前的郯城、雍丘到东武阳、下邳、邺县,以及之后的陈仓之战,都是在力量悬殊的情况下打得旷日持久,常常几个月甚至一年都攻不下来。
曹仁看出了问题,他向曹操建议:“围城的时候最好让城里的人看到他们还有活路,现在要是让他们感觉只有死路一条,他们必然会奋力抵抗,加上敌人城固而粮多,我们硬攻必然会有很大伤亡。位于坚固的城池下,去攻打必死的敌人,不是上策。”
曹操接受了曹仁的建议,城内的敌兵很快投降了,曹仁因此被封为都亭侯。曹仁的建议里应该还有更具体的攻城方案,不然城里的敌兵也不会轻易投降,这个方案是什么没有记载,应该是更改之前的命令,给城里的人留出一条活路,诱使敌兵投降吧。
高幹被杀,壶关攻破,活跃在并州地区的黑山军首领张燕此前已归顺了曹操,被封了侯爵,在这一带有传统势力的南匈奴也表示不愿为敌,并州刺史部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并州刺史部一向独立性很强,就是缘于黑山军、南匈奴这些因素,但它的战略位置又很重要,不说庇护着中原的北部边防,就说河洛与关中的联络,它也占着中间要害的一段,所以并州刺史部的问题如果不能彻底解决,也让人不踏实。
并州刺史部最北部还有自西向东一字排开的四个郡,分别是朔方郡、五原郡、云中郡和雁门郡,尽管地盘很广大,但都不用发兵,基本上传檄可定。
并州刺史部的南面是隶属于司隶校尉部的河东郡、弘农郡,这里一直处在动乱之中,能不能把这些地方也治理好,影响到并州刺史部的稳定。就在高幹起兵的同时,河东郡的张晟聚众上万人响应高幹,弘农郡的张琰也加入进来,他们活跃于崤关、渑池一带,势力逐渐壮大。
河东郡、弘农郡是通往关中的必由之路,如果这里不在控制之中,关中就成为孤岛,这让曹操很头痛。曹操任命的河东郡太守名叫王邑,这个人或者能力不怎么样,或者不太可靠,他的上司司隶校尉钟繇想奏免他。
但王邑在河东郡有一定势力,郡政府属官卫固和地方驻军负责人(中郎将)范先是他的盟友,当时王邑的调任诏书已经下达,但卫固和范先趁机生事,他们赶到长安面见钟繇,以民意为借口要求王邑留任。当时高幹还没有死,卫固、范先表面上为民请愿,实际上是想把局面弄乱,好与高幹暗中相通。
河东郡的严峻形势让曹操忧心,他写信给在许县的荀彧:“关西诸将表面臣服而心怀贰心,张晟作乱于殽、渑,南面与刘表相通,卫固等人又响应他,眼看将酿成大乱。河东郡是天下要地,请先生为我举荐一个像萧何、寇恂那样的贤才去镇守。”
荀彧接到曹操的信,很快回复:“西平郡太守杜畿勇足以当难,智足以应变,正是明公需要的那个人。”
曹操于是任命杜畿为河东郡太守,杜畿字伯侯,关中人,是西汉名臣杜延的后代,20多岁时在家乡当过县长,后避乱于荆州。建安初年曹操在许县招揽人才,经荀彧推荐到司空府任职,后外派为护羌校尉,兼任凉州刺史部西平郡太守。
杜畿走马上任时壶关之战还没有结束,这时能抽调出来随杜畿进入河东郡的人马有限,杜畿索性只带少数随从前往。卫固等人知道后,派出几千人占领了黄河上的重要渡口陕津,这个地方位于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附近。
杜畿无法渡河,曹操于是派夏侯惇率部前来增援。但是,大军开到还需要一定时间,杜畿认为河东郡百姓并非想作乱,而卫固等人也没到公开违抗曹操命令的地步,应该先稳住他们。杜畿于是绕道黄河上的另一个渡口豆津,这个地方在今山西省芮城县东南,他从那里过了河,来见叛军首领。对于杜畿的到来卫固和范先产生了分歧,范先想杀掉杜畿,为了给杜畿一个下马威,范先在城门外绑了几十个原郡政府的属官,从主簿开始杀起,一口气杀了30多个,但杜畿居然神态自若。
杜畿超强的心理素质镇住了本来就不想杀害他的卫固,卫固是个不想把什么事都做绝的人,他认为对杜畿杀之无益,徒有恶名,反正他人少势孤,难有作为,于是表面上仍然尊杜畿为太守。
杜畿耐住性子与卫固、范先等人周旋,并悄悄发展自己的势力,分化瓦解敌人,后来他抓住机会,与卫固、范先决裂,双方激战于张辟。正在此时壶关战役结束了,曹操派出的大军也开到了,杀了卫固、范先以及张晟等人,平定了河东郡。
官渡之战结束后,一直到建安十一年(206),曹操用了几乎六年的时间,经过连续作战,把北方四州中的冀州、青州、并州全部纳入势力范围,幽州刺史部除了北面的一部分在公孙度手中,其他大部分也都在曹操控制之下。
至此,基本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对曹操来说,这是手下将士们奋死拼杀的结果。
自从己吾起兵以来,几乎每一天都有战斗,每一仗都有成百上千的人流血牺牲,胜利来之不易,功劳应该归大家。所以,在北方大势初定后,曹操下令对死去将士们的家属、遗孤给予抚恤,对有功的将士们给予封赏。
曹操开始起兵时的身份是奋武将军,勉强算个杂牌军的军长,当时的骨干只有曹仁、曹洪以及夏侯渊、夏侯惇等几个,他们的身份是奋武将军属下的司马或别部司马,类似于团长。后来,随着军队规模越来越大,加入的将领越来越多,曹军的组织体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到官渡之战时,夏侯惇他们已经升为军长一级的各种名号将军,或者师长一级的中郎将、旅长一级校尉。而曹操手下的一批“异姓将军”,进步更快。官渡之战前后,于禁等人已经晋升为将军、偏将或裨将了,其中于禁、乐进是偏将,还有捕虏将军李典、振威将军程昱等人,张辽、张郃、徐晃也都是裨将或偏将,许褚的军职稍低些,是校尉这一级。
这说明,在曹军中曹氏和夏侯氏兄弟的地位并不是最高的,起码现在仍是这样,他们晋升的速度并不比其他异姓将领更快,甚至还稍稍有些落后。曹操的用人方略历来受到后人的推崇,其中一条就是赏罚分明,平时建立有严格的军功考核、登记制度,该奖的时候必奖,不该奖的时候决不滥奖,避免了奖惩和职务晋升的随意性。
建安十一年(206),曹操从壶关回师后,立即着手考评各位将领的功劳,考评的最后结果,于禁、乐进和张辽三个人的功劳最大,曹操于是上表献帝,对他们三个人予以表彰,提拔他们全部升任军长,其中于禁为虎威将军,乐进为折冲将军,张辽为荡寇将军。
除了武将,谋士们也功不可没,功劳最大的自然是荀彧。早在建安八年(203),曹操就根据荀彧前后所立的功劳,上书献帝表荀彧为万岁亭侯,但荀彧坚决推辞,他是朝廷的尚书令,有关文件需要从他这里传递,荀彧自作决定将其扣下不发。曹操又反复劝说,最后荀彧才肯接受。
到了建安十二年(207)2月,曹操又在邺县表奏献帝,大封功臣20多人,全部封为列侯,其余的也都评出等级予以封赏,这次受封的20多个人名单不详,只知道曹纯的高陵亭侯、张辽的都亭侯等都是这次受封的,想必其他战功显赫的武将们也都封了侯。除了武将,谋士里至少郭嘉、荀攸在这次也得到了封侯,郭嘉受封的是洧阳亭侯。荀彧当初被封为万岁亭侯时食邑是1000户,此次又加封1000户,共计2000户,在亭侯里算是很多的了。
曹操甚至想让荀彧担任三公,荀彧不好当面拒绝领导的美意,就让荀攸出面替自己谢绝,前后达十多次,曹操最终才放弃了这个想法。
建安十年(205)10月,曹操回到了邺县。
此次出征历时整一年,但收获颇丰,攻下了南皮,扫荡了幽州残敌,将袁熙、袁尚赶到了塞外,原来袁绍控制地区的北方四个州中,冀州、青州、幽州已全部占领,加上并州的高幹已经投降,扫平北方的目标看来实现了。
但是出了意外,就在曹操回师邺县时,并州刺史高幹发起了叛乱。这有点儿不太好理解,袁氏势力尚在时不叛乱,现在却要叛乱,高幹不知道是怎么打算的。
高幹不是弱智,也许这里面另有隐情,比如他投降曹操时会不会有约定,要曹操保证袁氏兄弟的安全,曹操杀了袁谭,赶跑了袁熙和袁尚,还把袁熙的妻子给自己当了儿媳妇,所有这些,让高幹无法忍受。
所以,在时机选择上高幹也没有太多考虑,他如果早有预谋,就不会选择在建安十年(205)10月起兵,因为这时曹操率主力已经回师到邺县。真想大干一场的话,应该在曹军主力激战于南皮时动手,或者最少也应该比现在提前两三个月,在曹操率主力打到现如今的北京市密云水库一带时动手。
把叛乱的时间定在这个时候,注定不会有什么奇迹发生。
并州刺史部的范围约相当于今山西省大部、陕西省北部地区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的河套一带,现在的太原、大同、呼和浩特、包头、榆林、延安都在其内,治所是太原郡的晋阳县,即今山西省太原市。由太原郡向东是上党郡,上党郡与邺县所在的冀州刺史部魏郡之间只隔着一座太行山。
上党郡太守是曹操的人,高幹把他抓了起来,之后进军并占领了太行山中的军事要塞壶关,妄图以太行山为依托抵挡曹军的进攻。
壶关,太行山里的一个山口,也称壶关口或壶口关,位于今山西省壶关县,属长治市,北有百谷山,南有双龙山,两山夹峙,中间空断,山形像一把壶,所以称为壶关。
曹操派乐进和李典为前锋进击壶关,随后他亲率大军赶到,于建安十一年(206)正月把壶关围住,高幹留下部将夏昭、邓升守城,自己前往南匈奴单于那里求救。
袁熙、袁尚投奔的是蹋顿乌桓人,除此之外,袁氏的传统盟友里还有一支少数民族武装是南匈奴,南匈奴单于于扶罗跟袁绍关系密切,官渡之战时南匈奴也派兵为袁绍助战。
现在于扶罗已经死了,他的兄弟呼厨泉继位,呼厨泉看到曹操势力日益强大,不敢与他为敌,对于高幹的请求,呼厨泉不予理睬。
高幹无奈,只得带着几名随从前往荆州刺史部,要找刘表搬救兵,但路上被一支地方武装截住,高幹就这样被杀了。
这支类似于民兵或民团的武装组织首领叫王琰,是上洛都尉。上洛是哪里不详,或许与洛阳有关,因为高幹由并州南下荆州有可能路过河洛一带,而都尉相当于县公安局局长。
王琰把高幹的首级呈送给曹操,立即被封了侯,受到大家的羡慕。只有一个人高兴不起来,整天待在屋里哭,她就是王琰的妻子。因为王琰从此将要富贵,就会娶更多的小妾,从而会夺走对自己的爱。
没有高幹,壶关这场仗按说不用打了,但结果不是。
夏昭、邓升却很顽强,加上壶关城很坚固,曹军久攻不下。曹操火了,发布军令:“城池攻破后,把他们全部活埋!”
但是又打了三个月,还是没有攻下。这就是冷兵器时代的攻城战,易守难攻,从之前的郯城、雍丘到东武阳、下邳、邺县,以及之后的陈仓之战,都是在力量悬殊的情况下打得旷日持久,常常几个月甚至一年都攻不下来。
曹仁看出了问题,他向曹操建议:“围城的时候最好让城里的人看到他们还有活路,现在要是让他们感觉只有死路一条,他们必然会奋力抵抗,加上敌人城固而粮多,我们硬攻必然会有很大伤亡。位于坚固的城池下,去攻打必死的敌人,不是上策。”
曹操接受了曹仁的建议,城内的敌兵很快投降了,曹仁因此被封为都亭侯。曹仁的建议里应该还有更具体的攻城方案,不然城里的敌兵也不会轻易投降,这个方案是什么没有记载,应该是更改之前的命令,给城里的人留出一条活路,诱使敌兵投降吧。
高幹被杀,壶关攻破,活跃在并州地区的黑山军首领张燕此前已归顺了曹操,被封了侯爵,在这一带有传统势力的南匈奴也表示不愿为敌,并州刺史部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并州刺史部一向独立性很强,就是缘于黑山军、南匈奴这些因素,但它的战略位置又很重要,不说庇护着中原的北部边防,就说河洛与关中的联络,它也占着中间要害的一段,所以并州刺史部的问题如果不能彻底解决,也让人不踏实。
并州刺史部最北部还有自西向东一字排开的四个郡,分别是朔方郡、五原郡、云中郡和雁门郡,尽管地盘很广大,但都不用发兵,基本上传檄可定。
并州刺史部的南面是隶属于司隶校尉部的河东郡、弘农郡,这里一直处在动乱之中,能不能把这些地方也治理好,影响到并州刺史部的稳定。就在高幹起兵的同时,河东郡的张晟聚众上万人响应高幹,弘农郡的张琰也加入进来,他们活跃于崤关、渑池一带,势力逐渐壮大。
河东郡、弘农郡是通往关中的必由之路,如果这里不在控制之中,关中就成为孤岛,这让曹操很头痛。曹操任命的河东郡太守名叫王邑,这个人或者能力不怎么样,或者不太可靠,他的上司司隶校尉钟繇想奏免他。
但王邑在河东郡有一定势力,郡政府属官卫固和地方驻军负责人(中郎将)范先是他的盟友,当时王邑的调任诏书已经下达,但卫固和范先趁机生事,他们赶到长安面见钟繇,以民意为借口要求王邑留任。当时高幹还没有死,卫固、范先表面上为民请愿,实际上是想把局面弄乱,好与高幹暗中相通。
河东郡的严峻形势让曹操忧心,他写信给在许县的荀彧:“关西诸将表面臣服而心怀贰心,张晟作乱于殽、渑,南面与刘表相通,卫固等人又响应他,眼看将酿成大乱。河东郡是天下要地,请先生为我举荐一个像萧何、寇恂那样的贤才去镇守。”
荀彧接到曹操的信,很快回复:“西平郡太守杜畿勇足以当难,智足以应变,正是明公需要的那个人。”
曹操于是任命杜畿为河东郡太守,杜畿字伯侯,关中人,是西汉名臣杜延的后代,20多岁时在家乡当过县长,后避乱于荆州。建安初年曹操在许县招揽人才,经荀彧推荐到司空府任职,后外派为护羌校尉,兼任凉州刺史部西平郡太守。
杜畿走马上任时壶关之战还没有结束,这时能抽调出来随杜畿进入河东郡的人马有限,杜畿索性只带少数随从前往。卫固等人知道后,派出几千人占领了黄河上的重要渡口陕津,这个地方位于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附近。
杜畿无法渡河,曹操于是派夏侯惇率部前来增援。但是,大军开到还需要一定时间,杜畿认为河东郡百姓并非想作乱,而卫固等人也没到公开违抗曹操命令的地步,应该先稳住他们。杜畿于是绕道黄河上的另一个渡口豆津,这个地方在今山西省芮城县东南,他从那里过了河,来见叛军首领。对于杜畿的到来卫固和范先产生了分歧,范先想杀掉杜畿,为了给杜畿一个下马威,范先在城门外绑了几十个原郡政府的属官,从主簿开始杀起,一口气杀了30多个,但杜畿居然神态自若。
杜畿超强的心理素质镇住了本来就不想杀害他的卫固,卫固是个不想把什么事都做绝的人,他认为对杜畿杀之无益,徒有恶名,反正他人少势孤,难有作为,于是表面上仍然尊杜畿为太守。
杜畿耐住性子与卫固、范先等人周旋,并悄悄发展自己的势力,分化瓦解敌人,后来他抓住机会,与卫固、范先决裂,双方激战于张辟。正在此时壶关战役结束了,曹操派出的大军也开到了,杀了卫固、范先以及张晟等人,平定了河东郡。
官渡之战结束后,一直到建安十一年(206),曹操用了几乎六年的时间,经过连续作战,把北方四州中的冀州、青州、并州全部纳入势力范围,幽州刺史部除了北面的一部分在公孙度手中,其他大部分也都在曹操控制之下。
至此,基本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对曹操来说,这是手下将士们奋死拼杀的结果。
自从己吾起兵以来,几乎每一天都有战斗,每一仗都有成百上千的人流血牺牲,胜利来之不易,功劳应该归大家。所以,在北方大势初定后,曹操下令对死去将士们的家属、遗孤给予抚恤,对有功的将士们给予封赏。
曹操开始起兵时的身份是奋武将军,勉强算个杂牌军的军长,当时的骨干只有曹仁、曹洪以及夏侯渊、夏侯惇等几个,他们的身份是奋武将军属下的司马或别部司马,类似于团长。后来,随着军队规模越来越大,加入的将领越来越多,曹军的组织体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到官渡之战时,夏侯惇他们已经升为军长一级的各种名号将军,或者师长一级的中郎将、旅长一级校尉。而曹操手下的一批“异姓将军”,进步更快。官渡之战前后,于禁等人已经晋升为将军、偏将或裨将了,其中于禁、乐进是偏将,还有捕虏将军李典、振威将军程昱等人,张辽、张郃、徐晃也都是裨将或偏将,许褚的军职稍低些,是校尉这一级。
这说明,在曹军中曹氏和夏侯氏兄弟的地位并不是最高的,起码现在仍是这样,他们晋升的速度并不比其他异姓将领更快,甚至还稍稍有些落后。曹操的用人方略历来受到后人的推崇,其中一条就是赏罚分明,平时建立有严格的军功考核、登记制度,该奖的时候必奖,不该奖的时候决不滥奖,避免了奖惩和职务晋升的随意性。
建安十一年(206),曹操从壶关回师后,立即着手考评各位将领的功劳,考评的最后结果,于禁、乐进和张辽三个人的功劳最大,曹操于是上表献帝,对他们三个人予以表彰,提拔他们全部升任军长,其中于禁为虎威将军,乐进为折冲将军,张辽为荡寇将军。
除了武将,谋士们也功不可没,功劳最大的自然是荀彧。早在建安八年(203),曹操就根据荀彧前后所立的功劳,上书献帝表荀彧为万岁亭侯,但荀彧坚决推辞,他是朝廷的尚书令,有关文件需要从他这里传递,荀彧自作决定将其扣下不发。曹操又反复劝说,最后荀彧才肯接受。
到了建安十二年(207)2月,曹操又在邺县表奏献帝,大封功臣20多人,全部封为列侯,其余的也都评出等级予以封赏,这次受封的20多个人名单不详,只知道曹纯的高陵亭侯、张辽的都亭侯等都是这次受封的,想必其他战功显赫的武将们也都封了侯。除了武将,谋士里至少郭嘉、荀攸在这次也得到了封侯,郭嘉受封的是洧阳亭侯。荀彧当初被封为万岁亭侯时食邑是1000户,此次又加封1000户,共计2000户,在亭侯里算是很多的了。
曹操甚至想让荀彧担任三公,荀彧不好当面拒绝领导的美意,就让荀攸出面替自己谢绝,前后达十多次,曹操最终才放弃了这个想法。